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適合跟人類相處?!边@樣的念頭,很多人都有過吧。對關系失望,對人類厭倦,對社交恐懼……以“無需求不依靠”為成熟標志,始于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瑪格麗特·瑪勒提出的“分離—個體化”理論。根據(jù)這個理論,從出生開始,我們就是奔著“減少對父母的情感依賴”而去的。一切成長,都指向最終的分離。倘若一個人為關系所苦,說明這個人與其他人離得還不夠遠,界限還不夠分明。
分離理論有用,因為糟糕的關系確實會傷人。從“壞”關系里逃出的幸存者,往往十年怕井繩,不敢再建立新的關系。
但這種“獨立”,不是真的成熟。當你以為自己終于足夠堅強、不需要任何人的時候,可能只是足夠絕望。
哈佛醫(yī)學院心理醫(yī)生艾米·班克斯多年來遇到過兩類“心理傷員”,一類受關系傷害,另一類則受“沒有關系”傷害。她發(fā)現(xiàn),對人類的大腦,“無依無靠無牽無掛”是種慢性傷害。大腦需要“好關系”才能得到充分發(fā)展。因為怕受傷而拒絕一切關系,長此以往,受傷的是你的大腦。
我們的大腦,是所謂的“社交腦”。被他人拒絕時,大腦會感到“疼痛”;自覺孤立無援時,大腦會自動拉響警報,激活我們在壓力下的危機反應系統(tǒng)。而你越是承壓,在壓力面前就越脆弱,無助會將大腦塑造成草木皆兵的模樣。你以為自己習慣了孤單,其實只是忽略了壓力警報。長久處在應激狀態(tài),會變得越來越恐懼挑戰(zhàn)。面對小挑戰(zhàn)時,你會呼吸淺快、血壓升高,手心出汗、口干舌燥,難以相信別人,無法冷靜思考——這是你的“戰(zhàn)或逃”系統(tǒng)。面對大挑戰(zhàn)時,你會無法動彈、說不出話,腦中一片空白——這是你的“假死”自我保護系統(tǒng)。
而好關系能解除壓力反應。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研究者斯蒂芬·波吉斯提出,“好關系”的互動會激活迷走神經(jīng),而迷走神經(jīng)能壓制危機系統(tǒng),使其不過度反應。當我們有了容易激活的迷走神經(jīng),有了良好的迷走基調(diào),就不會將安全之地認作險境,也不會將可信之人推得遠遠的。
真正的好關系,會促使你與更多人聯(lián)結,提升你對自己的評價,會增進你對自己及關系里的另一方的了解,還會令你變得更主動、更積極,充滿活力。找到這樣的好關系,就盡量花時間待在這段關系里,這樣,你就能提升自己的迷走基調(diào),讓大腦徹底遠離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