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軒
公元263年,蜀軍與魏軍戰(zhàn)斗半月,局勢膠著。一封戰(zhàn)報的到來,使雙方都停止了戰(zhàn)斗。蜀軍帳外,將士紛紛拋戈棄甲,怒而斫石;帳內(nèi),將軍服飾、雪鬢霜鬟的姜維,背手而立于桌前,燭光忽明忽暗,一張蜀漢地圖,一封戰(zhàn)報和一道圣旨置于桌上,姜維借燭光仔細端詳后兩者,其內(nèi)容為“后主劉禪出城投降,蜀漢滅亡”。而詔書敕令姜維帶兵投降。
姜維閱后無言,靜靜佇立,眼神些許渙散,回首往事,他以降將身份初入漢營,受武侯賞識,得以封侯拜將。但五丈原上一縷秋風帶走了這位大漢最后的丞相,他繼丞相之志北伐中原,只求“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可如今“死境之士,絕地之將。三軍壓境,強寇拒圍。局勢危如累卵,我決心與敵死戰(zhàn),陛下怎已先降”?縱有萬般無奈,也只得接受現(xiàn)實。國亡了,他手下還握有四萬雄兵,若負隅頑抗,意義何在?若帶兵投降,可安度余生,但先帝之舊夢,丞相之遺志,誰人可興復(fù)?燭火愈來愈小,黑暗從四面八方壓向火苗,殘存的火光映射到蜀漢地圖之上。姜維看向地圖,回想起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安居樂業(yè)的蜀漢百姓,先帝之遺志,丞相之重托,抬手將油罐里零星的油全部倒入油燈中,油燈中的火焰終于不再搖曳,而姜維的心中也燃起一股執(zhí)著之火,余光瞥見一旁勸降的詔書,說“我還有一計,定能使?jié)h室幽而復(fù)明”。
姜維率軍請降,鐘會受降并讓姜維入帳,姜維與鐘會一見如故,鐘會拜維兄長,幾日交談,姜維察覺鐘會與鄧艾有嫌隙,就暗示鄧艾功高震主,自恃驕傲,鐘會果然憤怒,上書告知司馬昭,鄧艾野心龐大,司馬昭與鐘會設(shè)計害鄧艾,鄧艾被奪權(quán),鐘會吞并鄧艾部,進兵成都。姜維眼觀野心日益增長的鐘會,便試探性地對他說:“今君平滅蜀地,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解甲歸田,以安余生呢?”可鐘會從他進入成都的那一刻起,便死死盯住了宮殿中的皇位,讓他就此退隱那是肯定不可能的。鐘會私下對姜維說道:“事成則得天下,若不成亦不失為劉備也?!痹诮S認為復(fù)興漢室希望蒸蒸日上時,司馬昭也察覺鐘會異動,派大軍扼守漢中通往長安的咽喉,自己率軍十萬屯駐長安,防范鐘會。鐘會得知大感不妙,恰好曹魏郭太后去世,鐘會以祭奠郭太后之名召集群臣,假傳太后密詔討伐反賊司馬昭,授予姜維五萬前鋒。漢室復(fù)興,成敗就在此一舉了??上^倉促,消息漏出,城中諸將咸反,兵斫門,矢如雨。魏兵一擁而上,鐘會大驚向姜維問計,姜維答道:“此計不成,實乃天意,事到如今,唯有死戰(zhàn)?!闭f完提劍向魏軍沖鋒……
“寧可戰(zhàn)死失社稷,絕不拱手讓江山。”姜維的最后一計盡顯其執(zhí)著之心,他肝腦涂地、至死方休,屈而不撓、執(zhí)著至極之精神,在如此狹窄的夾縫之中,在如此難以逆轉(zhuǎn)的大勢之下,不斷地沖擊著命運,為蜀漢燃燒自己之行為,最為高貴。后人有詩曰:“今所往壯志滿腔,熱血脹胸膛,連弩張,欲復(fù)漢朝盛世,鐵牢縛鷹狼。怎不料天命傾倒,漢室已無望,又怎樣,志繼先帝丞相,九死弗能忘?!?/p>
點評
文章以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與史實為背景,以小說的寫作方式,通過大量的人物語言對話,帶領(lǐng)讀者以第三人稱視角來了解蜀漢名將姜維,具有趣味性。作者以“姜維之死”構(gòu)思文本,全文敘事集中,緊扣材料的中心話題,不枝不蔓,生動形象地回答了“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語言樸實流暢,感情真摯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