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儒家的經(jīng)典論述。
學(xué)生子張問孔子:“老師,為什么仁者樂于見到山呢?”孔子說:“山,高大巍峨。山上草木繁茂,鳥獸成群,人們所需的一切東西山上都出產(chǎn),并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它自己卻不從人們那里索取任何東西,四面八方的人來到山上各取所需,山都慷慨給予。山還通過風(fēng)雷云雨貫通天地,使陰陽二氣調(diào)和,降下甘露以惠澤萬物,萬物因之得以生長,人民因之得以飽暖。這就是仁者樂于見到山的原因??!”
孔子以山喻仁人君子,描述得太有詩情畫意了。山的資源極其豐富,山生機(jī)勃勃,還為人類提供了生存所需。山是開放的,生物可以從四面八方來到山上各取所需,山從不吝嗇于貢獻(xiàn)資源。山氣象萬千,博大寬廣。人站在山巔,視野開闊,“蕩胸生層云”,不由得凌云豪情頓生,感通天地、陰陽,猶如一個巨大的氣場。山不僅僅孕育了萬物生長,還滌蕩人的心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這一切,正是仁者境界所在。仁者同樣是豐盈的,開放的,高尚的,無私的。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以生為德,有容乃大。
另一位弟子子貢接著問老師:“那為什么智者樂于見到水呢?”
孔子回答說:“水,它滋潤萬物的生命而出乎自然,就像是人的美德,它流向低處,蜿蜒曲折卻有一定的方向;就像正義一樣,它洶涌澎湃沒有止境,即使跌進(jìn)萬丈深淵,也毫不畏懼,奮勇向前。它柔弱,卻又無所不達(dá),萬物出入于它而變得新鮮潔凈,就像在進(jìn)行教化一般,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嗎?”
在孔子看來,水是多變的,具有不同的面貌,水有德,恩澤萬物;水有仁,惠及生靈;水有容,海納百川。水,謙虛謹(jǐn)慎,彬彬有禮,又讓人有高深莫測之感。水,無所畏懼,十分勇敢,百折不撓,表現(xiàn)出生命不息、運(yùn)動不止的毅力。聰明人和水一樣隨機(jī)應(yīng)變,常常能夠明察事物的發(fā)展,“明事物之萬化,亦與之萬化”。不固守一成不變的某種標(biāo)準(zhǔn)或規(guī)則,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厄,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隨遇而安,尋求另外的發(fā)展。所以,他們總是活躍的、樂觀的。
孔子用山的給予和不求回報,象征有仁德的人的品德;用水的柔弱但卻無所不達(dá),象征智者的品格。這一直觀而深邃的論述,千百年來為世人所推崇。
(摘自《演講與口才·成人版》2023年第17期,范李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