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評論員
第一印象指的是在與陌生人交往的過程中,人們得到的有關對方的初步印象。生活中,無論是準備面試的求職者,還是初次見面的男女,大都希望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時,人們又在竭力避免被第一印象誤導以致識人不全,孔子就說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那么,第一印象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在生活中如此重要呢?
第一印象擋不住。無論一個人何等睿智謹慎,都難以避免第一印象的形成?!都t樓夢》中寶黛初會的一見如故,“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神雕俠侶》中郭襄的一眼萬年,“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都是關于第一印象這個心理學現象的生動注解。面對陌生人時,我們會迅速將對方的外貌、體形、衣著、姿態(tài)、神情、說話方式甚至氣味等信息,基于以往經驗進行整合分類,形成關于第一印象的判斷。這個瞬間,發(fā)揮作用的不是觀察者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更多來自幾乎本能的經驗和直覺反應。有研究認為,在短短7秒鐘里,人們形成的第一印象內容可以多達11項,例如外向還是內向、熱情還是冷漠、友好還是威脅等等。正是這種近乎本能的快速反應,使得第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如影隨形、揮之難去。
第一印象忘不了。人們往往會長時間記住與陌生人首次相遇時的感覺和印象,即便隨著進一步交往,彼此形成了新的印象,但新印象產生的影響遠不如第一印象,這正是首因效應在起作用。因為記憶本身就有前置序列效應:在一系列相關信息中,排在最前位置的信息最鮮明,也最容易被記住。例如,在面試過程中,候選人會非常注重自己的著裝、表情、姿態(tài),甚至反復練習說好開場白的前三句話,這就是在利用首因效應。他們知道,很多面試官會對候選人最早呈現的特征信息形成第一印象,并且在整個面試過程中都受到這個印象的影響。因而,從有效評價的角度,面試官應該時時警惕,注意淡化第一印象,避免以偏概全。
第一印象難改變。在真實的交際場景中,不乏遇見“傲慢先生”與“偏見小姐”的時候。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人們就會基于它來指導自己在交流中的互動行為,從而引發(fā)對方的相應反應。如果是“這人不可靠”“這人心眼兒多”這類第一印象,就會讓人們在互動中呈現回避或攻擊等行為,這就容易導致對方也呈現相應的攻擊反應,從而驗證了與威脅或惡意相關的第一印象。此外,第一印象形成以后,“認知吝嗇”的慣性心理傾向總是讓我們不愿意多想,即便新的信息擺在眼前,也疏于付出心力去重新整合分析以形成全面的判斷。正因如此,諸如“傲慢的人一輩子傲慢”這種基于第一印象的偏見,才會深植于心、難以扭轉。
在人際交往中,要用好第一印象,我們既要認清其發(fā)生機制,發(fā)揮其管窺全豹、一葉知秋的作用,又要在互動過程中有意識地全面收集和整合信息,形成對一個人更符合事實的判斷,避免不必要的認知偏差,從而不被第一印象一葉障目,得見泰山之全貌。
責任編輯 / 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