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開學了,又到了全國家長集體準備開學大禮包的日子。在準備之前,咱們不妨先打開古人的開學裝備箱,挖掘點靈感。
古代學生的“校服”款式似乎有點多,擺在最上面的那件便是流行了幾千年的“青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边@句詩出自《詩經(jīng)·鄭風》,詩中主人公魂牽夢縈的那個人,就是穿著青衿的學子。青衿的款式簡潔大方,即青色交領(lǐng)的長衫?!睹娮⑹琛分薪忉尩溃骸扒囫疲囝I(lǐng)也,學子之所服?!焙蟛懿僭凇抖谈栊小分幸步栌么司洌磉_其對招納賢才的渴求,也從側(cè)面描述了當時學子的裝束。到了隋唐時期,學生們?nèi)匀淮┲囫粕蠈W?!缎绿茣ざY樂志》中有載:“先置之官就門外位,學生俱青衿服,入就位?!背苏谧x書的學生們,明清時期的秀才也大部分都穿著青衿,據(jù)《幼學瓊林·衣服》中記載:“布衣即白丁之謂,青衿乃生員之稱?!?/p>
當然也有例外,同一時期的古代學生也不都是穿著青衿當“校服”,因為“父母在,衣純以青”,只有父母雙全的學生才可以穿青衿。假如學生的父母有亡故者,那么他們所穿的“校服”會有些許區(qū)別,由青衿改為素衿。
將最上面的這件青衿拿開后,放在它下面的那件“校服”就是在歷史上曾經(jīng)備受矚目的“襕衫”。襕衫的款式比青衿要復雜一些,它是一種長袍,上衣與下裳合而為一,圓領(lǐng)大袖。唐宋時期,襕衫就成了古代學生常穿的“校服”款式。據(jù)《宋史·輿服志》中記載:“襕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lǐng)大袖,下施橫襕為裳,腰間有襞積,進士及國子生、州縣生服之?!?/p>
在設(shè)計“校服”上,朱元璋居然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強烈要求參與“校服”的設(shè)計指導工作。據(jù)《明史·輿服志》“儒士生員監(jiān)生巾服”條,洪武二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定儒士、生員衣,自領(lǐng)至裳,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不及肘三寸”。
朱元璋親自參與審定,連樣式都改了三回,最后款式定為“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絳軟巾垂帶”。據(jù)明代俞汝楫在《禮部志稿》中記載,朱元璋認為中間為玉色,是比德如玉;外有青邊,為玄素自閑,可顯出學子們的文雅;上衣與下裳相連,有著遵守道德規(guī)范的寓意;而絳穗下垂,是用來提醒學子們平日要謙卑,不可恃才傲物。
古人最重的“書包”莫過于“篋笥”,其相當于現(xiàn)代人的拉桿箱書包。不過“篋笥”只是劃分出來的大品類,在這個大品類的下面,古人又根據(jù)功能對這種拉桿箱書包進行了更細致的區(qū)分。據(jù)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篋,箱篋也?!笨梢?,古代的“篋”指的是小箱子。這種被稱為“篋”的小箱子多為方形,質(zhì)地密實,容量小,用來給學生放書籍紙本。
古人對書本那是極為珍視,于是同品類的“書包”層出不窮。就比如古人用來裝書本的“篋”,它還有一個同類產(chǎn)品,叫“笈”?!墩f文解字注》引晉周處《風土記》稱:“笈,謂學士所以負書箱?!北绕稹昂D”,同樣是用竹子編制而成的箱子,“笈”似乎更能代表古代學生的書包。因為古人向來喜歡搞神秘,他們在得到珍貴的書籍后,不會將它們放在書架上,而是悄悄地放置在笈內(nèi)收藏,秘不示人。于是“笈”又被用來代指孤本好書。
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文人們“負笈求學”的場景。比如《后漢書·李固傳》:“固父為三公,而固步行負笈,千里從師?!睎|晉王嘉在《拾遺記》中描述東漢人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唐代才子王勃也對自己背著書箱游學京城的經(jīng)歷十分難忘,他在《山亭興序》中寫道:“負笈從師,二千余里。”此外,笈因為容量大,可遮陽擋雨,除了學生用來上學,也成了古代商務(wù)出行必備包。蒲松齡《聊齋志異》中《聶小倩》的男主人公寧采臣出行時,就是背著笈。
背包“笈”的黃金搭檔是“囊”。囊就是口袋,類似于現(xiàn)代學生的補習袋。古代學生會將自己的雜物放入其中,比如文具、印綬、錢幣等,當然,也會放一些常用的書在里面,于是囊又被稱為“書囊”“書袋”。
古代學生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小文具。比如看起來跟弧形筒一樣的臂擱,它可是古代學生的寫作業(yè)神器。因為古人的書寫習慣是從右向左,他們的“校服”袖子又那么大,墨水又不是速干的,從右到左寫上幾行,那“校服袖子”豈不是要常年黑漆漆?于是古人就發(fā)明了“臂擱”這種寫作業(yè)神器。
臂擱通常由竹子、檀木、玉等材料制成,中間有一定的弧度,這個弧度正好可以用來遮蓋剛剛寫好的字,學生每寫完一行字,就把臂擱罩在字上,這樣就可以避免袖子變抹布、作業(yè)要重寫的慘劇。此外,臂擱還可以用來擱放手臂,這樣就可以減輕手臂的疲勞?,F(xiàn)代人常在電腦鍵盤下面放一塊長方形的護腕以防止“鍵盤手”,就是從臂擱這件古老的文具中得到的靈感。
當然,字寫得再好,也難免會寫錯。古代老師更在意“卷面整潔”,寫錯了就要重來,未免太過殘忍,于是古代學生也擁有“修正膠帶”。在古代學生還用竹簡時,他們的“修正膠帶”是一把書刀。這種書刀通常是用鐵片做成的小刀,刀把上有圓環(huán),可以隨身掛著,一旦寫錯字,就將其取下來,用書刀把錯字刮掉,重新寫。
紙普及后,書刀就不再好用,刮不好,弄個洞出來,不被老師“退貨重寫”就怪了!于是,古代學生帶著滿滿的“求生欲”,用起了一種名叫雌黃的“修正液”。雌黃是一種黃色的礦石,它的顏色與紙張相近,作畫時可當顏料,寫字時可當褪色劑。當古代學生寫錯字的時候,直接把雌黃涂在錯字上,覆蓋字跡,再在上面重新寫字。
當然,古代家長給學生準備文具也有“踩雷”的時候。比如貝光,它最初用貝殼制成,是專門用來砑光紙張的,即通過碾壓或者摩擦,讓紙張布帛變得更加密實而光亮,使其看起來更加平整端正,這樣就可以給“卷面”加分。聽起來似乎挺高大上,但使用起來有點雞肋。高濂曾在《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中說了句大實話:“貝光多以貝、螺為之,形狀亦雅,但手把稍大,不便用?!被蛟S正是因為實用性不強,貝光到了明代就不多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