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趙孟頫作為元代引領一代風騷的書法大家,其所提倡的復古之風對其后的元代書家書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康里巎巎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在崇古的時代背景下,康氏既能尊重傳統(tǒng)又能自出新意,其書學成就之高,與趙孟頫并稱“南趙北巎”,他對元代后期乃至明代書法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將分為三部分進行研究,首先簡述元代書法的復古現象,其次闡釋在復古現象的影響下康里巎巎書學發(fā)展的歷程,最后總結康里巎巎對后世書法的影響。
關鍵詞:元代" 復古現象" 康里巎巎
中圖分類號:J2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6-0033-04
一、元代書法復古現象
在《評書帖》中清代書家梁巘這樣說道:“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tài)。”梁巘對這上述幾個朝代的書法藝術特征進行了高度總結概括,非常準確精練,因此廣受后世書家學者推崇。其中“元明尚態(tài)”,主要指的是元明時期的書法風尚,更加注重對古人作品的臨摹和效仿,將關注點更多放在字的形態(tài)上,并不像宋人那樣注重個性的抒發(fā)。從這里可以看出元代書法更注重對于傳統(tǒng)的學習,將復古放在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
元代書法的復古主要表現在對于古法的追求,趙孟頫說過:“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從他的角度來說,字的結字、體勢、形態(tài)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對于毛筆的運用和筆法的學習上應當堅持古人的方法和原則。趙氏的這一書法審美觀點深刻抓住了“筆法”這一核心要義,書法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對于“筆法”的追求是不曾停歇的。所謂的“筆法”并不是指對字形簡單地描摹,追求妍麗之美,而是強調其內在所蘊含的傳統(tǒng)內核,正所謂文質相生,相得益彰。在趙孟頫的這一主張下元代書家開始廣泛地向古人學習,追求魏晉風度,總體來說,元代書法在趙孟頫的影響下呈現出了全面復古的趨勢。
當然,元代書法走向復古并不僅僅是趙孟頫一人的功勞,這也與當時書法的整體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v觀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北宋時期由于“宋四家”的出現,書法被注入了濃厚的個性主義色彩,書法的抒情性進一步增強,文人寫意的特征愈發(fā)明顯。然而進入南宋以后這種個性的抒發(fā)逐漸表現為對于“宋四家”書法風格的效仿,原本對于個人性情和藝術追求的表達逐漸變?yōu)榱藢ι茣吡晻L格的單純模仿,因此其書法的藝術性和創(chuàng)新性也就大打折扣。宋高宗趙構曾在《翰墨志》云:“本朝人士,自國初至今,殊乏字畫名世,縱有,不過一二數,誠非有唐之比。”這正是對當時這一現象的清晰認識。正是因為當時書法藝術發(fā)展陷入了這樣一種尷尬的局面,因此進入元代后就必須另辟新徑,為書法藝術的發(fā)展開辟一條新的道路,這也為書法復古現象的出現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
從客觀上看,雖然元代書法對于復古的追求將書法的發(fā)展重新拉入正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書法個性的進一步發(fā)展,在對于古法純粹的學習中,難免會出現思維的禁錮,當然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物的發(fā)展很難做到兩全其美,這也提醒大家在追求古法的同時也要不忘記對個性的抒發(fā)。除此之外,以趙孟頫為代表的元代人書風,所蘊含的清秀典雅、安然自得的書卷氣息,也為后來文人書法在明清的深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體來說,元代書法對于古法的追求既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藝術發(fā)展的必然選擇,而趙孟頫則是實現這一選擇的關鍵人物,他所提倡的古典主義的書風,籠罩了整個元代,在以崇古為立場的審美觀的引導下,書法更加崇尚魏晉人的風尚,推崇二王書法,在此基礎上又上溯兩漢、先秦,從古人經典中汲取營養(yǎng),使得篆、隸、楷、行、草在元代得以充分發(fā)展,同時也深刻影響了元代書家的書學發(fā)展。如康里巎巎、虞集、柯九思等人,都在趙氏書學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鉆研和探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征,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元代書法的革新與發(fā)展。
二、康里巎巎書學發(fā)展歷程
趙孟頫作為引領元代書法風尚的藝術大家,他所提倡的復古的書學思想深受同時代其他書家的大力推崇,繼而形成了以趙氏復古思想為核心的趙派書家群,康里巎巎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為一名少數民族書家,書法史將他與趙孟頫齊名,冠之以“南趙北巎”的美譽,可見其書學成就之高,在元代乃至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書家。他既接受了趙孟頫復古的主張,廣泛取法古人,同時又融入自己的獨到見解,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的出現深深地影響了元代后期書法的發(fā)展。
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為西域康里人。其父親不忽木為元代初期的名臣,精通儒學,因此康氏受其父影響自幼學習國學經典、博覽群書,受到了優(yōu)秀的漢文化的滋養(yǎng),為日后書學的發(fā)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凳蠟槿苏鼻辶畹迷弁踬p識,一生為官,曾任秘書監(jiān)丞,后任升秘書太監(jiān)等職,在元文宗時期成為奎章閣的重要成員,為奎章閣的發(fā)展和書畫作品的保存做出了重要貢獻,除此之外他還推動了蒙漢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促進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說到復古現象下康里巎巎的書學發(fā)展,首先應該談談康里巎巎與趙孟頫之間的關系??凳锨嗄陼r期,歷任承直郎、集賢待制,那時他是趙孟頫的下級,二人私下相處融洽,康里巎巎常常和趙孟頫一起探討對于書法藝術的看法,其學書多拜趙孟頫所賜,在對于用筆的理解上深受趙氏觀點的影響,向古人學習,領悟筆法的精髓。元代末年的文人來復詩云:“康里平章起燕族,貂帽狐裘面如玉,灑翰親從魏國游,題遍宣麻數千幅?!币矎膫让孀C實了康氏書法吸取了趙氏書法的精華,從而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在趙氏復古思想的熏陶下,康里巎巎上追魏晉古法,在學古的同時其書法依然保持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剛毅質樸,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許多取法趙氏的書家最終往往會落入盲目模仿趙氏淡雅書風的俗套,究其原因是其并沒有真正領悟趙氏用筆的真諦,只是停留在對字形、點畫的單一模仿,長此以往,書法必然會走向媚俗,并無新意可言,然而康里巎巎在學習古法的基礎上卻能自出新意,其書法更多融入了米芾、王獻之等書家爽利、瀟灑的用筆,在趙氏清秀典雅趨向“中和”的基礎之上又添入了幾分飄逸痛快之氣,這也使得他的書法在趙氏之后能夠獨樹一幟,與趙孟頫并稱“南趙北巎”。
康里巎巎的書法之所以能夠跳出趙氏書風的籠罩,與他的成長環(huán)境有著密切關系,康氏的父親十分看重儒學,儒學文化貫穿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耳濡目染下,康氏自然會將儒學的禮儀常規(guī)謹記于心,在生活中處處謹慎,內心的激情和叛逆只能通過另一種方式抒發(fā)出來,書法對他來說便是不錯的選擇。通過書法,康氏可以將自己心中的情緒以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正是因為這樣,他的作品也多了幾分感情的色彩。縱觀康里巎巎的書法作品不難發(fā)現,雖然在其中仍然可以看到許多趙孟頫的影子,但從整體風格上來說,他的作品更加偏向自由和躁動,與趙氏的平淡安穩(wěn)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便是康氏書風的獨特所在。
當然,康里巎巎書法風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書法的學習也是一樣的,只有自身的學識和涵養(yǎng)達到一定高度時,書法才能展現出不同常人的面貌。康氏的書法作品主要以行草書為主,其書學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主要指35歲之前,此時其書法的個人面貌還未形成,受趙孟頫的影響廣泛施法古人;中期主要是指35歲至45歲之間,其間其書法風格逐漸走向成熟穩(wěn)定,其留存的作品大量也集中于這一時期;晚期主要指45歲之后,這一時期康氏的書法風格已完全成熟,康氏將自己的個人性情進一步融入作品中,技法嫻熟干練,用筆恣肆大膽,既有章草的內斂又有今草的奔放,展現了康氏書法的獨特之美。下面結合作品對三個時期展開具體論述:
早期康氏作品整體風格清秀典雅,但用筆略顯稚嫩,并沒有成熟時期那么張揚灑脫,給人感覺略顯規(guī)矩,這與書家學書早期主要忠于古人原帖有很大關系,這一階段康氏在學習趙氏書風的基礎上,又上追二王,領會其行草用筆的精髓,代表作品有《致彥中尺牘》《致彥中郎中尺牘》《定武蘭亭序跋》等?!吨聫┲谐郀肥强凳显缙谧髌返拇碇唬瑥闹锌梢钥闯鲇霉P的靈活性逐漸加強,字形的結構變化豐富,對于草法的運用也更加嫻熟。從“耳”“也”等字中不難看出有孫過庭《書譜》的影子,收筆處灑脫自然,更能反映出康氏書寫中放松自由的狀態(tài),也從側面說明此時他對毛筆的運用已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從整體章法上看,雖然看似字字獨立,但字與字之間的聯系卻十分密切,大小參差、左右倚側運用得十分巧妙,這與早前的《致彥中郎中尺牘》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雖然也是字字獨立,但字與字之間的聯系卻并不密切,整體字形的取勢上主要取斜勢,有趙氏行書的意味,同時有些字形撇捺較為舒展,中宮收緊,更具黃庭堅行書的筆意,可以看出康氏對于宋人書法也有所涉獵。兩幅作品對比不難看出,康里巎巎早期學書雖然受趙氏影響較深,但仍能從其他書家的作品中汲取營養(yǎng),并不拘泥于某一種書家的風格,而是融會貫通,將自己的作品豐富起來,這種學書的方式使得康氏的書法能從一眾名家中汲取所長,為其日后書法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致彥中尺牘》這幅作品整體的用墨也十分自然和諧,濃淡變化豐富,墨色上給人一種通透靈動之感,這在早期的作品中十分難得,說明康氏對于墨色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除以上兩幅作品外,《定武蘭亭序跋》作為一幅小楷作品在康里巎巎現存的作品中可謂難得一見,雖然只是簡單的幾行,卻極具古拙淳樸的韻味,可以看出康氏在趙孟頫的影響下對鐘繇的小楷進行了深入學習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可見康氏早期學書時對古人作品的涉獵極為廣泛,這對其書法日后取得更大的進步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康里巎巎35歲以后,其書風開始進入成熟階段,經過早期對古人作品的深入學習后,對書法有了更深的認識,逐漸形成了有自己鮮明特點的書法風格。這一時期的作品風格不同于趙氏的秀美典雅,更多地追求瀟灑暢快之意,與早期相比,個人特點更加明顯,更能展現出北方民族豪邁奔放的性格,代表作品有《奉記帖》《謫龍詩卷》等,其中《奉記帖》以其用筆的精妙獨到堪稱是康氏書法中期的典型代表?!斗钣浱纷鳛榭凳蠈懡o友人的一封信札,從文字內容中不難看出康氏與友人濃厚的情誼,這也是書法藝術不同于其他藝術的地方,不光具有藝術性,同時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從藝術的角度去分析:首先,該作品整體風格更加偏向靈動灑脫,這主要是因為康氏在書寫中加入了更多的草法使得用筆上沒有早期那種拘束的感覺,整體氣息更加連貫。在對于草法的運用上能看出他更多地吸收唐代草書大家懷素的用筆特點,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線條的弧度進一步加強,給人以婉轉流暢之意。其次,在章法的安排上大字和小字相互交織,并且有的字重心在左、有的字重心在右,這大大增強了字形的姿態(tài),而且字的結構上也有收有放、有緊有松,為作品增添了幾分生動活潑的趣味。除此之外,字與字的關系上雖然無明顯連帶,但筆畫之間的聯系卻十分密切,這也使得作品的行氣更加通暢,這些特點在康氏早期的作品中很難看到,說明康氏的書法相較之前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除了《奉記帖》外,《謫龍詩卷》也是康氏中期的代表之一,整幅作品用筆大膽,又如筆走龍蛇,可見康氏對于毛筆的運用已十分熟練,在書寫中可以巧妙自然地處理字的結體、章法等,對于書法的認識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道飵j巎中期優(yōu)秀的作品還有很多,這些作品所呈現的風格面貌與當時主流的書風形成了鮮明對比,康里巎巎在師從趙孟頫的同時又能跳出趙氏的藩籬,不難看出其是一位在書學上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突破的書家。
康里巎巎的書法經過前期、中期對古人廣泛取法和自出新意后,其風格已獨具個人特色,在45歲后,進入了個人書法發(fā)展的成熟期。這一時期康氏不僅在書法上成就非凡,其個人的閱歷相較早前也更加豐富,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更加明確,所寫的書法作品不只是單純地展現熟練的技法,而是更多地融入了個人的情懷和意志,作品的“內在美”更加強烈,代表作有《李白古風詩卷》《漁父辭》等。《李白古風詩卷》是康里巎巎晚期最具個人特點的書法佳作,在作品中很明顯地看到了章草的用筆。所謂章草即隸書的草寫,是從秦代草隸中演化而來的新書體??梢娮髌分修喈嫷氖展P處十分厚重,有隸書燕尾的特征,且起筆多露鋒,有鋒芒畢露之感,在行筆時善用鋪鋒,增強了線條粗細的對比度,這些都是章草用筆的體現,由此增加了作品蒼勁古拙的韻味。當然,康氏在書寫時也并非只運用了章草,其中也能看到今草的影子,如“月”“時”等字的處理上明顯借鑒了懷素草書的處理方式。能將章草與今草相互融合,這樣的書寫風格在元代可謂是獨樹一幟,康氏將二者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可見其對今草和章草的特點已把握得十分透徹,并且能融會貫通,為自己所用。對比前期的婉約秀美,這幅作品的古拙蒼健則更能體現出康里巎巎的內心世界,這種用筆上的灑脫率意更能折射出康氏瀟灑奔放的性格,也更能展現出西北游牧民族馳騁原野的豪情壯志。
《漁父辭》也是康氏晚期的代表作之一,里面的用筆也體現了康氏晚期的風格特點,瀟灑豪邁且不拘小節(jié),而這幅作品更引人關注的則是其書寫的內容?!稘O父辭》為中國著名的大詩人屈原所作,大家所熟知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便是出自于此。這樣充滿豪情的詩文配上康氏瀟灑的用筆,可謂是相得益彰,也將屈原心中那種郁郁不得志的心境表達得淋漓盡致。筆者相信晚年的康里巎巎定能同這句詩詞產生心靈的共鳴,并通過自己手中的毛筆揮灑出來,這種文學與藝術的巧妙結合正是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偟膩碚f,康氏晚期的書法風格雖然更加大膽恣肆,更具創(chuàng)新性,但這種創(chuàng)新是建立在古法的基礎之上的,其在變革中依然保留著書法藝術原本的內涵,并沒有為了盲目地追求個性而喪失自我,這也是他的書法在元代能與趙孟頫比肩,并被后世所推崇的重要原因。
三、康里巎巎對后世的影響
縱觀康里巎巎書學發(fā)展的歷程,可以看到一位優(yōu)秀書家所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早年對于儒學的深入學習讓康氏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師從趙孟頫后廣泛施法古人練就了過人的書法技能,個人書風成熟后仍能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自出新意,這些都注定了康氏在書法上必定會取得異于常人的成就。在元代復古現象下康氏的書法在力求創(chuàng)新的同時依然保留著元代人的那份對于古典主義的審美追求,依然秉承著趙孟頫所提倡的全面回歸傳統(tǒng)的書學理念,其每個時期的書法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將個人的個性追求貫穿于書法發(fā)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位具有時代鮮明特征的書法大家,他的作品對后世的書法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康氏一生曾三次游歷江南,并兩次在杭州為官,一方面這使得他有機會接觸到杭州的書法圈子,體悟江南地區(qū)濃郁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也讓他的書法作品可以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對這一地區(qū)的書家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中以饒介和危素為主要代表。
饒介是元代末期有影響力的一位書家,其尤擅草書,他的草書汲取了康氏草書的蒼勁率意,又取法懷素和王獻之,點畫在飄逸灑脫中又保留了幾分遒美,在字形方面去倚側之勢,極富變化,深受康氏行草書的影響,與此同時他的作品中也不乏章草的用筆,這也是受康氏的啟發(fā),為作品增添了些許稚拙的趣味,代表作有《五言古詩卷》《七絕詩卷》等。饒介博學多才,不僅擅長書法,而且在詩詞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因此在江南一帶的文化界頗具影響力,在他門下也有眾多求教的弟子,明代“三宋”中的宋克、宋廣便在其中,在饒介的影響下,宋氏兄弟的書法也繼承了康氏的筆意,并且上追古人,融會貫通,開創(chuàng)了明初書法的新風尚,可以說康里巎巎也間接推動了明代書法的發(fā)展。除了饒介以外,危素作為康里巎巎的弟子,他的書法在康氏的影響下上追晉唐,深得古人之法,在楷書、行書、草書方面均有所造詣,但現存作品較少,很難知其全貌,只能從書史中略知一二,可以肯定的是,其書法也是在康氏的影響下取得了長足發(fā)展,并影響到了明代的一些書家??梢哉f康里巎巎、饒介、危素等人對元明兩代書法的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結語
書法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文化發(fā)展進程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道飵j巎作為元代書法的杰出代表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書人,他的書學觀點和書法風格值得借鑒和學習,同樣,他那種不忘初心、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也值得去發(fā)揚和傳承。在書法的學習中,要學會走進經典,努力從經典中汲取養(yǎng)分,更要學會走出經典,在經典的基礎上開拓創(chuàng)新,結合時代的需要,創(chuàng)作出更多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書法作品。
參考文獻:
[1]梁巘.評書帖[A].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
[2]趙構.翰墨志[A].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
[3]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4]來復.蒲庵集.禪門逸書[M].明文書局,1989.
[5]鄧福星.美術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6]王鏞.中國書法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