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厚厚的規(guī)劃藍圖上,前所未有的運河文化遺產帶正縱貫江蘇南北。它綿延683公里,途經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zhèn)江、常州、無錫、蘇州八市,串起蘇州古城、瓜洲古渡、瘦西湖、文峰塔、北固山、惠山古鎮(zhèn)、無錫清名橋、揚州三灣、揚州古城、清口樞紐、窯灣等遺產點,連接“詩畫江南”吳文化、“漕鹽都會”淮揚文化、“雄武厚土”楚漢文化和“十朝文樞”金陵文化。2500多年來,運河水滋養(yǎng)著江蘇,而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也無不在傾心述說著運河故事。
揚州是中國古運河原點城市。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下令修建邗溝,欲以水路溝通江淮、爭霸中原。大運河由此肇始。盡管后世大運河的走向幾經改變,但揚州始終是運河上的交通樞紐城市。依托運河的航運之便,南來北往的船只也造就了揚州城無與倫比的繁榮。
“片帆渡揚子,隔岸是瓜洲”,詩人筆下的一隅風景,也是大運河與長江、黃河多條水系相交匯所留下的歷史故事遺存與文化更迭的見證。
瓜洲是長江中的一個小島,位于京杭大運河分支與長江交匯處,因外形輪廓似瓜而得名,也被稱為“瓜埠洲”。與京口隔江相對的瓜洲,不僅是連通南北的水陸交通樞紐,更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沖。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金國統(tǒng)帥海陵王完顏亮率領大軍南侵,意圖渡江進攻南宋。南宋軍隊在文臣虞允文的指揮下英勇戰(zhàn)斗,最終在采石磯擊潰金軍,將其戰(zhàn)船全部燒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采石之戰(zhàn)。完顏亮被迫率軍移駐瓜洲渡,企圖再次渡江;不料,軍中嘩變,完顏亮被弒身亡。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曾寫下氣吞山河的豪邁詩句記述這段歷史:“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07/13/qkimagesc415c415202305c41520230511-2-l.jpg"/>
后來,長江改道,泥沙淤積,古瓜洲渡就此湮滅。今天,進入瓜洲古渡公園大門,沿“瓜洲運河”,經銀鈴塔、錦春園等景點,便可一直走到長江邊。岸上有個高大的含江口牌樓,門楣上寫著“江天勝境”四個大字,整體造型莊重威嚴,像一個保護神,日夜注視著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處。距它不遠處有個小土山,山上建有觀潮亭,亭的前方立有一塊“瓜洲古渡”石碑。歷史上,瓜洲渡口正是在此迎接著南北往來的無數帆檣,見證著運河的繁華喧鬧。
位于淮安的大運河清口樞紐世界遺產點,佇立著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時御制重修的惠濟祠碑,碑文開宗明義:“經國之務,莫重于河與漕,而兩者必相資而成。”然而,在中國古代,保障運河的暢通絕非易事。為解決在嚴峻自然條件下修建長距離運河面臨的地形高差、水源控制、水深控制、會淮穿黃、防洪減災、系統(tǒng)管理等難題,中國古人在大運河興修了眾多水利工程,它們體現了中國古人卓越的智慧。
史載,1194年,黃河決口,并襲奪淮河河道奔騰入海,史稱“奪淮入?!?。后經過元、明兩代的治理,雖在淮安清口形成了黃、淮、運三河交匯的局面,但黃河水位最高,極易倒灌入淮河、運河,致使河道淤塞,輕則不利航運,重則導致水患頻仍。為確保漕船順利北上,明代著名的水利專家潘季馴,在黃、淮、運三河交匯的淮安清口修筑高家堰,利用蓄積的洪澤湖水“束水沖沙”,從而減輕了河道淤塞。清代的靳輔在此基礎上疏通黃河入??冢沟煤恿鲿惩?,提高了沖沙效率。復雜的清口水利樞紐也被稱為“南北襟喉”,成為中國古代治水史上最具科技含量的樞紐工程之一。
作為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遺產,淮安清口樞紐工程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作為展示大運河蘊含的水工成就和水工智慧的新窗口,當下,一座中國水工科技館正在這里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