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杰
摘 要:18世紀以后,隨著東亞各國海洋活動日益增多,海難事故也頻繁發(fā)生。受洋流和季風影響,漂流至浙江的外籍海難船只較多,隨著救助經(jīng)驗的積累,浙江逐漸形成一套較為完備的海難救撫制度,詳細記錄在乾隆《欽定戶部則例》中,并有嘉慶年間朝鮮漂海人崔斗燦的漂海日記《乘槎錄》相印證,既展示出浙江各級官府在具體的海難救助活動中制度落實的情況,又生動體現(xiàn)出了浙江撫恤制度在挽救漂風難民生命財產(chǎn)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表明清朝海難救助制度對于挽救各國漂風難民生命財產(chǎn)具有顯著作用,亦反映了中華文化中悠久的人道主義傳統(tǒng)。
關鍵詞:清代浙江 漂風難民 乾隆《欽定戶部則例》 《乘槎錄》
清朝前中期,東亞海域總體較為平靜??滴踅獬=?,清朝與周邊國家海上貿(mào)易迅速發(fā)展起來,東亞海域船只往來頻繁。然而,受到當時航海技術的限制,以及海上洋流季風的影響,海上活動存在較大風險,發(fā)生海難事件的幾率較大。清代海難研究資料記載清朝沿海常有外國海難船只漂流至此,而關于清朝救助外籍漂風難民,學界已有一定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基本梳理出沿海各省對外籍漂流民從海上拯救到撫恤照料,再到最后遣送回國的流程。相較于這種宏觀性的研究,以沿海省份為對象進行的海難救助分析較為少見。鑒于此,本文選取清代處理漂流案例較多的浙江地區(qū)作為研究對象,梳理浙江救助外籍漂流民的制度,并通過崔斗燦等朝鮮國人漂浙獲救事件具體分析浙江撫恤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而反映當時清朝對外籍漂流人員撫恤制度的完善,希望有助于學界對清代海難救助整體的研究。
一、浙江救助外籍漂流民的基本流程
清代浙江救助外籍漂流民的流程與沿海其他省份基本一致,大致包括海上拯救、查核審訊、安排食宿、遣送回國等主要程序。
首先是海上拯救以及查核審訊。外籍漂流民漂到清朝沿海水域,缺少糧食和水,難以上岸。在沿海航行的漁船、商船,或者是巡海的官兵發(fā)現(xiàn)海難人員便會及時救助其上岸。如“嘉慶元年,安南國人一名,駕船販米,在外洋被賊,乘間跳海,飄至廣東洋面,遇漁戶撈救,該撫照例撫恤,遣令回國”[1]。獲救之后,外籍漂流民會被妥善安置并接受基本的查核審訊。對外籍漂流民的查核重點是了解漂流民的基本資料,包括國別、姓名、年齡、船只出海的目的地、有無所屬國政府核發(fā)之證明、船上攜帶物品、有無攜帶違禁物品,等等。在查核及審問過程中如語言不通,可采用筆談的方式審核外籍漂流民。而大多數(shù)海難人員是漁民或者是商民,不會書寫漢字,因此需要借助通事翻譯。清朝對于外籍漂流民的核查及詢問大致分為三級,國別不同,則略有差異。以朝鮮漂流民為例,首先由查獲漂流難船所在地點的官府進行初審;隨后,將漂流民移交至省城,由按察司負責復審;最后將漂流民護送到北京接受禮部的最后審核。[2]其他國家的漂流民,如無特殊情況,不需送至禮部審核,只需漂到省的督撫審核清楚,奏稟禮部即可。
外籍漂流民獲救以后,因休養(yǎng)、審問、護送等流程,需要駐留較長時間,所以對漂流民的食宿安排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外籍漂流民獲救上岸后,通常被安排于當?shù)亟哟钩嫉酿^舍,如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琉球國神山船,載人三十名,漂至閩省地方,安插柔遠驛,按名支給口糧銀米,附貢船歸國”[3]。福建有接待琉球貢使的柔遠驛,故琉球漂流難民通常被安置于此。若無館舍,當?shù)卣ǔ⑵髅癜仓迷诳h府內(nèi)的閑置辦公場所,或者租賃房屋予以安置。此外由于清朝對外籍漂流民物資補給沒有固定標準,沿海各省依自身財政情況給漂流民提供衣物、棉被、草席等物資,以維持外籍漂流民停留清朝期間的基本生活需求。
外籍漂流民在當?shù)匦菡麛?shù)日后,地方官府便可以安排遣送漂流民返程事宜。清朝對外籍漂流民的遣送回國方式主要通過海路與陸路。針對不同國家采取不同的遣送回國方式,對朝鮮籍漂流民,地方官府會以陸路方式將其送到北京,然后讓漂流民隨使節(jié)團回國,或者由通事送往義州。若朝鮮漂流民愿意走海路回國,地方官府也可遵循其意愿,只需為其提供衣服、糧食和水即可。[4]關于日本漂流民的遣返流程,在乾隆二十年之前,“日本漂風難民的送還口岸尚未固定,大都是送至離漂著地最近的貿(mào)易港口,如廣州、福州、普陀山、寧波等地,再搭乘赴日貿(mào)易商船回國,而自乾隆二十年(1755年)之后,固定乍浦一港對日貿(mào)易,清政府遂規(guī)定,凡日本漂風難民,不論漂著地點在哪兒,均送往浙江省乍浦港,附搭赴日貿(mào)易商船回國。[5]對于琉球漂流民,由各省護送到福建,再轉(zhuǎn)送回國。但也有呂宋國人漂流到浙江,經(jīng)由福建返回的例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呂宋國人二名,遭風漂至浙江,因原船損壞,賞給銀兩衣履,委員護送至閩,赴便回國”[6]。東南亞等國漂流難民,大多送往廣東,再由澳門或廣州搭乘商船回國,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安南國人八十八名,遭風漂至廣東,照例撫恤,遣令回國”[7]。
通過上述救助流程可見,清朝沿海各省的海難救助,是由中央各部門、地方各級官府合作協(xié)調(diào)實現(xiàn)的,而這一流程也是清朝各級部門隨著海難救助經(jīng)驗的積累而逐步完善的。
二、浙江對外籍漂流民的撫恤制度
清朝對外籍漂流民的救助中,地方官府是實施主體。各省在實施具體救助時略有差異,尤其體現(xiàn)在撫恤標準上,以漂流民每日口糧為例,奉天為“每名日給口糧銀五分”,山東省為“每名日給口糧銀五分”,江南省為“每名日給口糧米一升,鹽菜銀六厘”,福建省為“每名日給口糧米一升,鹽菜銀六厘”,廣東省為“每名日給口糧米一升,鹽菜銀一分”,浙江省為“每名日給口糧米一升,鹽菜銀三分”[8]。上述沿海各省的撫恤內(nèi)容均來自乾隆朝《欽定戶部則例》。其中浙江省的撫恤細節(jié)記載較為詳細,這與浙江楊西明《災賑全書》中的記載相一致,共計二十八條,將其歸類,主要內(nèi)容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一)安排漂流民住宿
經(jīng)歷了艱辛的海上漂流生活,外籍漂流民獲救上岸后需要入住館舍來及時休整,“浙江省撫恤番舶難民,初到之日安插館舍,無館舍者租給房屋,每番民二名合給屋一間,三名亦仍給屋一間”[9]。此外還會提供給漂流民基本的生活設施,如床椅桌凳、鍋碗桶盆等生活物品?!白赖蚀惨巫昧總溆谩保?0],“鍋灶、碗盞、缸桶、火盆、食箸一切需用物件酌量備用”[11]。同時還會給漂流民配備一定的護役人員,“護番壯役,每番民十名派護役二名,番民十名以外每多五名加派護役一名”[12],以便及時了解漂流民的情況和需求。
(二)提供衣食、生活用品等
在漂流民的飲食供應方面,浙江地方官會提供給外籍漂流民基本的一日三餐,其標準為“番民每名日給口糧米一升,鹽菜銀三分”[13]。此外還有額外犒賞,“每起初到及起身回國之日,各犒勞酒席一次,應以四名給與一桌,或不足四名,亦仍給一桌”,“或不足四名及多至五名者,仍給一桌,如系六名以上,給與兩桌,應令臨時酌定”[14]。例如漂流民起身回國時“每名犒賞給肉五斤、鵝一只、雞八兩、酒三斤”[15];每月及節(jié)日時也有犒賞,“安插后每月折犒二次,如遇令節(jié)加犒酒食”[16]??梢?,浙江地方官府對漂流民的飲食保障是比較完善的。由于漂流民在清朝停留時間較長,加之受到季節(jié)氣候影響,浙江地方官府會提供衣物、被褥等物資。“如無鋪陳者,按名給與。夏用草席一條、棕薦一條、蚊帳一頂、枕頭一個;手巾、浴巾各一條;蒲扇一把、布單被一條。如在冬日,將棕薦換為草薦兩條,添給棉布被一床,棉布褥一床,將蒲扇減去,其余與夏日同”[17],“每起難番到時,除自有隨身冬夏衣服,不另賞給外,如無更換衣服,夏日應用苧布衫一件,苧布褲一條,如遇冬日,應用棉襖一件,棉褲一條”[18]。
(三)對患病外籍漂流民的醫(yī)療救助
漂流民在經(jīng)歷了海難的顛沛流離之后,難免會身體患病。浙江亦有對患病難番的醫(yī)療救助政策:“難番如有患病,應給醫(yī)藥”,“查番人患病,延醫(yī)服藥,如尋常病癥,不得至二兩,其重者不得至三兩,仍令一面醫(yī)治,一面申報該管上司查驗”;“難番內(nèi)如有亡故,應給賞棺木,覓地埋葬,每名酌給銀六兩”;“難番在路,或有疾病,難以前進,應令將病番交明該地方官一體留養(yǎng)”,“俟病痊,令行撥護同行”。[19]
(四)對漂流民的遣返安排
遣送漂流民回國時,浙江方面不僅出錢幫助修理船只,還給與漂流民行糧,“官為修補原船,每名核給歸途四十日行糧,日該米一升、銀三分、神福銀二錢、加賞銀二兩、肉五斤、鵝一斤、雞半斤、酒三斤、米粽五十個。令乘原船歸國,如無原船須另附洋船歸國者,官給船價銀一十二兩”[20]。此外浙江官府還會派遣員役隨行護送漂流民到水口乘船,并撥給銀兩幫助難番乘船,“難番移往水口,或有徑由水路,應請酌給溪河船價”,“每八名準給小船一只,每只每日大河給飯食船價銀二錢,溪河給銀三錢,其護送員役亦準照給”。[21]
總體來看,浙江對外籍漂流民的撫恤面面俱到:從拯救上岸到修繕船只遣送回國,從衣食住行到醫(yī)病診治,甚至連開船前的祭祀錢即“神福錢”都會考慮在內(nèi),可謂無微不至,足見浙江關于外籍漂流民的撫恤制度之完善。
三、《乘槎錄》所見浙江撫恤制度的落實
關于清朝救助異國海難船的文獻資料大多記載較為零碎簡略,而清代恰有一部文獻可以探究海難救助細節(jié),即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漂至定海的朝鮮文人崔斗燦所撰《乘槎錄》。該書記載了1818年崔斗燦等四十人漂流到浙江獲救的全過程,有些內(nèi)容可以與《欽定戶部則例》記載的措施相印證,可以看出浙江各級官府對救助制度的落實情況。
(一)漂收和查核環(huán)節(jié)
《乘槎錄》中記述,崔斗燦等人是在海上被清朝漁民發(fā)現(xiàn)并獲救的。因為語言不通,清漁民“書曰:爾是何國人?搬向何處?作何生理?多般辯問”[22]。崔斗燦等人亦以文字答復。漁民將他們帶到漁船上,首先饋以水和食物,“及至漁船,則急喚香茶,盡一器繼之以粥,粥盡繼之以飯”[23];之后,“以小舟二只送之普陀山觀音寺,即浙東之寧波府之定??h也”[24]。同時漁民將這一情況報告給地方官府,待崔斗燦等人休養(yǎng)幾日后,定海縣差遣船只帶領崔斗燦等人來到定??h衙,安置在演武廳內(nèi)。
崔斗燦等人在定海縣接受了身份核驗,“縣主沈公泰開座陳威儀,引三人問情。余隨問隨答指陳情概”[25]。因為崔斗燦在朝鮮為孝廉,精通漢字書寫,所以能夠以流暢的漢字書寫并詳細回答問題。根據(jù)其所敘述的有關朝鮮國內(nèi)的山川風俗、禮教等風俗以及海難細節(jié),定??h衙大體上確認崔斗燦等人確實為朝鮮國人。在定海停留十四天之后,崔斗燦等人被送往杭州,安置在仙林寺,并接受二次審核,但是《乘槎錄》對于杭州方面的具體處理事項并無詳細記載,只詳細記載了崔斗燦與杭州文人之間的交流。
(二)浙江對于崔斗燦等朝鮮漂流民的撫恤
在崔斗燦的《乘槎錄》中,關于浙江撫恤措施的記述并不詳細,但是與之相關的只言片語亦能與乾隆《欽定戶部則例》相對應。如《欽定戶部則例》中有提供衣物的規(guī)定:“番民缺衣履者,春秋日制給棉布衫一件、棉布褲一條;夏日制給苧布衫一件、苧布褲一條;冬日給與毯帽一頂或給裹頭布、制給棉襖一件、棉褲一條;嚴冬加給棉氅衣一件、棉鞋一雙?!保?6]崔斗燦在定??h曾受到縣主賜給的流人衣一件。又如《欽定戶部則例》中規(guī)定:“隨犒酒食一次、安插后每月折犒二次,如遇令節(jié)加犒酒食、尋常住館之日番民每名日給口糧米一升,鹽菜銀三分?!保?7]朝鮮漂流民獲救上岸后,定海縣當?shù)貙ζ髅裥嘘p,“是日,行犒賞,各種肉品甚豐,饑隸皆飽,始有生氣,喜可知矣”[28]。恰逢端午節(jié),定海縣又給漂流民額外的犒賞,“縣主又賜流人豬二顆、手巾一條、角黍三個”[29]。又如《欽定戶部則例》中記載“番民回棹,官為修補原船,每名核給歸途四十日行糧,日該米一升、銀三分、神福銀二錢、加賞銀二兩、肉五斤、鵝一斤、雞半斤、酒三斤、米粽五十個”[30]。崔斗燦等漂流民即將離開定海時,定??h贈給漂流民“白米五石、錢二萬五千文分給各人”[31]。臨走前賜給漂流民的這些錢糧可能包含了漂流民回程時所需的糧食、祭祀錢,以及租用船只的錢兩。至于“賞銀二兩”,崔斗燦亦有提及,他們與另一批漂至太平縣的漂流民從杭州出發(fā)北上時,“憲府差錢塘貳尹梁銊送定海漂人四十七人,仁和貳尹陳恒鈺送太平漂人八人,每人給銀二兩”[32]。可見浙江當?shù)毓俑旧险J真履行了撫恤的職責。
四、結(jié)語
帆船時代的東亞地區(qū),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之下,海上航行發(fā)生海難的可能性較高,而清朝奉行懷柔遠人的政策,對外籍漂流民加以撫恤,并遣返回國。這套流程至乾隆時期逐漸完善,形成制度。乾隆《欽定戶部則例》所記載的沿海各省救撫措施足以證明這一點。作為撫恤外籍漂流民的重要地區(qū),浙江各級官府在處理救助漂流民的案例中,基本貫徹了朝廷“懷柔遠人”“勿令所失”的初衷,將撫恤政策基本落實到位。由此觀之,清朝海難救助制度的完善及實施,對于挽救外籍漂流民生命財產(chǎn)具有顯著作用,亦反映了中華文化中悠久的人道主義傳統(tǒng)。
參考文獻:
[1] [3] [6] [7] (清)昆岡,等.清會典事例(光緒朝)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42,942,942,944.
[2] 湯熙勇.清順治至乾隆時期中國救助朝鮮海難船及漂流民的方法[C]//朱德蘭.中國海洋發(fā)展史論文集:第八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
[4] 王丹丹.論清朝與朝鮮兩國的漂流民救助與送還[D].延吉:延邊大學,2018:19.
[5] 劉斐.清代中日漂風難民問題之研究[D].寧波:寧波大學,2010:21.
[8] [9] [12] [13] [16] [20] [26] [27] [30]故宮博物院.[乾?。輾J定戶部則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61,262,261,261,261,261,261,261,261.
[10] [11] [14] [15] [17] [18] [19] [21] (清)楊西明.災賑全書[M]//李文海,等.中國荒政書集成:第五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2982,2982,2983,2983,2982,2982,2982,2982.
[22] [23] [24] [25] [28] [29] [31] [32] [朝鮮]崔斗燦.乘槎錄[M]//林基中主編.燕行錄全集:第68卷.韓國:東國大學出版部,2001:442,443,444,445,445,452,45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