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聲演唱在我國聲樂演唱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美聲演唱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近年來,美聲演唱在我國也形成了中國化風格。本文通過對美聲演唱的特點及流派進行概述,分析美聲演唱中的發(fā)聲技巧,以及演唱過程中面部與肢體的運用。
關鍵詞:美聲演唱 "技巧 "肢體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6-0077-04
美聲演唱具有一定的技術性和復雜性,其表演追求對音樂的言語表達和藝術表現(xiàn)。美聲演唱經歷了漫長發(fā)展時期,其技術方法與歌唱形式日趨成熟與完善。早在“五四運動”時期,美聲演唱就流傳到我國,到了20世紀中葉,我國音樂家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藝術歌曲,推動了美聲藝術發(fā)展。美聲不僅僅是一種唱法,也是一種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是藝術思想的體現(xiàn)。
一、美聲演唱的基本情況
(一)美聲演唱的起源
美聲演唱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早在17世紀其作為古典歌曲演唱方法,引起了聽眾共鳴。美聲演唱主要用于古典歌曲和歌劇演唱,是西方歌曲演唱中的重要方法。美聲演唱在18—19世紀時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變,通過優(yōu)化音節(jié)發(fā)音、演唱呼吸節(jié)奏以及演唱技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美聲演唱技巧。美聲演唱作品一般具有獨特性,并且具備一定的代表性。美聲演唱是社會與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是人類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
美聲演唱要求演唱者進行科學發(fā)聲,聲音統(tǒng)一,同時音色具有較強的穿透力,能夠自如地控制音量,有科學的共鳴,并且具有圓潤的連貫音。例如,法國歌唱家杜普雷在巴黎歌劇院以其宏大的音量、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渾厚的胸腔共鳴震驚歐洲,將美聲演唱推向世界。
(二)美聲演唱的主要特征
美聲演唱發(fā)展到今天已有400多年歷史,也形成了如今比較優(yōu)秀的演唱形式,其演唱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混合聲區(qū)、全共鳴、元音不變。一是混合聲區(qū)。與其他演唱方法不同,美聲演唱屬于混合聲區(qū)的運用,在進行演唱時,要求演唱者熟練掌握所有音階和聲區(qū),能夠根據歌曲特點完成聲區(qū)的有效配合。在演唱技巧上,美聲演唱對聲區(qū)有特殊要求,為了提高演唱質量,需要形成混合聲區(qū)這種演唱形式。通過混合聲區(qū)演唱,形成音階共鳴,確保音階實際控制效果?;旌下晠^(qū)的演唱是一種演唱方法的創(chuàng)新,在實際演唱過程中,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對內容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從演唱質量來看,美聲演唱的歌曲質量較高,在演唱過程中,能夠依據歌曲特點和類型提高演唱效果。在演唱環(huán)節(jié),美聲演唱能夠按照所唱歌曲類型,更好地完成混合聲區(qū)的演唱。二是全共鳴。除了運用混合聲區(qū)演唱形式外,美聲演唱還具有全共鳴優(yōu)勢,在演唱過程中,能夠達到鼻腔和胸腔共鳴,吸引聽眾關注,具有較強感染力。在美聲演唱作品中,通過全共鳴形式,能夠提高美聲演唱效果,彌補以往演唱方法中的不足,讓整個唱法在演繹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因此,在歌曲作品演唱過程中,美聲演唱能夠利用自身優(yōu)勢,提高歌曲演唱質量與效果,按照演繹要求和特點進行演唱。三是元音不變。在美聲演唱過程中,其保持了元音不變的特點,對元音進行了較好的控制。在演唱過程中,提高了音符控制效果,讓音符能夠按照元音的變化情況和幅度進行調整。與普通演唱形式不同,美聲演唱不僅需要關注音樂的控制與音調把控,同時也需要關注整個樂曲演唱質量,能夠讓音符按照音樂的需求狀況進行調整。對于美聲演唱來說,保持元音不變是重要的演唱方式,通過對音符進行控制,很好地解決了演唱效果中的問題,突出了美聲演唱中質量和技巧轉換,提高了美聲演唱實際效果。正是由于元音不變的特點,美聲演唱能夠更好地提高演唱作品的傳唱度,也解決了演唱中的音樂準確度和唱法控制的相關問題,大大提升了美聲演唱效果,提高了演唱者聲音感染力,能夠增強與觀眾的互動性,增強現(xiàn)場體驗感。
(三)美聲演唱中的主要流派
美聲演唱是在18世紀中葉以后進入了歌唱發(fā)展的黃金時代。那一時期出現(xiàn)了迪普雷、唐利澤、德雷什克等歌唱家,其中唐利澤和迪普雷創(chuàng)立了“關閉唱法”。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又出現(xiàn)了“面罩唱法”,三種唱法各具特色:一是意大利美聲唱法。這一唱法是其他唱法的基礎,為美聲演唱奠定基礎,16世紀初,美聲演唱的訓練方法形成了科學體系,17—18世紀,傳統(tǒng)美聲演唱出現(xiàn)了“咽音”。二是關閉唱法。這一唱法是為了解決男高音中聲區(qū)與高聲區(qū)連接時的問題,基于意大利美聲唱法,在解決“換聲點”時,形成完整的技術系統(tǒng),創(chuàng)造美聲演唱的又一流派。三是面罩唱法。這一唱法是將聲音集中于眼睛至嘴巴間的區(qū)域,通過在中音區(qū)哼唱,形成鼻腔、口腔、咽腔共鳴。這一唱法廣泛應用于藝術歌曲演繹過程中。不同的唱法形成了不同的理論,美聲演唱形成了兩種流派:古典派和現(xiàn)代派。
古典派是美聲演唱的主要流派之一。古典派的演唱方式較為傳統(tǒng),是美聲演唱初期采用較多的一種演唱形式,主要以準確控制聲樂和音調為主,保持音節(jié)在共鳴感的強化優(yōu)勢。由于古典派發(fā)展歷史比較悠久,因此其演唱的傳唱度也比較高,是美聲演唱的重要流派之一。隨著時代發(fā)展,雖然美聲演唱也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流派,但是古典派一直得以保存,在很多經典曲目演唱中,古典派依然是其主要演唱方式。
現(xiàn)代派是在古典派技術上不斷進行優(yōu)化和升級,提高了美聲演唱質量,同時也對美聲演唱技巧進行調整,并且吸收了新的音樂元素,對演唱技法進行升級。在美聲演唱中,現(xiàn)代派擁有較多聽眾,成了美聲演唱中的主要流派,對美聲演唱產生了積極影響。
二、美聲演唱中的發(fā)聲技巧
(一)正確的呼吸與起音
在美聲演唱過程中,正確的呼吸和起音準確是美聲演唱基礎。因此,在整個演唱過程中,演唱者需要根據美聲演唱具體情況和相關要求,保持正確呼吸和起音準確。在調整呼吸時,要確保氣流平穩(wěn),同時也要做到高音部分的氣流供應通暢。在進行起音時,注意提高起音準確性,確保演唱中展現(xiàn)出良好的效果,保持平穩(wěn)。正確呼吸和準確進行起音是美聲演唱中的發(fā)聲技巧,在演唱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教師一般會要求學生進行深呼吸,并且保持橫膈膜,與此同時控制呼氣肌肉群,以此來對抗壓縮。這種方法被很多演唱者所采用,以此維持演唱氣息的穩(wěn)定和持久。在整個演唱過程中,要確保氣息流動性和發(fā)聲連貫平穩(wěn)性。使用這種演唱方法的代表作有《思鄉(xiāng)》《玫瑰三愿》等。我國傳統(tǒng)聲樂教學是根據氣息變化進行情感傳遞,也就是在演唱過程中,將歌詞進行斷句,以此來控制演唱時的聲調和氣息,用于表達對演唱劇目的情感。通過不同的演唱技巧和氣息,聽眾能夠聽出不同的情感,這也是演唱者所使用的氣息變換技巧。
氣息不僅僅是呼吸的存在形式,也是演唱者氣質、精神等的體現(xiàn),氣息會隨著人的情緒變化而變化。因此,在美聲演唱過程中,如果沒有氣息變化,那么舞臺效果也是不完美的,在演唱過程中,只有將氣息與情感相結合,演唱者才能夠更好地對作品進行演唱。在進行舞臺演出的過程中,美聲演唱者需要注重控制細節(jié),利用不同的演唱技巧和聲音,調整自己的呼吸和氣息,實現(xiàn)更好的美聲演唱效果。
(二)提高聲音的靈活性和連貫性
在進行美聲演唱時,演唱者要注重演唱聲音的連貫性和靈活性,能夠根據演唱曲目中的詞曲和音樂特點進行有效控制,確保美聲演唱符合要求。在美聲演唱過程中,聲音的靈活性和連貫性直接關系到美聲演唱質量,演唱者需要根據要求進行演唱,有效地對聲音進行調整,以及對氣息進行調節(jié),更好地演唱曲目。因此,做好聲音調節(jié)和維持聲音靈活性和連貫性,對美聲演唱而言至關重要。傳統(tǒng)的民間唱法有口腔共鳴技術,要求演唱者掌握局部共鳴要點。在高校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口腔共鳴技術與混合共鳴技術相互借鑒與融合。演唱者在進行演唱時,需要將喉嚨張開,發(fā)揮口咽腔共鳴、胸腔共鳴等局部共鳴特性,讓腔體音色和大小與演唱歌曲相配合。使用上述方法不僅可以對真假聲使用比例進行調節(jié),同時還可以更加淋漓盡致地表達情感,更好地渲染演唱氛圍,發(fā)出更好的音色,實現(xiàn)完美的舞臺效果。
(三)有效控制共鳴和聲區(qū)
在美聲演唱過程中,聲區(qū)和共鳴控制十分重要,聲區(qū)決定著演唱者的聲音是否悅耳動聽,共鳴控制能夠直接決定演唱歌曲的感染力,直接影響著演唱效果。在進行聲區(qū)和共鳴控制的過程中,演唱者應該了解演唱技巧和實施要求,讓美聲演唱在聲區(qū)控制方面能夠圍繞聲區(qū)具體特點來展現(xiàn)。聲區(qū)功能的控制好壞直接關系到美聲演唱質量優(yōu)劣,對美聲演唱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美聲演唱過程中,演唱者應該更加關注演唱要求和對聲區(qū)與共鳴控制的要求,確保在具體應用中的演唱質量。
三、美聲演唱中的面部運用及肢體運用
在美聲演唱過程中,對于聽眾而言,其不僅僅是進行聽覺欣賞,也是視覺上的一種享受,因此對于美聲演唱者而言,面部表情控制也十分重要。在進行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需要結合音樂情感,控制并調整自己的面部表情。在對面部表情進行適當控制的同時,演唱者也要注意對自己形象的管理與控制。在音樂演唱過程中,肢體語言的運用也能影響到音樂的傳遞效果。
(一)美聲演唱中肢體運用的重要性
對于美聲演唱者來說,其肢體語言需要達到特別熟練的程度,通過利用肢體語言,能夠提高演唱張力,吸引觀眾注意力。同時,演唱者的肢體語言也傳遞著口頭語言無法表達的情感和信息,能夠讓觀眾產生更多共鳴。肢體語言包括:手勢、面部表情、身體活動等。演唱者通過肢體語言,在歡樂的情景中手足并用,表達歡快;在悲傷的情景中,通過滿面愁容表達悲傷。美聲演唱中肢體運用十分重要,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能夠帶動舞臺情緒。在演唱者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通過運用肢體語言,讓臺下的觀眾充分感受音樂情感,更加直觀形象。例如,在對憂傷歌曲進行表達時,通過肢體語言表達沉悶基調,將觀眾帶入其中,有效地烘托了舞臺表演氣氛。二是能夠更明確地表達音樂風格。在進行美聲演唱時,演唱者要了解音樂風格,通過自我肢體對歌曲進行直觀表達,更鮮明地突出音樂風格。三是能夠更好地展現(xiàn)表演技巧。在進行美聲演唱時,演唱者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還需要有良好的現(xiàn)場發(fā)揮與應變能力。在現(xiàn)場演唱時,演唱者往往心理壓力較大,容易產生緊張等情緒,而這時通過肢體語言能夠消除緊張情緒,確保舞臺演唱效果。對于一些演唱難度較大的作品,肢體語言的運用能夠幫助演唱者更好地演唱,提高演唱者的自信心,高質量完成演唱技巧。四是能夠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美聲演唱。在美聲演唱過程中,當演唱者演唱一些比較有內涵的作品時,觀眾難以理解要表達的情感,但是通過肢體語言,就能夠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
美聲演唱過程中,演唱者需要做到形神兼?zhèn)?,更好地展現(xiàn)精神氣質,對音樂作品進行情感認知,更好地展現(xiàn)舞臺魅力。通過運用肢體語言,提高演唱者的舞臺表現(xiàn)力,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想象和思考,讓觀眾真正感受到作品想要表達的內涵。美聲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其表達的情感并不是單一的,需要通過不同詞句變換,更好地對音樂進行表達,美聲演唱者能夠通過聲音塑造不同的人物特點,通過輔助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更好地傳遞音樂。
在美聲演唱中,使用肢體語言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注重體現(xiàn)音樂作品的實際價值。演唱者在演唱前需要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了解作品背景和特色,更好地設計肢體語言,完美傳達作品中的情感。二是結合時代主流。在美聲演唱過程中,演唱者在設計肢體語言時,要注意肢體語言的美觀大方,符合時代審美,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能夠實現(xiàn)與觀眾的積極交流。三是演唱中需要注重演唱曲目的差異性。合理設計肢體語言,讓肢體語言更加多樣化。
(二)美聲演唱中肢體運用的策略
1.身體姿態(tài)的運用
在美聲演唱過程中,演唱者需要注重自己的身體姿態(tài),作為表演過程中重要的輔助工具,演唱者切記不要隨意擺放姿態(tài),要采取合適的姿態(tài),更好地發(fā)揮演唱水平。在日常訓練過程中,演唱者需要不斷優(yōu)化自身的身體姿態(tài),讓演唱具有更多韻味。在進行細節(jié)演唱時,肢體語言可以彌補聲音和樂器不能實現(xiàn)的內容。
2.手勢動作要適宜
在進行美聲演唱時,其一舉一動都會引發(fā)觀眾注意,其中手勢動作也會成為觀眾關注的焦點,手勢動作可以為觀眾傳遞更加核心的信息。美聲演唱不僅能考驗演唱者的歌唱水平,同時還能考查演唱者對肢體的技巧運用能力。如果一個演唱者不能很好地把握個人手勢動作,那么其演唱也會陷入混亂狀態(tài),干擾觀眾注意力,影響演唱效果。靈活的手勢動作能夠為美聲演唱帶來更多活力和表現(xiàn)力,讓音樂變得更加優(yōu)美,更能夠讓觀賞者信服。
3.保持身體與頭部協(xié)調
在美聲演唱過程中,演唱者的身體擺動也是一種藝術,是在配合音樂的基礎上進行的二次表演。在進行身體擺動時,演唱者需要保持身體和頭部協(xié)調,讓整個演唱情緒氛圍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如果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的身體擺動與頭部不協(xié)調,那么演唱效果就缺少美感,顯得音樂不流暢,降低了觀眾的愉悅度。為了能夠更好地展現(xiàn)美聲演唱效果,演唱者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讓自己的大腦始終保持活躍狀態(tài),做到身體與頭部協(xié)調。
4.保持腿部運動的協(xié)調性
美聲演唱的肢體表達中,腿部運動也較為明顯,能夠讓觀眾充分感受音樂風格,這就要求演唱者在美聲演唱中保持腿部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不斷優(yōu)化腿部運動軌跡。對于演唱者來說,其腿部動作是頭部以及上肢動作表演的支撐點,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也要注意保持腿部穩(wěn)定性,防止腿部站不穩(wěn)而干擾其他肢體語言表達。保持腿部運動的協(xié)調,要以上肢動作為基礎,恰當合理地對腿部進行移動,讓腿部動作更加優(yōu)雅,為舞臺帶來更好的演唱效果。例如在《野火春風斗古城》中,演唱者通過對楊母走路姿態(tài)把控,展現(xiàn)出這一人物性格中不服輸的韌勁,讓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5.面部表情的運用
在美聲演唱過程中,其面部表情也會隨著演唱進行而發(fā)生變化,這也要求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具有較強的面部管理與適應能力。通常來說,臺下觀眾能夠通過演唱者的情緒來猜測其內心想法。美聲演唱者通常也會使用面部表情輔助個人演唱,讓整個音樂表演更加美妙。在整個演唱過程中,觀眾通過傾聽優(yōu)美的音樂,并隨著演唱者面部表情而進入情緒中,共同營造音樂氛圍。因此,在平時練習過程中,美聲演唱者需要注重音樂中的喜、怒、哀、樂等情緒,以便更好地對音樂進行表達。在進行演唱時,演唱者需要對面部表情進行管理,同時也需要控制好自己的負面情緒,保證個人狀態(tài)放松。例如,在演唱孟姜女等悲慘人物時,演唱者需要在表演過程中展現(xiàn)出愁容滿面、凄凄慘慘的面部表情,讓氣氛變得悲傷,帶動觀眾情緒,讓觀眾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緒。
6.眼神的正確使用
演唱者通過眼神可以傳達音樂中的情感,為了更好地運用肢體語言,演唱者也需要注意控制自己的眼神,向觀眾恰當地表達情感。演唱者不能隨心所欲地進行眼神表達,要結合相應作品,結合特定場景,以音樂的旋律和歌詞為基調,對音樂中的情感內容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通過眼神交流,演唱者與觀眾形成良性互動,營造音樂表演的良好氛圍。
四、結語
美聲演唱不是某一種事物整合的結果,而是各個因素間的相互聯(lián)系與支持。在演唱過程中,美聲演唱者不僅能夠對歌曲進行完美演唱,同時也能與自身的生活經歷、生活環(huán)境、知識儲備等相結合。在進行美聲演唱時,運用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能夠增強美聲音樂的情感表現(xiàn)力,給予觀眾更多想象空間和思考,進而提高美聲演唱的藝術感染力。
參考文獻:
[1]金銀順,焦祎丹.美聲演唱技巧和肢體的變化及運用[J].戲劇之家,2022(12):79-81.
[2]焦洋.美聲演唱技巧的特點及教學方法[J].陜西教育(高教),2022(05):90-91.
[3]焦洋.美聲演唱中技巧和氣息的應用對情感表達的影響[J].藝術品鑒,2021(24):185-186.
[4]梁婧宇.談肢體語言在聲樂表演活動中的合理運用[J].藝術教育,2022(02):86-89.
[5]呂燕.聲樂表演中肢體語言的功能及運用[J].藝術評鑒,2021(1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