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玥 石月勤
文題呈現(xiàn)
評點,是古人品析詩文的常用方法。學習評點,既能培養(yǎng)細讀文章的能力,又能提高概括表達的水平,有助于研習古代詩文。從本單元所選的古代散文中選擇一篇,試作評點,并與同學交流。
思路點撥
本單元的六篇散文,體例不同,寫法不同,我們要緊扣文本,細細品讀,并將其個性化悟出來、評出來、點出來。
《陳情表》和《項脊軒志》都圍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家”的概念表達情理。李密處于改朝換代之際,對“如何保全自己,保全家庭”娓娓道來,闡明了“先盡孝再盡忠”所包含的情理?!俄椉管幹尽氛Z言平易,卻句句含情,值得反復涵泳,對“犬”“雞”的描寫,讓人感受到分家后的“雞犬不寧”;從“籬”到“墻”,體現(xiàn)出家人之間隔膜的日益加深;歸有光的“長號不自禁”和手植的枇杷樹,令人讀之感動。作者用寥寥幾筆,寫盡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一生的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蘭亭集序》和《歸去來兮辭并序》都圍繞“歸”,探討了“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終極哲學問題?!八郎蟆弊屓恕氨睆闹衼?,作者發(fā)自內心對生命的熱愛、對人性的悲憫。“歸”去如何?這是中國之“士”獨有的“自處”方式。
《種樹郭橐駝傳》和《石鐘山記》偏重于“究理”,但寫法上卻充滿情趣。柳宗元為虛構的“郭橐駝”作傳,以“養(yǎng)樹”之法諷“養(yǎng)人”之弊,有社會警示作用。親身游歷石鐘山,從古人著述起筆,蘇軾將其山、其水寫得聲色并舉,實則深入淺出地論述了“求是”“審慎”的道理,行文灑脫不板滯,易讀易感。
評點不必面面俱到,但必須從作品中來,從自己的感悟中來,只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才能寫出具有自己獨到見解的評點文。
佳作一
真心寫真思
——評王羲之《蘭亭集序》
◎羅昊揚
讀《蘭亭集序》,我們能從中窺見王羲之與當時的東晉文人不一樣的人生思考。
縱覽全篇,時間概念貫穿全文。
詩序之始描繪蘭亭之景,以“崇”“峻”寫山嶺,以“修”“茂”寫竹木,一反當時華麗的文風,如蜻蜓點水般勾勒出景象的清幽。這與作者所追求的清靜的文人雅致相契合。流水是“清流”,在竹林之中繞亭而過,其澄澈與世俗的紛擾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其“激湍”而行,既可以引出“曲水流觴”之事,又以動襯靜,更顯環(huán)境之清幽。在這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日子里,與“群賢”“少長”共聚于幽美的蘭亭,縱“無絲竹管弦之盛”,但“一觴一詠”,便足以給作者與友人們帶來快樂的瞬間了。作者通過“暢”“游”“騁”“極”一系列充滿張力與氣勢的詞語,生動地描繪出蘭亭集會之盛況,流露出作者于此刻的無比愉悅。
接下來作者筆鋒一轉,由敘事轉入議論,由一刻之盛事、一時之歡欣轉入對人生之沉思。而王羲之以“俯”“仰”這兩個動作,將兩部分自然地銜接起來。先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只不過寥寥數(shù)語,便拉開了視角,擴大了全文的格局。抬頭所觀的,不是樹上一葉,而是浩渺的宇宙;低頭所察的,不是岸邊一草,而是人間萬物。俯仰不過一瞬之事,作者卻敏銳地捕捉到了生活中的快樂。
可在作者眼里,人生之短暫又何嘗不似俯仰間的剎那呢?“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只此一句,便以具有夸張色彩的概述,為接下來的論述和抒情定下了感嘆光陰易逝的感情基調。于是作者由此敘寫一生之中可選擇的快樂之事,從而得出作者對待眼前生活的態(tài)度:“欣于所遇”“快然自足”。而后筆勢再轉,從時間縫隙里的人生百態(tài),寫到時間又把一時之樂變成日后的嗟嘆與懷念。所得有一天會厭倦,人事與情思會變遷消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老、病,“期于盡”,無不使作者“以之興懷”,長嘆“死生亦大”“豈不痛哉”!作者在關于時間與生死的感慨之中,極寫光陰之短,突出了對眼前美好的不舍與珍惜。
王羲之的傷時,似乎是沉郁的,充滿了歲月蹉跎的“痛”,但深入品析,里面所蘊含的生死觀,在東晉消極的出世思想陰云中,堪稱一盞明燈。他嘆光陰消散之快,卻沒有因此頹廢不振,而認為人們應當及時享受眼前的快樂,寄情于所愛之事、所愛之物上,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正是基于此,王羲之把自己一世的概況,推及眾人的生命里。他借懷念故人“興感之由”,提出了“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觀點,有力抨擊了時人虛妄消沉的玄學思想。
最后,作者言道:“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在古往今來的輪回中,賦予了這份關于時間的思索以滄海桑田的厚重感,和后來的《阿房宮賦》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作者大慟一聲:“悲夫!”這一聲“悲”,既有個人在時間長河里難測生死的無力感,更有沉醉之時對時人消極思想的痛心疾首。
全篇至此,經(jīng)過蘭亭集會一刻的快樂到俯仰一生的感慨,從個人一世的嗟嘆到歷史長河里從前往后的傷懷,王羲之以真切自然的語言寫盡、寫透自己對時間與生死的深沉思考,實為東晉散文中獨樹一幟的名篇。
【福建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高二(10)班】
◆點評
本文在領會《蘭亭集序》深沉情感的基礎上加以理性的分析品評,不僅讀出了“由樂轉悲”,還點出了“樂”中有文人墨客的“雅”“悲”,有理有據(jù),過渡自然。作者把握了中國古代散文敘議結合的手法,并自然而然地順承著王羲之的思緒,表達了自己對“東晉風骨”的理解。同時,作者能夠靈活遷移,將《阿房宮賦》與《蘭亭集序》進行比較鑒賞,找尋出不同時代的中國文人對歷史的慨嘆類似,做到了舉一反三。
(指導老師:成玥)
佳作二
讀《陳情表》,品孝感之情
◎吳思夢
古人有云:“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墜淚者,其人必不孝。”《陳情表》是一篇向皇帝進呈的表文,從祖孫相依為命的往事寫起,以誠懇的言辭請求皇帝允許自己能夠先孝后忠。最后,這篇文章不但得到了晉武帝的應允,也為后人稱道。
古代的“表”是臣子用來向皇帝陳述衷情的,李密真正做到了“修辭立其誠”。無論是“死當結草”的用典,還是“犬馬怖懼之情”的比喻,都情真意切,感情自然流露。再如,“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一句,將多個形象的詞語連用,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壓迫感,既表現(xiàn)出祖母劉氏的病重之危,又自然流露出李密對祖母身體狀況的擔憂與關切,全文語句不加渲染而自能動人。
《陳情表》中語言表達切合身份,恭敬而得體。使用了“猥”“亡國賤俘”“犬馬怖懼”等謙詞,“圣朝”“伏惟”“蒙”“謹”等敬辭。謙詞與敬辭的使用,表現(xiàn)了對方身份的尊貴,又表明了作者作為臣子的忠心及對天子的恭敬,從詞語中自然流露出謙敬之情,使晉武帝讀來身心愉悅,從而打消了皇帝的疑心?!蛾惽楸怼泛芎玫乇憩F(xiàn)了“表”這一文體語言恭敬謹慎的特點。
《陳情表》,名曰“陳情”,當然以抒“情”為主。李密從自己年幼時寫起,向晉武帝訴“苦情”,表現(xiàn)自己身世之慘,目的是博得皇帝的同情,同時讓皇帝了解祖母對自己的重要。第二段寫“窘情”,李密向晉武帝述說自己現(xiàn)在“臣之進退,實為狼狽”的窘境,讓晉武帝明白自己的兩難處境。第三段與第四段則是以“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來打消晉武帝的疑慮,求得體恤,再以“死當結草”表明自己對朝廷的“忠情”,同時也表明了自己先盡孝再盡忠的決心,請求得到晉武帝的許可。
《陳情表》集中陳述了“詔書切峻”和“劉病日篤”的矛盾,以“孝情”貫穿全文,體現(xiàn)了古人尊奉孝道的品質,這是我們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俺紵o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體現(xiàn)了親情的偉大。在今日,我們依然弘揚孝道、親情。這也是《陳情表》至今仍讓人讀來落淚感慨的重要原因。
【江蘇泗洪中學2023屆(3)班】
◆點評
本文的切入點平實,由“表”這一特定文體的限定性入手,鑒賞文本的修辭手法——“誠”和語言特點——“恭敬謹慎”;從《陳情表》文題中的“情”字入手,賞析文本中的“苦情”“窘情”“忠情”及“孝情”,平實中見巧思。
(指導老師:石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