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娜,孫立研
遼寧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職業(yè)教育發(fā)展,培育具有專業(yè)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這為大批高職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yè)前景和發(fā)展空間,同樣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對于高職學生來講,受到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影響,在學習、就業(yè)等方面易產生諸多壓力。他們在追求成功的同時,急功近利、好高騖遠,因而在心理層面也會產生一系列問題。紅色文化蘊含了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內涵,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心理教育的最好資源,所以高職院校應當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用紅色文化浸潤學生心靈,補足理想信念之“鈣”,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yǎng)有理想、有擔當、有能力、有健康身心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紅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先進文化[1]。紅色文化的形成、發(fā)展、特征等與其他文化相比較具有明顯的不同,它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種必然結果。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jù)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紅色文化作為極為寶貴的教育資源,對提高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高職學生普遍文化素養(yǎng)薄弱、抗逆力較低,受到自身、家庭、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容易引發(fā)各種心理危機,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德”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心”相結合,使得高職學生的某些消極心理得到有效改善,鑄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
將紅色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有利于提高當代高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資源能夠有效改善當代高職學生利己、自私、集體主義觀念缺乏、意志力薄弱等不良品質[2]。
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心理品質和幸福感聯(lián)系密切,紅色文化的滋養(yǎng)可以為學生補充精神食糧,培養(yǎng)學生真誠、勇敢、團結、自信等心理品質,在幸福環(huán)境影響下,挖掘學生內在潛力,建構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3]。
紅色文化富含的情感元素能夠提升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受到家庭、社會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許多高職學生情感淡漠、人際關系緊張、缺乏感恩意識,以紅色文化中積極的例子喚起學生的內在動力,滋養(yǎng)新時代高職學生的精神靈魂[4]。
堅強的意志品質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戰(zhàn)勝自我、直面困難的勇氣和決心。通過閱讀、觀看電影和電視劇、參觀革命紀念館等,學生能夠更深刻地感悟到先輩們頑強拼搏、甘于奉獻的精神,在對紅色文化歷史的厚積中迸發(fā)出行動的力量。
目前高職院校越來越關注學生心理狀況,增加心理健康課學時,并作為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向全校學生開設。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精神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元素。在講授心理健康過程中,教師往往為了讓學生深入淺出地學會并運用相關心理學知識,采取講授+互動體驗的方式闡釋心理現(xiàn)象,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加深學生體驗,塑造積極的行為。例如,在講述壓力和挫折時,以影視賞析的形式展現(xiàn)英雄人物在面對困難時的心理狀態(tài),強化思想價值引領,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產生共鳴;也可以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由教師介紹英雄人物心路歷程,引出心理學效應,而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集思廣益,各抒己見,分享各自的感受和體會,切切實實把紅色文化融進心理健康教育中[5]。
心理第二課堂活動為保障學生心理健康提供了實踐途徑。在活動中學生能夠展現(xiàn)自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樂于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使自己的各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紅色文化具有強烈的感染性和渲染性,可以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積極的作用[6]。
首先,充分開展“5·25”心理健康月活動。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并舉,堅持育心育德相結合,以活動為載體,全面推進和深化“三全育人”實效。如組織開展紅色文化微視頻制作競賽、紅色運動會、紅色經(jīng)典電影展播等,幫助學生錘煉紅色意志,感悟革命先輩們向死而生的精神偉力;舉辦校園心理情景劇大賽,以紅色文化為背景依托,通過角色扮演方式再現(xiàn)革命場景,與先輩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引導學生在情景交融中汲取紅色力量,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自我教育,讓紅色基因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
其次,發(fā)揮社團優(yōu)勢。相比于教師和教學過程而言,學生社團與大學生聯(lián)系更為緊密。學生社團作為課堂教育的補充和延伸,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社團活動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發(fā)揮朋輩互助效能,實現(xiàn)資源互通共享。高職院??山M建一支熱愛紅色文化、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的社團,吸引一批熱愛紅色文化的學生加入其中,形成團隊合力,開闊視野,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大力弘揚紅色文化精神,激發(fā)學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最后,將文化、心理、藝術相結合,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和學習模式刻板,學生有時會感到枯燥無味、興趣淡然,而將藝術元素融入學生思想政治與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利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紅色文化引領下,美育與心育相結合,精神與物質融為一體,引導學生用美的眼光感知外在世界,進行自我整合,培育積極心態(tài)。如采取繪畫藝術表達的方式,用畫筆講述紅色故事,觸摸歷史痕跡,厚植紅色基因,從而讀出學生心理世界,以美育心,以心育人,將文化、心理、藝術相結合,提升人文素養(yǎng),筑牢文化自信,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7]。
環(huán)境在學生成長和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影響,校園的文化建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huán)境載體,將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發(fā)揮文化育人功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育心氛圍。
首先,應當加大紅色文化宣傳力度。堅持立德樹人,筑牢網(wǎng)絡育人陣地。可充分利用高職院校官網(wǎng)、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微博等媒介傳播紅色思想,創(chuàng)設紅色氛圍,營造育人環(huán)境,增強學生積極情感。高職院??稍诰哂刑厥庖饬x的節(jié)日懸掛條幅和張貼海報,由內向外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懷,使學生接受心靈上的熏陶和浸潤,將紅色文化內藏于心,外化于行,做紅色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8]。
其次,開展多種多樣的紅色文化傳播活動。例如,設立紅色文化宣傳欄、開發(fā)紅色文化宣傳長廊、創(chuàng)設紅色讀書之家、邀請榜樣先鋒人物座談、利用校園廣播站播放紅色歌曲等,以高職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彰顯時代精神,展現(xiàn)學校風貌,助力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最后,師生共同努力,讓紅色文化在高職學生心中扎根。高職院校要為教師搭建學習平臺,定期組織教師參與紅色文化學習體驗活動,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思想境界,用行動踐行教師的初心和擔當,用心助人、用愛育人,將紅色文化中的真情實感傳遞給學生,師生齊心,實現(xiàn)紅色文化與師生共成長。
一是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設計以弘揚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賦能“紅”資源,激發(fā)“正”力量。例如,可以將《歌唱祖國》 《打靶歸來》等歌曲作為團體心理輔導的背景音樂,也可模擬紅軍長征中的飛奪瀘定橋、四渡赤水等場景,加入心理劇技術,多元化地體驗紅軍長征路上的艱辛,以景育心,感悟當年“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革命精神,增強學生勵志教育,讓學生樂在其中、學在其中、悟在其中[9]。
二是組織學生參與假期實踐活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高職院??稍诤罴贂r組織學生進行校外實踐,堅持知行合一,以體驗式學習實現(xiàn)高職學生精神自覺。實地探訪革命根據(jù)地,讓學生親身走進歷史,感受最真實的渲染和熏陶;高校也可組織學生到就近的街道、社區(qū)走訪慰問老紅軍、抗美援朝志愿軍戰(zhàn)士等,讓學生深刻體會革命先輩們用生命寫就的精神史詩,從“心”出發(fā),讓紅色精神成為自己前進的動力和方向,實現(xiàn)高職學生精神自覺,促進學生自我教育[10]。
三是鼓勵高職畢業(yè)生參與“三支一扶”活動?!叭б环觥笔侵复髮W生畢業(yè)后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yī)和扶貧工作?;鶎庸ぷ鳝h(huán)境復雜艱苦、枯燥乏味,高職學生投身基層建設可為鄉(xiāng)村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一方面滿足鄉(xiāng)村振興對于人才的需要,同時也為青年干事創(chuàng)業(yè)搭建良好的平臺;另一方面青年學子朝氣蓬勃、具有雄心壯志,他們可以為基層工作帶去創(chuàng)新活力。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經(jīng)過基層歷練,高職學生能夠提高人生厚度、拓寬人生廣度,更能堅定服務社會、建設祖國的信心和決心。
促進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離不開紅色文化的浸潤和熏陶。把弘揚紅色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產生思想上的領悟、情感上的共鳴、行動上的共進,不斷完善高職學生心理調節(jié)機制,塑造健康積極的人格品質,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以文化人,以心育人,架起文化與心靈的橋梁,培育高職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助力高職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