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地制宜是設計者需要秉持的重要設計原則之一,在該原則下,設計不僅要與地域環(huán)境的各種元素相宜,更重要的是表現深層次的意義,如在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以此喚醒群體記憶,展現深層次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發(fā)展實際可利用的資源不同,其中就包含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影響著區(qū)域的發(fā)展,也影響著作為區(qū)域文化載體的區(qū)域公共設施的設計。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功能分析法的應用極為重要。它幫助設計團隊明確用戶需求,并將其轉化為產品功能,然后通過分解總功能,尋找最佳解決方案,指導產品的功能設計和形式創(chuàng)新。應用功能分析法能夠促進產品的可靠性和用戶體驗的提升與優(yōu)化。文章對文華村公共設施設計發(fā)展現狀展開研究,采用功能方法論對文華村涼亭設計需求進行分析,通過黑箱法確定總功能,通過列出功能元構建功能結構樹,通過篩選和評價得到最佳原理解,最后形成設計方案。
關鍵詞:功能方法論;公共設施設計;黑箱法;功能分析
中圖分類號:TU99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9-00-03
1 公共設施的發(fā)展意義
當前的公共設施設計趨向統(tǒng)一,而地域文化的融入變得越來越重要[1]。設計師可以借鑒地域元素和文化,將其轉化為設計實踐。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尊重傳統(tǒng)和當地文化特色,并通過藝術加工來表達特定區(qū)域的生態(tài)、民俗、傳統(tǒng)和習慣。地域文化在公共設施上的體現主要包括外形、材質和工藝。外形方面,可以運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幾何紋樣進行裝飾,同時考慮實用性和審美性。材質方面,應多考慮地域性較強的材料,并適度借鑒國外經典元素加以提升。工藝方面,需要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出發(fā)進行考慮。通過借鑒地域元素和文化,可以促進公共設施的材料升級和效果優(yōu)化。
2 上海文華村現狀
上海市新浜鎮(zhèn)文華村是坐落在上海市西南部的一個小村落,早年間是由多個自然村共同組成的,之后由文華村、涇圩村撤并組建成立現在的文華村。通過文獻調研發(fā)現,正是由于文華村這種多村合并的特質,其村莊文化元素錯雜,即便如此,合并之前仍然具有共同的文化底蘊。文華村三面環(huán)水,適合蓮花生長,有悠久的種蓮歷史,秀麗的自然環(huán)境為當地民俗民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研究發(fā)現,文華村的公共設施具有安全性不強、功能性不足、耐用性不強等多方面的不足。
3 功能分析設計方法
功能分析是基于產品功能實現滿足使用者需求的設計方法之一,它以產品的功能為出發(fā)點,通過系統(tǒng)分析,將總功能分解為相互獨立的分功能,尋求最佳解決方案,并避免受到傳統(tǒng)思維的限制,激發(fā)設計創(chuàng)新動力。這種方法在產品設計中具有重要作用,可通過系統(tǒng)論思維方式實施。
3.1 總功能定義及分解
產品設計的初始階段需要明確用戶對功能的需求,并通過功能分析方法來準確定義總功能,揭示關鍵功能和交互過程。在功能分析中,可以采用黑箱法[2]等分析方法,對產品的總功能進行深入研究。因此,在產品設計過程中,總功能通過簡化和逐級分解,形成功能結構樹,展示功能之間的層次和依賴關系,為產品設計和開發(fā)提供指導,明確最小功能單元。
3.2 功能元求解
功能元求解是將功能轉化為具體物質形式的過程,通過該過程可以確定實現各功能元所需的技術手段和物質實體。在功能分析中,可以列出各子功能或功能元的原理解,并構建形態(tài)學矩陣,以系統(tǒng)比較不同原理解的組合情況,為產品設計的下一步決策提供參考依據。這一方法為功能分析的進一步處理提供了重要指導。
3.3 求解結果組合與評價
實現總功能需要協(xié)同作用的子功能或功能元的組合,在功能分析中,可以通過形態(tài)學矩陣找到可行的原理解。為了實現產品的總功能,需要對多種原理解進行評價和篩選,考慮其可行性、效率、成本等因素,并與產品需求進行對比和匹配。通過科學的決策選擇最佳的原理解,為產品的詳細設計提供指導。
4 上海市文華村公共設施功能分析
4.1 黑箱模型建立
基于需求定位,設計要求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通過對文華村的公共設施篩選,最終設計產品被定位為稻間藝術工坊涼亭。首先,考慮使用環(huán)境,需要具備安全性、耐用性和功能性,為游客提供富含地域特色文化的休息場所,并注重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在產品設計中,需要融入文化元素,以充分展現稻間藝術工坊的主題。其次,產品造型應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以確保舒適的使用體驗。最后,考慮拓展與組裝。產品需要滿足在稻間使用環(huán)境中進行平臺組裝和搭建的要求。綜上所述,對該產品的總功能定義為:固定的、具有文化特色且適合休閑的稻間藝術工坊涼亭。其黑箱模型如圖1所示。
4.2 稻間藝術工坊涼亭功能分解
鑒于稻間藝術工坊涼亭總功能的抽象性,為了尋找滿足總功能需求的解決方案,需要以用戶需求和使用環(huán)境等因素為基礎,在物理和視覺層面對總功能進行系統(tǒng)分解,將其按照目的與手段的關系逐級細化,通過直接求解各個子功能或功能元,最終通過它們的組合來實現總功能。圖2展示了分解后的功能結構樹。
4.3 稻間藝術工坊功能元求解
功能的原理解是為了實現各個功能元的物理作用而尋找的方法。因此,功能的原理解可以表示為:功能元的原理解=f(科學原理及其技術效應、功能載體)。同一個功能元可能存在多種解決方案,因此根據子功能需求,運用直覺判斷、調查分析等方法進行驗證[3]。利用形態(tài)學矩陣,可以列出稻間藝術工坊涼亭各個功能元的原理解形態(tài)學矩陣,如表1所示。
根據形態(tài)學矩陣,通過排列組合功能元的原理解,理論上可以得到144(N=3×4×3×4)種不同的組合方案。
4.4 稻間藝術工坊評價與決策
形態(tài)學矩陣可求原理解過多,為了得出最佳原理解,本研究采用以下三條規(guī)則進行評價。
(1)為了確保功能元符合設計要求,其原理解之間需要相互兼容。在稻間藝術工坊涼亭設計過程中,其設計旨在實現結構的牢固性和舒適性。采用模塊拼接式的遮陽組件,會導致遮陽組件不能實現底座組件的牢固性鏈接,形式過于零散,不利于使用時各連接點的穩(wěn)固連接。因此,本研究決定排除模塊拼接式的連接方式,從而將組合方案的數量減少至108種。見表2。
(2)篩選功能元較佳的解決方案,并根據該解決方案選擇與其兼容的其他功能元原理。在涼亭設計中,結構穩(wěn)定和形式美是關鍵,直接影響涼亭的安全性和使用舒適性。通過研究相關資料和借鑒工業(yè)設計經驗,分析表明采用不同的拼接結構搭配更有利于實現遮陽功能。因此,本研究選擇了混合組裝式的遮陽組件(包括塔吊式和混合組裝),以達到最佳穩(wěn)固性、實用性和可生產性的目標。為實現拓展平臺的支撐結構單元,選用了安裝便捷、操作簡單且易于維修的標準支架??紤]到涼亭所處景區(qū)空曠且受大風影響較大,決定采用入地式支撐方式?;谇拔姆治?,排除非優(yōu)先功能元,剩余組合方案減少到12種。見表3。
(3)在篩選方案時,需要剔除不符合設計要求和不滿意的解決方案,同時考慮到組合后的方案應具有合理性和經濟性。在稻間藝術工坊中,涼亭被用作四處無休的休息場所。因此,排除了站立式的休息方式,考慮到半躺式休息方式的材料需求量較高。設計過程中的重點圍繞涼亭的安全性、文化相容性、使用者的安全性,排除現代幾何式與幾何仿生式。傳統(tǒng)建筑的木質結構涼亭在塑造形狀時成本較高,因此在保證結構組裝性和文化傳承性的基礎上,選擇了仿生式。該形式具有較高的舒適度、美觀度。這樣的選擇在滿足設計要求的同時,也考慮了涼亭的舒適性和觀賞性。
通過這三條評價標準,決策出滿足功能目標的最佳原理解為:A3+B4+C1+D1(坐姿式+混合組裝式+入地式+仿生式)。
5 稻間藝術工坊涼亭設計
通過對文中內容的分析,明確稻間藝術工坊涼亭的設計需求、功能和最佳原理解,根據原理解明確設計需求。為了更清晰地表達設計方案,采用數字建模的方式來呈現設計細節(jié)和概念。這樣可以使設計思路更加具體可視化,并為后續(xù)的制造和實施提供指導。
根據得出的最佳原理解組合(坐姿式+混合組裝式+入地式+仿生式),根據最佳原理解進行設計實操得到最終設計方案,如圖3所示。
6 結語
針對公共涼亭的設計研究過程,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將稻間文化通過仿生提取與涼亭功能結構有機融合,實現文化和公共設施的融合。它不僅具備景區(qū)涼亭的美觀和標志性特征,還能滿足文化旅游和實際使用需求,同時也為公共設施產品的品類拓展作出了貢獻。
第二,該設計方案以文華村公共設施的功能需求為基礎,采用功能分析法對涼亭功能進行分析得到最符合的需求描述,以便在設計過程中使設計思維更加清晰。
第三,該設計方案基于文華村建設和需求,可為類似地區(qū)的公共設施建設提供參考,為設計師提供設計思路。
參考文獻:
[1] 韓沫,范昌達.基于地域文化背景的現代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21(34):98-100.
[2] 劉杰,侯智,廖林清.基于功能分析的產品創(chuàng)新方法研究[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04(8):16-18.
[3] 李志春,包長江,李日輝,等.基于功能分析法的景區(qū)營地建造車設計研究[J].機械設計,2022,39(2):129-137.
作者簡介:萬浩田(1997—),男,江蘇淮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設計學。
高矚(1965—),男,上海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交通工具設計形態(tài)學及其產業(yè)化。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上海市促進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財政扶持資金支持項目“‘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工業(yè)設計中心’設計創(chuàng)新成果”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410013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