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亮 王玉
[摘 要] 習近平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相關論述體現(xiàn)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各個方面,其中包含深刻的現(xiàn)代性意蘊。中國傳統(tǒng)道德是應對西方意識形態(tài)挑戰(zhàn)的重要思想武器,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滋養(yǎng),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資源,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來源。習近平論述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樹立價值觀自信。只有“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道德價值”,才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才能讓馬克思主義牢牢扎根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土壤。習近平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相關論述,為我們在當今時代如何激活傳統(tǒng)道德的生命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 習近平;中國傳統(tǒng)道德;現(xiàn)代性意蘊
[中圖分類號] G411;G41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2991(2023)01-0007-08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不可割裂。傳統(tǒng),并非已經死去的歷史陳跡,而是至今活著的文化生命。它起源于過去,匯注于現(xiàn)在,又奔流向未來。[1]103傳統(tǒng)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流動的,是在民族主體參與下的一個不斷選擇與整合的動態(tài)流動的綿延過程。[2]226美國的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認為:“傳統(tǒng)并不完全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障礙,而啟蒙學者和技術至上的科學主義者也并沒有逃脫過去傳統(tǒng)的掌心。”[3]1在民族文化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傳統(tǒng)并非現(xiàn)代化的障礙,恰恰相反,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文化科技創(chuàng)新往往需要從文化傳統(tǒng)中尋找思想資源。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綿延不斷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要傳承和弘揚這些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4]33。習近平把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看作是“根”和“魂”,如果丟掉了這些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就割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在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中,“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5]。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天人合一、親仁善鄰等道德價值觀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具有高度契合性,是馬克思主義牢牢扎根于中國的思想文化土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道德有許多重要論述,他把中國傳統(tǒng)道德看作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資源,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滋養(yǎng)。在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如何科學對待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如何正確應對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如何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轉化為治國理政的思想資源?對此問題,習近平高度警惕“被現(xiàn)代化”“被西化”的中國文化處境,保持清醒的“尋根意識”和文化自我更新的主體意識,有著堅定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一、中國傳統(tǒng)道德是應對西方意識形態(tài)挑戰(zhàn)的重要思想武器
晚清以來,中國一直受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應對這種沖擊主要有兩種立場:一種是“中體西用”論,另一種是“全盤西化”論。前者以張之洞等人為代表,后者以胡適等人為代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又涉及中、西、馬三種不同文化思潮的交流與沖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成為居于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但“全盤西化”論在思想界仍然很有市場,特別是改革開放后,西方思潮從政治、經濟、價值觀念、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對中國社會產生強烈沖擊,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也逐漸發(fā)生了一些波動,意識形態(tài)安全受到威脅。
20世紀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給中國意識形態(tài)建設留下深刻的經驗教訓?!疤K聯(lián)問題,從根本上講,是蘇聯(lián)共產黨自身出了問題,黨蛻化變質了,蘇聯(lián)能不垮臺嗎?而蛻化變質是從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指導思想開始的?!盵6]換句話說,蘇聯(lián)解體不是由于軍事較量的失敗,而是通過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和平演變而解體,是蘇聯(lián)自己主動放下思想武器向美國投降了。蘇聯(lián)解體后,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緊了對中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滲透,西方新自由主義、民主憲政理論等西方思潮大行其道,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西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中國公民道德也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在整個意識形態(tài)領域馬克思主義有被邊緣化的傾向。中國共產黨內的個別干部喪失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現(xiàn)了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傾向。意識形態(tài)領域出現(xiàn)的這些嚴重問題,已經影響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凝聚力和執(zhí)政地位,影響到國家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的穩(wěn)定。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此問題進行了深刻地揭示,他說:“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這種狀況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7]10之所以會出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失語、失蹤、失聲的現(xiàn)象,其根本原因是自信心的不足,是文化自信心出了問題。對于一個民族而言,真正的自信是文化自信,我們的腦子不能總是裝著別人的靈魂,我們應該有自己自主的靈魂。[8]
由此看來,要有效應對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挑戰(zhàn),最重要的還是應該樹立自己的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從哪里來呢?習近平認為:“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盵7]10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廣大黨員干部應該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習近平還認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歷史底蘊。“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17從中國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中尋找思想資源是應對西方意識形態(tài)挑戰(zhàn)的重要途徑。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習近平這樣講:“我們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努力搶占價值體系的制高點。而在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中,道德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道德價值。如果我們的人民不能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而不加區(qū)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那就真正要提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了。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9]88“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道德價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方面,是能否堅持中華民族精神獨立性的關鍵。如果不能堅持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道德價值,西方道德價值就會占領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制高點,中國就會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附庸,就會喪失政治、思想、文化、制度方面的獨立性。習近平的這段話語重心長,充滿了深深的憂患意識,也反映了當時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性。
“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道德價值”指的是什么呢?習近平在其他場合也有相關的論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習近平這樣講:“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yè)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tǒng)美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不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10]25-26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的講話中,習近平這樣講:“中國古代歷來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盵11]114由此來看,習近平所說的“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道德價值”指的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特別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倫理道德。他認為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個字,也包含了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的道德要求,既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又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是維系民族發(fā)展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正是依靠這些一脈相承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才得以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fā)展。
二、中國傳統(tǒng)道德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滋養(yǎng)
中華文明之所以傳承了五千多年,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價值觀能夠代代相傳,成為凝聚人心的思想道德基礎。“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xiàn)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11]112“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11]124改革開放后,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我國的傳統(tǒng)價值觀產生了強烈沖擊,一些人受西方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價值觀的影響,特別是某些黨員干部羨慕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漸喪失了黨性原則和理想信念,生活腐化墮落,對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社會價值觀混亂,美丑、善惡、是非標準模糊,人們在行為選擇上處于無所適從的境地。2001年,中共中央頒發(fā)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fā)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xiàn)象嚴重存在。因此,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任務重要而迫切。2006年,中央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2007年,黨的十七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看作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叭齻€倡導”的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tǒng)道德有密切聯(lián)系。文明、和諧、公正、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都可以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找到思想根源。2014年,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12]4習近平將核心價值觀歸結為“德”,把多少年沒有講清楚的問題一語破的,讓人豁然開朗。[13]習近平認為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道德,體現(xiàn)了個人、家庭、國家層面的道德要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包含的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的道德要求具有一致性。[11]114“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盵12]7習近平認為禮義廉恥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14]9,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有助于樹立正確的榮辱是非觀。要“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11]141。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道德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精髓,這些優(yōu)秀道德文化都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增強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
三、中國傳統(tǒng)道德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資源
自2014年以來,外文出版社相繼出版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二、三、四卷,集中體現(xiàn)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15]“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tǒng)傳統(tǒng),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民貴君輕、政在養(yǎng)民的民本思想,等貴賤均貧富、損有余補不足的平等觀念,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正義追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標準,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親仁善鄰、協(xié)和萬邦的外交之道,以和為貴、好戰(zhàn)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盵16]119-120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精華,并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運用于中國社會治理的現(xiàn)代化實踐,以期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
(一)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可以為黨的廉政建設提供有益啟示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17]4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中國共產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就必須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深刻認識到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廉政建設。
習近平認為傳統(tǒng)廉政文化在從嚴治吏方面蘊含有歷史智慧,從嚴治黨,也要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yōu)秀廉政文化,“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于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18]390。吸收中國傳統(tǒng)廉政文化的思想資源,有利于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
習近平認為,道德高尚是領導干部做到清正廉潔的基礎,因此廉政建設應該從思想道德教育抓起。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要不斷夯實黨員干部廉潔從政的思想道德基礎,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爸袊糯寮业膬?yōu)秀傳統(tǒng)廉政文化與當代中國廉政建設存在著理論和實踐方面的諸多契合之處,為我們借鑒儒家廉德思想進行廉政建設提供了一種參考?!盵19]中國傳統(tǒng)“廉潔政治”的典型代表就是產生于秦漢時期的“六廉”之說?!吨芏Y·天官冢宰》中說:“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其中的“善、能、敬、正、法、辨”是對官吏政績進行考核的六條標準,符合這六條標準的官吏就稱為廉吏?!傲啤薄傲础焙汀傲睂儆诘赖聦用妫傲ā睂儆诜蓪用?,“廉能”和“廉辨”屬于能力層面。傳統(tǒng)廉德的培養(yǎng)方法主要有:修身、道德教化、制度規(guī)范與法律懲戒。
借鑒中國傳統(tǒng)的廉政文化,習近平非常重視黨員干部廉德的培養(yǎng)。他說:“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為官先修德。還有,‘百行以德為首,‘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等等,這些講的都是做人與做官、修身與立德的道理?!盵20]258黨員干部既要做“廉吏”,又要當“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他還舉了中國歷史上既廉又勤的典型官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要求自己做到‘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司馬光‘欲以身殉社稷,躬親庶政,不舍晝夜,‘于物淡然無所好,‘惡衣菲食以終其身”[21]13。因此,黨員干部要時刻以“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虔誠態(tài)度,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2015年,習近平在中央黨??h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講道:“廉潔自律是共產黨人為官從政的底線?!盵22]11他引用清朝“天下清官第一”張伯行的話,“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他希望當時參加培訓的縣委書記都能認真學習這些廉政箴言,像焦裕祿一樣,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坦坦蕩蕩為官?!叭鎻膰乐吸h,既要注重規(guī)范懲戒、嚴明紀律底線,更要引導人向善向上,發(fā)揮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領作用?!碇髟妆闶切模弧荒軇俅缧?,安能勝蒼穹?!驹谌诵?,內心凈化、志向高遠便力量無窮?!盵23]21黨的廉政建設要充分發(fā)揮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引領作用,內心要有堅定的信念,要發(fā)揮內心的自我規(guī)范和約束作用,排除私欲的干擾,才可能廉潔做人,清正為官。“堅持依規(guī)治黨和以德治黨相統(tǒng)一,堅持高標準和守底線相結合,把從嚴治黨實踐成果轉化為道德規(guī)范和紀律要求。”[23]3廉政建設需要完善黨內法規(guī),但根本還是在于道德規(guī)范對黨員干部的自我約束,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使廣大黨員干部自覺遵守黨的紀律,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zhí)政理念。習近平這些關于對傳統(tǒng)廉政道德的相關論述對于今天黨員干部的廉政建設有重大啟示,為堅持以德養(yǎng)廉,夯實“不想腐”的道德基礎提供了思想指引。
(二)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可以為我國的法治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安邦治國之道。“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盵24]13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充分認識德治在治國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從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吸收治國理政的思想資源,是黨中央一貫的國家治理思路。習近平不僅繼承和發(fā)展了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國家治理理念,而且對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進行了清晰透徹的說明。他說:“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guī)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xiàn)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盵25]116“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習近平的這些論述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重視德治的思想,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
在《論語》里面,孔子對德治和法治的作用已經有了清晰的論述。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政令和刑法、道德與禮樂都可以作為社會治理手段,但二者治理社會的效果卻是不同的。以刑法來治國,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來治國,百姓不僅有羞恥心,而且自覺遵紀守法。因此,在孔子看來,法治與德治相比較,德治在價值上更具有優(yōu)先性,是比法治更高層次也是更為根本的治國手段??鬃拥倪@一思想得到后世儒家的繼承和發(fā)揚。
儒家認為,禮樂刑政都可以作為治理國家的手段,但其目的是為了預防犯罪,而不是為了懲罰犯罪?!抖Y記》中有一篇《坊記》,專門來講設置禮儀的目的就是為了預防人們出現(xiàn)違法和不道德的行為?!岸Y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jié)文,以為民坊者也”,“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禮記·坊記》)法家主張以嚴酷的刑法來治理國家,而儒家強調以禮樂道德來教化人心。不過,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儒家禮樂道德的教化作用。司馬遷說過:“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Y所起的作用是預防作用,可以將違法亂紀等不良想法禁止于實施之前;法所起的作用是懲戒作用,只能對已經產生的違法亂紀行為進行懲罰,而不能制止犯罪動機。但人們往往容易看到法律所起的懲罰作用,而難以理解禮的預防作用。司馬遷的這一論述是非常深刻的,他指出了法律在社會治理方面的局限性。相對于不斷發(fā)展的社會而言,法律總是滯后的,社會中出現(xiàn)的許多新事物是法律難以規(guī)范的。從這個角度而言,法律是永遠不可能完善的,所以,德治比法治具有價值上的優(yōu)先性,以德治國才是最根本的治國理念。
習近平很好地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以德治國的理念,非常清晰地闡明了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他說:“發(fā)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須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須轉化為人們內心自覺才能真正為人們所遵行?!恢獝u者,無所不為。沒有道德滋養(yǎng),法治文化就缺乏源頭活水,法律實施就缺乏堅實社會基礎。”[25]117如果法律不符合道德,這樣的法律就是惡法,就得不到人民內心的自覺認同,也就難以被人民所遵守。反過來,如果人民沒有羞恥心,沒有敬畏感,沒有道德底線,就可能會無所不為,再多再好的法律也難以實現(xiàn)社會的有效治理。習近平提出,要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就要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要在道德體系中體現(xiàn)法治要求,發(fā)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yǎng)作用,努力使道德體系同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相銜接、相協(xié)調、相促進。
康德認為,法的外在自由以道德的內在自由為基礎,法的形而上學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學之上。這展現(xiàn)的就是法律道德化的歷程和“進階”。隨著人的自然稟賦不斷優(yōu)化,道德水平不斷深化,人類歷史進入自由的道德王國。從此,法律讓位于道德,社會靠良心和羞恥感來維系。[26]323-324當今,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道德在社會治理中的基礎性的作用。有學者認為,與法律相比,道德處于更高的價值位階,具有更多的優(yōu)先性與優(yōu)越性。這種優(yōu)先性和優(yōu)越性在于,道德無須通過威懾和懲處等外在方式來為自己開辟前行的道路,只須喚醒人內在的靈魂和信仰,從內心深處使其養(yǎng)成羞恥之心和道德良心,從而讓人在根本的動機上就遠離違法犯罪。[27]人應該追求道德價值的崇高,以道德來支撐法律,以道德來維系世道人心,不斷推進法律的道德化。
四、中國傳統(tǒng)道德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來源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來源主要有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和合文化。當代人類面臨許多突出的難題,習近平認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特別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等等,可以有效應對當今世界貧富分化、環(huán)境污染、網絡安全、傳染疾病、跨國犯罪、文化沖突等問題。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中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不斷發(fā)展,各國利益交融、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嚴峻突出的全球性問題,各國人民需要加強友好交流,攜手合作,同舟共濟。”“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xié)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盵28]《尚書·堯典》中就有“協(xié)和萬邦”的思想,儒家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衛(wèi)靈公》),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與人為善,一直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方面。2015年,習近平明確提出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他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lián)合國的崇高目標……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lián)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盵29]15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下為公”的思想是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重要源頭。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這樣講:“中華文明歷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瓗浊陙?,和平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刻進了中國人民的基因里?!盵25]545習近平借鑒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中的“仁愛”思想,繼承中國傳統(tǒng)處世之道的時代精神,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表達了其“協(xié)和萬邦”的政治理念以及“親仁善鄰”的價值追求,為人類未來的社會發(fā)展提供了方向指導和理想模式。[30]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還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世界情懷?!抖Y記·禮運》中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公天下”理念和“小康社會”“大同社會”的構想,宋朝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大愿景,清朝康有為的《大同書》進一步將中國古代的大同社會理想具體化,當代著名的民族人類學家費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世界各民族相處之道。這些都為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供了思想資源。
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解決世界問題提供了新理念,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方案,為發(fā)展國際關系提供了新模式?!叭祟惷\共同體”思想的提出,也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一個光輝范例,為我們在當今時代如何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提供了新的思路。2013年,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傳承中華文化,要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10]26。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延續(xù)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推動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弘揚起來,為全人類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綜觀習近平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相關論述,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樹立價值觀自信。只有“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道德價值”,才能堅定價值觀自信。有了這種價值觀自信才不會俯仰隨人,人云亦云。中國傳統(tǒng)道德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基因,是世代流淌在中華民族身體中的血液,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挖掘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積極的思想資源,使傳統(tǒng)道德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滋養(yǎng),才能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應對西方挑戰(zhàn),才能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讓馬克思主義牢牢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土壤。而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需要守先待后,守正創(chuàng)新,需要一代代學人不斷地深入研究和探索,這一使命偉大而光榮。
[參考文獻]
[1]蕭萐父.蕭萐父文選:上[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2]崔海亮.漫汗通觀儒釋道 從容涵化印中西:蕭萐父哲學史觀論綱[C]//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哲學評論:第11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3]愛德華·希爾斯.論傳統(tǒng)[M].傅鏗,呂樂,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5]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1).
[6]周新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不容忘卻:紀念建黨100周年的感想[EB/OL].(2020-10-05)[2022-10-13].http://www.kunlunce.com/gcjy/zxzz/2020-10-05/147243.html.
[7]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韓震.“失語”“失蹤”“失聲”問題探因:談如何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N].北京日報,2016-08-29(13).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0]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2]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3]石仲泉.開啟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新篇章[N].北京日報,2016-12-01(13).
[14]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5]李安增,朱辰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傳統(tǒng)文化意蘊[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6(4):78-84。
[1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9]吳根友,崔海亮.試論傳統(tǒng)儒家廉德的基本內涵、培育方法及其當代價值[J].現(xiàn)代哲學,2020(4):118-125.
[20]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1]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2]習近平.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23]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4]本書編寫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問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6]鄧曉芒.哲學起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7]戴茂堂,葛夢喆.論法律道德化:兼析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價值秩序[J].道德與文明,2020(4):14-20.
[28] 習近平.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 蘊涵著人心和善的道德觀[EB/OL].(2014-05-15)[2022-10-13].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xjp/xjpjh/201405/t20140516_1944587.shtml.
[29]習近平.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0]賈磊.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思想淵源與路徑選擇[D].長春:吉林大學,2017.
【責任編輯 孫鐵騎】
Xi Jinpings Discussion on the Modernity Im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ity
CUI Hailiang, WANG Yu
(School of Marxism,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s related exposition on Chinas traditional morality is embodied in all aspects of Xi Jinpings governing ideology, which contains profound modernity implications.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ity i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weapon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of western ideology, a rich nourishment to cultiv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 to govern the country, and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source to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Only by “adhering to the moral values formed and developed on the land of our country” can we stick to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let Marxism firmly take root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Xi Jinpings related expo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ity provides us with new ideas on how to activate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morality in the present era.
[Key words] Xi Jinping; Chinas traditional morality; modernity im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