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贛貞
放棄需要智慧
“堅持就是勝利”“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樣的理念,把“鍥而不舍、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滴水穿石”作為指引我們朝著未來努力奮斗的動力。不論是蹣跚學步的孩子不斷跌倒到最終學會走路,還是法學院的畢業(yè)生終于通過律師資格考試。無數的事例告訴我們,克服障礙才能獲得成功。
然而最新的科學研究證實,人生其實充滿了變化,我們經常面臨各種選擇,而每個選擇的代價就是放棄其他選擇。不停努力并不是唯一,一味堅持并不一定能解決問題或取得成功。在實現目標的成本過高,或可行性越來越低,抑或是兩者皆有的時候,放棄目標十分重要。
于是,在我們長期強調“堅持”的價值時,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放棄和堅持一樣重要嗎?
在一項研究中,加拿大魁北克省康考迪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卡斯滕·霍什和同事們對比了兩組父母:第一組父母的孩子得了癌癥,第二組父母的孩子身體健康。結果證實,第二組抑郁程度普遍較低,而第一組大都表現出高度的抑郁,但是如果能夠釋懷并向前看,抑郁水平就會更低,類似于孩子健康的父母。他們主持的另一項對 31 個樣本的分析以壓倒性的優(yōu)勢表明,那些善于放手,更擅長追求新目標的人,擁有較低的皮質醇水平和更好的免疫功能,在面對情緒壓力時身體狀態(tài)更好。霍什強調說:“在存在壓力和目標無法實現的情況下,重啟目標的能力至關重要?!?/p>
在我們設定了與身份緊密相關的職業(yè)或人際關系目標后,即使面對無法逾越的障礙,也難以放棄。例如為了獲取博士學位日夜不斷地努力,為了懷孕進行了許多次生育方面的治療,為了推銷新商品而日復一日地尋找客戶……因為付出太多,所以帶來的負擔很大。就像很多在新冠疫情中丟掉工作的人那樣,其實已經對目標無能為力,卻又久久不能忘懷。雖然他們已經停止了向目標努力,卻在認知和情感上對自己的目標難以割舍。過多地關注這類“已凍結的目標”,只能導致更大的壓力、抑郁和焦慮。人們在堅持和放棄之間不斷糾結,決定是否放棄它們,以及何時應該放棄,可能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十分不易。
瑞士蘇黎世大學動機心理學家薇羅妮卡·布蘭德斯塔特-莫拉維茨團隊將這種糾結稱為“行動危機”。他們對 100 名高級管理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發(fā)現,60%的人表示目前正在經歷“行動危機”,而10%的人說自己曾經經歷過。對堅守還是放棄的選擇取決于行為(已經付出的努力)、認知(對現階段進程和未來前景的持續(xù)評估)和情感(是否仍然珍視原來的目標)。樂觀主義者覺得生活會重新好起來,這讓他們更容易放手并重新投入到新的目標中去。習慣做規(guī)劃的人有時更難以放手,但一旦放手,就更擅長尋找和追求新的目標。
認知策略可以防止人們陷入追求沒有結果的目標中,讓人們重新評估目標的可行性和可取性?!罢睢蹦茏屓藗儚姆烙团械臓顟B(tài)中脫離出來,接受那些他們可能不愿接受但又對正確評估進度和成功可能性至關重要的信息?!罢睢?是一種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最初源于佛教禪修,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fā)展而來。這種精神訓練強調的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關注和覺察當下的一切,而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
美國心理學家佩格·斯特里普和艾倫·伯恩斯坦用大量的實驗對放棄進行了透徹的研究和分析,并給真正做到放棄目標定義為“目標脫離”。放棄是一種智慧,理性思考后有策略地放棄,才能夠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幸福。他們認為,致使難以放棄主要有如下三個原因。
人皆恨失。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理性地選擇放棄,會覺得情感上很難割舍。在某種意義上,放棄意味著失去,人們?yōu)榱吮苊猱斚碌膿p失,往往更愿意選擇冒險。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叫“人皆恨失”,得到的快樂不足以彌補失去的痛苦,相比于得到,人們對于失去更痛苦,最痛苦的是得而復失。心理學家的研究證實,如果得到一個東西能增加25%的快樂,那么失去一個東西的痛苦會增加50%。
比如,售樓推銷員會對購房者說:這套房子十分搶手,抓緊時間考慮一下,盡快答復我?,F在有好幾個人在預定,誰先下定金就是誰的了。人們就會因為害怕失去購買機會,而選擇冒險購買。
成功幻象。心理學測試證明,把你的目標告訴別人,反倒會影響你的自我實現。原因是腦子會把嘴上所說的在潛意識里當成做的來替代,誤以為已經完成了某個目標,感受到滿足感。在一項實驗中,163個人進行4組不同測試,每個人寫下他們各自的目標,然后一半的受試者宣布他們的目標承諾,另一半人則緘口不言。接下來每個人有45分鐘來做相關的事,一直努力直至實現自己的目標,也可以在任何時候停下來。那些不泄露目標的人,平均花費了整整45分鐘,在接受訪問時表示,為了實現目標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那些宣布目標的人們,平均花費33分鐘后就放棄了。在被問到其中的原因時,回答是“感到快要接近目標了”。
安于舒適。難以放棄當下的目標與舒適有關聯,在舒適區(qū)內待久了會適應這種生存環(huán)境,因為這樣活法最省心省力。而改變意味著要突破很多固有的限制和模式,阻力非常大。根據最小阻力原則,人都會自然選擇最小阻力的方向前進。以平時上下樓為例,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乘電梯和爬樓梯。我們自然會選擇電梯,因為人天生就會選擇用最小阻力的路徑去達成目標。
最小阻力原則,本來用來形容股票中價格浮動與阻力的關系?,F在主要用在時間管理、拖延癥、注意力集中等解釋中。簡單地說,當人們在做選擇的時候,總是會從簡單的事情開始。因為它們阻力小,更容易完成,能夠產生更多的成就感,以輕易地滿足人的自戀,維護自己“好的”“還可以”的形象。
要真正放棄,首先必須“目標脫離”。不妨采取下面四個步驟,確保行動緊緊跟上。
認知脫離。指從腦海中清除干擾思考和決策因素的過程,就是減少自我損耗,將注意力集中于新的目標。因為大腦的特殊機制,越是強調忘記或不要想一件事情,大腦反而會立刻給出反應,并且強化對于這件事情的記憶。準備放棄某個目標時,首先要有意識地認識:這個目標已經無法產生積極作用了,必須放棄,并且準備好開啟目標脫離的過程。
在這一步里,最有效的辦法是借用“清單”來幫助自己,因為人都愿意相信被證明的事。在一張紙上寫出放棄這個目標的“優(yōu)勢清單”,以及選擇繼續(xù)這個目標的“劣勢清單”。兩個“清單”一對比,便能很快地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
情感脫離。我們有了情緒之后,會出現情緒表達和表達情緒兩種情況。在和別人爭吵時,多半是情緒表達,常常肆無忌憚,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在和親密的朋友訴說著心里的委屈時,多半是表達情緒。想要自如地控制情緒,就要讓自己成為主體,主動表達情緒,占據控制權。
動機脫離。從動機出發(fā)選擇放棄,有意識地摒棄不再適宜的舊目標,將精力集中到那些能夠達到的或源自內心渴望的目標上。目標會產生動機,促使人去行動,因為目標的達成會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在經過了認知脫離和情感脫離的調整之后,我們需要在動機層面進行有效的脫離,轉向能夠實現并且能滿足自己心理需求的目標上。
認真地想一想,自己做這件事到底是為了什么?它是一個接近性的目標,還是一個回避性的目標?如果認定這是一個回避性的目標,就把它換成一個自己現在所找的接近性的目標。從動機上審視自己到底是為什么做這件事情,是我們與回避性目標徹底分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分界線。只要找到新的努力方向,就能夠讓自己有效地遠離舊目標。
行為脫離。指放棄舊目標,并采取行動去追求新目標的實現。當我們選擇脫離目標時,行為上一定要跟上自己所做的決定。行為上不匹配,目標就很難放棄,甚至有可能恢復原樣。就好比嘴上說自己已經決定了辭職,但是卻遲遲不提交辭職報告,甚至還在拼命地工作,干得津津有味。
行為脫離要求做出改變現狀的行為,少去做或不做與舊目標相關的事情。無論想要脫離什么樣的舊目標,都可以改變舊的生活狀態(tài)。用行為帶動情緒,用行為影響心態(tài),努力奔向新目標,開啟新的生活模式。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