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志芳, 許聰聰, 王佳興, 賈志恒, 張傳搏
(1. 江西理工大學材料冶金化學學部,江西贛州 341000; 2.長春黃金設計院有限公司,長春 130000)
我國是鋼鐵工業(yè)大國,其中不銹鋼產(chǎn)量較大。 因不銹鋼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能和焊接性能, 在冶金、建筑等領域廣泛應用[1-3]。 不銹鋼在生產(chǎn)制備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含鉻不銹鋼渣, 其中Cr 元素常以Cr3+及少量的Cr6+狀態(tài)存在。不銹鋼渣在自然環(huán)境下長期堆存,Cr3+可被氧化成毒性較強的Cr6+而危害環(huán)境[4-5]。因此,有效處理大量堆放的不銹鋼渣已成為冶金行業(yè)急需解決的問題。
由于不銹鋼渣的主要化學成分與微晶玻璃類似,并且渣中的Cr2O3可作為制備微晶玻璃的主要形核劑。微晶玻璃是由基礎玻璃通過控制加熱而制得的多晶固體材料[6-7]。 與普通玻璃和陶瓷相比,微晶玻璃因其具有良好的物理機械性能以及化學穩(wěn)定性能而應用于化工、建材等多個領域[8-10]。 因此,利用不銹鋼渣制備微晶玻璃可以固化不銹鋼渣中的Cr, 是實現(xiàn)不銹鋼渣的無害化、高值化利用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利用不銹鋼渣制備微晶玻璃的研究逐漸增多[11-13]。OUYANG 等[14]利用不銹鋼渣制備以透輝石為主晶相的微晶玻璃,其中不銹鋼渣的最大添加量為20% (指質量分數(shù),下同)。 ZHANG 等[15]利用 37.8%不銹鋼渣制備出微晶玻璃,使不銹鋼渣利用率進一步提升。 微晶玻璃制備的研究表明,基礎玻璃成分對微晶玻璃性能產(chǎn)生較大影響, 其中FeO 作為一種玻璃網(wǎng)絡修飾體, 已被證明可以削弱玻璃網(wǎng)絡的結構,促進晶相的形成[16]。 S?RENSEN 等[17]研究表明,少量的FeO 有利于降低CaO-MgO-Al2O3-SiO2-FeO 系微晶玻璃的黏度。 杜永勝等[18]研究表明,增加FeO 的含量,可以降低微晶玻璃的析晶溫度,提高晶化程度,從而改善微晶玻璃的力學性能。
微晶玻璃可以固化不銹鋼渣中的Cr,Cr 的遷移分布狀態(tài)對微晶玻璃固鉻效果有很大影響?,F(xiàn)有研究著重考察FeO 含量對微晶玻璃晶化過程中晶體生長以及玻璃性能的影響, 而對形核過程影響以及Cr 的賦存分布狀態(tài)及遷移行為的研究很少。 因此,探明Cr在微晶玻璃中的賦存狀態(tài)及遷移行為,對強化固鉻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研究以不銹鋼渣為主要原料,采用熔融法制備微晶玻璃,研究微晶玻璃中FeO 含量對Cr 賦存狀態(tài)及遷移規(guī)律的影響, 重點考察微晶玻璃形核階段,F(xiàn)eO 含量對析出晶核種類、形貌以及晶核對晶體生長的影響規(guī)律;考察在晶化階段,Cr 由晶核到晶體的遷移行為以及FeO 含量對Cr 在晶體與玻璃相中的賦存分布的影響。對微晶玻璃力學性能以及固鉻效果進行了驗證,探明微晶玻璃對Cr 的固化行為。研究結果為強化固鉻效果,實現(xiàn)不銹鋼渣無害化、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論與技術支持。
1.1.1 原料及配方
以不銹鋼渣為主要原料制備微晶玻璃,配加粉煤灰、少量的石英砂、輕質氧化鎂、工業(yè)氧化亞鐵、純堿等原料調(diào)整成分。 對不銹鋼渣等原料采用X 射線熒光分析儀(XRF)檢測其主要化學成分,結果如表1 所列。 工業(yè)氧化亞鐵中FeO 純度為99.0%。
表1 微晶玻璃原料主要化學成分Table 1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glass-ceramic raw materials 單位:質量分數(shù),%
制備以透輝石為主晶相的CaO-MgO-Al2O3-SiO2(CMAS)系微晶玻璃,參照相關文獻[4,19-22],以及本研究組前期的研究工作[23],確定采用表 2 中F3 配方為基礎玻璃配方,其中,不銹鋼渣添加量為60%(質量分數(shù),下同),粉煤灰添加量為20%,其他原料含量保持不變, 通過改變基礎配方F3中 FeO 添加量,得到 5 組(F1、F2、F3、F4、F5)微晶玻璃配方。 對按照配方制得的基礎玻璃的化學成分進行XRF 檢測與重鉻酸鉀滴定法檢測,得到玻璃的化學成分見表2。
表2 F1—F5 配方微晶玻璃化學成分Table 2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1—F5 glass-ceramics 單位:質量分數(shù),%
本研究主要探討FeO 含量對微晶玻璃的影響,因此需將原料中的Fe2O3還原為FeO。 SiC 因具有較強的還原性而在冶金行業(yè)中常被用作為還原劑和擴散脫氧材料,因此本研究采用SiC 作為還原劑[24-25]。SiC 作還原劑時對Fe2O3的還原反應為:
根據(jù)原料中Fe2O3的質量, 結合反應平衡計算可知,添加0.4% SiC 用于還原反應。 此外,為保證熔融過程中爐內(nèi)呈還原氣氛,玻璃熔制過程中通入N2。 由于SiC 添加量僅為0.4%, 其氧化產(chǎn)物及其剩余量對基礎玻璃的影響可忽略。
1.1.2 工藝流程
將實驗所用原料粉碎, 并在100 ℃下干燥24 h(FeO 除外,在裝入坩堝前稱量添加),通過0.074 μm(200 目)篩進行篩分。每組配方的原料用球磨機球磨3 h,原料混勻后,裝入200 mL 氧化鋁坩堝內(nèi),置于管式爐中, 以 10 ℃/min 加熱至 1 550 ℃, 并在此溫度下保溫1 h,全程通N2保護。同時,將不銹鋼模具放入馬弗爐中加熱至550 ℃,將熔制好的玻璃熔液倒入模具中退火,保溫1 h 后隨爐冷卻,制得基礎玻璃。 將基礎玻璃在等溫梯度爐中以特定的溫度保溫一段時間后,得到形核后的核化玻璃和晶化后的微晶玻璃。
1.2.1 熱分析
將待測玻璃切成 20 mm×10 mm×10 mm 的塊狀,通過ZRPY-1000 熱膨脹分析儀測定基礎玻璃熱膨脹(CTE)曲線,分析玻璃化轉換溫度(Tg)。 測試溫度為室溫至780 ℃,升溫速率為5 ℃/min。 在氬氣氣氛中,采用NETZSCH STA449F5 差示掃描量熱儀以10 ℃/min 的升溫速率測定基礎玻璃差示掃描量熱(DSC) 曲線, 確定玻璃樣品晶化溫度, 測量范圍為30~1 000 ℃。
1.2.2 X 射線衍射(XRD)檢測
將玻璃樣品研磨至 0.074 μm (200 目)以下,采用 D/max 2500 PC 衍射儀在 40 kV 和 30 mA 條件下,使用 Cu 靶 Kα射線進行 XRD 檢測,掃描范圍為10°~90°,掃描角速度為 0.2(°)/s。
1.2.3 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FESEM)檢測
采用Philips XL30 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對玻璃樣品形貌進行觀察。 首先將待測玻璃樣品切割成10 mm×10 mm×5 mm 的塊狀, 找一個肉眼看不見缺陷的平整表面,用 38~6.5 μm(400~2 000 目)的金相砂紙逐級粗磨。在拋光機上采用0.25 μm 金剛石噴霧拋光劑拋光,直到表面無劃痕,呈現(xiàn)鏡面為止。以5%(體積分數(shù))HF 溶液將樣品拋光面侵蝕20 s 后, 立即用蒸餾水沖洗,再用乙醇沖洗,最后用吹風機吹干。 試驗前,將待測面噴金,并用導電膠固定在載物臺上待測。
1.2.4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檢測
通過Tecnai G2-20 透射電子顯微鏡對核化玻璃中納米晶體的種類及形貌進行分析。 待測樣品在瑪瑙坩堝中充分研磨后, 取10 mg 置于裝有10 mL 乙醇溶液的離心管中, 超聲分散30 min, 靜置20 min后,用滴管將溶液滴在銅網(wǎng)上,用烘烤燈照射5 min。TEM 的加速電壓為300 kV,點分辨率為0.24 nm。
1.2.5 X 射線光電子能譜(XPS)檢測
利用ESCALAB 250XI X 射線光電子能譜儀對形核及晶化后的玻璃粉末進行測試, 測試條件為:采用AlKα 射線(1 486.6 eV),高分辨率掃描通過能量為30.0 eV,步長為 0.05 eV,用標準 C 1s 峰(284.8 eV)進行峰位校準。
1.2.6 力學性能檢測
將微晶玻璃樣品加工成10 mm×10 mm×10 mm的塊狀,將上下受力面打磨拋光,用萬能試驗機測量微晶玻璃的抗壓強度。 采用HV-100A 型維氏硬度測試儀, 通過維氏壓痕法在載荷為9.8 N 的作用下,在15 s 載荷時間內(nèi)測量微晶玻璃的維氏硬度。
1.2.7 Cr 浸出試驗
參照HJ/T 300—2007 國家標準, 本研究采用20∶1(L/kg)的液固比,通過醋酸緩沖溶液法對微晶玻璃中的Cr 進行浸出試驗,考察FeO 添加量對微晶玻璃在短期/長期浸出時間下固鉻效果的影響。 試樣分別振蕩1、3、5、7、24 h,靜置 4 h。將浸取液在壓力過濾器(0.45 μm 濾膜)上抽濾,收集浸出液,于 25 ℃保存。 采用Thermo ICAP 6300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測試浸出液中的Cr3+濃度。
采用 SiC 作為還原劑, 將 Fe2O3還原為 FeO。檢驗加入 SiC 后的還原效果, 考察 Fe 是否以Fe2+的價態(tài)存在,對加 SiC 與未加 SiC 的 F3 配方基礎玻璃中的Fe 進行XPS 檢測, 根據(jù)電子結合能的變化分析其價態(tài)的變化,分峰擬合的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Fe2O3 還原前后XPS 分峰擬合結果Fig. 1 XPS peak fitting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Fe2O3 reduction
由圖 1 可知,未加入還原劑 SiC 時,F(xiàn)e 的 2p1/2峰位與2p3/2峰位只有1 個擬合峰, 對應的電子結合能分別為724.0 eV 和711.5 eV,通過查詢NIST X 射線光電子能譜數(shù)據(jù)庫可知,分別為Fe3+2p1/2和Fe3+2p3/2。加入還原劑SiC 后,光電子擬合峰發(fā)生化學位移,電子結合能變?yōu)?25.0 eV 和709.6 eV, 分別對應Fe2+2p1/2和Fe2+2p3/2,說明Fe3+經(jīng)還原轉變?yōu)镕e2+。檢測及分析結果表明,利用不銹鋼渣制備微晶玻璃,在基礎玻璃熔制過程中,原料中的Fe3+已被還原為Fe2+,并存在于玻璃結構中。
對F1—F5 配方基礎玻璃樣品進行CTE 和DSC測試,確定F1—F5 配方微晶玻璃的形核熱處理制度和晶化熱處理制度。圖2(a)所示為F1—F5 配方基礎玻璃的熱膨脹曲線,圖2(b)所示為F1—F5 配方基礎玻璃的DSC 曲線。 由圖 2(a)可見,F(xiàn)eO 添加量不同,基礎玻璃的Tg也不相同。 研究表明,微晶玻璃的形核溫度一般比 Tg高 30~50 ℃[7,26-29],結合本研究組之前的研究工作, 本研究將形核溫度分別設定為720、717、713、702、712 ℃,形核時間為 2 h,以此作為 F1—F5 配方微晶玻璃的形核熱處理制度。 由圖2(b)可見,5 組基礎玻璃的DSC 曲線均在880 ℃左右出現(xiàn)明顯的吸熱峰,表明此溫度下玻璃內(nèi)部開始析出大量晶體。 因此,將晶化溫度 896、885、878、864、888 ℃,晶化時間 2.5 h作為F1—F5 配方微晶玻璃的晶化熱處理制度。
圖2 F1—F5 配方基礎玻璃的CTE 曲線與DCS 曲線Fig. 2 CTE curve and DCS curve of F1—F5 formula parent glass
對核化處理后的F1—F5 配方玻璃樣品進行SEM 分析, 結果如圖 3 所示,F(xiàn)1—F5 配方玻璃基體中有大量粒徑為20~70 nm 的納米級晶體生成。 對F1—F5 配方核化玻璃樣品進行XRD 檢測,結果如圖4所示, 在20°~40°只出現(xiàn)了無機玻璃典型的寬玻璃峰,并未觀察到明顯的晶體衍射峰。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生成的納米晶體尺寸較小,并且晶粒在玻璃內(nèi)部分散度較高,晶體的衍射峰因寬化、相互重疊而模糊化, 呈現(xiàn)出非晶態(tài)衍射峰的特征。 FeO 添加量由1.82%增加到4.80%, 晶粒數(shù)量逐漸增多。 隨著FeO含量增大,玻璃內(nèi)部“游離氧”逐漸增多,玻璃基體中硅氧網(wǎng)絡結構斷裂增多,玻璃黏度降低,玻璃內(nèi)部離子遷移速率提高,析出晶粒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30]。 FeO含量為4.80%時, 生成的納米晶體分布均勻且密集,數(shù)量最多,粒徑約為50 nm。 當FeO 含量為5.83%時,晶粒數(shù)量下降,粒徑增大約70 nm。 這是由于FeO 添加量過多,硅氧網(wǎng)絡斷裂更多,離子遷移速率更快,單位時間內(nèi)晶粒長大的趨勢高于晶核生成的趨勢,使得納米晶體尺寸增大,并且數(shù)量減少。
圖3 FeO 不同添加量制得核化玻璃樣品的SEM 圖像Fig. 3 SEM images of different FeO additions
圖4 F1—F5 配方核化玻璃XRD 衍射圖譜Fig. 4 XRD diffraction pattern of nucleation glass in formula F1—F5
F1—F5 配方微晶玻璃晶化熱處理后,XRD 圖譜如圖 5 所示,SEM 圖像如圖 6 所示。 結合 XRD 與SEM 檢測結果可知,F(xiàn)1—F5 配方微晶玻璃主晶相均為透輝石(CaMgSi2O6),其中還有少量次晶相為鈣鎂橄欖石(CaMgSiO4)。 FeO 含量由 1.82%增加至4.80%時,透輝石晶粒逐漸增多,含量升高,粒徑由1.5 μm減小至1.0 μm。 繼續(xù)增加FeO 含量, 透輝石含量下降,粒徑變大。 此現(xiàn)象表明微晶玻璃形核階段生成的納米晶體對晶化過程有較大影響, 當FeO 含量為4.80% 時,納米晶體數(shù)量最多,透輝石以此為核進行生長時, 生長界面彼此之間容易相互接觸而停止生長,因此生成的透輝石晶體數(shù)量多,粒徑小。
圖5 FeO 不同含量微晶玻璃XRD 圖譜Fig. 5 XRD spectrum of glass-ceramics with different FeO content
圖6 FeO 不同含量微晶玻璃SEM 圖像Fig. 6 SEM image of glass-ceramics with different FeO content
以F4 配方微晶玻璃為例,其核化玻璃在864 ℃下分別保溫 10、20、30、60 min,取不同時間的晶化玻璃樣品進行XRD 衍射檢測(圖7),考察不同晶化時間玻璃樣品中納米尖晶石的物相轉化規(guī)律, 分析Cr元素在晶化階段的遷移行為及賦存狀態(tài)。
由圖7 可知,晶化10 min 后,衍射圖譜出現(xiàn)較小的鐵鉻尖晶石衍射峰,對比圖5 中F4 配方微晶玻璃的衍射曲線,說明形核階段形成的納米晶粒為鐵鉻尖晶石,其在高溫下進一步長大。晶化20 min 后,有透輝石晶相生成,同時鐵鉻尖晶石仍然存在。 晶化30 min后,XRD 圖譜中鐵鉻尖晶石消失,只有透輝石晶相。 晶化60 min 后, 玻璃樣品的晶相種類與晶化30 min 時一致,XRD 衍射強度增強, 說明 60 min 較 30 min 的晶化程度更高。 XRD 檢測結果表明,由于尖晶石與透輝石晶格常數(shù)相近,二者具有相同密排平面和密排方向的相似結構,透輝石以鐵鉻尖晶石作為非勻相形核位點進行形核、長大,形成透輝石晶體。 對晶化2.5 h 的微晶玻璃樣品進行TEM 檢測, 以探究鉻尖晶石與透輝石之間的轉化關系, 分析Cr 的賦存狀態(tài),檢測結果如圖8 所示。
圖7 F4 配方微晶玻璃分別晶化 10、20、30、60 min 的XRD 圖譜Fig. 7 XRD patterns of F4 formula glass-ceramics crystallized for 10, 20, 30, 60 min respectively
圖8(a)為F4 配方微晶玻璃透射電鏡高角環(huán)暗場像(HAADF),對區(qū)域 A 進行高分辨觀察(圖 8(b))時發(fā)現(xiàn),存在 2 種晶格條紋。 對圖 8(b)中區(qū)域 1 和區(qū)域2 處晶體的晶格條紋進行標定,得到區(qū)域1 處晶體的晶面間距d=0.255 1 nm,查詢可知此晶面間距對應FeCr2O4(PDF#:24-0511)的(311)晶面,表明區(qū)域 1處的晶體為 FeCr2O4。 區(qū)域 2 處晶體的晶面間距d=0.299 3 nm, 此晶面間距對應 CaMgSi2O6(PDF#:78-1390)的(21)晶面,表明區(qū)域 2 處的晶體為透輝石。 圖8(b)說明透輝石以鐵鉻尖晶石為核進行生長時,有部分鉻尖晶石晶體結構未被破壞,被透輝石包裹在內(nèi)。 對圖 8(a)中 Cr 元素進行 TEM-Mapping 測試,結果如圖8(c)所示,區(qū)域1 是被透輝石包裹鐵鉻尖晶石,Cr 的分布較為集中。 此外還有一部分Cr 擴散進入透輝石晶格中,Cr 的分布較分散。TEM 分析表明,在微晶玻璃晶化階段,隨著晶化時間的延長,以鉻尖晶石為核生成透輝石時,一部分鉻尖晶石晶體結構被破壞,成分融入透輝石晶體中;還有一些鉻尖晶石仍然保存下來,被透輝石包裹在內(nèi)。
圖8 F4 配方微晶玻璃透射電鏡像Fig. 8 TEM images of F4 formula glass-ceramics
對F1—F5 配方晶化玻璃中的 Cr 進行 XPS 檢測,分析不同的FeO 含量對Cr 在晶相與玻璃相中的賦存分布規(guī)律。D?NGKUN 等[31]研究玻璃內(nèi)部 Cr 的價態(tài)和配位時發(fā)現(xiàn),由于玻璃中Cr3+的配體不同,孤立的Cr3+和形成Cr 尖晶石的交換耦合的Cr3+對會使共振的線性寬度和對稱性發(fā)生不同程度改變,產(chǎn)生不同的ESR(電子自旋共振)光譜信號。 在本研究的形核階段, 可以認為Cr 在鉻尖晶石晶體中以交換耦合的Cr3+對存在,而在玻璃基質中以游離的Cr3+存在,Cr 在這2 種化學環(huán)境下的結合能不同。通過查詢標準XPS譜圖數(shù)據(jù)庫,得到含鉻尖晶石中Cr 的2p1/2與2p3/2結合能分別為586.3 eV 和576 eV。 對F4 配方基礎玻璃中Cr 的電子結合能進行XPS 檢測,結果如圖9 所示, 游離態(tài)存在的Cr3+的2p1/2和2p3/2結合能分別為588.8 eV 和 577.8 eV。
圖9 F4 配方基礎玻璃中Cr 的電子結合能圖譜Fig. 9 Electronic binding energy spectrum of Cr in F4 formula parent glass
以鉻尖晶石以及基礎玻璃中Cr3+的XPS 電子結合能譜為參照, 對F1—F5 配方微晶玻璃中 Cr 的XPS 電子能譜進行擬合分峰,并對分峰面積進行積分。 由于鉻尖晶石存在于透輝石中,擬合峰的面積比則代表Cr 在透輝石與玻璃相中的含量百分比,以此探討Cr 元素在透輝石和玻璃相中的分布行為, 結果如圖10 所示及表 3 所列。 FeO 添加量為4.80%時,Cr 賦存于透輝石中的比例最大,為95.23%, 表明越來越多的Cr 賦存于透輝石晶相中。 結合圖 3 與圖 7 可知, 在微晶玻璃形核階段,隨FeO 含量增加,Cr 逐漸向鉻尖晶石遷移,Cr主要賦存分布于鉻尖晶石中。 微晶玻璃晶化后,鉻尖晶石生成透輝石,Cr 賦存在透輝石晶體晶格中。 隨著透輝石晶相生長,玻璃相逐漸減少,玻璃相中的Cr 也逐漸擴散遷移到透輝石相。 因此,從形核到晶化階段, 最終有95.23%的Cr 賦存分布于透輝石相中。
圖10 F1—F5 配方微晶玻璃中Cr 的XPS 擬合分峰圖譜Fig. 10 XPS fitting peak splitting spectrum of Cr in F1—F5 formula glass-ceramics
表3 F1—F5 配方微晶玻璃中Cr 在玻璃基質與透輝石晶相中的分布占比Table 3 Distribution proportion of Cr in glass matrix and diopside crystal phase in formula F1—F5 glass-ceramics
表3(續(xù)) F1—F5 配方微晶玻璃中Cr 在玻璃基質與透輝石晶相中的分布占比Table 3(Continued) Distribution proportion of Cr in glass matrix and diopside crystal phase in formula F1—F5 glass-ceramics
對F1—F5 配方微晶玻璃進行抗壓強度與維氏硬度測試, 考察本研究制備的微晶玻璃的力學性能,結果如圖 11 所示,F(xiàn)eO 含量為 4.80%時,微晶玻璃的力學性能最高,抗壓強度為235 MPa,維氏硬度(HV)為949.3。 查詢可知,本研究制備的微晶玻璃都滿足于《JC/T 2283—2014 礦渣微晶玻璃管材》的標準。
圖11 F1—F5 配方微晶玻璃抗壓強度與維氏硬度檢測Fig. 11 Testing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Vickers hardness of glass-ceramics with formula F1—F5
對 F1—F5 配方微晶玻璃分別進行 1、3、5、7、24 h毒性浸出實驗,考察微晶玻璃的固鉻效果,采用ICP檢測浸出液中Cr3+濃度,結果如表4 所列,隨著浸出時間延長,Cr3+浸出濃度增大, 在浸出24 h 時趨于穩(wěn)定。 當FeO 含量為4.80%時,微晶玻璃Cr3+的浸出濃度最低僅為0.007 mg/L,說明本研究制備的微晶玻璃均具有良好的固鉻效果。
表4 F1—F5 配方微晶玻璃不同時間內(nèi)Cr 的浸出濃度Table 4 Leaching concentration of Cr in formula F1—F5 glass-ceramics at different time
利用不銹鋼渣制備微晶玻璃,系統(tǒng)研究了微晶玻璃在形核和晶化階段,F(xiàn)eO 含量對Cr 賦存分布和遷移行為的影響規(guī)律, 并對微晶玻璃力學性能以及固鉻效果進行驗證。 得出以下結論:
1)以不銹鋼渣(占比為60%)為主要原料制備微晶玻璃,微晶玻璃在形核階段,Cr 主要賦存于鉻尖晶石納米晶體和玻璃相中,隨著FeO 含量增大,玻璃內(nèi)部析出的鉻尖晶石晶粒數(shù)量逐漸增多, 玻璃相中鉻逐漸向尖晶石中遷移。 當FeO 含量為4.80%時,生成的鉻尖晶石數(shù)量最多。
2)從形核到晶化階段,隨著晶化時間延長,鉻尖晶石作為晶核逐漸生成透輝石。 TEM 分析表明, 鉻尖晶石向透輝石轉變過程中, 一部分鉻尖晶石晶體結構被破壞, 成分融入透輝石晶體中;還有一些鉻尖晶石仍然保存下來, 被透輝石包裹在內(nèi)。
3)在晶化階段,隨著FeO 含量增大,鉻尖晶石晶化生成的透輝石數(shù)量增加, 玻璃相中的Cr 逐漸擴散遷移到透輝石相,在透輝石相中的Cr 含量增加。FeO含量為4.80%時,微晶玻璃內(nèi)部生成的透輝石晶粒細小且數(shù)量最多,Cr 賦存分布于透輝石相的含量最高,為總量的95.23%。
4)通過調(diào)整FeO 含量可以使微晶玻璃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與固鉻效果,F(xiàn)eO 含量為4.80%時, 其抗壓強度為235 MPa, 維氏硬度為 949.3,Cr 浸出濃度為0.007 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