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shù)活動,在中華大地已經(jīng)傳承了兩千多年。表演者在鑼鼓、嗩吶等樂器的伴奏下,扮成獅子的模樣做出各種動作,姿態(tài)威武,有驅(qū)趕邪惡帶來吉祥的寓意。
不過,獅子的家鄉(xiāng)并不是中國,它在漢朝時才從西域傳入。一來到中國,獅子就因高大的體形和威猛的外表獲得了大家的喜愛。人們認為威風凜凜的獅子可以趕走邪惡和災禍,是吉祥的象征,模仿獅子的“舞獅”活動應運而生。
在現(xiàn)代人的印象中,舞獅是節(jié)慶或重大活動時的助興節(jié)目,而在古代,它的用途可不止于此!比如,在南北朝時期,舞獅就曾被巧妙地運用在戰(zhàn)場上。南朝宋文帝元嘉時期,宋軍攻伐林邑國(今越南南部區(qū)域),林邑王“請”出了本國的“秘密武器”——大象。大象體形巨大,健壯有力,又十分聰明,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了奇效,宋軍一時難以與之對抗。
一籌莫展之際,大將宗愨(què)突然想到:“這大象雖然厲害,可我聽說獅子是百獸之王。若是見到兇猛的獅子,大象是不是也得俯首稱臣?”想法不錯,可獅子怎么上戰(zhàn)場???別急,宗愨自有辦法。他命士兵連夜用麻布做出獅子模樣的“外套”,大家重新披掛上陣,與大象對峙,大象果然被驚得狂奔,敵人也因此潰不成軍。從此,“耍獅子”在軍中流行起來。
到了近代,“舞獅”又與“復興中華”的愿望聯(lián)系起來。拿破侖曾說:中國是一只睡獅,一旦醒來,將震驚世界。清朝末年的中國積貧積弱,西方列強入侵,大肆掠奪,此時的中國正在“沉睡”。具有民族憂患意識的佛山人將舞獅之名改為“醒獅”,寓意“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寄托著民族自強的殷切期盼,“醒獅”之意很快流行開來并傳到海外,沿用至今?,F(xiàn)在,“有華人之處,必有醒獅”。舞獅已不僅僅是中國人追求吉祥與喜慶的一種儀式,更成為了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