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種休閑方式,叫City Walk,文雅點兒翻譯是城市漫步,直白點兒講是遛彎兒。
我家住在老城區(qū),往居民區(qū)深處走,能看見東北的傳統(tǒng)手藝——爆米花,手搖爐在炭火上一圈圈轉(zhuǎn),沒過多久,“嘭——”一聲,那是小時候捂著耳朵最膽戰(zhàn)心驚又最雀躍的時刻。
入冬以后還有沿街賣糖葫蘆的,一顆顆山楂紅彤彤、圓滾滾,賣家通常騎著一個前面帶斗的自行車,不管大人還是孩子,對冰糖葫蘆的叫賣聲都毫無抵抗力,自己不吃,也硬是要給身邊的人來一串,好像這是東北冬天特殊的儀式感。
離我家兩條街以外,有一個改造的文旅區(qū)域叫“長拖1958”,是在長春拖拉機廠舊址上改建的。這里曾是我國最大的輪式拖拉機生產(chǎn)基地,與洛陽、天津拖拉機廠并稱農(nóng)機制造三雄。改造后,落戶了言幾又書店,是運營反推設(shè)計的商業(yè)運營模式的代表作之一。
我最希望孩子們看見的,不一定是寫進書本里的城市,更是觸手可及的城市。
這里最大的市內(nèi)公園什么時候拆了圍墻,為什么拆掉,拆掉以后,是更方便市民,還是有利有弊?
這里的博物館一共有多少座,每一座館的鎮(zhèn)館之寶是什么?如何讓傳統(tǒng)的博物館變成年輕人的打卡天堂?
緊鄰我們城市的另一座小城,有梁思成和林徽因回到中國后設(shè)計的第一個建筑作品,它承載了他們哪些關(guān)于建筑的理念,又傳承了中國建筑的哪些文法?
再往遠走,那座《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它因何被稱為“有神之山”?在東北居住的少數(shù)民族——肅慎、沃沮、穢貊、扶余、鮮卑、高句麗、蒙古、契丹等,為何對這座高山景仰和神化,康熙又為何要《望祀長白山》?
那么多問題的答案,都在我們即將啟程的路上。
深深扎根于我們生長的土地,才能從它身上汲取征服世界的勇氣。
一次好的研學總是能提供很多看世界的角度,這些角度都叫——成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