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鳳心,羅試計▲,陳鵬,梁勝男,游潞
(廣西百色市中醫(yī)醫(yī)院a.壯醫(yī)學科,b.藥劑科,c治未病科, 廣西百色 533000)
不寐即失眠癥、睡眠障礙,是現(xiàn)代人群常見病,本病患者一般以入睡困難、早醒、夜間覺醒次數(shù)超過2次為主要表現(xiàn),伴隨不同程度的睡眠質量降低與睡眠時間縮短,會直接對患者日間社會功能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1-2]。進入新世紀以來,因經濟全球化大部分國家地區(qū)發(fā)展迅速,人們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時,生活節(jié)奏加快背景下承受的精神、心理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導致不寐發(fā)病率升高。相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球范圍內本病發(fā)生率為29%,而我國發(fā)病率達38.2%,遠高于部分經濟發(fā)達國家,已成為我國主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3-4]。不寐屬于慢性病變,而長期患病者繼發(fā)生理性、心理性損害的風險較高,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高發(fā),同時影響記憶力、判斷力[5],嚴重影響正常學習與工作。現(xiàn)階段針對不寐的治療以藥物干預為主,但長期用藥會導致藥物蓄積增加不良反應風險。我院近年來重視傳統(tǒng)醫(yī)學結合現(xiàn)代技術的應用,其中基于紅外熱成像技術應用于評價壯醫(yī)三部四針法治療不寐臨床效果較為理想,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收治的不寐患者中,將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患者,采用隨機、單盲、平行對照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本研究通過了百色市中醫(yī)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所有招募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治療前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和排隊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失眠癥診斷標準[6]者;②符合壯醫(yī)三部四針法、紅外熱成像技術等干預指征者;③積極配合診療工作者;④入組前1個月內未接受過不寐針對性治療者。排除標準:①器質性病變繼發(fā)不寐者;②合并慢性疼痛者;③確診惡性病變者;④免疫功能異常者;⑤處于特殊生理時期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治療,護理人員做好療法介紹,并配合醫(yī)生開展治療,遵醫(yī)囑完善病情監(jiān)護、用藥等護理,結合患者具體病情與治療情況完善健康教育工作。合并顯著負性心理反應者,開展心理護理,通過言語交流了解患者負性情緒與心理壓力來源,用言語疏導緩解壓力,輔以情緒宣泄、呼吸訓練、戶外活動、文娛活動等放松身心,緩解負面情緒。
1.3.2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壯醫(yī)三部四針法治療,具體如下:患者仰臥位,取天部四穴(百會+安眠三穴,分別為印堂上1寸、1.5寸、2寸)、人部四穴(臍周四穴,即左右天樞、水分、陰交)、地部四穴(左右足三里+左右內庭),天部四穴用1寸毫針進行平刺,進針0.5寸,平補平瀉;人部四穴用1寸毫針進行斜刺,進針0.5寸,平補平瀉;地部四穴用1.5寸和1寸毫針分別進行直刺,進針0.5寸,平補平瀉。每天針刺治療1次,每次留針30分鐘。10天為一療程,休息2天后開始下一個療程,共三個療程。護理人員配合醫(yī)生開展三部四針法治療,治療期間做好療法特點、預期效果等的介紹,取得患者充分配合。
1.4 觀察指標
1.4.1 紅外熱像儀探測結果對比治療前后采用紅外熱像儀(生產公司:上海維恩偉業(yè)紅外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WN Ⅲ 0805型)進行患者額部、眼周溫度的測定,檢測過程中實驗室室內溫度須控制在20~24 ℃,濕度40%~50%,探測廣譜相應波長6~15 μm,探測分辨率324×256,采集圖像空間分辨率1.235 mrad,采集圖像幀頻率65 Hz/s,溫度測定范圍18~44 ℃。患者檢測時進入實驗室休息10 min后開展探測,計算機輸出圖像。采集兩組患者紅外熱像儀探測圖像并進行差異性對比。
1.4.2 治療效果評估治療后依據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情況、PSQI評分等進行療效評定。顯效:治療后癥狀體征基本消失,PSQI評分降低50%以上;有效:治療后癥狀體征顯著改善,PSQI評分降低25%~5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紅外熱像儀探測結果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的額部溫度和眼周溫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說明兩組治療后額部溫度和眼周溫度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兩組患者治療后額部溫度和眼周溫度的組間比較,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01)。見表2。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紅外熱像儀探測結果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不寐是中醫(yī)范疇的概念,是一種以偶爾、時常無法獲取正常睡眠為主要特點的慢性疾病,中醫(yī)認為本病主要病機為痰瘀并存、陰陽失和。年老體弱、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達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會累及臟腑功能,導致水液代謝失常而蓄積成痰,痰飲久滯而阻滯脈絡,繼而氣血不暢而形成瘀血,痰瘀互結,隨氣上升致使心神不寧,同時還會導致脾胃失運化而氣血生化不足,致使心神失養(yǎng),陰陽不合而導致不寐的發(fā)生[7-8]。《能寐吟》中載有:“大驚不寐,大憂不寐……大喜不寐。”指出不寐與恐、悲、喜等情志的直接關系,消極與積極情緒均會影響生理機能,尤以多思多慮者,脾胃運化功能受到影響而痰濁內生,心神失血養(yǎng)而夜不能寐。《素問·逆調論篇》中載有“胃不和則臥不安。”即脾胃功能也直接影響睡眠質量,飲食不節(jié)、夜間進食容易導致宿滯痰火而夜臥不安。近年來,不寐的高發(fā)也與現(xiàn)代人群飲食習慣與結構的改變相關,過食肥甘會導致痰濕內生,久滯化熱而痰熱互結,擾亂心神。傳統(tǒng)醫(yī)學對本病治療原則是祛痰化瘀、調和陰陽。
壯醫(yī)學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重要分支,其認為“三道兩路”調暢失度、阻滯,會導致“三氣”不同步,也是不寐發(fā)生的根本。壯語中“條根埃”即“谷道”,是機體飲食水谷消化、吸收之道,包括食道、胃腸道等。相關調查研究表明,不寐患者中脾胃病變患者占比達13.6%,而大多數(shù)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伴不同程度不寐,近70%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不寐[9-10]。壯醫(yī)學認為不寐的發(fā)生與過度思慮有關,臟腑氣機郁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導致氣血兩虛;飲食不節(jié)而陰陽失調,天地人三氣不同步而發(fā)病。壯醫(yī)學三部四針法即上部象天、中部象人、下部象地,天氣主降,人氣主和,地氣主升,三部四針法基于三氣同步運行、制約生化原理施治,具有較好的調和氣血、平衡陰陽、調達臟腑的作用。天部四穴(百會+安眠三穴)是壯醫(yī)治療不寐的經驗穴,有鎮(zhèn)靜安神,交通心腎的作用。人部四穴(左右天樞、水分、陰交)是人體陰陽氣血上下運轉交通的重要樞紐,壯醫(yī)認為此四穴為溝通天地人三氣的關鍵點,將其疏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地部四穴(左右足三里+左右內庭)中,足三里穴歷來都是祖國醫(yī)學里的保健要穴,有強壯脾胃功能的作用,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氣血充足,各種疾病都會迅速好轉。內庭穴為胃經的滎穴,有和胃瀉火的作用,是治療胃火熾盛所致不寐之要穴。三部四針法是一個配伍嚴密、穴專力宏配穴組方,對各種證型的不寐均有良效。
中醫(yī)、壯醫(yī)等祖國醫(yī)學對某些疾病療效確切,但缺乏客觀指標,這對其標準化研究及推廣均產生嚴重影響。本研究基于紅外熱成像技術的應用,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能夠有效探測體表溫度,繼而進行機體功能細微改變的動態(tài)評估。對于紅外熱成像技術在醫(yī)療實踐的應用,相關學者從該技術產生時就進行了相關的探討,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如有學者[11]研究發(fā)現(xiàn)額溫對失眠患者的評估有重要參考意義,有學者[12]將熱成像技術用于評估細銀質針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取得了較好的信度。廖結英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中醫(yī)辨證及療效評估方面有重要價值,但存在研究證據等級低、缺乏大樣本數(shù)據等不足,認為有必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額部及眼周溫度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且總體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三部四針法治療的患者額部及眼周局部溫度顯著降低,表明該療法能夠調節(jié)機體熱平衡,提升療效。
綜上所述,壯醫(yī)三部四針法能夠有效提升不寐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紅外熱成像技術能夠捕捉患者額部及眼周等部位溫度變化,為療效評估提供切實參考依據,應用價值較高,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