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顯眼包”。
戰(zhàn)國時期最著名的“顯眼包”自然是秦武王。《史記》記載,秦武王力氣大又愛比武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都在他的手下做了大官。有一次,秦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鼎,一不小心弄斷了自己的小腿骨,沒過多久就死了。此后,“舉鼎絕臏”便用來形容力氣小,不勝重任。
西晉時期有兩個“富哥”,一個叫王愷,是晉武帝的舅舅;一個叫石崇,也是世家子弟。他們都愛炫富,沒事就玩“比比我們誰更有錢”的小游戲。
有一次,晉武帝送給王愷一棵兩尺來高的珊瑚樹,品相極佳,世間罕有。如此珍貴的寶貝,王愷自然要拿去向宿敵炫耀一番。沒想到,石崇見了以后,竟然用鐵如意去敲打珊瑚樹,把珊瑚樹弄碎了。
王愷心里很難受,又很生氣,心想石崇一定是忌妒自己!而石崇此時緩緩開口道:“別生氣,馬上就賠給你一棵新的?!彼屖窒掳鸭依锏纳汉鳂淙寄贸鰜?,高三四尺、枝條獨一無二的有六七棵,像王愷拿來炫耀的那種就更多了。王愷看了,只有“惘然自失”,從此不敢在石崇面前顯擺。
東晉時期,有一趣事。蔡謨渡江時,見到蟛蜞,聰明的小腦瓜里立刻想到了曾經(jīng)讀過的書:“八足二螯,書上說這是蟹!”他便把自己堅信是蟹的生物抓來煮了吃了。沒承想,吃了以后上吐下瀉,蔡謨這才知道:這根本不是螃蟹!
后來謝仁祖聽說了此事,點評說:“你《爾雅》讀得不熟,差點兒被《勸學》害死!”蔡謨只學了《勸學》的“蟹有八足,加以二螯”,沒讀到《爾雅》里寫“彭(蟛)蜞,似蟹而小”。
唐代宗大歷九年(公元774年),新科進士張莒得中進士后去大雁塔游玩。張莒一時興起,在大雁塔上題名:“新科進士到此一游?!睆拇艘院螅瞥倪M士就愛上了這種恣意瀟灑的耍酷方式。
最著名的效仿者是白居易。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和其他十六位同科進士跑到大雁塔,慶賀自己得中進士。白居易寫的是:“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p>
此后,“雁塔題名”既是寒窗苦讀多年的學子難得做一次“顯眼包”的機會,也成了科舉高中的代名詞。
明朝時,有一個北方人在南方當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連著殼放進嘴里一起吃。有人善意地提醒他:“吃菱角是要去殼的呀!”此人嘴硬,裝作和菱角很熟的樣子,說:“我才不是不知道菱角要去殼吃,連著殼吃是因為我想清熱解毒?!边@么一說,提醒他的人也不自信了,就問:“你們北方也有菱角?。俊贝巳嘶卮穑骸翱啥嗔?,山里到處都是?!钡饨鞘撬?,并非土里生長的。在座的人只好尷尬一笑。
清初著作《夜航船》中有一個相似的“顯眼包”賣弄學問被戳穿的故事。某日,一個僧人和一個士子一同在夜晚乘船。士子高談闊論,顯得很有文化。僧人有點兒“文化人恐懼癥”,不敢打擾他,便縮著腳睡覺。士子講著講著,僧人發(fā)現(xiàn)不對勁:這好像是個假的文化人!
僧人問:“澹臺滅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士子說:“當然是兩個人啦!”(澹臺滅明是孔子的學生,復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七十二賢人之一。)僧人又問:“那堯舜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士子回:“自然是一個人?!鄙诵α?。
做人要謹慎,稍有不慎便成了“顯眼包”。
(林冬冬摘自微信公眾號“博物館|看展覽”,邱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