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指的是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教育階段的銜接,二者銜接的科學性,直接影響到幼兒未來的成長及可持續(xù)發(fā)展。鑒于小學與幼兒園教育重心的不同,幼兒往往會因為無法調整學習狀態(tài)而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中,這樣會影響幼兒的學習效果。立足已有的幼小科學銜接理論探索和實踐成果,我們著重尋找幼小銜接的科學路徑,以期幫助幼兒有效銜接、科學過渡,去除幼兒的“焦慮”,促進孩子終身發(fā)展。
以游戲為依托,培養(yǎng)幼兒任務意識
在幼兒園培養(yǎng)幼兒的任務意識尤為重要,具體可參考如下方法。
小小值日生。教師應要求幼兒記住自己是哪天值日、值日當天要做的事以及值日需在多長的時間內完成。如值日當天要提早五分鐘進園,把椅子擺放整齊;然后分發(fā)玩具,吃點心時分發(fā)點心,吃完后要把點心袋子收到垃圾桶;還要照顧植物角,給植物澆水、倒垃圾等。通過這些游戲活動,使幼兒建立初步的任務意識。
區(qū)角活動。教師要給各區(qū)域提出要求,如在美工區(qū),就要完成一件漂亮的作品送給自己的好朋友;在建構區(qū),就要搭建一個獨特的造型,并為大家講解搭建的是什么;在小餐廳,就要明確自己的職責,按角色職責去進行游戲,比如你是服務員,就應當做好服務員的工作,而不是去炒菜。在游戲過程中,不負責任的幼兒將被淘汰,這樣每個幼兒都能自覺地去完成某一區(qū)角的任務,逐步強化了幼兒完成任務的責任感。
以活動為抓手,實現(xiàn)幼小結對
幼小銜接中,孩子的焦慮往往是對進入小學的不確定性的恐慌,因為在幼兒園階段,幼兒很少接觸到小學的學習生活。幼兒園、小學之間往往各自獨立,設置自有的一些教學內容或活動,平時幼小之間的交流也很少,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幼小銜接間的壁壘,導致幼小銜接不暢。教師若想減輕幼兒焦慮,必須發(fā)揮好同伴激勵和傳幫帶的作用,引導幼兒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合作開展活動,比如可以開展結對子、一對一幫扶教育等活動。組織幼兒參觀小學校園,觀看小學環(huán)境、升旗儀式和廣播體操,讓幼兒和一年級的哥哥姐姐們一同進行戶外游戲和室內活動,使幼兒通過和小學生交流,了解小學生活的變化,提前走進并了解小學校園生活,降低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抵觸心理,減少幼兒對新生活的陌生感和焦慮感。
以課程為載體,輔助階段過渡
課堂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載體,課程質量直接影響到幼小銜接的有效性。一些幼兒園忽視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課程內容中出現(xiàn)小學一年級的拼音、漢字等知識,有向一年級學習內容靠攏的傾向,這些內容嚴重超出幼兒可接受范圍,導致幼兒產生焦慮情緒,影響到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也有些幼兒園出現(xiàn)不教幼兒任何知識內容,只顧帶著幼兒玩的情況,忽視了課程對孩子幼小銜接的輔助作用。小學與幼兒園必須重視起課程的開發(fā)與利用,依據幼兒入學生活學習重心及兒童心理特點,靈活采用多種形式,開發(fā)過渡性課程,課程的設置要兼顧學習性和休閑性,具體參考如下。
第一,幼兒園生活技能類課程。在平時的一日生活中,讓幼兒自主打掃教室、分發(fā)玩具、排隊就餐飲水、定時運動等,不斷提升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能力以及社會適應力。第二,學科體驗類課程。孩子在幼兒園要具備前閱讀、前書寫能力,在日常教學中,通過連連看、連線、轉筆畫蝸牛等游戲來對孩子進行前書寫的練習。第三,生活溝通課程。由于小學生接觸的人物變多,許多內向的幼兒產生了明顯的社交焦慮,因此在幼兒園期間,可以利用溝通課程來幫助幼兒敞開心扉,表達真實的自我。比如,通過給幼兒講述《我在幼兒園學會溝通與合作》《會溝通的孩子受歡迎》《把話說出來》等繪本故事,讓幼兒懂得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和別人溝通。再如,給幼兒創(chuàng)設需要溝通交往的情境,如開展“小醫(yī)院”“理發(fā)店”“小餐廳”等區(qū)角活動,借此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通過此類活動,讓幼兒樂于與人相處,培養(yǎng)幼兒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釋放幼兒心理壓力,使其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學生活中。
集家園校全力,完成幼小共育
幼小銜接從來不是幼兒園、小學學校一方的事,家庭也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畢竟幼兒在園時間終究有限,幼兒園或小學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幼兒在家時間長,受家長的言行影響更多,而部分家長受傳統(tǒng)教育功利化風氣影響,一味地揠苗助長,給孩子布置許多學校以外的作業(yè)練習和課程學習,向孩子施加“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壓力,這反倒使孩子焦慮重重,難以有效完成幼小銜接。要保證幼小銜接的科學有效性,就應讓家長明白目前幼小銜接的重心,使家長找準自身定位,多和園方互動,讓家園在某種程度上達成共識,構建起家園協(xié)同共育的良好格局。
家園聯(lián)動。家長學堂定期開課。課堂上不僅是老師在講課,每節(jié)課還會請家長輪流分享自己應對“幼小銜接”的小妙招。除此之外,還經常開展“幼小銜接”答辯會、知識競賽等活動。家長學堂可以促進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豐富幼兒家長的認知,促進幼兒家長與幼兒園的雙向合作。邀請專家進園,給家長開展幼小銜接主題講座,讓家長反思自身的不足,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通過家長群、家長宣傳欄、家長會、家長沙龍等多種方法和途徑,及時告知家長幼兒在園情況,以及現(xiàn)階段先進的幼小銜接方法、經驗,避免由于家長家庭教育不合理而導致的幼兒焦慮。
園校聯(lián)動。開展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老師的交流會,通過交流互動,讓幼兒教師掌握幼小銜接中的工作重點,從而幫助幼兒教師朝著幼小銜接工作的正確方向前行。通過這種方式,也能使小學教師了解幼兒園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并根據幼兒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指導他們小學階段的生活和學習。同時,對幼兒出現(xiàn)的焦慮問題進行定期研討,共同制訂幼兒教育方案。邀請小學老師進入大班課堂授課,老師們準備了妙趣橫生、圖文并茂的語文課;寓教于樂、深入淺出的數(shù)學課;精彩紛呈、韻味無窮的音樂課。同一課堂,不同體驗,激發(fā)幼兒們對知識的迫切渴望、對小學生活的無限向往,緩解了他們的入學焦慮,讓幼小銜接更加順暢。
科學有效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是保證兒童素質教育和身心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為預防和去除幼兒焦慮,順利有效地進行科學的幼小銜接,教師要以游戲為依托,培養(yǎng)幼兒任務意識,以活動為抓手,實現(xiàn)幼小結對,以課程為載體,輔助階段過渡,集家、園、校全力,完成幼小共育,保證幼兒進入小學后,能夠盡快地適應小學生活,助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