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育
一、單項選擇題
1. 10—11世紀,西歐一些地區(qū)經常出現(xiàn)封地買賣行為,其流程是:封臣和封地買主達成出售協(xié)議;隨后兩人一起至封君處,封臣申明自己愿意放棄封土,將封土交回封君;買主向封君行臣服禮并宣誓效忠,請求封土,封君賜封土給買主。這說明()
A. 當時西歐民族國家初步形成
B. 封臣與封君只有經濟上的聯(lián)系
C. 莊園主有完整的土地所有權
D. 土地是維系西歐封建制的紐帶
2. 有關古代西歐的某一歷史概念,有學者認為其本質上就是一塊土地地產,應該當作社會經濟生產大方式來研究,也有學者認為其事實上是半獨立的政治實體,通過土地來控制農民的經濟生產,實際上壟斷經濟并掌握司法權。據此判斷,該歷史概念應是()
A. 市民自治 B. 封建莊園
C. 議會傳統(tǒng) D. 教會經濟
3. 有學者認為“對許多人來說,中世紀是一個巨大錯誤。但無論如何,它都不是一個沉睡的、可怕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能佐證“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該觀點的史實是()
A. 教會的精神控制
B. 封君封臣制的實行
C. 莊園經濟的繁盛
D. 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4. 中古時期,《法國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和約》規(guī)定:“凡搶劫瓦朗西安市民的商品或其他物品者(包括騎士在內),不管該物品是否為動產,經兩名瓦朗西安市民指證,均需按照前述規(guī)定進行賠償……”這可用于印證當時法國()
A. 商業(yè)經濟發(fā)達
B. 莊園領主擁有司法審判權
C. 城市秩序混亂
D. 市民的財產受到法律保護
5. 從公元800年教皇利奧三世為查理曼大帝加冕開始,在中世紀的西歐,國王的加冕典禮必須由教皇主持。由此可知,當時歐洲()
A. 王權受到教權的制約
B. 王權神圣不可侵犯
C. 君權神授思想的破滅
D. 教會主宰精神世界
6. 他一生致力于恢復昔日羅馬帝國的榮光,為了自己的帝業(yè),要為人們提供一種永久恪守的行為規(guī)范,為此,他組織法學家們將紊亂不堪的法律進行了統(tǒng)合整修。“他”統(tǒng)治的帝國是()
A. 古巴比倫王國 B. 羅馬帝國
C. 拜占庭帝國 D. 俄羅斯帝國
7. 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認為“皇帝的威嚴光榮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須用法律來鞏固”?!读_馬民法大全》記載:“沒有東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貴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效力。”這表明東羅馬帝國()
A. 皇權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達到頂峰
B. 法律開始淪為加強統(tǒng)治的工具
C. 注重以法律形式維護專制統(tǒng)治
D. 民主是羅馬法精神的本質內涵
8. 1547年,伊凡四世由莫斯科大主教加冕,成為俄羅斯第一任沙皇。親政后,他開始實行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各方面的改革。下列各項與其相關的是()
A. 建都君士坦丁堡
B. 向信徒征收什一稅
C. 地方實行行省制
D. 頒布新法典
進階訓練
9. 有學者認為,權力是跟著土地走的,一旦一塊土地分封出去,無論它是大是小,權力就從封主那里轉移出去,轉到接受土地的人手里,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的最主要特點。據此可知,在這種制度下()
A. 西歐民族國家初步形成
B. 封君擁有政治經濟大權
C. 基督教會地位舉足輕重
D. 西歐陷于長期分裂割據
10. 查士丁尼時期編撰的《法學階梯》規(guī)定,空氣、水流、海洋以及由此而來的海岸為所有人共有,任何人都不被禁止接近海岸,但應遠離別墅、房屋。這可以說明,羅馬法()
A. 體現(xiàn)了資產階級的基本訴求
B. 兼顧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
C. 緩和了貴族與平民間的矛盾
D. 貫徹了公平正義的司法原則
11. 13世紀初,牛津大學形成。右圖為牛津大學校徽,校徽由三頂王冠和一本展開的書組成。書上用拉丁文寫著《圣經》中的一句話“主照亮我”。據此可以推斷()
A. 國王兼任中世紀大學校長
B. 中世紀大學脫離教會控制
C. 世俗文化的發(fā)展受到阻礙
D. 基督教影響中世紀文化教育
12. 1565年,沙皇伊凡四世實行特轄領地制,將土地富饒、商業(yè)發(fā)達以及軍事要地地區(qū)定為沙皇特轄區(qū),收回特轄區(qū)內大貴族的世襲領地,將其分給中小貴族。伊凡四世推行特轄領地制的根本目的是()
A. 維護中小貴族經濟利益
B. 促進轄區(qū)經濟社會平衡發(fā)展
C. 提高轄區(qū)軍事防御水平
D.打擊地方割據加強中央集權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學者朱孝遠說,歐洲中世紀帶有濃厚的基督教信仰色彩。在“信仰時代”,天主教會非常強大,追求統(tǒng)治世界。中世紀歐洲的制度,其實就是把放大的個人(希臘)放小一點,把放大的國家(羅馬)也放小一點,但把部落的習慣、家族血緣的習俗放大了,變成了一種政治制度。
材料二 西歐封建社會是一種剛性體制。它的權力結構固定,權力的行使方式僵化而不易改變,由此各權力結構之間便出現(xiàn)了空隙,為新生產力因素提供了活動空間,便于體制外的異已力量滋生和成長,而后發(fā)展壯大成體制外的力量,并與體制內的權力中心發(fā)生沖突,最終導致封建社會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誕生。
——摘編自錢乘旦《中世紀西歐的幾個特點》
(1)材料一中的“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哪一制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歐洲中世紀被稱為“信仰時代”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體制外的異己力量”的認識。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