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壽波
朱熹(1130-1200),祖籍江西省婺源,生于福建省尤溪縣。南宋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儒學集大成者。
朱熹是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的二傳弟子,南宋學者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也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曾長期在福建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授徒講學。后由崇安遷居建陽考亭,建“竹林精舍”聚徒講學。主持修復白鹿洞書院,并親自擬定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主持修復岳麓書院。一生編撰了多種教材,其中影響最深廣、最重要的是《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或《四書》)。創(chuàng)造了“朱子讀書法”: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集古代讀書法之大成,是我國古代最系統(tǒng)的讀書法。朱熹的理學思想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
美文賞讀
秋讀朱熹
顧文靜 陳炊
寫秋的詩句很多,“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大部分詩句里的秋天,蕭瑟肅殺又帶幾分寂寥,而朱熹筆下的秋天卻別有情懷。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比绻f同為南宋理學家魏了翁的“秋聲一半在蟲鳴”,那么朱熹的另一半秋聲,大抵就是朗朗讀書聲。已是暮年的朱熹在這首勸學詩中感慨時光飛逝,卻不自憐自棄,而是回顧自己寒窗苦讀的經歷,勸勉后輩惜取少年時,莫負好時光。
朱熹的好學,離不開母親的諄諄教誨。
朱熹14歲時,父親朱松便病重不治,母親祝氏苦苦支撐,悉心撫育。據記載,朱熹“早歲孤露,提攜教育,實賴母慈?!痹陂}北,也廣為流傳朱熹母親“煮蓮教子”的故事。
朱熹的一生,有一大半時光是在奉母治學中度過的。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是朱熹母親六十歲生日,而立之年的朱熹卻依然如老萊子一般,娛親奉母。他親自行祝壽儀,并作詩為母親慶生?!扒镲L蕭爽天氣涼,此日何日升斯堂。堂中老人壽而康,紅顏綠鬢雙瞳方……熹前再拜謝阿娘,自古作善天降祥。但愿年年似今日,老萊母子俱徜徉?!弊掷镄虚g滿是對顧復之恩的感念和對母親健康的祈愿。
白露化霜,鴻雁南歸,倏而又是一秋。
歷經幾番人生起落后的朱熹潛心學問,要為理學整合出一個精妙的體系。他原本大可不理世事,學做桃花源中人。然而,在蕭瑟寒秋,夜不能寐的他揮筆寫道:“秋堂天氣清,坐久寒露滴。幽獨不自憐,茲心竟誰識。讀書久已懶,理郡更無術。獨有憂世心,寒燈共蕭瑟?!鼻浪哪辏?168年),崇安那場洪災導致饑民遍地,那景象在他腦海里揮之不去。他終究放不下世事,更放不下百姓。在這個蕭瑟的秋夜里,他獨對寒燈,為民思、為國憂。
縱觀朱熹一生,歷經南宋四朝,“仕于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雖然宦??部狼?,但他憑堅定的信念和胸懷天下的熱血,在每一任上都努力為百姓多做實事。幾番出仕入仕,他經歷歲月的雨雪風霜,由春華走向秋實。去任而歸的朱熹感嘆“出山今幾時,忽忽歲再秋。江湖豈不永,我興終悠悠?!彼寫堰^去種種,在麻陽溪畔筑室定居,并在此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考亭書院”,著書講學,傳道授業(yè),最終形成了影響深遠的“考亭學派”。
“一雨散林表,清陰生廣庭。喜茲新秋夜,起向高齋行。煩歊獲暫祛,涼氛集華纓。沉沉遠林氣,愜此端居情。節(jié)物坐如此,撫世襟方盈。歸當息華念,超遙悟無生?!鼻嗄陼r的朱熹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抒端居之樂、歸隱之情。當年忽而一陣秋風,帶來悄然無聲的秋雨,淅淅瀝瀝、層層涼涼,落在林間,落在庭院,也落在專注于學禪問道的朱熹心房。多年之后,經歷世事滄桑,步入暮年的他,早已心素如簡。秋風、秋雨于他,也許就只是“天涼好個秋”吧。
少年,中年,暮年,朱熹的秋天似乎并不全是美好,但他卻總能葆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秋日讀詩,讀朱熹詩作,是觀照自我,是在詩作中度過一個又一個秋,是從秋日里讀懂人生百般滋味。
(摘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名家點評
康熙稱贊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
南宋詞人辛棄疾評:“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錢穆在《朱子新學案》中說:“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fā)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曠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堪與倫比?!庇终f:“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學,乃重獲新生機,發(fā)揮新精神,直迄于今?!?/p>
張岱年在為《朱子學新論》作序中說:“朱熹綜合周、張、二程的學說,加以擴充發(fā)展,更建立了博大宏偉的體系,達到了當時世界范圍內的哲學理論的最高水平。”
軼事典故
追索其詩
朱熹有足疾,曾有一個道人來為他治療。針灸以后,老夫子感到腿腳輕便了不少。朱熹十分高興,重金酬謝的同時,還送給這個道人一首詩:“幾載相扶藉瘦筇,一針還覺有奇功。出門放杖兒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钡廊四昧酥祆涫謺脑娬戮碗x去了。沒幾天,朱熹足疾重新發(fā)作,且比沒針灸前更厲害了,急忙派人去追尋道人,已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朱熹嘆息道:“我不是想懲罰他,只是想追回贈的那首詩,唯恐他拿去招搖撞騙,誤了別人的治療。”
征稿啟事
為了給同學們提供展示自己個性和思想的舞臺,長期征集學生佳作。同學們可在理想信念、責任擔當、視野與胸懷、社會熱點、個人成長等大主題下各抒己見,文章須文風端正、文脈清晰、文氣順暢,具有立意高遠、思想深刻、見解新穎、構思精巧等特點,1000字以內為宜。投稿郵箱:751583057@qq.com。歡迎個人或文學社投稿!
注意事項:①來稿請在文末注明姓名、郵箱、電話、聯(lián)系地址、指導老師等真實有效的聯(lián)系方式;②來稿必須為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責自負,嚴禁一稿多投;③來稿一律不退,擇優(yōu)錄用,一經采用即付稿酬,并寄發(fā)樣報、刊用證書,自發(fā)稿之日起兩個月未收到錄用通知,請作者自行處理。
掃碼關注,免費獲取學習方法報專屬提分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