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壽光市實驗中學 王建云
任務驅動是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途徑,是驅動歷史教學走向深處的必然選擇。圍繞具體任務,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逐一落實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本文圍繞部編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9 課《宋代經濟的發(fā)展》探討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路徑?!端未洕陌l(fā)展》一課屬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即“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通過對北宋政治、兩宋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對峙,學生對兩宋的整體印象可以概括為“積貧積弱”。但是,為何在“宋代經濟的發(fā)展”一課中會有兩宋時期“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呢?顯然,這種反差會導致學生產生認知沖突,而認知沖突正是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的切入點。從課程結構來看,本課主要呈現了宋代的農業(yè)、手工業(yè)以及商業(yè)貿易的發(fā)展,且三個板塊之間屬于因果關系。更重要的是,兩宋經濟的發(fā)展最終在南宋實現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基于此,本文從教學目標和任務驅動過程探討初中歷史教學實現路徑。
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是歷史教學的根本目標。因此,任務驅動教學法也要遵循新課標中的這一目標定位?!八未洕陌l(fā)展”一課教學目標設計如下:在唯物史觀方面,通過提煉技術引進、耕作面積、市場、商貿等關鍵元素,揣摩其對宋代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在時空觀念方面,調動學生既有的歷史認知,并梳理自東漢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在史料實證方面,借助教材與教師提供的相關史料,綜述兩宋經濟發(fā)展的具體表現因;在歷史解釋方面,借助相關史料信息闡述宋代經濟發(fā)展與經濟重心南移的因果關系;在家國情懷方面,通過經濟重心南移的史實,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正確途徑。其中,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發(fā)展的表現是重點,而南方農業(yè)發(fā)展的原因與經濟重心南移是難點。
新課導入要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第一原則,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既有知識,即兩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并立,以及兩宋與少數民族政權簽訂的協議,如北宋與遼國的“澶淵之盟”、北宋與西夏的“宋夏和議”、南宋與金國的“紹興和議”。同時,在協議內容方面,均是兩宋以歲幣換取和平。由此可見,學生對宋朝的直觀印象就是積貧積弱。正如錢穆所說,“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碧热糇裱@種認知,那么兩宋的百姓生活絕非生活在一片繁榮的景象中,這就觸及學生的認知沖突。余秋雨曾說,他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可以選擇,他愿意生活在中國宋朝時期。帶著這種疑問,學生對“宋朝經濟的發(fā)展”一課便有了濃厚的探究興趣。
無論是余秋雨還是湯因比,都向往宋朝生活。那么,到底是怎樣的一派繁榮如此具有吸引力呢?教師設計了以下幾項任務。
第一,巧用多元活動探訪宋代人民的精彩生活。為了貼合本課的結構安排,可以將本次的任務細分為三個,分別針對農業(yè)發(fā)展、手工業(yè)發(fā)展和商業(yè)發(fā)展進行多元展示,幫助學生切實感受宋代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真實的生活。同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了多媒體技術。
第二,探究兩宋時期南方農業(yè)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以小組為單位,每組四人,分工合作,分別從本課內容、相關史料以及之前所學知識中尋找答案,最終由小組代表負責整合、概括和展示。在史料方面,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元代《宋史·食貨志》或《宋史》中的相關敘述。如“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宋真宗)以江淮、兩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內出種法,命轉運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薄罢孀跁r,張詠鎮(zhèn)蜀,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設質劑之法,一交一緡,以三年為一屆而換之……謂之交子。”
第三,根據第二個任務結果探討兩宋的經濟重心,并梳理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任務一:全方位探究宋代人民多元的生活圖景
1.探訪宋代人民的農業(yè)生活。
本任務對應的是教材中的子欄目一“農業(yè)發(fā)展”內容,通過教學活動的安排,讓學生對宋代農業(yè)的發(fā)展有一個全新認知。農業(yè)是古代封建社會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在整個經濟體系和社會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代農業(yè)發(fā)達,尤其是南方農業(yè)發(fā)展相對較快,人民生活富裕,所以透視農業(yè)生活對管窺宋代的經濟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
針對該內容的學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猜圖辨生活”的教學活動。首先,利用網絡資源整理“秧馬”的圖片;其次,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展示,并引導學生猜測該事物的用途。很多學生都沒有見過這一事物,有的學生猜測是板凳,有的學生猜測是搖搖椅,還有的學生把它當成小船。此時,課堂氛圍被激活,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趁著學生的好奇心最濃時,教師揭開謎底,告訴學生這是古代南方的一種勞動生產工具,叫“秧馬”,顧名思義,就是人們騎在上面進行插秧種植。學生恍然大悟,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最后,教師短視頻播放該工具的使用方法,更加詳細地講解宋代農業(yè)的發(fā)展相關內容,滿足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完成知識的傳遞。
2.探訪宋代人民的手工業(yè)生活。
該任務對應的是教材中“手工業(yè)的興盛”這一子欄目。宋代手工業(yè)發(fā)展十分繁榮,尤其是當時的南方等地區(qū),紡織業(yè)、制造業(yè)以及造船業(yè)異常發(fā)達,為宋代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教材主要對紡織業(yè)、瓷器和造船業(yè)等進行了詳細論述,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宋代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教師可以設計“視頻鑒賞助教學”活動。
首先,教師借助當前流行的多媒體技術,整合“宋代五大窯”以及“宋代沉船考古”等相關紀錄片片段,剪輯成視頻短片放映。學生被視頻內容吸引,驚嘆于我國文化的燦爛,增強了文化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其次,視頻將教材中枯燥、無聊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直觀的視聽內容,學生對宋代的手工業(yè)生活場景有了畫面感,讓“死”的知識“活”起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方便記憶,符合該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對歷史教學具有突出的價值和不可替代的意義。
3.探訪宋代人民的商業(yè)生活。
該任務對應的是教材中“商業(yè)貿易的繁榮”這一子欄目,該部分內容是對宋代商業(yè)貿易情況的展示,講述了宋代商業(yè)貿易的基本概況、宋代貨幣以及海外貿易等內容,為教師的任務活動設計提供了思路。
例如,針對教材中提到的我國最早的紙幣“交子”內容,教材僅僅提了一句,并沒有展開詳細論述,學生對“交子”的出現意義的了解可能沒有清晰的概念,為此,教師可以設計“課堂辯論”活動,以“交子出現的利與弊”為核心論題,學生分為兩個陣營,在課堂進行公開辯論。正方認為“交子的出現攜帶更加方便,更好地推動了商業(yè)和經濟的發(fā)展”;反方認為“交子的出現容易被模仿或造假,對商業(yè)和經濟的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學生各抒己見,極大活躍了課堂氛圍,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在辯論中提升了歷史辯證思維和歷史整合能力,對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
此外,在子欄目中,教材編選者還將十大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引入其中,給教師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提供了更好的思路和資源。為此,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搜集圖片內容,然后引導學生賞析,尤其仔細觀察其中的細節(jié),如商船、貨攤等,從中體會宋代商業(yè)貿易的繁榮,完成相關內容的滲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任務二:小組展示南方農業(yè)發(fā)展之原因
第一,政治因素:宋朝重視發(fā)展經濟。
第二,經濟因素:隨著中原人口南遷,為南方帶去勞動力、生產技術、耕作經驗。
第三,社會因素:北方連年戰(zhàn)亂,南方安定。
第四,環(huán)境因素:南方氣候適合農作物生長。
任務三:小組展示經濟重心南移過程
秦漢時期:經濟重心在北方。
東晉南朝時期:南北方趨于平衡。
隋唐時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1.生生互評。
首先,組內互評。組內評價的原則是評議組員是否積極參與本次任務的全過程,以及哪些組員值得鼓勵或者需要反思。通過組內互評,學生能夠及時認識到自己在合作任務中的價值與不足,進而增強任務參與熱情,并針對性改進。如在故事創(chuàng)作方面,是否有創(chuàng)新空間;在知識點嵌入方面,是否更加自然;在表演方面,是否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表演智能優(yōu)勢。
其次,組間互評。在組內互評的基礎上拓展評價范圍,接受其他小組成員的意見與建議。例如,圍繞歷史情景劇演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點評:故事是否新穎、吐字是否清楚、聲音是否洪亮、動作是否惟妙惟肖、神情是否自然舒展、知識點是否完整、內容是否符合歷史事實、總結是否到位。圍繞小組探究任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點評:聲音是否洪亮、表達是否流暢、答案是否正確、總結是否完整。小組互評有助于調動班級探究氛圍,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與學習自信心。
2.教師點評。
除了生生互評,教師點評引領著任務價值導向。首先,教師要積極肯定學生的任務成果,如查閱史料、創(chuàng)作歷史情景劇、嵌入知識點、認真演繹;其次,要從歷史核心素養(yǎng)角度點評任務完成情況,如圍繞小組探究任務點評學生是否堅持了唯物史觀與時空觀念,是否做到了“論從史出”,是否提升了歷史解釋能力以及是否涵養(yǎng)了家國情懷;最后,要針對共性與個性問題分別點評,確保能夠滿足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因此,教師的激勵要中肯且有針對性,細化到每一個值得鼓勵或改進的點,而不是浮于表面,如學生的參與態(tài)度、表演熱情、語言表達、任務完成度等。
值得強調的是,教師點評要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在情景劇“壽宴與送禮”中,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禮物與送禮的區(qū)別。此外,在任務探究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拓展整合性思維,如通過梳理經濟重心南移過程引導學生重組知識架構。顯然,這種點撥與指導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歷史思維,而且能夠有效提高教學的互動性,進而落實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以任務驅動教學是增強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法寶。本文聚焦《宋朝經濟的發(fā)展》一課,圍繞宋朝經濟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三個方面,以歷史情景劇設計、小組合作探究等設計任務,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增強了學生的參與興趣。一方面,導入環(huán)節(jié)重視學生的參與,以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對任務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歷史情景劇等展示過程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將課堂時間和空間交還給學生。毋庸置疑,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踐行了以歷史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課標要求,有助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核心素養(yǎng)。整體而言,設計思路基本順暢,任務驅動效果明顯,突破了傳統的“一言堂”模式。
盡管如此,針對《宋代經濟的發(fā)展》一課的任務驅動設計仍然存在值得反思與改進之處。首先,在任務評價方面,可以考慮將評價置于每一個任務之后,甚至是任務之前,倒逼學生根據評價標準與板書標準進行精準演繹。其次,本課重點放在第一個任務,而在第二個和第三個任務中,給予學生探究的時間較少,為學生提供的相關史料信息有限,局限于歷史教材。最后,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對課堂秩序的管理還有待加強,部分學生還處于“旁觀者”身份,參與意愿不高,尤其針對部分歷史基礎較差的學生,沒有做到針對性設計。這些是任務驅動教學法需要改進的地方。
總而言之,在新的教學背景下,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及模式的呼聲不斷高漲,其中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深度學習的具體呈現,跳出教師講、學生聽的固化模式,有助于學生在任務參與過程中養(yǎng)成歷史思維。更重要的是,任務驅動契合以歷史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課標要求,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素養(yǎng)。本文構建了眾多教學策略和鮮活的案例,以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歷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