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一新生來說,開學的第一天,或許是大學生涯中最令人激動的時刻。每一個新生在滿懷期待地開啟第一節(jié)課之前,都面臨一個問題:坐哪兒?
看似平平無奇的座位,其實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某些位置一座難求,搶座難度堪比春運搶火車票。大學課堂選座,究竟有哪些“潛規(guī)則”?
上了大學的學生,擁有了課堂座位的自主選擇權。不過這間教室的布局,相信每個人從小學開始就不陌生。國內中小學以及高校普遍采用秧田式座位分布,這樣能夠使老師處于課堂空間形態(tài)的“C位”,便于將每個人的一舉一動納入眼底。
在與老師的極限拉扯中,后排座位是有些學生上課時的不二之選,后排靠門的座位是“遲到早退區(qū)”,更是那些點完名就開溜的學生最鐘愛的位置,搶座難度,可謂是“地獄模式”。
坐在這里的學生將擁有全教室最高的社交屬性加持。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坐在后排的學生比前排的能說出更多同班同學的全名,他們對同學的興趣,往往大于對老師和授課內容的興趣。
另有學者在武漢科技大學,對同年級4個專業(yè)的大學生進行了為期3年的調查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坐在后排的學生中,男生的平均占比高達78%。如果后排有30個人,其中大約有23個是男生。同班級或同宿舍的好兄弟們,更傾向于扎堆坐在后排。
不過,后排最大的特點當然還是它的地理“優(yōu)勢”——“天高皇帝遠”。以清華大學第四教學樓為例,一間可容納77名學生的教室,最后一排座位與講臺的最短直線距離為8米到9米。
即便老師的視力為5.0,那他大概只能看清5米及以內的人和物。坐在后排就不必再擔心自己會成為老師眼中的“顯眼包”,畢竟他想看清你的臉都困難。
就像沒有了牧羊犬的羊群,后排的你更容易走神、分心,利用視線差,“摸魚”、打游戲、和前后左右的同學閑聊,你都不會感到愧疚。
但如果遇到專業(yè)課或是你感興趣的課,你因沒有搶到前排而不得不坐在后排的話,長此以往,你的專注力和聽課動力將大打折扣,你可能會逐漸失去對這門課的興趣。
對自控力本就不強的人來說,后排也是“舒適的沼澤”,他們將越陷越深,直到成為“咸魚”,無法翻身。
剛剛步入大學的新生怎會甘心墮落?
坐在中前排的學生會獲得更多和老師進行眼神交流的機會,“摸魚”的頻率降低不說,連看黑板和PPT課件的視野都更佳了。
我們在翻閱了20世紀初到2022年的許多篇關于大學座位與成績相關性的文獻后發(fā)現(xiàn),大部分研究表明,坐在前排的學生,成績會比坐在后排的學生更好。
比如,2015年,山東大學在沒有通知學生的情況下,記錄了一個學期中每個人的座位和期末成績,采用統(tǒng)計檢驗方法分析出,座位越靠前的學生成績越好。
2017年,美國某大學的研究也顯示,坐在前排和中間的學生,不僅平均績點比后排學生更高,就連課堂參與度、日常成績、期中期末考試的成績都要略勝一籌。坐在中前排的學生,仿佛掌握了取得好成績的“密鑰”。
在中前排,自控力不太強的學生會感受到來自老師的壓迫感,獲得認真學習的被動技能。在這份調查中,被迫從后排換到前排的學生獲得較差成績的概率明顯下降。
甘肅省某高校的研究還表明,本身就擅長某一門課的學霸更傾向于坐在前排。但就算不是學霸,當大家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課,或是會對績點有較大影響的專業(yè)課時,大多會搶著坐前排。
從生態(tài)心理學角度分析,座位的選擇還與學生的個性、能力,對老師的認同感等方面有關。經(jīng)常擔任組織者和領導者角色的班干部、學生會成員,他們個性活躍、熱衷表達,常會出現(xiàn)在中前排。
還有一群身影是沖著老師來的。中前排的學生對老師的喜愛程度往往高于教室其他區(qū)域的學生,尤其是和后排的學生相比。
而另一份問卷調查顯示,坐得靠前的學生,認為自己和老師的感知相似程度更高。心理學上的感知相似性,是指你會更傾向于喜歡、理解、信任那些你認為與自己相似的人。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你會覺得跟有些老師就是很“投緣”,但有些老師,仿佛是專程來“克”你的。
坐前排的確對成績提升有好處,但也有學者發(fā)現(xiàn),當觀眾離演講者過近時,更容易分心。
坐在第一排的你,可能一節(jié)課有一半的時間,視線都在追隨老師牙上的菜葉。
(紫陌紅塵摘自微信公眾號“答案如下”,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