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
“一波三折”原指曲折多變的書寫筆法,后比喻文章結構的跌宕起伏或情節(jié)的生動曲折。換句話說,就是敘述事情時,故意讓事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波折中講述故事。“波”要合情合理,順其自然;“折”要在意料之外,扣人心弦。
左讀經典
東邊的天空布滿了云彩,他叫得上名的星星也一顆顆隱沒了。他仿佛正駛入一座云彩堆疊的大峽谷,此時,風也息了。
“三四天里天氣就會變壞?!彼f,“不過今天夜里和明天還不要緊。老家伙,準備好,睡上一會兒吧,趁這魚平靜安穩(wěn)的時候。”
……
月亮升起已經好一陣子了,可他還在睡著,大魚平穩(wěn)地拖著小船,駛進云彩形成的隧道。
他醒過來是因為自己的右拳猛地砸在臉上,釣線從右手滑出去,讓他感到火辣辣的疼。左手毫無知覺,他用右手拼命拉住了釣線,可釣線還是一個勁兒往外出溜。左手終于找到了釣線,他仰起身子抵住那釣線,這一來他的后背和左手被勒得火燒火燎一般疼痛,現(xiàn)在是左手承受全部的拉力,真像是被刀割一樣生疼。他回頭看看,那幾個釣線卷正流暢地放出線去。就在這時候,大魚一躍而起,掀起巨大的海浪,又重重地落了下去。接著,它又一次次跳起來,雖然釣線飛快地往外溜,小船的速度還是很快,老人把釣線拉得緊緊的,都快繃斷了,并且一次次到了快要斷裂的臨界點。老人被死死地拖倒在船頭,他的臉貼在那片魚肉上,動彈不得。
……
從他出海以來,太陽第三次升起的時候,魚開始兜圈子。
根據(jù)釣線傾斜的角度,他還看不出魚在兜圈子。這還為時尚早。他只是感覺釣線上的拉力稍稍減輕,就開始用右手輕輕地拽。像以往一樣,釣線繃緊了,不過,就在快要繃斷的當兒,釣線卻開始往回收了。他輕快地把頭和肩從釣線下面撤出來,開始把釣線往回收,動作又輕又穩(wěn)。他兩只手左右擺動,身體和雙腿也來幫忙,使出全身力氣拽那根釣線。他的兩條老腿和肩膀也隨著搖擺的雙手來回轉動。
“好大的圈子。”他說,“不過它總算在兜圈子了。”
接下來,釣線不能再往回收了,他緊緊握在手里,直到看見釣線在陽光下迸出水珠兒來。隨后釣線又開始往外出溜,老人跪下來,很不情愿地讓它回到黑魆魆的海水里。
……
他把魚牢牢地系在船頭、船尾和中間的坐板上。這魚可真大,小船旁邊像是綁上了一條比自己還要大得多的船。他割下一段釣線,把魚的下巴和長嘴捆在一起,免得嘴巴張開,這樣船就能盡可能利落地向前行進。然后他豎起桅桿,撐起那根用做手鉤的木棒和下桁,張起帶補丁的船帆,自己半躺在船尾,向西南方向駛去。
……
“但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他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我很痛心,把這魚給殺了,他想?,F(xiàn)在倒霉的時候就要來了,可我連魚叉都沒有。尖齒鯊很殘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強壯,很聰明。不過我比它更聰明。也許并不是這樣,他想。也許只不過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強。
(節(jié)選自海明威《老人與海》)
◆賞讀
“文似看山不喜平”,沒有波瀾的故事就像沒有味道的食物,雖然精致,卻無法長久地吸引食客。一篇作文中,若能做到一波三折,便會引發(fā)讀者無窮的聯(lián)想和想象,讓人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感。
選文出自《老人與海》,該書講述了老漁夫圣地亞哥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魚,在第八十五天時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經過兩天兩夜的搏斗,他殺死了這條大魚;不料許多鯊魚前來搶食,最終老漁夫只拖回一副魚骨頭的故事。書中的沖突接二連三,情節(jié)曲折多變,如:大魚平靜安穩(wěn)時,老人趁機休息——大魚拖著小船前行,老人被死死地拖倒在船頭——大魚開始兜圈子,老人跪下來緊握釣線——魚牢牢地系在船上——鯊魚來了……如此,一場血雨腥風的搏斗又開始了。
◆借鑒
一波三折法若運用得當,可使作文敘事曲折回旋,波瀾起伏,一般有以下表現(xiàn)形式:
一、懸念推進法。即設置懸念,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如彭荊風的《驛路梨花》便設置了“誰是茅屋主人”的懸念,通過眾多人物的解釋,最后揭曉茅屋的主人是解放軍同志。故事在釋疑中曲折前進,情節(jié)緊湊合理,內容趣味橫生。
二、誤會消除法。即借助誤會產生與消除的過程來展現(xiàn)曲折的故事內容。如《西游記》中“三打白骨精”的情節(jié)便讓唐僧和孫悟空產生了誤會,雖然孫悟空之后被八戒請回,但師徒間已有嫌隙。之后的“真假美猴王”,更是將誤會推向高潮。最后,在他人的調解下,師徒二人冰釋前嫌,這樣的過程讓讀者百看不厭。
三、情節(jié)突轉法。即通過突然轉變故事情節(jié)來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作者癱瘓后心灰意冷,拒絕看花;在母親的勸說下,雖同意看花,卻無心看花;母親突然離世,讓作者深知母親生前用意;最后和妹妹一同看花,懷念母親??椿ㄖ略趲状吻楣?jié)突轉中走向高潮。
四、矛盾沖突法。即借助人物間的沖突、矛盾或分歧,讓故事掀起波瀾。如莫懷戚的《散步》,由母親與兒子產生分歧促使作者解決分歧,再由母親的妥協(xié)促發(fā)了作者背母親與妻子背兒子之事,讀后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