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牙
2022年,我國科學界大事件頻發(fā),出現了許多振奮人心的好消息。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評選出2022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吧。
2022年10月31日,中國天宮空間站的科學實驗模塊——夢天實驗艙在文昌航天發(fā)射場成功發(fā)射。11月3日,夢天實驗艙成功完成水平轉位,與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形成三艙“T”字構型。至此,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完成,也標志著中國國家太空實驗室正式建成,可以支持開展單學科或多學科交叉的空間科學實驗。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黑科技”層出不窮,有兩百多項科技成果融入冬奧會賽事,比如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零碳制冰、奧運史上首次機器人水下傳遞火炬、主媒體中心智慧餐廳機器人烹飪送餐“一條龍”等,均向世界展示出中國科技的飛速發(fā)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劉海燕教授與陳泉副教授團隊發(fā)現整體蛋白質設計的新方法,該成果在蛋白質設計這一前沿科技領域實現了核心技術的創(chuàng)新,為工業(yè)酶、生物醫(yī)藥蛋白等功能蛋白的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2年2月,我國自主研發(fā)的單機容量世界最大的潮流能發(fā)電機組“奮進號”成功下水,經過兩個多月的“試用期”后,正式并入國家電網。潮流能具有儲量大、清潔無污染、不占用陸地等優(yōu)勢,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
2021年以來,我國科考隊陸續(xù)在珠穆朗瑪峰海拔5200米至8300米之間架設了7個自動氣象站。2022年5月4日12時46分,科考隊在珠穆朗瑪峰海拔8830米處成功架設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觀測站。該氣象站所記錄的數據填補了珠穆朗瑪峰極高海拔地區(qū)氣象記錄的空白,對監(jiān)測高海拔冰川和積雪變化的意義重大。
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在全球首次繪制家蠶超級泛基因組圖譜,圖譜囊括了目前最全面的家蠶和野桑蠶的基因組信息,讓蠶學科邁入信息化時代,開啟了我國家蠶基因設計育種之門。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fā)現新礦物,并將其命名為“嫦娥石”。該礦物是人類在月球上發(fā)現的第六種新礦物,我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在月球發(fā)現新礦物的國家。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朱敏院士團隊在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發(fā)現約四億四千萬年前志留紀早期有頜類生物化石,這對揭示遠古生物的起源與演化過程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研究團隊從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中發(fā)現了從頭到尾完整保存的志留紀早期有頜魚類——奇跡秀山魚。據考證,人類的枕骨由奇跡秀山魚頭頂裂隙前的骨片演化而來。
我國自主研發(fā)的綜合性太陽探測專用衛(wèi)星——“夸父一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升空。“夸父一號”能夠獲取對太陽的科學觀測圖像,實現了綜合性太陽探測專用衛(wèi)星的跨越式突破,開啟中國太陽觀測的新征程。
“祝融號”火星車的導航與地形相機圖像數據顯示,在“祝融號”著陸區(qū)存在不少富含水礦物的板狀巖石,而這些巖石與水活動緊密相關。
(注:本文根據新浪微博@載人航天小喇叭、微信公眾號DeepTech深科技、新華網等登載的相關內容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