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麗
如何以文化自信引領思政課堂的建設,是新時代中職英語教學發(fā)展的主要研究目標。要想讓思政課程“潤物細無聲”地融入中職英語教學,中職英語課堂就要與課程思政教育形成協(xié)同效應,同頻共振,同向同行。中職英語教師要勇于挑起“思政擔”,通過“情境設定”“活動策劃”“時政整合”“任務驅動”等環(huán)節(jié),深度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拓展思政育人的渠道,從而讓英語課堂充滿思政元素,讓學生增強文化自信。
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為了加強中職英語課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除了語言形式,即口頭講授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即通過特定情境內容的設定,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變成生動、立體的互動式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構建并完善英語知識體系,在內容的精心設定下,提升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
例如,在講授江蘇教育出版社鳳凰職教中職《英語》第三冊Unit 8 Job Hunting 時,教師側重于職業(yè)禮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通過創(chuàng)設表演情境提高中職學生在英語專業(yè)課程中的參與度,發(fā)揮其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為了“設置現(xiàn)場感”,教師將全班學生劃分成A、B、C、D 四個表演小組,給每個小組10—15 分鐘的時間進行準備。教師要求各小組推選一名學生扮演求職者,其他學生扮演面試官。教師要求扮演面試官的學生重點思考:在面試時,面試官除了會提出“Please tell us about yourself.”“Why do you choose our company?”“What is your greatest strength/weakness?”等問題外,還可能提哪些問題。在情境化表演中,針對學生的禮儀舉止,教師作出適當?shù)狞c評。為了“設置存在感”,教師采用小組合作討論點評的模式,分析判斷面試表演者在特定的表演情境中動作、神態(tài)、語言、語氣等行為是否符合求職面試的禮儀規(guī)范。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延伸講解中華民族有關儀容儀表、行為舉止等的禮儀規(guī)范,讓學生感受我國作為禮儀之邦的獨特魅力。教師以“Chinese people advocate etiquette and have norms and codes that reflect Chinese culture in their dealings with others.”作為開頭,進一步向學生簡單介紹我國古代禮儀及日常生活、職場生活、校園生活等今日情境下所需要的禮儀文化知識,將其作為英語課堂的知識拓展。讓學生在情境扮演、教師講解中學會各種情境下英語的表達方式,同時體會中華民族作為禮儀之邦的精神內涵,提高他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
課程思政活動的組織優(yōu)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中職英語學科的教學效果,突出其學科教學的本質。在中職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中職學生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讓他們在掌握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好地熟悉、感知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領略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價值引領,在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中不斷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例如,在講授江蘇教育出版社鳳凰職教中職《英語》第二冊Unit 4 What is in fashion?的基礎上,教師借助fashion 這一主題詞,進行相應的拓展擴充,在教學中融入有關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比如,向學生介紹我國茶文化的獨特之處,在教學中融入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開闊中職學生的學習視野。語言技能的發(fā)展不僅要依靠課堂教學,還要借助泛讀、泛說、泛聽、泛寫等課外實踐活動。
教師要整合教材資源,除了課本固定知識的講解和鞏固訓練之外,還要注重利用課本上的Listening、Reading、Thinking 等板塊,讓學生學透、學懂教材。教師依托課本上的單元對話、課文內容,以單人或者多人分角色進行朗讀的形式,將課本上“讀”的文字轉化為聽覺上的“聽”和口頭上的“說”。教師可以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Whether the tea industry is suitable for young entrepreneurs?”辯論賽,以及有關“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Tea culture”的演講比賽等,還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將學生朗讀的音頻或者開展演講辯論活動的視頻發(fā)布在網(wǎng)絡平臺,通過文化內容的優(yōu)質選擇與活動的精心設定,讓更多的人關注中華文化,擴大文化影響力,堅定民族文化自信(竇娜 2022)。
茶文化不僅僅是有關茶葉的文化,教師應有意識地在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活動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因素,深度挖掘茶文化與文化自信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借助網(wǎng)絡平臺的短視頻等內容,讓學生通過觀看茶藝視頻拓展茶文化的知識,從聽與看中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在班級內部舉行小型寫作比賽,以“Traditional tea culture”為主題,將課程思政點自然、巧妙地融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從茶的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tài)文化四個方面進行相關寫作,感受以茶載道文化的“靜心”功夫與道德修養(yǎng),加強學生內化于心的文化認同感。
教師要明白趣味性的導入會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教學設計應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愛表現(xiàn)的心理特征,優(yōu)化課堂結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改傳統(tǒng)教學聽、說、讀、寫的課堂設計,引入娛樂化的游戲環(huán)節(jié),通過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享受學習,積極參與,寓教于樂。教師可以設計有獎競猜環(huán)節(jié),即在課前先讓學生自主拓展茶文化的知識,然后在課堂上設置有關茶文化的競猜問答,如設置“When did tea originate?”“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drinking tea?”“How many kinds of tea are there in China?”題組,答對即有獎。在互動式的娛樂中,讓學生掌握有關茶類知識介紹的基本英語表達和語法句式,同時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精妙之處,提升他們的文化意識與思維品質,將文化自信內化于心。
課程思政并不是簡單的“課程”加“思政”。文化自信視域下,教師對思政課程與中職英語關系的探討研究,絕不應該是兩者簡單的合并取同類項。教師要在中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結合當下時政,介紹有關中醫(yī)藥文化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責任心,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其內化于心的文化認同感。
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與時政熱點的契合之處。以江蘇教育出版社鳳凰職教中職《英語》第二冊Unit 5 Danger and Safety 為例,教師在向學生介紹日常生活中的用電用水安全后,可以借助時事熱點,融入思政元素,開闊教學視野,講好中國故事(溫穎茜 2022),以國家安全、世界安全為出發(fā)點,向學生展示中醫(yī)藥文化的獨特作用,讓其感受中醫(yī)藥文化的絕妙之處,從而樹立文化自信心和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教學設計上,教師以數(shù)字信息技術為依托,動員學生通過新聞播報、課堂談論、網(wǎng)絡閱讀等方式收集資料,了解中醫(yī)藥文化的積極作用,并在班級內分享。在分享互動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感受中醫(yī)藥文化的魅力之處,擦亮中國自信的名片。課堂上,教師還播放有關陰陽五行的視頻,向學生普及學習中醫(yī)藥文化的說理工具,迅速將學生帶入中醫(yī)藥文化的氛圍,讓他們體會中醫(yī)藥文化包含的典型的哲學思想,無形之中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感悟中醫(yī)藥文化所發(fā)揮的無可比擬的作用。以討論啟發(fā)法加深學生對中醫(yī)藥文化的理解,讓他們積極思考中醫(yī)藥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使中醫(yī)藥文化不僅僅停留在心理上的自信,還要思索如何將其轉化為行為上的傳承,擔起優(yōu)秀文化傳播的大任,增強全民族文化自信心。讓學生從能夠積累與時俱進的英語時政詞匯表達,到批判性看待中醫(yī)藥文化的哲學基礎,培育兼容并蓄的大文化觀,再到樹立秉持文化自信,體現(xiàn)大國風范的觀念,這是將課程思政的案例貫穿中職英語教學始終的理想成效所在。
在廣泛推崇文化傳承的今天,要想將課程思政更好地融入中職英語教學實踐,除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更要依靠教師的循循善誘。通過教師各種各樣任務的引導,學生能清晰地認識到自己作為學習主體的角色定位,在任務的下達與解決中,教學相長,師生互助,更深層次地了解中國文化,增添文化自信、中國自信的底氣。
例如,教師在進行服飾文化的知識拓展中,采用課前、課中、課后任務鏈教學模式,通過多種任務板塊的構建,提升教學的質效。
Task 1:Leading-in(導入)。教師在教室的電子屏幕上向學生展示一系列漢服、旗袍、中山裝等典型服飾的圖片或者走秀視頻,讓他們先在視覺上直接感受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服飾之美的熏陶中,感受中華民族特有的魅力所在,樹立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自信,積累相應英語詞匯的表達。
Task 2:Present-task(提出任務)。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三個小組,然后分別布置相應的收集資料的任務。其中,兩個小組從服裝的時空分布(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角度出發(fā),另一個小組從中外服飾文化的對比角度出發(fā),感受中華服飾的獨有之美。教師布置A 組從時間遷移的角度討論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演變過程,探討從古至今的服飾文化之美;安排B 組從空間差異的角度探究我國56 個民族由于地域環(huán)境的不同所存在的服飾文化的差異,領略不同民族的服飾之美(李蓉2022);安排C 組選取同一時期不同國家的服飾進行對比,感受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在資料收集研討中,掌握服飾材質、名稱的英文表達,加深對我國服飾文化的了解程度,潛移默化接受服飾文化的熏陶。
Task 3:While-task(任務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將總任務分配給學生后,更應該把具體小任務分工操作的細化主動權留給學生,讓他們在小組內自主安排規(guī)劃。首先是個人任務,讓學生根據(jù)課前收集的服飾文化資料,在強化演講解說的英語詞匯和固定句式的基礎上,準備個人的科普型英語發(fā)言稿。其次是小組任務,小組就所給的任務達成一致的意見,分工合作制作PPT 課件,并派出代表向全班展示最后的任務成果,讓學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時,拓寬有關服飾文化的知識面。
Task 4:Post-task(任務后)。在整體任務完成后,教師要組織多種形式的評價。首先,教師讓學生整合任務過程中英語語法、詞匯的積累,然后根據(jù)整個任務完成的體驗感、完成度作出自我評價反思。其次,教師讓學生對他人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并提出建議。教師作為評價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員,須對學生整個任務的完成作出點評,讓他們在英語課堂學習和任務完成的反思中有所感悟、有所體會。
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職教師將課程思政融于中職英語教學,承擔著傳授英語基礎知識和思想政治課程育人的雙重責任,同時也承擔著培養(yǎng)中職學生文化觀、價值觀,以及培養(yǎng)其文化自信心的第三層責任。師生應共同努力,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助力文化自信引領下課程思政和中職英語教學的有機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