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以建促融:三線建設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2023-05-02 07:47:28陳君鋒崔一楠徐江山
        民族學刊 2023年9期
        關鍵詞:成昆鐵路涼山州同胞

        陳君鋒 崔一楠 徐江山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3.09.004

        [摘要]

        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四川民族地區(qū)部署了一批工礦企業(yè)和基礎設施項目。在建設過程中,三線企業(yè)和項目得到了民族地區(qū)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民族同胞的大力支持,他們不僅出人出力,而且提供了大量的三類物資,為三線建設的順利推進提供便利。與此同時,三線建設也極大地帶動了所在地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不僅完善了民族地區(qū)的基礎設施建設,而且推動了當?shù)毓まr業(yè)的飛速發(fā)展。三線建設者與民族地區(qū)各民族同胞在三線建設進程中,互助共榮,肝膽相照,互利互惠,共同書寫了獨特的歷史記憶,匯聚成中華民族集體記憶;在賡續(xù)與創(chuàng)新中形成了燦爛文化,彰顯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獨特魅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建設性場域。三線建設者與各民族同胞為開發(fā)四川民族地區(qū)的遼闊疆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攜手共進、守望相助,彰顯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勇于創(chuàng)新、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偉大三線精神,是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真實歷史寫照。

        [關鍵詞]

        三線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建促融;四川?。幻褡宓貐^(qū)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3)09-0026-12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一般項目“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四川鄉(xiāng)村文化建設的歷史進程與基本經(jīng)驗研究”(22FDJB020)、四川革命老區(qū)發(fā)展研究中心2021年一般項目“川陜革命老區(qū)軍工遺產群的旅游開發(fā)研究”(SLQ2021CB-01)、西南科技大學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校級專項項目“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助力民族地區(qū)紅色文化遺產旅游發(fā)展研究”(23skb02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君鋒,

        男,浙江縉云人,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三線建設;崔一楠,男,遼寧錦州人,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三線建設;徐江山,女,四川雅安人,中共綿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員,公共管理碩士,研究方向: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是指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面對我國周邊日益嚴峻的國際形勢,同時考慮解決全國工業(yè)布局不平衡問題,而在三線地區(qū)①開展以戰(zhàn)備為中心的大規(guī)模工業(yè)、交通、國防、科技設施建設。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一系列文獻資料的解密和出版,以及三線遺址考證成果的不斷出現(xiàn),三線建設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研究成果斐然??v觀學界相關研究成果,主要有:一是宏觀視野下的三線建設研究,包括三線建設的原因及背景、三線建設的實施過程、三線建設的調整改造、三線建設的評價與影響、三線建設與西部大開發(fā)、三線建設與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李富春等國家領導人、三線建設與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等;二是區(qū)域視野下的三線建設研究,包括西南、西北、川渝地區(qū)三線建設研究、小三線及后小三線建設研究等;三是微觀視野下的三線建設研究,包括企業(yè)個案研究、三線社會生活史研究、三線建設者研究、三線移民研究等;四是文化視域下的三線建設研究,包括三線精神研究、三線音樂研究、三線文學研究、三線遺產研究等;五是國外學者的三線建設研究,包括三線建設經(jīng)濟史、戰(zhàn)備史、軍事史研究,三線建設與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中外學者對話等。

        學術界三線建設研究雖然成果斐然,研究視角多維,但關于民族地區(qū)三線建設以及三線建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之間的關系研究甚少,僅有吳倩華、[1]袁世超、[2]蘇杰[3]等人為數(shù)不多的相關研究?!耙徊恐袊?,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fā)展、鞏固統(tǒng)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4]三線建設時期,中央在民族地區(qū)布點了大量的國家重點項目,少數(shù)民族同胞也積極參與建設,在注重國家和各民族利益前提下,團結融合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了貢獻。本文以四川省為例展開探討,希冀深化三線建設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并就教于方家。

        一、三線建設項目在四川民族地區(qū)的定點布局概況

        四川省作為三線建設戰(zhàn)略實施的重點省份之一,下轄19個市(州)都分布有三線建設項目,其中涼山彝族自治州(簡稱“涼山州”)的西昌、冕寧、會理、金陽,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簡稱“阿壩州”)的汶川,樂山市的馬邊彝族自治縣(簡稱“馬邊縣”)、峨邊彝族自治縣(簡稱“峨邊縣”)等少數(shù)民族縣布點建設了大量三線建設項目,主要有(表1):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央在四川民族地區(qū)布點建設的項目大多是以水電站、煤礦、輸變電線等為代表的能源項目,鐵礦、鎳礦、鋼鐵公司等為代表的冶金項目,滑石礦、森工局、林場、木材廠為代表的建材項目,水庫、提灌站、埝塘為代表的水利工程項目為主,以航空航天(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軍用機場項目為輔的布局,原因在于四川民族地區(qū)大多山高路遠、地勢崎嶇、落差較大,便于發(fā)展水利水電項目;煤、鐵、水、林等資源豐富,便于發(fā)展建筑材料項目以及金屬冶煉項目。同時,為了戰(zhàn)略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布點建設了成昆鐵路、大型橋梁隧道等全局性交通運輸項目。

        從項目布局來看,民族地區(qū)所布點建設的項目大多是民生項目,不管是水利、交通設施,還是能源、建材項目,其開發(fā)利用都有助于當?shù)厣鐣裆l淼奶嵘?、?jīng)濟的發(fā)展,同時解決了民族地區(qū)長期貧困問題,在共同書寫歷史記憶、創(chuàng)造燦爛文化、開發(fā)遼闊疆域、凝練三線精神中以建促融,不斷培育當?shù)馗髅褡逋闹腥A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對黨和國家的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助于推動民族地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三線建設與各民族共同書寫四川民族地區(qū)的歷史記憶

        “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4]1964年下半年起,為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服從中央安排,四川民族地區(qū)各州、縣黨組織,團結帶領少數(shù)民族同胞以義不容辭、大力支援的態(tài)度,積極行動,熱情參與,與黨和國家共同書寫了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史,共同鑄就了這段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歷史。

        (一)各民族通過支援三線建設書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孕育的歷史記憶

        在民族地區(qū)黨和政府的號召下,少數(shù)民族同胞積極支援三線建設,不僅幫助解決建設用房用地問題,還擴大糧食蔬菜生產解決吃飯吃菜問題,同時還助力重點項目建設三類物資供給、勞動力供給、生活物資供給,共同書寫了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黨史、國史、社會主義建設史乃至改革開放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三線建設期間,為解決臨時用房和建設用地需要,少數(shù)民族同胞紛紛主動借房讓地。1964年下半年開始,陸續(xù)有建設單位進入西昌等地,到1966年,進入涼山州冕寧、西昌、德昌、會理等縣的建設單位職工總計達30萬之巨,當?shù)厣钣梅?、工業(yè)用房用地急劇緊張。各民族同胞在當?shù)攸h委政府的號召組織下,主動騰出自有住房給建設單位使用,并將西昌農校、民干校的房屋借出,還趕修了簡易住房23萬平方米。喜德縣針對成昆鐵路施工單位用房急缺的問題,“一方面動員沿線機關和群眾調劑了約三千平方米的房屋,一方面組織群眾突擊了一定數(shù)量的房草、磚瓦、石灰等建筑材料”,③保障施工單位建筑房屋的施工用料及用度。重點項目建設用地方面:涼山州征用建設用地成昆鐵路12928畝、西昌青山機場2478畝、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6200畝。④1964年12月17日,峨邊縣將7701.95畝土地(金口河公社7676畝,建設公社18.95畝,沙坪公社7畝)劃給八八一八部隊用作臨時房屋修建之用,[5]27以支援成昆鐵路建設。甚至為了保障重點項目用地,搬遷大量民戶,例如西昌縣⑤為滿足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三六八部隊建設需要,選定西郊公社六大隊搬遷社員七戶;太和鐵礦建設第一期工程在馬道、紅旗、新寧、樟木、開元等公社搬遷一百七十戶左右;四川省軍區(qū)選定高炮平射固定點,搬遷大箐公社(少數(shù)民族公社)社員近九十戶,合計搬遷約二百五十戶。⑥當?shù)馗髯逋麨榱它h和國家的三線建設事業(yè),搬家毫無怨言,堅定支持。建設用房、職工生活用房以及建設用地的解決為國家重點項目建設解決了后顧之憂,有力支援了三線建設。

        第二,三線建設期間,為解決國家重點項目職工的吃飯吃菜問題,四川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群眾積極主動擴大糧油生產、蔬菜播種,截至1966年5月,為解決成昆鐵路職工吃菜問題,甘洛、越西、喜德三縣種植蔬菜4100畝,供應各種蔬菜1000多萬斤,同時還在三縣新建副食品加工廠,布點建設糧食儲備庫22個,供存儲3-4個月的糧食、食鹽。[6]西昌專區(qū)支援建設委員會要求各地“在落實蔬菜土地時,要選擇土質、水源較好的地方,并想盡各種辦法提高蔬菜單產水平,每畝年產爭取達到8000斤以上。菜地要相應地集中一些,每個生產隊一般要種10畝以上(最少也不能低于七、八畝),城市工礦有條件的地區(qū)還要適當多種一些,形成蔬菜基地?!雹邽榇_保三線職工的糧食問題,喜德縣截至1965年9月,已向成昆鐵路職工供應糧食290萬多斤,食用植物油3.4萬多斤,蔬菜50萬余斤。1965年涼山州準備建設大量糧食倉,主要有甘洛蘇雄150萬斤臨棚倉、喜德北口100萬斤基建倉,越西雙河50萬斤簡易倉、鐵西20萬斤臨時倉、甘洛玉田100萬斤簡易倉、新吉古50萬斤簡易倉、埃代50萬斤臨時倉、越西打土100萬斤簡易倉、順河50萬斤臨時倉、甘洛城關200萬斤基建倉、越西普雄300萬斤基建倉、乃拖、爾喜、阿支社、乃乃堡各20萬斤臨時倉,⑧大量的糧食倉建成為三線建設職工提供了充足的糧食儲備。此外,各民族同胞支援三線糧食蔬菜期間發(fā)生的大量感人故事皆成為了各族同胞的共同歷史記憶。例如越西縣白果公社橋梁大隊的社員們,1966年8月21日早晨正在割草積肥,聽了傳達工作團黨委、縣委的指示后,為了保證工人吃上蔬菜,立即放下鐮刀,冒著大雨從山上給鐵路二處一天就送了洋芋4300多斤;梅花公社梅花大隊出動一百多人,甚至連十來歲的小孩也踴躍參加,冒著大雨,爬山越嶺為成昆鐵路施工隊背洋芋,一天就送了9260斤,盡管路陡濕滑、下著大雨,大家依然堅持,并說“天大的困難也要克服,一定要保證工人同志吃飽吃好。”⑨

        第三,三線建設期間,為解決建設物資和勞動力需要,少數(shù)民族同胞積極主動助力三類物資供給、勞動力供給、生活物資供給。三類物資供給方面:截至1965年8月,甘洛縣為成昆鐵路建設提供了房草、茅竹、柴火等1114.1萬斤。小木樹棒50萬根,“五把一杠”(錘把、鎬把、鍬把、耙把、鋤把以及抬杠)38193件,撮箕、抬筐8686擔,竹笆6.4萬余平方。1966年第四季度甘洛縣安排供給竹笆8000張、竹子20萬斤、木炭20萬斤、錘把5000根、鎬把5000根,鍬把5000根、抬杠10000根、抬筐1000個、青瓦254萬匹、青磚25萬塊以及柴火100萬斤。涼山州更是決定砍伐十五萬立方米木材支援成昆鐵路建設?!奥殡]彝族鄉(xiāng),突擊支建箭竹10余萬公斤,頂材9.3萬公斤”,三類物資供給極大滿足了三線建設需要。勞動力供給方面:四川民族地區(qū)基本上就近從農村和城市閑散勞動力中組織抽調支援。喜德縣于1964年就動員組織了17845人次參與維護鐵路建設。截至1965年1月,喜德縣動員民工7000余人次搶修37公里公路,越西縣組織群眾完成1500工日搶修便道橋,甘洛縣也在城關動員3600人次投入了搶修公路的戰(zhàn)斗。1970年10月,涼山州和西昌專區(qū)⑤分別組織“涼山州民兵團”和“西昌專區(qū)民兵團”支援三線建設。其中,涼山州民兵團下轄4個營,22個連,團長鐵哈(彝族);西昌專區(qū)民兵團下轄4個營。各族同胞的參與有效解決了國家重點項目的勞動力短缺問題。生活物資供給方面:1965年4月至1966年3月,越西縣為支援成昆鐵路建設,調入食鹽301820斤、食糖195432斤、酒44萬斤、香煙50334條、臘肉8萬斤、化豬油16000斤。生活物資的有效供給,為三線建設單位職工的日常生活帶去了便利,更加激勵了他們的勞動積極性。

        (二)各民族通過支援三線建設書寫個人歷史記憶匯聚中華民族集體記憶

        中華民族關于三線建設的集體記憶來自于各民族同胞的個人記憶。個人記憶包括當事人記憶以及旁觀者記憶,他們以不同角度、心理、感受互相補充,全景式呈現(xiàn)重要歷史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7]進而上升為集體記憶。在三線建設期間,各族同胞積極參與其中,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不僅讓人永生難忘、深扎內心,而且已然成為他們報效國家的歷史見證,最終匯聚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創(chuàng)造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人類建設史。

        第一,三線建設期間,每個參與建設的各民族同胞都留下了一段令人難以忘卻的個人記憶。鐵路職工石家源回憶“回顧走過的歲月,有失落有奉獻,尤其是把青春年華獻給了鐵路事業(yè),深感自豪驕傲,沒有辜負黨的培養(yǎng)教育。成昆鐵路更是讓我心潮澎湃、魂牽夢縈”。鐵路職工黃顯培“作為成昆線首車歷史見證人,他清楚地記得,迎著第一輛疾馳的列車,他在哈斯洛大橋橋頭上站得筆直,淚流滿面;他還記得,為了拍攝成昆線壯美弧線,他徒步從西昌一路向北;他更記得,屹立在成昆鐵路旁的2100塊墓碑……”[8]三線建設期間曾任西南林業(yè)施工總隊第七工程處副主任的劉光秀回憶,“七處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工作,還要保持與少數(shù)民族團結,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得到地方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這樣就加快我們的建設速度,也完成了上級下達我們的建設任務”。益門煤礦工人蔣遵義的兒子蔣元順作為旁觀者回憶了他父親從簡陽縣來西昌參加三線建設的歷史,認為“歷史不能忘卻!我們一家為父輩曾經(jīng)為三線建設出過力,流過汗,吃過苦,受過傷,做過貢獻而感到驕傲!”不管是三線建設親歷者的記憶還是旁觀者的記憶,都向世人呈現(xiàn)了一幅壯麗的三線建設圖景,一段值得永存的歷史,匯聚成為中華民族難以磨滅的集體記憶。

        第二,三線建設期間,每個參與到三線建設中的團體都匯聚了一段值得懷念的集體印記。曾經(jīng)的涼山文工團成員對三線建設時期該團所參與的文藝演出、創(chuàng)作的節(jié)目作品、演出期間的生活體驗感悟等如數(shù)家珍。作為中國彝族地區(qū)建團最早、規(guī)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專業(yè)文藝團隊,“我們的演出隊伍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舞歡騰、干勁十足,藝術工作者們與工人同志打成一片,男同志協(xié)助他們做活路,女同志為他們洗補衣物,與建設工人們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該團所創(chuàng)作的文藝作品,不僅受到工人們的一致好評和喜愛,更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與贊揚。這段集體記憶不僅是他們一生的驕傲,也是國家文藝發(fā)展史不可多得的珍貴素材。原西昌地區(qū)民兵團成員對該團的組建及戰(zhàn)況進行了回憶,較為客觀地回顧了西昌民兵團組建時期的概況,以及決戰(zhàn)朱家包包、轉戰(zhàn)弄弄坪的建設過程,闡釋了該團的成長歷程,有助于探明參與三線建設各團體的發(fā)展情況。三線建設團體的集體記憶與個人記憶匯聚,可還原出三線建設的全部歷史,見證各民族同胞共同書寫中華民族歷史的過程。

        第三,三線建設時期,各建設單位反哺當?shù)匕l(fā)展之情成為了各民族一段難以忘卻的集體記憶。在三線建設推動下,民族地區(qū)交通網(wǎng)絡加速形成,成昆鐵路的通車,更是架起了少數(shù)民族同胞尤其是彝族同胞對外交流的橋梁,打開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門,給各族人民帶去了新知識、新產品、新觀念。同時,各建設單位大力反哺農業(yè),共同發(fā)展,包括安裝農機設備、疏通渠道、墾荒改土、支援用電、問診治病、廠社辦學等等,逐步改變了民族地區(qū)的落后面貌。在與外界的互動往來中,民族同胞開闊了眼界,學會了普通話,學會了經(jīng)商,學會了新技術,擺脫了舊觀念的束縛,擴大了施展才能的新天地,他們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浪潮中,也不斷改善著自我的生活,推動了當?shù)乜平涛男l(wèi)事業(yè)的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理念的形成。因此,三線建設是他們難以忘懷的一段集體記憶,是民族地區(qū)發(fā)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發(fā)展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三、三線建設與四川民族地區(qū)各民族共同賡續(xù)、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豐富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

        “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4]三線建設使分布于全國各地的各民族同胞匯集三線地區(qū),他們在此共同生活、共同生產,通過交往使得各民族文化在此交匯、交流以及交融,各民族文化在此互鑒融通、交相輝映,原本絢爛的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僅賡續(xù)和弘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且豐富和創(chuàng)新了紅色文化。

        (一)各民族通過支援三線建設賡續(xù)和弘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是三線建設的核心要義,也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各族人民發(fā)揚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文化,積極參與三線建設,與黨和國家保持一致,在民族大融合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一,三線建設期間,各族人民共同賡續(xù)和弘揚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懊駷榘畋?,本固邦寧”是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人民是國家的基石,民生是國之命運所在?!皬摹渡袝分械摹駷榘畋?,本固邦寧到《禮記》中的‘君以民為本,到孟子的‘民貴君輕,到王陽明的‘親民思想,到顧炎武的‘厚民生,強國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這種‘民本理念幾乎一以貫之”。[9]三線建設戰(zhàn)略是基于解決前進道路上威脅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外部障礙,是基于通過調整經(jīng)濟結構布局來平衡東西部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現(xiàn)實境遇而提出的,爾后“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方針更是為了保障中華民族整體安全,解決全體人民群眾吃、穿、用問題而提出的。由此可見,三線建設戰(zhàn)略的提出本質是“為了人民”,因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只有全國各族人民吃飽、穿好、用足,生命不受到威脅和侵害,人民安居樂業(yè)、幸福美滿,才能在政治上認同中國共產黨、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唯此中國共產黨才能長期執(zhí)政、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與此同時,在民族地區(qū)的三線建設過程中,黨和國家堅決維護各民族利益、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在交往交流中不斷得到各民族同胞的信任,使各民族積極參與三線建設。不管是成為勞動力到達建設一線,還是在后方為國家重點項目建設提供三類物資、提供糧食蔬菜,都力所能及地為三線建設貢獻力量。例如修建成昆鐵路涼山段時,當?shù)匾妥逋爸鲃訋?、背儀器、扛設備、抬物資,什么都干”。[10]98正是由于各民族同胞的熱情支持與參與,三線建設得以順利推進,并達成了黨和國家既定的戰(zhàn)略目的。

        第二,三線建設期間,各族人民共同賡續(xù)和弘揚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梁啟超將顧炎武“亡國”與“亡天下”之論述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將國家振興之希望寄托于士大夫,強調士大夫的社會擔當職責。[11]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民的責任與擔當。三線建設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zhàn)略決策,是保障中華民族整體安全的重要戰(zhàn)略決策,是努力解決全體人民吃、穿、用問題的重要戰(zhàn)略決策,因此積極參與其中并為之奉獻是每個華夏子民的共同責任。各族同胞在黨和國家的號召組織下,毫無怨言、任勞任怨地參與三線建設、支援三線建設?!矮I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是三線人的真實寫照,他們不怕犧牲,身體力行甚至用鮮活的生命演繹著什么是責任,什么是擔當,成昆鐵路沿線那2100座無名墓碑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文化的有力詮釋,不斷豐富著這一文化品質與精神內涵。

        第三,三線建設期間,各族人民共同賡續(xù)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各民族骨髓,“大一統(tǒng)”的價值觀念、“天下為公”的價值理想、“尚和合”的價值追求都為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助力。[12]三線建設使各民族同胞社會交往和深度交融逐漸增多,彼此間的情感和信任感逐漸增加,社會區(qū)隔被逐步打破,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的堅實社會基礎。[3]這正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大一統(tǒng)”的價值觀念、“天下為公”的價值理想、“尚和合”的價值追求之重要體現(xiàn)。與此同時,三線建設過程中對“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文化理念的不斷傳播與弘揚,使得各民族之間的價值理念不斷趨同,“為了整個國家、為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觀逐漸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日漸形成,并不斷地對外擴延。

        (二)各民族通過支援三線建設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包括紅色精神文化、紅色物質文化、紅色制度文化,是指中國近代以來,以中國共產黨為主體,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體現(xiàn)的革命精神及其載體。[13]三線建設時期,各民族不斷凝結紅色精神文化、紅色制度文化,形成民族紅色文化記憶,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

        第一,三線建設期間,各民族不斷凝結紅色文化記憶,推動紅色文化發(fā)展。所謂民族紅色文化記憶,是指我國各族人民立足自身民族特色,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推進偉大社會變革所留存在廣大民族地區(qū)的英雄人物、英雄故事、遺址遺物及其背后的紅色革命精神的文化敘事與歷史記憶,也是中國紅色文化在民族地區(qū)本地化的心智映像和集體記憶。[14]四川民族地區(qū)三線建設過程中,涌現(xiàn)了大量的英雄人物、故事傳說,如黨解放(彝名瓦查子)、曲木爾呷、阿根爾米等先進模范人物代表都有其獨特且富有傳奇色彩的三線故事;[15]132-133留下了數(shù)量龐大的值得紀念的遺物遺跡,如青山機場、映秀灣發(fā)電廠、龔嘴水電站等;形成了種類繁多的文化作品,如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詩集《渡口工農兵詩歌選》等。這些民族紅色文化記憶都是三線建設歷史的有力見證,亦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和推動了紅色文化發(fā)展。

        第二,三線建設期間,各民族之間不斷交往交流交融,創(chuàng)作出大量反映革命建設精神的文藝作品,豐富了紅色文化。成昆鐵路建設過程中,軍隊和地方貫徹“以路帶農,以農保路”的方針,鐵道兵對地方帶思想、帶作風、帶技術、帶文化、帶經(jīng)濟,幫助地方農村社隊辦技術訓練班、文化站、夜校,培訓衛(wèi)生員、技術員、會計員,宣傳科學,移風易俗,防病治病,興修水利、改土、改田、積肥、修理農機具,搶收、搶種等。反之,地方各級黨政組織和各族同胞,則從解決住房、征用建設用地,作好宣傳教育,到組織生產磚、瓦、竹、木、沙、石等地方建材和三類物資,供應糧食、肉食、副食、蔬菜,設置各類服務網(wǎng)點,提供勞動力,解決短途運輸,修筑鐵路進站公路等,大力支援鐵路建設,凡是鐵道兵需要的,一律開綠燈,按政策規(guī)定予以保證。正是在這種和諧的軍民關系、軍地關系、民族交往關系下,各民族之間在支援與反哺中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也為三線建設時期的紅色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現(xiàn)實素材。例如涼山文工團在成昆鐵路建設工地現(xiàn)場以三線建設創(chuàng)業(yè)者為原型創(chuàng)作《205道班》《我推小火車》《北京的火車開來咯》等作品,貼近群眾、反映時代、謳歌英雄、弘揚主旋律,成為三線建設時期重要的紅色文化作品。

        第三,三線建設期間,各民族不斷凝聚革命精神,制定各種規(guī)章制度,不斷充實紅色文化內涵。在黨和國家號召組織下,全國各族人民積極參與三線建設,這些群眾來自各行各業(yè),發(fā)揮各自的特長為三線建設添磚加瓦,凝聚了各具民族特色、行業(yè)特色的紅色精神文化。例如參加成昆鐵路建設的八七○六部隊某部四營指戰(zhàn)員發(fā)揚“窮棒子”革命精神,創(chuàng)人工開挖隧道月成山洞160米的英雄事跡;一支堅忍不拔,專門負責成昆鐵路沙馬拉達隧道一帶線路維護和病害整治的鐵路維護隊伍,堅守“成昆鐵路之巔”,凝結成偉大的“瓦祖精神”,鼓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成昆鐵路人;三線職工支農過程中形成的“寸土必爭,一苗必?!本竦鹊龋@些行業(yè)精神都成為了紅色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此外,為了有效處理好民族關系,維護民族大團結,三線建設期間還制定了很多的規(guī)章制度,例如“廠社結合”制度、“三不四要”原則等,這些規(guī)章制度都成為了紅色制度文化,成為了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三線建設與各民族共同開發(fā)四川民族地區(qū)的遼闊疆域

        “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4]隨著國家在涼山州、阿壩州以及樂山市的馬邊縣、峨邊縣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開展大規(guī)模三線建設以來,各民族同胞團結協(xié)作,共同開發(fā)了這一片遼闊的疆域,不僅改善了當?shù)氐幕A設施,而且推動了當?shù)刭Y源的開發(fā)和地方工業(yè)的發(fā)展。

        (一)三線建設不斷改善民族地區(qū)基礎設施

        三線建設時期,各民族同胞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通過參與三線建設不斷改善當?shù)亟煌?、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為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第一,三線建設期間,為配合大規(guī)模的施工需要,涼山州、阿壩州等民族地區(qū)的公路、橋梁、鐵路、航空等基礎設施有了較大發(fā)展。以涼山州為例,1965年至1973年,在支援三線建設重點項目——成昆鐵路及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中,改建皇越路109公里、喜褲路82公里、普洪路115公里,新建冕金路81公里、石華路10公里、甘新路31公里、長馬路10公里、昭普路74公里,新建縣鄉(xiāng)道路77條1033公里。1975年以后,國家每年撥款補助發(fā)展山區(qū)公路,到1978年涼山州公路通車總里程達6343.5公里,包括國道108線(川云西路),縱貫冕寧、西昌、德昌、會理四個三線建設重點縣,全長401公里;省道宜(賓)西(昌)路、西(昌)巧(家)路等11條,共計1489.5公里;縣道46條,1799公里;鄉(xiāng)道134條,1658公里;礦山、林區(qū)及專用公路141條,共計996公里。除此之外,更是有成昆鐵路貫穿其中,西昌鍋蓋梁機場(1997年更名青山機場)也在此間建成。公路、航空、鐵路交通的快速發(fā)展,將涼山州建成為對外交往、物流運輸?shù)闹匾煌屑~,徹底改變了其落后的交通狀況,為其快速發(fā)展插上了翅膀。

        第二,三線建設期間,為滿足國防郵電通信需要,國家在郵電通信方面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以阿壩州汶川縣為例,在有線電報方面:三線建設開始后,1966年2月映秀灣電廠在成都-馬爾康的長途線路桿上加掛映秀-汶川專線1對。1967年4月1日利用原軍區(qū)移交給地方的雙鐵線幻象線路再次開通汶川-成都有線直達電報線路。1973年4月開通汶川-成都幻報人工電傳電路、汶川-馬爾康載報人工電傳電路,汶川-松潘、汶川-南坪、汶川-茂縣改用載報線路。1972年10月漩口開通映秀-汶川、映秀-漩口雙鐵線抽出的幻象線路直接與汶川通報。映秀開通了汶川-灌縣雙鐵線幻象線路。1983年3月汶川縣有線電報進入成都市64路自動轉報系統(tǒng),汶川可直接與全國地、州以上城市直接通報。1984年3月1日中共阿壩州委開通直達汶川縣委的有線傳真電報,1985年6月安裝了汶川-茂縣自動電傳機,汶川縣至外縣、市結束了有線電報用人工傳遞的歷史。至1985年底止,汶川有線電報開通線路有(1)人工電報:漩口-汶川和映秀-汶川(縣內使用);(2)自動電傳機收發(fā)電報:汶川-成都、馬爾康、茂縣、松潘、南坪、理縣;(3)傳真:汶川至阿壩州委。在無線電報方面:三線建設開始后,于1967年無線電臺變作戰(zhàn)備電臺,平時只供聯(lián)系呼頻,遇有有線阻斷、重要天氣情況、防汛等特殊情況才開機使用。[16]500郵電通信設施的不斷完善,不僅便于中央與地方的聯(lián)系,而且大大拉近了地區(qū)之間的距離,加快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第三,三線建設期間,為滿足國家重點項目的電力需求,民族地區(qū)電力電網(wǎng)設施建設不斷加快且效果顯著。以涼山州為例,在三線建設帶動下,截至1978年,全州修建包括磨房溝水電站在內的水電站1481座、機組1548臺,裝機容量達97330千瓦,年發(fā)電量12530萬度,基本滿足全州的建設用電、工業(yè)用電及居民生活用電。與此同時,為確保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昆鐵路以及全州工農業(yè)用電需求,涼山州還大規(guī)模建設輸變電設施,如磨房溝電廠經(jīng)瀘沽至西昌110千伏輸變電工程、西昌至石棉南椏河電廠220千伏線路,極大地滿足當?shù)厝€建設項目和工農業(yè)及城市生活用電需求。此外,阿壩州在滿足當?shù)仉娏π枨笸膺€對外輸出電力,支援保障其他地區(qū)的國家重點項目建設,例如修建映秀灣發(fā)電廠至安縣220千伏線路,保障綿陽地區(qū)的國防工業(yè)項目用電安全。電力電網(wǎng)設施的不斷完善,為民族地區(qū)工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

        (二)通過三線建設促進民族地區(qū)礦產能源的開發(fā)和地方工業(yè)發(fā)展

        四川民族地區(qū)礦產能源資源豐富,但由于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不夠、基礎工業(yè)薄弱,當?shù)刎S富的礦產能源資源無法有效開發(fā),無法運出大山,更不能為當?shù)毓I(yè)發(fā)展提供助力。三線建設開始后,這里的情況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科技人才的大量涌入、雄厚資金的連續(xù)投入,使得當?shù)氐V產能源資源得到了開發(f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shù)毓I(yè)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

        第一,大規(guī)模的三線建設,有力地帶動了民族地區(qū)礦產資源的開發(fā)。少數(shù)民族集聚的攀西地區(qū)是我國一個重要的構造成礦帶,其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是一個有獨特優(yōu)勢的礦產資源地區(qū)。裂谷帶的地質作用背景,使攀西地區(qū)礦產資源豐富且配套,礦藏規(guī)模巨大、儲量分布集中、礦床開采條件好、有益伴生成分多、綜合利用價值大,從而形成了攀西地區(qū)獨特的礦產資源優(yōu)勢。已發(fā)現(xiàn)和已探明的礦產有84種,其中黑色金屬礦5種,有色金屬礦15種,稀有、稀土、稀散元素及放射性礦產17種,冶金原料非金屬礦8種,化工原料非金屬礦13種,建筑材料非金屬礦16種,其他非金屬礦10種。[17]41三線建設開始后,隨著國家在該區(qū)域布點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攀枝花鋼鐵公司四一○廠、太和鐵礦、四川省地質礦產局102廠、四川省核工業(yè)地質局二八一大隊、攀西地質隊、冕寧滑石礦廠、瀘沽鐵礦、拉拉銅礦、會理鎳礦等重點礦產資源勘探、開發(fā)項目,當?shù)氐V產資源得到大規(guī)模的開采。以涼山州為例,截至1978年,當?shù)罔F礦開采達60多萬噸,煤炭35萬噸,有色金屬生產為鋅精礦205噸/日、銅精礦75噸/日。礦產資源的開發(fā)不僅為三線建設中的冶金工業(yè)項目提供原材料,而且上下游的產業(yè)鏈的構建推動了當?shù)叵嚓P工業(yè)的發(fā)展。

        第二,大規(guī)模的三線建設,有力地帶動了民族地區(qū)能源資源的開發(fā)。四川民族地區(qū)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日照充足,地勢西高東低且落差較大,水系眾多,該區(qū)域水能、生物能源、礦產能源、氣候能源等能源資源十分豐富。以攀西民族聚集地區(qū)為例,境內雅礱江、大渡河、金沙江三大水系流經(jīng)其間,可開發(fā)水能為5924萬千瓦和2883億千瓦時,分別占四川省水能資源的42.7%和38.6%;煤炭資源累計探明儲量為112792萬噸,為四川省的10%;太陽能能源一年可產生熱量即相當于80余億噸標準煤。三線建設開始后,國家在涼山州、阿壩州布點重點建設有磨房溝水電站、映秀灣水電站、魚子溪一級電站、魚子溪二級電站、龔嘴電站、西山煤礦、益門煤礦等能源項目,不僅滿足了三線建設龐大電力能源需求,也為當?shù)厣贁?shù)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用電、工業(yè)用電帶來了便利與保障。

        第三,大規(guī)模的三線建設,有力地帶動了民族地區(qū)地方工業(yè)的發(fā)展。四川民族地區(qū)由于獨有的地理環(huán)境限制,該區(qū)域地方工業(yè)長期得不到發(fā)展。三線建設開始后,當?shù)毓I(yè)搭上了三線建設大規(guī)模工業(y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快車,充分利用地方支援國家重點項目建設的契機,大力發(fā)展了地方工業(yè)。以涼山州為例,在三線建設帶動下,不僅恢復了部分停建、緩建的工業(yè)企業(yè),并陸續(xù)新建了一批企業(yè),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規(guī)模包括開采業(yè)、重工業(yè)、輕化工業(yè)、支農工業(yè)、商辦工業(yè)的綜合工業(yè)部類。到1978年,輕化工業(yè)總產值已達到了8962萬元,年產合成氨6000噸、普鈣2.5萬噸、硝銨炸藥8800噸、導火索1500萬米、干電池1000萬只、肥皂2560噸、原鹽4424噸、火柴10萬件,機制紙2410噸,日用細瓷128萬件、機制糖日榨甘蔗1200噸等。地方工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使得當?shù)厝沼蒙畋匦杵饭渥?,不僅改善了人民生活,促進了共同富裕,也增強了民族團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奠定了堅實的經(jīng)濟基礎。

        五、三線建設與各民族共同凝練四川民族地區(qū)的偉大三線精神

        “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4]在民族地區(qū)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三線建設者以及當?shù)馗髅褡逋陨嵛移湔l的豪氣,建成了被聯(lián)合國譽為“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之一的成昆鐵路,用他們的青春熱血甚至寶貴生命,譜寫出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形成了偉大三線精神——艱苦創(chuàng)業(yè)、勇于創(chuàng)新、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涵要素,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精神動力,值得我們賡續(xù)與弘揚。

        第一,各民族同胞在三線建設中自力更生、艱苦作業(yè)是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主要體現(xiàn)。在四川民族地區(qū)三線建設中,數(shù)十萬三線建設者以及民族同胞發(fā)揚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在失去蘇聯(lián)專家指導情況下,自力更生、艱苦作業(yè),創(chuàng)造了突破“地質禁區(qū)”的奇跡,遇山鑿洞,遇水搭橋,付出數(shù)千名鐵路職工生命代價,打通有“露天地質博物館”之稱的區(qū)域,建成成昆鐵路。八八一七部隊憑著一顆紅心一雙手,發(fā)揚老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破山挖土,戰(zhàn)斗在成昆線上。他們沒有筐子,自己編。沒有扁擔,上山砍。蓋房無草,上山割。完全依靠自己動手,自力更生蓋起了水泥庫、木工房、鐵工棚、文化棚……為了爭取時間,他們發(fā)揚了吃大苦,耐大勞的革命精神,風里來,雨里去,每天挖山不止,一連攻打破爛隧道戰(zhàn)勝五百多次塌方,最終挖通隧道,完成任務。這種自力更生、艱苦作業(yè)的行為是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美好詮釋。

        第二,各民族同胞在三線建設中敢為天下先,不斷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是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主要體現(xiàn)。三線建設是艱苦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也是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的過程。八七○六部隊在開挖黑井隧道之時,由于任務艱巨、環(huán)境艱苦,沒有技術,缺乏裝備,前期開挖并不順利,但是戰(zhàn)士們敢為天下先,敢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他們發(fā)揚“窮棒子”革命精神,越打干勁越大,越打辦法越多,通過實踐改革鋼釬規(guī)格、掌握打眼放炮規(guī)律,自己制作人工裝碴機,做到在巖層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保證穩(wěn)產高產,創(chuàng)下了人工開挖隧道月成山洞160米的紀錄。攀鋼四一○廠創(chuàng)新提煉了霧化提釩新技術;四川省核工業(yè)地質局二八一大隊通過不斷試驗基本實現(xiàn)打眼摩托化、通風機械化、照明電氣化、運渣車子化的小坑道“四化”技術,并在1978年四川省科技大會上獲重大科技成果獎。諸如此類的技術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成果,三線建設時期比比皆是,充分詮釋了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

        第三,各民族同胞支援三線建設,三線廠礦企業(yè)支農助農反哺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是團結協(xié)作精神的主要體現(xiàn)。三線建設時期,在黨和國家的號召組織下,來自全國各地的各民族同胞來到包含四川民族地區(qū)在內的三線地區(qū)開展以戰(zhàn)備為中心的大規(guī)模工業(yè)、交通、國防、科技設施建設,這本身就體現(xiàn)了全國一盤棋,各族人民以整體國家安全為考量通力合作、團結互助,積極備戰(zhàn)建設以守護我們的家園。同時,各民族同胞無私奉獻支援三線建設,不僅讓出自己的住所、土地,而且犧牲自我為三線建設提供三類物資、糧食蔬菜、生活用品以及勞動力資源,不求回報。反之,三線廠礦企業(yè)也在建設之余以“工農結合、城鄉(xiāng)結合、廠社結合、以廠帶社”的方式反哺地方,幫助地方修建公路、修建水利設施、打井灌溉、發(fā)電通電、修建住房,支農助農使得工農關系、民族關系、軍民關系更加緊密、更加堅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了穩(wěn)固的民族大團結形勢。五保戶彝族大娘邱吉阿呷在搬進三線企業(yè)為他蓋的新房子之時,感慨道:“毛主席共產黨給我們彝家?guī)砹诵腋:蜏嘏?。這種支援與反哺的行為真正詮釋了什么是團結協(xié)作精神。

        第四,各民族同胞在三線建設中所展現(xiàn)的為國為民博大情懷是無私奉獻精神的主要體現(xiàn)。各民族同胞大力支援三線建設,無私奉獻,充分發(fā)揚了為國為民的博大情懷。為了支援成昆鐵路職工的吃菜需求,甘洛蘇雄區(qū)群眾,自己少吃,甚至不吃,節(jié)省下來供應施工單位南瓜、蘿卜、紅薯共7萬斤。“本著先鐵路后自己的精神,不僅對已上馬的勘察、設計、施工單位,在物資、生活必需上,保證了最低需要,并且從縣級機關和有關區(qū)鄉(xiāng)調劑了不少辦公室、住房、用具給施工單位”,不斷動員全甘洛縣人民以戰(zhàn)斗的姿態(tài),革命的精神,掀起了突擊三類物資生產,大力支援鐵路建設的高潮。在支援三線建設過程中,不少干部、社員劃破手,碰破腳,都沒有一句怨言,在運送物資的人員中不僅有十歲左右的兒童,也有六七十歲的老人,更有背孩子的婦女,他們內心當中只有一種執(zhí)念,“就是我們不吃不住不用也要保證鐵路建設的需要,任務再艱巨、再困難也要千方百計完成,為國家建設出一把力,流一滴汗,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和應盡的責任,也是我們彝族對黨、對毛主席、對祖國所表示的一點心意”。這種為了國家毫無保留的奉獻行為,在三線建設中比比皆是,是無私奉獻精神的最好詮釋。

        “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18]三線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各族同胞共同培育的,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支柱之一,且不可或缺。

        六、結語

        三線建設對以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代表的四川民族地區(q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影響重大,在省市州縣黨組織的號召領導下,各民族同胞對三線建設積極配合和大力支援,有力地保證了整個建設的順利推進,不僅為三線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而且留下了民族團結、互幫互助、共建共享的無數(shù)佳話和感人事跡。三線建設與四川各民族同胞共同書寫了這段彪炳史冊的輝煌歷史,共同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燦爛文化,共同開發(fā)了這片遼闊的民族聚居地,更是共同凝練了偉大的三線精神,有力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國防、工業(yè)、交通等經(jīng)濟社會建設促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遺憾的是由于三線企業(yè)與地方社會之間、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社會之間存在著有形的圍墻與無形的藩籬,[45]形成了圍墻內外兩種不同的世界,以致三線建設對民族地區(qū)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推動還不夠深入,效果打了折扣,尤其是三線建設早期,由于溝通不暢,少數(shù)民族同胞不了解三線建設戰(zhàn)略意義以及對當?shù)厣鐣?jīng)濟發(fā)展的正面影響,雙方?jīng)_突不斷,爭議不斷。直到改革開放之后,三線企業(yè)和民族地區(qū)地方社會之間的區(qū)隔逐漸消弭,三線企業(yè)與當?shù)厣鐣辛烁鼮閺V泛的交往交流交融,三線建設者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同胞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和諧穩(wěn)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進一步的鑄牢。通過三線建設的以建促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探究,可以窺見三線建設與各民族之間的互動關系,亦可探明我國民族關系、工農關系、文化關系的發(fā)展,以及對當代民族地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

        注釋:

        ①三線地區(qū)大致范圍是甘肅省烏鞘嶺以東、山西省雁門關以南、京廣鐵路以西和廣東省韶關以北的廣大地區(qū)。

        ②資料來源:涼山彝族自治州志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涼山彝族自治州志(中)》,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阿壩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阿壩州志(中)》,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樂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樂山市志(上)》,巴蜀書社,2001年版;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電力工業(yè)志》,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涼山州史志辦公室編《三線建設在四川·涼山卷》(內部出版),2019年版;中共樂山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三線建設在四川·樂山卷:第1卷》(內部出版),2019年版。

        ③中共喜德縣委員會 喜德縣人民委員會關于加強支援鐵路建設工作的指示,1965年10月14日。

        ④涼山州史志辦公室編《三線建設在四川·涼山卷》(內部出版),2019年第9頁。

        ⑤1950年3月27日西昌解放,隨即成立西昌專區(qū),1952年4月30日在昭覺成立涼山彝族自治州(1955年4月改稱州),1978年10月,撤銷西昌地區(qū)建置并入涼山州,撤縣設市。

        ⑥關于三線建設搬遷民房及工業(yè)支農用木材請求解決專項指標的報告,1972年6月6日。

        ⑦中共西昌地委轉發(fā)專區(qū)支持工作會議記錄,1966年4月16日。

        ⑧涼山州支援委員會關于基本建設情況簡報,1965年6月10日。

        ⑨越西社教工作團黨委 越西縣委批轉七分團 順河區(qū)放手發(fā)動群眾大力支援鐵路建設的情況簡報,1966年9月19日。

        中共甘洛縣委 甘洛縣人委關于支援鐵路建設工作中幾個具體問題的請示報告,1965年9月13日。

        中共甘洛社教工作團黨委 甘洛縣委批轉縣支鐵委員會關于第四季度支鐵工作的安排意見,1966年10月25日。

        中國共產黨涼山彝族自治州委員會關于采伐十五萬立方米木材、支援鐵路建設的報告,1965年10月15日。

        攀枝花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攀枝花文史資料第5輯第26頁,內部資料,1990年。

        涼山彝族自治州支援成昆鐵路委員會一九六四年工作總結,1965年1月12日。

        涼山、西昌民兵團參加攀鋼建設情況.涼山州史志辦公室編.三線建設在四川·涼山卷第669頁,內部出版,2019年。

        越西縣支援成昆鐵路委員會關于支援鐵路情況的報告,1965年5月16日。

        石家源.會戰(zhàn)成昆路 夢圓大西南——憶成昆鐵路大會戰(zhàn).涼山州史志辦公室編.三線建設在四川·涼山卷第690頁,內部出版,2019年。

        劉光秀.奔赴大西南參加三線建設.涼山州史志辦公室編.三線建設在四川·涼山卷第682頁,內部出版,2019年。

        蔣元順.父親從簡陽縣來西昌參加三線建設.涼山州史志辦公室編.三線建設在四川·涼山卷第689頁,內部出版,2019年。

        涼山州文工團“三線建設”慰問演出回憶.涼山州史志辦公室編.三線建設在四川·涼山卷第679頁,內部出版,2019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涼山彝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涼山文史資料選輯 第14輯,內部資料,1996:4。

        中共西南鐵路工程局第三工程處政治處 越西縣鐵路建設支援委員會關于鐵路三處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七年支援農業(yè)生產的規(guī)劃(草),1966年5月5日。

        涼山州交通志編纂委員會.涼山彝族自治州交通志第2頁,內部出版,1992年。

        涼山州史志辦公室編.三線建設在四川·涼山卷第109頁,內部出版,2019年。

        戰(zhàn)斗在成昆線上——記八八一七部隊一連攻打破爛隧道戰(zhàn)勝五百多次塌方的事跡第507頁,涼山州史志辦公室編.三線建設在四川·涼山卷,內部出版,2019年。

        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的凱歌——記八七六○部隊某部四營指戰(zhàn)員發(fā)揚窮棒子革命精神創(chuàng)人工開挖隧道月成山洞一百六十米的英雄事跡,涼山州史志辦公室編.三線建設在四川·涼山卷第575頁,內部出版,2019年。

        中共甘洛縣委員會 甘洛縣人民委員會關于加強領導認真做好支援鐵路建設工作的指示,1965年4月25日。

        中共甘洛縣委關于全民動員、全力以赴支援成昆鐵路建設的情況報告,1965年7月10日。

        參考文獻:

        [1]吳倩華,羅星.作為文化遺產的貴州三線建設選址搬遷的地理認知——以貴陽萬江機電廠為例[J].教育文化論壇,2016,8(02):124-127.

        [2]袁世超,馬萬利.遷移、發(fā)展與融合:寧夏三線建設歷史考察[J].寧夏社會科學,2019(05):186-193.

        [3]蘇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三線建設決策與實施成效探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05):48-54+115.

        [4]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02).

        [5]峨邊彝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峨邊彝族自治縣志[M].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27.

        [6]中共涼山州委轉報州委支鐵領導小組關于一年多來支持成昆鐵路建設工作的情況報告[R].1966-05-15.

        [7]邴正.新中國工業(yè)建設的個人記憶——以大慶石油會戰(zhàn)為例[J].貴州社會科學,2021(11):17-21.

        [8]30萬人劈山架橋“成昆鐵路首車馳來,我淚流滿面”[N].華西都市報,2019-06-26(A2).

        [9]張維為.中國文化傳統(tǒng)與中國夢[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12):15-17.

        [10]王春才.元帥的最后歲月——彭德懷在三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98.

        [11]王進.顧炎武“亡國”與“亡天下”本義考論———從梁啟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語談起[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1):113-120.

        [12]陳智,趙文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根基[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3(04):5-13.

        [13]陳君鋒,陳果.挖掘與拓展: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青少年社會教育的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7):61-63.

        [14]王敏.新時代民族紅色記憶賡續(xù)傳承的四維價值[J].民族學論叢,2022(02):79-83.

        [15]《當代四川》叢書編輯部.當代涼山[M].成都:巴蜀書社,1992:132-133.

        [16]汶川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汶川縣志[M].民族出版社,1992:500.

        [17]《攀西開發(fā)志》編纂委員會.攀西開發(fā)志·綜合卷[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41.

        [18]習近平的文化情懷[N].人民日報,2022-05-12(01).

        [19]張勇.圍墻內外:三線建設企業(yè)與地方社會之區(qū)隔[J].江海學刊,2021(06):183-191.

        收稿日期:2023-03-12? 責任編輯:秦? 艷

        Advancing Integration through Constructi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during the Third-Front Construction

        ——Taking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en Junfeng1, Cui Yinan1, Xu Jiangshan2

        (1.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2.Party History Research Office of Mianyang CPC Municipal Committee,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ETHNOLOGY, VOL. 14, NO.9, 26-37, 2023(CN51-1731/C, in Chinese)

        DOI:10.3969/j.issn. 1674-9391. 2023.09.004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hird-Front Construction, the state deployed a series? of projects in Xichang, Mianing, Huili, Jinyang of Liangshang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Wenchuan of Aba Tibetan-Q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Mabian, and Ebian of Leshan city in Sichuan. These undertakings included energy projects represented by hydropower stations, coal mines, and power lines, metallurgical projects represented by iron ore, nickel,? and?? steel companies, building materials projects illustrated by forestry bureaus, forest farms, and wood factorie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such as reservoirs, irrigation stations, dam ponds, as well as? projects of aerospace (Xichang Satellite Center).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ird-Front enterprises and key construction projects have been strongly supported by?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s well as compatriot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local areas. They not only contributed human resources but also provided a large number of supplies (three categories to be precise), which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greatly facilitated a? smooth progress of the Third-Front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Third-Front Construction also was a key driver of?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not only seemed to improv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ethnic areas but also promoted the rapid growth? of local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advanc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First of all, results reveal that during the Third-Front Construction, the Third-Front builders and compatriot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se areas effectively helped each other, hereby advanc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addition, together with the Party and the whole country, they made history and created unique memories of the Third-Front Construction; it can be said, moreover, that they additionally constructed collective memor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jointly wrote for it this prosperous narrative.

        Second,? as Third-Front builders and various ethnic compatriots were living together, their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joint production helped all ethnic cultures intersect, communicate, and ble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riginal and high Chinese culture was infused with new blood? in its process of passing on and innovating, highlighting—in a manner of speaking—the unique sayings? “The 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a country, and a solid foundation brings a peaceful country” or “Everyon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world”. All these expressions, this study holds, provide an unprecedented constructive field for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Moreover, Third-Front builders and all ethnic compatriots came together and worked together. They not only succeeded in improving local infrastructures but also promoted the exploration of local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ies, making a crucial contribution to the? advancement of the vast territories of ethnic? areas in Sichuan.

        Finally,? common progress and mutual assistance of? Third-Front builders and all ethnic compatriots displayed an exemplary Third-Front spirit of “hard work, innovation, unity, collaboration, and selfless dedication”. Countless touching stories concerning ethnic unity, mutual assistance, co-construction, and co-sharing, have been bequeathed to later generations. They have been effectively beneficial in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other words, this phase of history is a true historical portrayal of all ethnic groups affectionately embracing? each other like pomegranate seeds in the big family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Third-Front Construction;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promotion of integration through construction; Sichuan Province; ethnic minority areas

        猜你喜歡
        成昆鐵路涼山州同胞
        為兩岸同胞謀福祉
        兩岸同胞一家親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橋上跨成昆鐵路成功轉體
        云南畫報(2021年8期)2021-12-02 02:46:12
        涼山州創(chuàng)新生物科技開發(fā)有限責任公司
        “8.14”成昆鐵路山體崩塌災害應急遙感監(jiān)測及其應用思考
        涼山州蠶種場簡介
        涼山州蠶種場簡介
        涼山州蠶種場簡介
        海外同胞與中國健兒心心相連
        華人時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34
        杉木半同胞24年生優(yōu)良家系選擇
        色五月丁香五月综合五月| 亚洲一区极品美女写真在线看| 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品爱| 免费1级做爰片1000部视频| 视频一区欧美| 国产在线拍91揄自揄视精品91| 久久夜色国产精品噜噜亚洲av|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免费| 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被粗大猛进进出出| 最新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男女做爰猛烈啪啪吃奶动| 亚洲熟妇丰满多毛xxxx| 亚洲经典三级| 麻豆人妻无码性色AV专区| 一级一片内射视频网址| 欧美黑寡妇特a级做爰|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肥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18禁免费无码无遮挡网站| 果冻蜜桃传媒在线观看| 白白色发布免费手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爽爽爽|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综合| 手机免费在线观看av网址|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亚洲中文字幕无线无码毛片| 国产亚洲激情av一区二区| 亚洲乱码中文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国产色第一区不卡高清| 欧美多人片高潮野外做片黑人| 好爽…又高潮了毛片免费看 | 中文字幕久无码免费久久| 男女性生活视频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绿巨人|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颜射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