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春夏之際,屢考不中的“大齡青年”杜甫從長安來到洛陽,一段偉大的友誼就此開始。
傾蓋如故
杜甫去郊外散心。桃紅柳綠,清風(fēng)拂面,望著滿城春色,杜甫內(nèi)心的失意一掃而空。
一中年漢子策馬而來,轉(zhuǎn)眼就到了杜甫面前。杜甫微微拱手:“兄臺!在下杜甫!”
“在下李白?!?/p>
就這樣,歷史上兩個偉大的詩人相遇了。這時的杜甫還是一個失意的文人,李白雖名滿天下,卻被“賜金放還”。
“前方有一酒肆,著實(shí)不錯,走!”說著,李白便帶杜甫來到酒家。落座后,李白朗聲招呼道:“把你們店里最貴的菜、最好的酒統(tǒng)統(tǒng)上一份!”兩人推杯換盞,談詩論道,只覺相逢恨晚。
洛陽城中的相遇,讓李白和杜甫成了朋友。但是相逢總是短暫的,臨別之際,杜甫淚眼婆娑,十分不舍,兩人依依惜別,約定秋季再見。
三人游
轉(zhuǎn)眼秋天到了,李白和杜甫如約相會。到了汴州(河南開封),他們又遇到了著名詩人高適。李、杜、高三人都有懷才不遇之感。于是,三人結(jié)伴而行。
三人在山水間游歷,交流思想,縱談天下大勢,登臨憑吊,切磋詩文。
轉(zhuǎn)眼到了冬季,瑞雪紛飛,常有三五雅士攜酒找李白共飲,紅泥火爐,綠蟻新醅,眾人圍爐夜話,暖意融融,直抒胸臆。
重逢與久別
李白與杜甫再次相逢。
這天太陽暴曬,杜甫戴上斗笠給莊稼澆水。一晃,就中午了,汗水早已浸透了杜甫的衣衫,埋頭苦干的杜甫抬起頭來準(zhǔn)備擦擦額頭上的汗,卻發(fā)現(xiàn)李白正笑嘻嘻地望著他。杜甫高興地大喊:“李白,真的是你!”杜甫緊緊握住了李白的手,“別來無恙??!”
兩人在杜甫的茅舍把酒言歡,共敘別情。杜甫寫詩贈給李白。
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yáng)跋扈為誰雄?
我們一直到處游蕩,沒有去求仙問道,整天喝酒虛度光陰,像你李白這樣意氣豪邁的人,如此逞強(qiáng)究竟是為了誰?
李白藐視權(quán)貴,拂袖而去,淪落漂泊,盡日痛飲狂歌,然終不為統(tǒng)治者賞識;雖心雄萬夫,而難以稱雄,雖有濟(jì)世之才,然不能施展。杜甫是在贊嘆李白,同時又為他深感惋惜。酒過三巡后,李白拍拍杜甫的肩膀,為他賦詩一首。
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之后,他們游歷齊魯,登泰山逛曲阜,談詩論文。他們一起拜訪了當(dāng)時馳名天下的大家李邕,談書論畫……然而,人生如浮萍,聚散無常,就在這年冬天,李白準(zhǔn)備重訪江東,而杜甫則返回長安繼續(xù)求取功名。
離別那天,曉風(fēng)殘月,依依惜別后,杜甫策馬往西,李白一路南下,他們約定江南再見,可惜再也未見。
李白的腳步遍布大江南北,無論走到哪兒,都有一起喝酒的朋友,襄陽的孟浩然,桃花潭的汪倫……
杜甫一生飄零,生活坎坷。但他一刻也不曾忘記李白,不曾忘記那段策馬挽弓、詩酒年華的歲月。正因?yàn)槿绱耍鸥懥嗽S多懷念李白的詩。
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xì)論文。
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的才思也遠(yuǎn)遠(yuǎn)地超出常人。他的詩清新俊逸。如今我們天各一方,只能遙遙相思。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再一醉方休,探討詩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