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析在阿爾茨海默癥和血管性癡呆患者診斷區(qū)分中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運用效果。方法:本文選取白銀市第三人民醫(yī)院2019年3月—2023年2月間白銀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各28例,分別納入試驗1組、試驗2組,對兩組研究對象實施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診斷,獲取診斷結果,完成組間對比分析。結果:試驗1組中軸壯位腦白質疏松嚴重程度在0~1分之間人數占比率高于試驗2組,而在2~4分之間人數占比率則低于試驗2組,P<0.05。同時,試驗1組海馬體積小于試驗2組,而顳角深度、三腦室寬度、外側裂寬度則大于試驗2組(P<0.05)。結論:在進行阿爾茨海默癥和血管性癡呆患者臨床診斷期間,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使用可有效區(qū)分二者,以此為后續(xù)治療提供更充分且可靠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核磁共振成像;阿爾茨海默??;血管性癡呆;診斷區(qū)分;應用價值
Application value of NMR diagnosis to distinguis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vascular dementia
JI Xueqing1, LIU Guoqiang2
1.Dagou Central Health Center, Huini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Baiyin, Gansu 730700, China 2.Baiyin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Gansu Province, Baiyin, Gansu 7307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echn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vascular dementia patients. Methods: In this study, 28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vascular dement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9 to February 2023 were included in trial group 1 and trial group 2, respectively. Mri was performed on the two groups of subjects to obtain the diagnosis results and complete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groups. Results: In test group 1,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with the severity of axial white matter osteoporosis between 0 and 1 poi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est group 2,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with the severity between 2 and 4 point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est group 2(P<0.05). At the same time, the volume of hippocampus in test group 1 was smaller than that in test group 2, while the depth of temporal horn, the width of the third ventricle and the lateral width were larger than that in test group 2(P<0.05). Conclusion: During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vascular dementia, the use of MRI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the two, so as to provide a more sufficient and reliable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treatment.
【Key Words】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lzheimer’s disease; Vascular dementia; Diagnostic differentiation; Application value
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均為臨床中較為常見,具有較高發(fā)病率,且以老年人為主要發(fā)病群體的癡呆性疾病,是導致老年癡呆綜合征出現的關鍵誘發(fā)因素之一[1]。其中,阿爾茨海默病的出現主要是因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出現功能性衰退,病發(fā)期間患者的記憶功能、精神行為、智力等會逐漸減弱;血管性癡呆的出現主要是因患者腦部血流供應或供氧不足引發(fā),病發(fā)期間患者的執(zhí)行功能會逐漸喪失[2]。不管是哪一種病癥,都會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影響,需要及時予以治療控制,但又因兩種病癥臨床表現十分相似,所以很容易導致診斷混淆,影響后續(xù)治療方案的制定[3]?;诖?,選取一種高效、便捷的診斷區(qū)分手段很關鍵。磁共振成像技術(MRI)在相關影像學快速發(fā)展中,以其診斷準確性、敏感性高等優(yōu)勢脫穎而出,已有大量試驗證實其在上述兩種病癥中的診斷運用價值,但關于二者的診斷區(qū)分效果并無過多文獻予以支持[4]。對此,本文進行了相關對比分析,并做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白銀市第三人民醫(yī)院2019年3月—2023年2月間收治的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各28例,分別納入試驗1組、試驗2組。在對兩個小組中患者的基礎信息實施對比分析期間發(fā)現,試驗1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56~88歲,平均年齡(75.05±5.61)歲,體質指數(BMI)18~25kg/m2,平均BMI(22.89±1.06)kg/m2;試驗2組,男14例,女14例,年齡55~86歲,平均年齡(74.87±5.70)歲,體質指數(BMI)18~25kg/m2,平均BMI(22.75±1.41)kg/m2。可見任何一項均未出現組間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試驗1組中患者都是臨床診斷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者,試驗2組中都是確診血管性癡呆者;②兩組都有完整的臨床診治資料;③兩組家屬都對研究知情,并且是自愿參與者。排除標準:①不符合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檢查適應證;②影像學診斷資料缺失,或者患者配合度極低者;③檢查結果顯示為混合性癡呆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臨床檢查期間都進行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檢查,在檢查期間需要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并指導其將雙手放置在身側,將其頭部放置到頭部線圈的位置,確保橫斷面光標與患者兩眼外眥持平行狀態(tài),并在頭正中矢狀面確定矢狀位光標,在患者頭后兩側放好海綿墊,以此將其頭部固定好,避免在檢查中頭部亂動。
準備工作完成之后,選用白銀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統一購入的同型號聯影3.0TuMR770型磁共振儀器,參數設定中,將矩陣調整為290×170;對于T2WI重復時間,以及回波時間,則調整為3070ms、70ms,間隔、層厚及視野對應數值為1mm、5mm、240;對于T1WI重復時間,以及回波時間,則調整為9.6ms、4.5ms,間隔、層厚及視野對應數值為5mm、1mm、210,矩陣調整為195×175。在進行掃描之后,對獲取圖像進行重建處理,得到各部位圖像后,基于Flair成像序列進行無間斷橫斷面掃描,以此得到軸狀位腦白質疏松(LA)面積。
1.3 觀察指標
(1)對兩組LA嚴重程度進行判斷,若是無病灶,則記錄“0”分;若是有1~2個病灶,則記錄“1”分;若是有3~5個病灶,則記錄“2”分;若是有超過5個病灶,則記錄“3”分;若是有融合病灶,則記錄“4”分。(2)對兩組經MRI檢查后獲取的海馬體積、顳角深度、三腦室寬度、外側裂寬度等參數進行收集,并完成對比分析。期間,層面與層厚面積的乘積可獲取海馬體積;顳角深度、三腦室寬度、外側裂寬度經PACS測量工具得到。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LA嚴重程度比較
試驗1組中LA嚴重程度在0~1分之間人數占比率高于試驗2組,而而在3~4分之間人數占比率則低于試驗2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核磁診斷獲取參數比較
試驗1組海馬體積小于試驗2組,而顳角深度、三腦室寬度、外側裂寬度則大于試驗2組(P<0.05),見表2。
對于血管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癥患者而言,雖然兩種病癥在臨床中的表現有較多相似之處,但發(fā)病機制有所不同,治療上還應該予以針對性治療,因此也就需要在治療之前進行準確的病癥區(qū)分 診斷[5]。
近幾年,隨著現代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MRI技術也隨之得到廣泛運用,其在兩種病癥的區(qū)分診斷中有較好的表現。相對而言,MRI能夠更清晰地呈現患者腦部影像形態(tài)學變化,為疾病進展及嚴重程度作出及時確定,方便醫(yī)師更準確地制定治療方案[6]。
本研究中,試驗1組中軸壯位腦白質疏松嚴重程度在0~1分之間人數占比率高于試驗2組,而而在2~4分之間人數占比率則低于試驗2組(P<0.05)。提示,對兩種疾病所致LA嚴重程度進行診斷可有效區(qū)分兩種病癥。分析原因,兩種病癥雖然臨床表現較為相似,但是人體腦部的解剖結構較為復雜,對感興趣部位進行精準檢查可更清晰的發(fā)現二者之間的差異。LA為診斷早期腦損害的有效指標,根據LA嚴重程度可劃分為5個等級,分數越高表明嚴重程度越重。而MRI不僅無放射性,安全性高,而且掃描迅速、成像參數多、分辨率高,用其進行腦部檢查,可將患者腦部感興趣部位的情況更全面、清晰呈現在醫(yī)師面前,進而幫助醫(yī)師做出更準確的判斷[7]。同時,試驗1組海馬體積小于試驗2組,而顳角深度、三腦室寬度、外側裂寬度則大于試驗2組(P<0.05)。提示,海馬體積等相關影像學檢驗參數可用以進行兩種疾病的診斷區(qū)分,相對而言,血管性癡呆對海馬體積的影響較小,經MRI可有效查看到患者海馬形態(tài)特征,特別是顳葉冠狀面圖像,以此區(qū)別二者之間的不同。此外,相較而言,阿爾茲海默癥患者的顳角深度更深,這一結果也側面證實了該種病癥患者的海馬體積會有明顯萎縮現象出現,簡而言之顳角深度也可用以進行兩種病癥的區(qū)分。最后,阿爾茲海默癥患者的三腦室寬度、外側裂寬度相較更寬,這是因為海馬內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纏繞的較多,其與機體記憶力有一定聯系,該種病種的患者海馬萎縮嚴重,呈現為“飄帶狀”,所以在MRI檢查中會有較明顯的線性測量差異[8]。
綜上所述,在進行阿爾茨海默癥和血管性癡呆患者臨床診斷期間,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使用可通過對中軸壯位腦白質疏松嚴重程度的判斷,以及海馬體積、顳角深度、三腦室寬度、外側裂寬度各參數的獲取,實現對二者的診斷區(qū)分,以此為后續(xù)治療提供更充分且可靠的參考依據,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吳佳慧,劉劍剛,李浩,等.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的病理機制及相關臨床研究比較[J].浙江醫(yī)學,2019,41(11):1227-1231.
[2] 汪國余,施一鳴,王增獻,等.頭顱核磁共振用于診斷缺血性腦卒中后血管性癡呆的臨床觀察[J].中華全科醫(yī)學,2021,19(6):998-1000,1025.
[3] 余清,徐旭斌,王小軍.磁共振在診斷血管性癡呆與阿爾茨海默病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醫(yī)用影像學,2019,28(11):2435-2436,2438.
[4] 林軒民.MRI診斷血管性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價值觀察[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20,4(17):105-106.
[5] 鐘志良,黃嘉藝,林紹嘉.MRI對血管性癡呆與阿爾茲海默癥的診斷鑒別作用[J].世界復合醫(yī)學,2020,6(6):140-142.
[6] 劉宇,岳鵬.關于核磁診斷區(qū)分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的臨床價值探討[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9,3(1):189-190.
[7] 葛堅,張麗娟,張艷.頭顱核磁共振在診斷腦血管性癡呆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現代醫(yī)用影像學,2022, 31(11):2084-2087.
[8] 鄭錦仁,迪娜·庫勒拜,王彩麗,等.阿爾茨海默病血清代謝物的核磁共振氫譜技術分析[J].現代臨床醫(yī)學,2022,48(4):25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