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先講解青花瓷民俗藝術與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的概念,分析青花瓷民俗藝術符號的構成要素與組成特征,進而探究符號學視域下的青花瓷民俗藝術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原則,即造型寫意原則、真善美統(tǒng)一原則;探究設計方法,即直接引用法、抽象簡化法、逆向轉化法、隱喻修辭法、創(chuàng)新立意法。
關鍵詞:符號學;青花瓷;民俗藝術;文創(chuàng)產品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7-00-03
基于符號學理論,從多角度、多層面、深層次探究青花瓷民俗藝術,通過分析青花瓷民俗藝術符號要素、組成特征以及民俗文化對青花瓷創(chuàng)作的影響,為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提供依據,在現代產品中融入我國傳統(tǒng)青花瓷,不僅可進一步豐富文創(chuàng)產品內涵,還可有效提高附加值,形成物質美與精神美結合的完美產品,從而更好地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一、青花瓷民俗藝術與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概述
在陶瓷文化中,青花瓷民俗藝術屬于重要組成,其呈現出生動形象的藝術形式。民俗文化與青花瓷具有作用與反作用的聯系,在創(chuàng)作青花瓷時,民俗文化可提供豐富的素材,而青花瓷產品可有效傳播、延續(xù)民俗文化。青花瓷的研制與發(fā)展深受民俗活動的影響,民窯的青花瓷是民俗藝術內容的主要表現,由于不同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審美標準等均不同,因此青花瓷風格各異。青花瓷民俗藝術作品通常用于日常生活,以表達祈福避禍、向善除惡、趨吉避兇的民俗觀念為主。
文創(chuàng)作品設計指的是設計者憑借自身專業(yè)技能與實踐經驗,來構思并創(chuàng)造文化資源,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其文化內容可為傳統(tǒng)文化、社會現象、歷史現象,涵蓋社會思維、價值觀念、生活習慣、文化藝術等,通過文化符號元素的提煉,設計出貼合人類生活且具有一定價值的文創(chuàng)產品。文創(chuàng)產品承載著文化符號,在設計中不僅要重視功能與實用性,還要注重文化輸出。
二、青花瓷民俗藝術符號的構成要素與組成特征
(一)構成要素
青花瓷構成要素有很多,包括形態(tài)、材質、色彩、功能、紋飾等,在歷代傳承與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一個符號,而這一有機整體代表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其中可體現當時社會的審美標準、民俗活動、傳統(tǒng)思想。青花瓷民俗藝術構成要素主要涵蓋三類,一是紋飾符號,從紋飾符號中可觀察到禮儀、娛樂、文藝以及信仰等方面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其是對民俗信息的交流;二是形態(tài)符號,形態(tài)符號屬于紋飾符號內涵的傳播媒介,如瓶、碗、杯、盤、壺等,并依據民俗活動需求,對部分形制做出變化與創(chuàng)新;三是功能符號,器物的造型取決于功能,而功能與社會文化背景、生活習慣聯系密切,大多青花瓷器以實用功能為主,為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所制,部分青花瓷器具有祭祀祈福、類比象征、教化的功能。
(二)組成特征
依據莫里斯符號理論基礎,符號學有三大分支,即語構、語義、語用。所以基于符號學角度分析青花瓷民俗藝術符號組成特征有三,一為語構特征,符號語構在于研究各要素結合的方式,形態(tài)、材質、色彩、功能、紋飾等要素均為符號語構表層的基本構成,可被具體感知,產品最終效果受各要素組合方式所影響,產品創(chuàng)作者結合使用者需求依據特定規(guī)則、秩序來組合排列各要素,以此構成表層形式。二為語義特征,符號語義在于研究符號意義,語義結構涵蓋外在語義與隱性語義兩部分,形態(tài)、材質、色彩、功能、紋飾均為外在語義,而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象征意義等則為隱性語義,兩者間具有指與所指的聯系。三為語用特征,符號語用在于研究符號與解釋之間的關系,具體包括符號、使用者、符號情境三方面,其中,符號涵蓋其自身語構與語義;使用者涵蓋造物者與接受者,如果前者符號與解釋的關系視為編碼,則后者關系為解碼;符號情境即為使用者應用符號傳達情感的具體環(huán)境[1]。
三、符號學視域下的青花瓷民俗藝術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原則
(一)造型寫意
藝術的最高境界為形神兼?zhèn)?,也就是要求造型精準,既要具備美的形態(tài),還要將對象的內在精神與特征表現出來。而寫意從中國畫領域引申出來,其藝術手法屬于意象的造型觀念,對神態(tài)的表現與情感的抒發(fā)更為注重。依據產品設計符號學理論,產品的外在表現方式即為造型表達的載體,產品內在精神的表現即為寫意的傳達,比較重視表意功能。形、意結合有利于再現青花瓷民俗藝術符號的生動形象。產品的外在表現屬于視覺符號元素,可被外界感知,是設計者設計的依據。文創(chuàng)產品是在應用原素材符號語言的基礎上,幫助消費者通過產品造型了解文化符號內涵,進而引發(fā)思考、觸動情感,實現情意傳達、物質文化傳播。以造型寫意為原則,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融入青花瓷民俗藝術,要以具備代表性與標志性的青花瓷符號形態(tài)為紐帶,與現代產品相連接,從中提煉語義特征,并依據文創(chuàng)產品結構與功能等來設計表達,使產品具備文化傳承、內涵傳播的作用。
(二)真善美統(tǒng)一
結合世界改造的實踐活動可知,真善美相互聯系,但也存在本質區(qū)別。我國傳統(tǒng)思想觀念認為,只要是真的,便是善的與美的;只要是善的,也必是美的、真的;如果不具備真與善,則不可成為美。真善美是人類在文化創(chuàng)造中的永恒追求。在青花瓷民俗藝術符號化發(fā)展進程中,造物者將可直觀、具體感受的事物轉換為外在形式,即能指;將可被解釋、聯想、感知的藝術內涵轉換為符號內容,即所指。而通過所指,既能感知符號外在,也能感受造物者意識與情感。青花瓷民俗藝術對真善美的追求,正反映于所指與能指中。并且,造型寫意設計原則的目的也在于真善美統(tǒng)一的實現。以真善美為原則,將新創(chuàng)意與新想法融入青花瓷民俗藝術符號中,滿足現代消費者需求,同時也有利于傳承文化符號[2]。
四、符號學視域下的青花瓷民俗藝術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方法
(一)直接引用
在應用直接引用設計方法設計文創(chuàng)產品時,對青花瓷民俗藝術符號元素進行直接提取,并非是單純復制文化符號實物,而是要確保青花元素造型精準,重視民俗藝術符號情感展現。直接引用設計方法具有難度不高、開發(fā)快、系列產品規(guī)模大、設計與成品匹配度高、易于快速識別的優(yōu)勢,所以在文創(chuàng)產品市場中,大部分文創(chuàng)產品均應用這一設計方法設計。但此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點,那便是所研發(fā)的文化產品通常對文化內容的表達較為片面,只有部分文化特征可被消費者接觸。其主要表現方式有三種,一是保留原型特征,僅經過二維、三維處理或等比例放大、縮小青花瓷元素后,將其直接應用于現代產品,或者是對古代藝術品進行直接仿制,因而文化元素具有較高的還原性。二是二維、三維互相轉化,比如,利用平面化的轉換方式,包括平面拉伸、外形輪廓、旋轉、線框、折紙等,呈現三維實體整體或局部元素;立體化處理二維平面,在三維空間中呈現出來,可用于裝飾外形或設計成產品。三是保留原型結構、內容以及比例大小,對材料、工藝、色彩、功能等做出更改。例如,聯想與故宮IP合作研發(fā)的一系列科技潮酷產品,主要以傳承民族智慧為出發(fā)點,在古代與現代智慧的碰撞下,呈現出傳統(tǒng)與現代在同一時空的理念,通過重新排布、設計從故宮藏品中提取的傳統(tǒng)紋飾局部元素,使筆記本、工牌包、無線鼠標等科技產品富含美好的祝福與意蘊。
(二)抽象至簡
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通常要提取多個文化符號元素,而這些符號元素相對獨立,所以設計的核心是在各要素之間形成相互認知、協(xié)調的關系,只有在設計時結合消費者認知來傳達符號信息,才可避免設計認知的摩擦,因此,如果只注重外在形式的表達,便會使消費者難以理解產品的歷史文化、社會意義及民俗習慣等信息。抽象設計方法具體是對符號共性信息的有效概括、提煉與傳達,對文化符號語言組成特征的總結,即為對文化共性的探究過程,也就是同類產品的不同個體,在外在與內涵上具有一定關聯。青花瓷屬于釉下彩陶瓷,通常由藍底白花高溫一次燒成,處于不同時期的民間青花瓷,其外在表征與內涵表現均為個性與共性的統(tǒng)一,探索民俗藝術符號語言的共通之處,將具象細節(jié)使用抽象簡化方法隱藏起來,通過突出符號共性特征,以滿足文創(chuàng)產品個性需求,使文化元素具備差異性并形成較為廣泛的認知,如以做減法、變形、打散、重新組合的方式處理煩瑣的元素,而間接設計成新符號。例如,依據曾侯乙編鐘設計智能音箱,通過對鐘器外在特征做減法,保留甬鐘上窄下寬的圓柱體形態(tài),簡化突出的鐘枚,并應用同樣的排列形式。經抽象簡化后的智能音箱造型不僅顯得嚴謹莊重,還呈現出圓潤可愛的特點。在現代智能音箱產品上應用古代禮樂重器元素,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3]。
(三)逆向轉化
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設計者較易受經驗、能力的影響,特別是會借鑒成功案例的設計思路,雖然這種方式研發(fā)速度較快,但缺點十分明顯,可能造成產品開發(fā)形式單一,出現文化符號形態(tài)與功用毫無聯系的問題,這類刻板、僵化的設計思維,會使消費者產生審美疲勞。而逆向轉化方法是利用逆向思維,在設計中探尋青花瓷民俗藝術符號語構全新的組成方式,讓消費者對青花瓷擁有全新的認識,這會產生意料之外的效果并形成不同的文化內涵。大部分產品注重各單元符號的關聯,以不同角度看待單元符號,其語義也會不同。通過采用破舊立新、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產品進行重新定義,應用符號文化創(chuàng)設新形象,使其富含新的文化內涵,則更能吸引消費者注意力,顛覆消費者公認想法,運用人心求新求奇的特點,增加產品銷售量,促進文化快速傳播。例如,開福茶葉罐依據雍正時期較為流行的粉青釉包袱式瓶所設計,這類瓷瓶器身上半部分有一條凸雕的束帶作為裝飾,整體清雅秀麗、釉色寧靜潤潔、器形紋飾優(yōu)美,且包袱諧音包福,具有幸福吉祥的語義,寄托著真切的情意,因而深得當時皇帝的喜歡?,F代設計者以瓶器上半部分束腰的浮雕系繩紋為隔斷對茶葉罐進行設計,使茶葉罐分為上下兩個茶倉,用于裝兩種不同的茶葉,通過造型與功用的創(chuàng)新,可有效避免茶葉串味,使一茶葉罐具備多用效果。同時,在硅膠蓋上印上福字,賦予開蓋享福的內涵,更增添一絲互動性與趣味性[4]。
(四)隱喻修辭
文創(chuàng)產品要在視覺上擁有獨特的美觀性,同時具備深刻的內涵意義。文化符號的外在傳播雖然較為直觀,但設計不可局限于表象層次,也要注重挖掘文物的精神層次,這使得設計難度加大。隱喻即為應用一事物表征另一事物,后者為主體,前者為載體,載體用于傳達主體蘊含的信息,兩者之間屬性相似。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隱喻修辭方法是在全面了解青花瓷符號外在與隱性語義的基礎上,將青花瓷隱性語義這一喻體連接于文創(chuàng)產品這一本體上,為產品提供表達自我的機會,使消費者精準理解文化內在精神,掌握產品歷史背景、社會文化信息。應用這一設計方法,主要以具象的物化形態(tài)為載體,來呈現符號背后的精神內涵,使消費者通過載體即可感知并聯想到主體。但精神內涵較為抽象,難以利用具體形式表達,因而運用符號語言構建聯系,以此與消費者產生共鳴。
(五)創(chuàng)新立意
古語稱“世異則事變,事異則備變”,這句話表明,世道不同則事情會出現改變,而事情改變后,處世行事的方式也要隨之改變。作為中華兒女,傳承千年文化文明是終身使命,不僅要體現青花瓷傳統(tǒng)文化,還要連接當代精神訴求,呈現出現代我國精神的思想內涵,只有將創(chuàng)新作為核心,才能跟上時代腳步,防止被歷史淘汰。所以,在傳承青花瓷民俗藝術符號的過程中要進行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過程中要添加現代文化語義,嘗試通過新時代新穎表現方式,實現重新立意,為產品輸送活力。依據皮爾斯符號理論,符號、指涉對象以及解釋項之間存在動態(tài)聯系,而這種關系具有無線擴散、延展的特點,即符號的形式與內容具備一定任意性與豐富性。對于青花瓷民俗藝術符號的解讀呈現多元化,通過對青花瓷符號多義性進行恰當處理,并結合現代元素,且新形成的文化符號可得到理解,則可成為原文化符號體系中的新文化元素,進而使青花瓷民俗藝術符號增添新時代文化內涵[5]。例如,三星堆博物館祈福神官系列考古盲盒設計,主要應用巴蜀文化IP,通過手辦方式重新塑造眾神,拉近產品與年輕人的距離,其生動形象得到消費者理解,使消費者透過產品聯想到三星堆文化。這一考古盲盒引用潮流,與消費者構建聯系,對考古體驗玩法做出創(chuàng)新,以此調動消費者的興奮點,不僅賦予文創(chuàng)產品新意,還增添傳播屬性,為傳統(tǒng)文化探索出適合與當代消費者連接的途徑。
五、結束語
本文重點探究符號學視域下的青花瓷民俗藝術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原則與設計方法,其中,設計原則有二,一為造型寫意原則,二為真善美統(tǒng)一原則;設計方法有五,即直接引用法、抽象簡化法、逆向轉化法、隱喻修辭法以及創(chuàng)新立意法,本文通過具體講解,以期為相關行業(yè)人員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孫晟博,高炳學.符號學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現狀[J].包裝工程,2022,43(18):283-292.
[2]杜浩森.設計符號學視角下的河南地區(qū)黃河文化文創(chuàng)產品發(fā)展路徑研究[J].明日風尚,2022(08):120-124.
[3]李芃禹,周怡.符號修辭視角下的普陀山地區(qū)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2,43(16):363-371.
[4]范森,楊越茗.新媒體環(huán)境下基于民俗文化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2,2(11):23-25.
[5]唐甜,鐘蕾.民俗藝術在當代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中的價值訴求[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2,2(06):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