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禹
我的家鄉(xiāng)歙縣古城有一座有著四百余年歷史的古橋——萬年橋。這座古橋見證了我們古城的發(fā)展變遷。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兩岸橋頭,古今異景,但萬年橋卻如一位智叟,輕舟泛五湖,看滄海橫流。萬年橋從建立至今,經(jīng)歷了多少風(fēng)雨,誰也說不清。它毅然矗立,溝通兩岸,便利了一代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我不知道萬年橋度過了多少個五年,但它已陪我度過了三個五年。
第一個五年,橋那頭,一片荒涼,遍生雜草。記憶中,橋那頭依稀有一條小道,旁邊是一片農(nóng)田。橋這頭,雖是古城區(qū),卻多為這個世紀(jì)的留痕:斑駁的墻上,密密麻麻的廣告;灰白的屋檐,幾處燕子的乳巢;布滿苔蘚的小道,三兩梅花狀的爪印。泥濘的道路,通往歙州大道,每到風(fēng)雨交加的日子,行人的鞋褲上滿是泥點。
君不見,揚之河水何處來,攜草帶物不許歸;君不見,兩岸之境何時異,兩個五年顯崢嶸。揚之河的那頭,第一個公園興土木,添磚瓦,移樹植,開渠引水。轉(zhuǎn)眼間,偌大一個公園坐落在了橋的那頭,供我們休憩、散步、鍛煉,成為了我們每日飯后的好去處。揚之河這頭,日新月異,粉墻黛瓦馬頭墻,水泥柏油筑新路。過了橋,依舊是一片坦途。腳下的橋穩(wěn)穩(wěn)地承載著我們的腳步,橋的兩端如今處處欣欣向榮。
而今第三個五年,我踏上這穩(wěn)穩(wěn)的石橋,一份厚重的氣息撲面而來。落日,燦爛了遠方的天空。春風(fēng)卷起樹枝,河水漫過石面。金碧的揚之水,棲息著幾只白鷺,沒有言語。我同這萬物、這天地一道見證著古城的進步與發(fā)展。從前的趕路人,只為趕路,急匆匆地忙于事業(yè)、工作,對于橋上的天空、橋下的魚蝦,不多看一眼。今天,黃昏后的行人,享受著落日與晚風(fēng),同熟人聊天,共談改革之繁盛、利民之政策、生活之美好。
這座萬年橋好似那些堅守者,默默為我們付出,給我們帶來幸福、安定??资ニ钪笸驮谖铱吹降娜f年橋上,就在我的身邊。
于我,看見了橋;于橋,看見了我。我看見了橋承載了無數(shù)的行人,同時目睹著我們古城的改變;橋看見了我的慢慢成長、漸漸成熟。
歷史,隨往昔的渡船,遠去;揚之河水,與百水一道,匯入大江,奔赴大海;而我站在歷史與百川的交匯點看我們的古城,深感“相看兩不厭,唯有萬年橋”。
【安徽省歙縣第二中學(xué)高三理(2)班,指導(dǎo)老師:程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