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宇 郝金宇 劉少東 聶堂哲
摘要: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教育模式改革,提高培養(yǎng)學生綜合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課程質量,提高課堂“含金量”,全國高校正在積極實施“線上線下”混合課程改革試點。該文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水利水電工程專業(yè)核心課程《水工建筑物》為例通過基于混合式教學課程改革,從課程總體設計、課堂設計和完成三個方面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
關鍵詞:教育改革? 線上線下? 課堂設計? 水工建筑物
中圖分類號:G434;G64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deepen educational reform, promote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models,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reative ability, improve curriculum quality and improve the "gold content" of the classro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are actively implementing the pilot reform of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curriculum. This paper takes the core course Hydraulic Structur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in the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servancy of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reform of blended teaching curriculum,this paper reconstructs the curriculum content from three aspects: overall curriculum design, classroom design and completion.
Key Words: Education reform; Online and offline; Classroom design; Hydraulic structure
1? 緒論
2019年底突然發(fā)生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開學時間推遲,教育部先后部署了中小學、普通高校的線上教學工作,這也是在中國進行的一次大規(guī)模的網絡教育實踐,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發(fā)展和管理,也必將載入人類教育發(fā)展的史冊。2020年5月14日,教育部召開介紹疫情期間大中小學在線教育情況發(fā)布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透露,復學之后在線教學將從“新鮮感”走向“新常態(tài)”,要求將“戰(zhàn)時”措施轉化為平時機制[1]。
伴隨著數(shù)字信息技術普及和下一代互聯(lián)網概念的迅速發(fā)展興起,獲取信息知識更新的主要方式隨之發(fā)生了一些變化,由單一轉變?yōu)殪`活多變。所以,通過線上學習也變成了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第一,學習時間不被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第二,學習空間地點更自由多變;第三,在學習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也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來解決。該文基于“中國大學生慕課MOOC”平臺的《水工建筑物》課程資源研究分析研究綜合教學法的改革。
2 學習《水工建筑物》存在的問題
傳統(tǒng)教學理念已經被延續(xù)發(fā)展了有近一千年,隨著現(xiàn)今社會形勢的迅速發(fā)展,教學理念也要不斷與時俱進,結合目前社會的互聯(lián)網技術迅速發(fā)展。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存在著教學設計模式比較單調的問題,上課講解內容枯燥乏味,缺少結合實際設計工程案例和學生專業(yè)技能的直觀展示和深入了解,缺乏設計前沿知識、新型現(xiàn)代設計方法觀念、相關現(xiàn)代設計行業(yè)規(guī)范知識更新方面的講解。課程在教授專業(yè)知識理論內容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空間思維遷移轉化信息的分析能力。許多低年級學生由于以往對于現(xiàn)代水工建筑物專業(yè)知識接觸了解較少,在專業(yè)學習實踐過程中不能很好深入地理解知識,無法將理論課堂內容知識與建筑實際的建筑物特點相結合,不能融會貫通現(xiàn)代各種典型水工建筑物學科的某些共性,難以系統(tǒng)把握所學課程知識要點,導致部分學生知識面范圍較窄,對要學習掌握的理論知識理解不透不扎實,學習興趣低沉,甚至放棄學習。
傳統(tǒng)授課的授課組織模式往往受課程學時長短和知識內容結構的諸多限制,旨在使學生盡可能多地理解一門課程的內容。但許多學科重難點知識點仍存在著吃不透、理解不足的實際問題,往往會導致一些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影響課堂教學的深度,達不到整體教學教育的預期效果。當課堂上真的有問題時,學生只有“干瞪眼”,而老師只有“干著急”。課堂上的知識講座是一次性完成的,只能引導學生通過做課后筆記這樣的形式進行復習,不利于學生課后的學習,也不利于指導學生畢業(yè)以后的工作實踐。
所以,推進“水工建筑物”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旌鲜浇虒W模式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課堂中的不足,能充分調動教師、利用學習資源、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3 解決方法
伴隨著中國不斷的發(fā)展與進步,互聯(lián)網行業(yè)在中國也是前景一片大好,教育行業(yè)伴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也發(fā)生了變革。2019年突然爆發(fā)新冠肺炎疫情,線上教學成為了教育行業(yè)的熱門話題,許多老師變成了各個平臺的“主播”,這一時期的線上教學實踐讓更多人看多了傳統(tǒng)教學的與線上教學的利與弊。
新型線上教學平臺初出茅廬,新鮮感吸引著大多數(shù)學生,但是我們在面對新型事物時更應該冷靜下來思考,新型線上教學是否可以完全取代傳統(tǒng)教學,應該用辯證的眼光看待這一問題。線上學習本身存在著諸多短板,這也是線上教學無法取代傳統(tǒng)教學的主要原因。
首先,線上教學面臨著普遍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弱、自控能力差、缺乏紀律約束等問題,導致一些線上教學流于表面,無法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其次,利用純互聯(lián)網設備播放的授課教學視頻,失去了課堂互動式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思想、人文方面信息交流溝通的機會。老師傳授的不僅僅是專業(yè)方面的知識,更多的是待人接物的處事原則,以及言傳身教的感染力,這些都是單純網絡授課不能提供給學生的。最后,由于學生知識基礎相對薄弱,例如:“水工建筑物”這門基礎課程涉及計算中公式較為繁多,并且運算復雜,學生們在線上學習的過程中,會對公式本身的抽象含義推導和公式運用技巧產生各種疑問,不能像線下課堂中與老師或其他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共同探討,并最終解決疑問。當問題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學生很容易地產生挫敗感,并最終喪失繼續(xù)學習該門課程的積極性與信心。
因此,所以實施一種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動態(tài)學習相結合的新教學模式,無疑是保證課堂教學成功的好辦法??梢越ㄔO基于線上線下的混合網絡新型在線教學模式,結合“中國大學生慕課MOOC”平臺的線上優(yōu)質教學視頻資源和線下教師教學,實現(xiàn)網絡線上線下有效銜接的交互教學和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互交流促進。
線上課堂利用“中國大學生慕課MOOC”(基于網絡構建自主學習和師生互動的虛擬教室),線下采取面對面授課(智能教室、多媒體教室、校內外實訓基地、實踐活動基地等教學場所,實現(xiàn)師生“面對面”上課),通過“銜接課程”的整體設計與重構,充分體現(xiàn)了兩個課堂互動合作的優(yōu)勢,將原有的經典課堂從“教”直接變?yōu)椤皩W”。創(chuàng)建以“學、動、做、研”為標志的混合“黃金課堂”。
針對傳統(tǒng)課堂授課時存在重難點部分吃不透的情況,通過“線上+線下”雙線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對線下教學課堂進行錄制上傳至“中國大學生慕課MOOC”平臺,或教師上課前將重難點課程錄制完成并上傳至“中國大學生慕課MOOC”平臺,以便于學生課后對重難點課程的學習,以及日后的復習。
以往學生的考核評估內容基本上只涉及課堂課后作業(yè)、出勤表現(xiàn)、課堂的表現(xiàn)是否積極、期末的考試成績等,其中很多考核內容都淪為形式,對促進整體課程教學提高效果沒有帶來很多正面幫助?;旌鲜浇虒W方法可以充分借助網上遠程教學平臺,對每位學生自己課后學習的進度、課程內容及時跟進,形成一種良好的過程反饋把控體系。同時,學生反饋的問題還可以應用到教師的課堂上,對提高課程教學工作質量亦大有裨益。筆者進行了線上和線下的考核融合管理,學生們提交了日常作業(yè)、在線學習完成時的問題長度、在線活動的數(shù)量、課堂活動的參與情況以及在線課堂活動。我們量化了在線學習職責的分配,形成了較為完整、科學、客觀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過程。整個考試的整個方法變得更加具體。
4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MOOC教學理念
中國不僅僅是人口大國,也是發(fā)展強國,因此“中國大學生慕課MOOC”平臺在未來中國教育市場規(guī)模上可以得到更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屆時“中國大學生慕課MOOC”平臺的教育及培訓服務市場規(guī)模將會逐漸地壯大,成為世界大規(guī)模的開放培訓課程開發(fā)研究中心基地之一。
從美國當代MOOC教育的整個歷史和發(fā)展的歷史來看,美國大量開放教育和免費開放的在線教育網站和在線課程在2000年之后才發(fā)展建立起來,但是其教育技術理論在信息時代尚未到來之前就已經發(fā)展起來。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62年,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研究中心提出了“人類智能擴展”的概念,讓所有想要了解和學習世界的人都能參與[2]。之后隨著Coursera、Udacity、edX等三大教育網絡課程逐漸蓬勃興起,為全球各地更多的學生提供了一個系統(tǒng)的、在線學習知識的可能[3]。
中國在2010年11月時,就正式啟動了視頻公開課項目,包含了社會科學、醫(yī)學、法學、教育管理學、會計學、工學等一系列200多項課程。該項目雖然沒有深入所有高校的教育體系中,但是也為今后中國傳統(tǒng)教育改革留下了一個伏筆。2012年12月,為了滿足更多學生與學者終身學習的需求,中國開始大力支持MOOC教育的發(fā)展,為MOOC教育搭建更多的傳播平臺。自2013年以來,許多國內大學都加入了MOOC平臺,其中包括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河海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四川大學等中國各地的高校[4]。
現(xiàn)階段,我國正處于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在線遠程教育、開放共享平臺課程建設的前期研究和應用的試驗階段。這是一個快速上升的發(fā)展期,這種教育的優(yōu)勢和弊端不能立刻顯現(xiàn),而是要等到處于這一時期的學生畢業(yè)以后,才能在社會實踐中驗證這一教育模式的成果。MOOC這種新型“線上+線下”雙線教學模式,究竟能在我國教育體系中能發(fā)揮怎樣的重要作用,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教育人才培養(yǎng)實施的整個過程中,具有重復建設、投資較大、見效過程比較慢等問題。為了更好的了解與利用MOOC教育的平臺,中國很多的學者開始了對MOOC教育的探索與深入了解,如解玉婷研究了MOOC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角色轉變[5];姜迪等人基于MOOC全生命周期對翻轉教學方法展開研究[6];李輝對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好大學在線3家國內知名MOOC平臺資源現(xiàn)狀進行研究[7];程玉等人重點分析目前MOOC學習發(fā)展現(xiàn)狀中可能存在問題的輟學率太高、學習體驗缺失以及學習效果難以評估等問題,提出創(chuàng)新技術理念與課程模式、完善服務系統(tǒng)以及加強合作聯(lián)盟等發(fā)展策略[8];徐方等人基于技術接受模型(TAM)對學生接受大規(guī)模在線學習的意愿進行實證研究,對高校學生愿意選擇某一在線平臺方式進行自主學習過程的心理影響主要因素分別做出了合理模型假設驗證與數(shù)據(jù)驗證,分析計算得出的影響心理因素數(shù)據(jù)主要都集中反映于用戶在線選擇學習平臺方式、用戶選擇與平臺匹配度、用戶滿意度、學習體驗效果滿意度等四個方面[9];Zulkifli等人研究報告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對于使用MOOC軟件學習還沒有逐漸養(yǎng)成自己良好高效的自主學習的習慣[10]。如何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開發(fā)線上課程保證線上教學質量,實現(xiàn)“線上+線下”雙線教學銜接,推進傳統(tǒng)教育系統(tǒng)改革,是各大高校急需解決的共性問題[11]。
5 “線上+線下”雙線授課模擬實施與可行性分析
傳統(tǒng)的小班化教學和授課模式忽視了每個階段學生能力水平的個體差異,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各方面學習需要。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差異性進行教學,并根據(jù)職業(yè)培訓計劃制定課程,完善課程設計、評價標準。
盡管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引入了多種國內外先進課程教學方法,但很多情況下,教師仍然是學校課堂和教學工作環(huán)境中的主導者。學生在被動中去學習接受課本知識,對知識的主動思考較少,對學習方法的掌握不夠有效,課堂缺少積極性和活力,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顯著。
因此,應該進一步地發(fā)展完善課程教學和課程內容的建設體系和方法,努力鞏固擴大課程改革教學成果的研究。具體做法如下。在第一個教學周期內,基本搭建起一個學科基本庫或學科完整技術應用研究成果庫。接下來的教學周期,逐步調整擴大原課程內容容量,引進開發(fā)學科新技術領域的相關知識資源,逐步系統(tǒng)地對學科新課程內容結構體系進行持續(xù)完善與優(yōu)化升級。力求能在此課程的研究基礎上,逐步地推廣其各種實際應用及開發(fā)新成果,擴大教學成果。
6 “線上+線下”雙線授課的優(yōu)點
首先,傳統(tǒng)教學主要采用粉筆、黑板等教材,結合教師的講解、示范和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在于,教師和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快速有效的溝通,老師可以及時使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深入解釋復雜問題。同時,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人格魅力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精神和學習效果。而線上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提高,打破學習的限制,不像傳統(tǒng)課堂教學存在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還能改善線下教學模式單一、內容枯燥等問題??梢詫€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取長補短,進行合理的分配。
其次,網絡教學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開展網絡學習活動。對于復雜的知識,可以通過“中國大學生慕課MOOC”進入在線預覽,為學習課堂內容奠定基礎,然后在線下課堂中學習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課后通過在線網絡鞏固學習。對課堂基礎薄弱的學生有了很好輔導的教育效果,可以顯著提高學生課堂各學科學習的信心,提高其教學指導效果,激發(fā)廣大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輔導效果。此外,網絡在線教育學習不受網絡時間距離和地域空間上的嚴格限制,學習者幾乎可以做到隨時隨地完成網上學習教育任務。
最后,結合“線上+線下”雙線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可以有效的激發(fā)學生學習《水工建筑物》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對于學習的主動性,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樹立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閱讀工程制圖和施工圖的能力,提高對課程的理解及知識的掌握。
7 “線上+線下”授課成果
完整的在線課程包含所有參與者的完整數(shù)據(jù),特別關注學校管理的特殊性?!熬€上+線下”雙線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發(fā)揮和調動學生的閑暇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解決課后不思考、不重復學習的問題,讓學生能隨時隨地學習,通過網絡獲得更前沿的內容,獲得完整可靠的數(shù)據(jù)支撐理論知識,確保學習質量。
8 結語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推進,“線上+線下”雙線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常態(tài),信息化教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該文以水工建筑物課程為例,闡述了疫情下傳統(tǒng)教學的弊處,“線上+線下”雙線教學的益處,以及如何進行“線上+線下”雙線教學銜接。通過實施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學習課程模式的改革,打破傳統(tǒng)了的教師課堂與課堂學生、時間、空間條件與學習志愿等多方面條件上的嚴格界限,教學和活動內容出現(xiàn)了重大改變。學生群體的課堂參與度、覆蓋面有明顯地提高,課外活動的組織主動性也顯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將不斷得以提升,對水工建筑物的興趣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新浪網.教育部:在線教學將成為高校復學后“新常態(tài)”[EB/OL].(2020-05-15).http://baby .sina. com. cn/news/2020-05- 15/doc-irczymk 1720772. sht-ml.
[2] 趙蒙成,高慧.美國高等教育MOOC的歷史、現(xiàn)狀與問題[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6,20(1):17-23.
[3] 戴慧珺,桂小林,張成,等.基于歷史大數(shù)據(jù)決策樹分類的MOOC教學評估方法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5(22):52-55.
[4] 桂文龍,胡新崗,蘇治國.MOOC發(fā)展歷史及對高校教學管理的影響[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18):49-51.
[5]解玉婷.MOOC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角色轉變研究[J].英語廣場,2019(11):118-119.
[6]姜迪,潘晟旻.基于MOOC的全生命周期翻轉教學方法研究[J].軟件導刊,2020,19(2):262-264.
[7]李輝.國內知名MOOC平臺資源現(xiàn)狀研究[J].軟件導刊,2020,19(7):253-256.
[8]程玉,胡凡剛.MOOC熱的冷思考[J].軟件導刊,2019,18(12):259-262.
[9] 徐方,彭飛.基于TAM模型的MOOC平臺選擇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軟件導刊,2020,19(6):273-276.
[10] ZULKIFLI N,HAMZAH M I,BASHAH N H.Challeng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Using MOOC[J]. Creative Education,2020,11(3):197-205.
[11]呂勇,宋詞,金雪英,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有效銜接教學實踐研究[J].包裝工程,2020,41(S1):198-201.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項目編號:GJB1421205);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校級教改課題(項目編號:NDJY2129)。
作者簡介:林彥宇(1987—),男,博士,副教授,從事農業(yè)節(jié)水理論與技術、農業(yè)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