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鴟吻”,提起這個名字,不少人可能會覺得陌生,其實呀,你在旅行的時候很可能就見過我,喏,往上看,我就藏在古建筑的殿角、殿脊、屋頂之上。有時候你看到的我可能有著魚形的尾巴,也可能是鳥形,但無論是什么形象,我都是雙目怒睜,嘴巴大張,好像要把屋頂吞掉一樣。不過,我被設計出來,可不是為了鎮(zhèn)宅的,而是有一項更艱巨的任務——防火。
◎防火功能哪里來
在古代,房子大多是木制架構的,雖然建造起來很方便,但也有弊端,一旦著起火來就了不得了,木頭遇到火,就像在爐灶里添柴禾,只能越著越厲害!就拿故宮來說吧,從作為明朝都城開始至今不到一千年的歷史中,就發(fā)生了近100起火災。皇帝的家都這么危險,普通百姓的房子就更別提了。所以這么多年,古人設計房子時,一直在防火上動腦筋。
在傳說中,我是龍的兒子,最喜歡吞火,所以古人將我作為防火避火的象征,修建在屋頂上。不過,你千萬別以為這完全是迷信,其實,背后也是有科學原理的:我們的材料大多是琉璃這樣的絕緣體,而舌根處是易導電的金屬材質,這種構造被稱為“引雷針”。在雷電天氣里,高出屋脊的我們可以先接觸電流,然后通過自身爆裂等方式中和電流,避免電荷驟然積聚引發(fā)爆燃,從而起到了一定的防火作用。
目前,我們家族中最有名的親戚居住在故宮太和殿的屋頂上,它高達3.4米,重達4.3噸,由十三塊構件拼合而成,人送外號“十三拼”,除了防火外,還能起到加固屋脊、防止漏雨的作用。
◎神秘的“防火小團隊”
我并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而是一支團隊。仔細觀察許多古代房屋的墻壁,會發(fā)現(xiàn)它們很特別。早在春秋時期,古人便有了“防火墻”的概念,人們將濕潤的泥土覆蓋在草、木等易燃物表面上,來構建“防火保護層”,阻隔火災。到北宋時期,有了消防標準專著——《營造法式》,對建筑防火墻有專門規(guī)定的尺寸標準。現(xiàn)在保存完好的北京紫禁城內(nèi)鑾儀衛(wèi)倉庫,每隔七間便空出一間,用三合土填實,堆積至房頂,形成一堵5米厚的隔火墻。
你可能要說了,普通人家可沒有那么多財力去建造隔火墻??!不要緊,還有更加簡便的“防火門”呢:人們在厚厚的木門上釘上一塊塊打磨過的方磚,一旦宅院外宅發(fā)生火災,便將磚門緊閉,阻隔火源。光隔火還不夠,古人還會在多個建筑群之間設置一些又深又窄的小巷,叫“備弄”或“火巷”,相當于簡易版消防安全通道,當發(fā)生火災時,人們便可以從這里逃生了。
◎后來,還有了“消防站”
時代在發(fā)展,我漸漸發(fā)現(xiàn),雖然我的樣子越來越華麗,防火的作用卻越來越小,因為出現(xiàn)了專門的“消防站”望火樓。在宋代,很多城市里都設置了望火樓,由二人在望火樓眺望,一旦發(fā)現(xiàn)火情,便要及時上報,然后官府就會派遣專門的官兵前去救火,阻止火勢進一步擴大。同時,望火樓還備有多種救火器具,隨需隨用,極為方便。從此,人們不再怕火、避火,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是有能力撲滅大火的。
在清朝光緒年間,朝廷向西方學習,購置了大量西洋消防裝備——洋車式水龍,又稱洋龍、腕力龍,主要靠人工腕力推動輪盤出水。后來科技發(fā)展,漸漸用馬達取代了人工。還有了“救火泵浦車”,前方設有車轅,可用馬拉,也可用人推。車載水箱為銅制,水容量約1立方,運作過程中,需要不停地補水。車上方有一杠桿活塞,上下抬壓,可以出水,射程約20米。
不僅如此,還有了專門的“皇家消防隊”呢,他們有統(tǒng)一的制服:頭頂龍脊銅盔,身穿黑色亞麻防雨布制成的救火服,襟前鑲有一排金光閃閃的銅質鈕扣,袖口處嵌一圈黃色的緞帶,腳踩高筒防水皮靴,腰系皮質寬腰帶,特別神氣。這樣的制服還有防水、防燙傷的功效。
這些都是好事情,可我卻有一絲擔憂,以后防火設備肯定會越來越發(fā)達,到那時,我會被大家忘記嗎?
◎朋友們,我“退休”了
告訴大家一個消息,如今,我已經(jīng)正式“退休”了。
我現(xiàn)在身處的時代,放眼望去,高科技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樓大廈林立,許多建筑材料都具備防火功能,樓道里還安放了滅火器,電視機里經(jīng)常播出消防安全知識講座,學校會定時舉行消防演習……就這樣,我和防火墻、大水缸一道,放心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今天,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道我曾經(jīng)肩負的使命。
不過,讓我開心的是,大家并沒有忘記我。我,變成了一件珍貴的文物,被許多人參觀。每當人們把好奇又驚訝的目光投向我,我都會得意地為他們講述起閃爍著古人智慧火花的防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