余勝良
“孔乙己”很早就是一個文化符號,現(xiàn)在“長衫”也變成了一個文化符號。最近不少人用“孔乙己不脫長衫”來形容大學生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從事接地氣的勞動。
這是魯迅作品中文化符號又一次被活學活用,此前的孔乙己是一個被封建禮教侵蝕的迂腐文人的形象,現(xiàn)在用來指代那些被父母千辛萬苦供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長衫在這里意境相同,都指代放不下臉面和架子。
如果用白話來表述上述社會現(xiàn)象,需要不少文字,但是用孔乙己、長衫,就顯得很精準,而且還有情緒力量。我們之所以引用這些文化符號,是因為作品深入人心,眾人皆知,說出來很容易理解。這離不開魯迅的偉大,他有很強的塑造人物的能力,比如這句“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一下就顯示出孔乙己的不同,這篇文章里還有一句“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這句話被作家余華推崇,他年輕時頗不以魯迅為然,但是這句話讓他很震撼,讀到了魯迅的實力。魯迅一開始并沒有提孔乙己是怎么到酒店的,只是在他快要離開時提了一句。
魯迅塑造的很多人物已經(jīng)被高度概念化,比如阿Q、閏土、祥林嫂等,還有人血饅頭、皮袍下面的“小”,也有一些名言警句,比如“世上本沒有路”等,都被我們頻繁使用。
一些現(xiàn)實中不存在的人物被塑造出來,一些簡單的詞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這些作品中的文化符號豐富了我們的認知,簡潔地概括一些社會現(xiàn)象,魯迅還通過這些符號,影響著我們的想法,比如阿Q的“精神勝利法”。魯迅的作品來自于民族文化,又豐富和改造了一部分,重新注入到民族文化中。
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有一些作家身負盛名,卻沒有能讓人記住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他們有可能寫作技巧高超,但對俗世的影響卻可以忽略不計,國民也難以因此受益。魯迅棄醫(yī)從文的初心是改造國民性,從文化符號塑造上看,這么多年他一直是領先的,民國以來的作家中沒有人可以做到這一點。
能對我們想法產(chǎn)生影響的作品,一定是能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比如莊子靠他瑰麗的想象力,激發(fā)了很多讀者不羈的一面,孔子出口則是名言警句,靠著對社會的精準觀察,使《論語》成為國人行事指南。他們的想法,被后世反復引用,也成為我們的想法。
文學作品通過情緒共振的方式,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和做事方式,貌似客觀的作品也有其自身的傾向,這些傾向會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選擇。
中國人喜歡讀堯舜禹、夏商周的歷史;喜歡看《三國演義》。它們有些是真實的歷史,有些則是演繹。這些故事足夠精彩,人物形象豐滿生動,被后世的人們拿來開展案例教學,效果遠超板起面孔的說教。共同熟知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形象,塑造出統(tǒng)一的文化,中原文化能成為強勢文化,跟這些偉大的故事、歷史人物有關,以至于當時的國民會產(chǎn)生優(yōu)越心理。這些文化形象不僅影響我國國民,還傳播到周邊國家,他們因為這些人物形象和故事產(chǎn)生認同感,并由此形成了對中國的認同和向往。魯迅在日本仙臺學醫(yī)的老師藤野嚴九郎就接受過中文教育,進而對來自中國的魯迅特別照顧。
各個民族最早的認知都來自神話傳說。古希臘神話之所以能成為西方文化的源頭,是因為它很精彩,以希臘神話為基礎進行的文學創(chuàng)作推陳出新,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這也會影響他們的想法,比如宙斯有神力,也是凡夫俗子,神和人一樣有各種欲望,還有神話中對英雄氣概的推崇,對探險故事的描述,都會塑造他們的價值觀。
文化會影響人們的選擇,是因為人們會追隨作者的指引。金庸就通過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來強化人們的善惡觀念。當然豐富的人物形象一定不止善惡兩面。
其實,人們難免會受正在傳播著的作品的影響,文學作品、新聞報道都會影響人們的選擇,所以我們才會格外重視導向作用。
【原載《證券時報》,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