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待外地參訪學校時,有學校領導向我們描述了學校管理中常常遇到的現象,并咨詢我們碰到這樣的事情如何應對。
“接到通知,周三下午,學校全體數學教師到XX學校參加XX區(qū)域的數學教研活動,不得請假!”“周四上午,全體語文教師參加……強調將計入繼教學分,所有教師參加,不得請假?!泵恐埽粩嘤蓄愃频纳霞壨ㄖ谌豪锇l(fā)布出來。終于,各學科教研組長集體向學校求助:學校能否出面向上級申請,減少一些參加上級教研活動的名額,只派部分學科教師代表參加,回校后再向所有學科組教師傳達教研信息。
照理說,參加教學研究活動是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好方法、好途徑,為什么只是部分教師去呢?不言自明,很多教師覺得收獲不大,或者全體教師外出參加成本太大,通過轉述完全可以達到目的。
其實,我們曾經對教研活動和教研資源做了簡單梳理,發(fā)現在為教師對接教研資源的過程中,存在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資源與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很多資源不能真正回應教師的需求,在面對一些帶有行政色彩的培訓資源,尤其是要求強制參與的一些活動時,教師往往會覺得價值不大甚至是一種負擔;二是資源不足,比如一些小學科的資源往往很少,不能滿足教師需求。
校內組織的教研活動也很容易出現效果不佳、收獲不大的情況,比如學期教研缺乏規(guī)劃,效率低下;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造成這類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研活動缺乏規(guī)劃,主題不清晰,不聚焦,因追求面面俱到而欠缺實效;團隊文化沒有很好地建立,教師因不敢直言、不能坦誠溝通,而很難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真問題;同伴間的教學水平相差不大,教研活動很容易因此而囿于同一水平,缺乏專業(yè)引領;教研活動因方式陳舊,難以調動教師的興趣等。
怎么解決呢?對于區(qū)域教研活動,教師期望至少秉承一個原則,那就是讓學校和教師自愿參加。如果覺得某個主題或內容有價值,會有更強的參與意愿,也就更容易產生實效。實際上,這能倒逼組織部門提升教研質量。為了給教師們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他們勢必要真切地調研學校和教師的需求,并提供菜單式的教研服務,方便學校和教師們自愿選擇、自愿參加。當然,這有待于教研活動的組織者愿意主動接受這樣的挑戰(zhàn)。受此啟發(fā),我們學校的行政會議,對于年級組的參會要求采取了類似的方式:年級組長必須參加,年級管理團隊自愿參加。結果因為我們不斷提升會議質量,不斷創(chuàng)新會議方式,半年之后所有年級的管理團隊成員都不約而同地自主參會了,甚至有年級組申請帶骨干教師參會學習。
對于校本教研,傳統(tǒng)的教研活動重點研究學科知識本身,很少研究教學方式,就算有,往往也只是在討論某個知識點該如何教,而不太研究學生如何學。實踐證明,教師很愿意參加體驗式的教研,比如將整個教研活動模擬成課堂教學的樣態(tài),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讓教師多參與活動、多表達觀點。在以一個“學生”的角色參與學科教研的過程中,教師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更自然地更新教學觀,并將其踐行于真實的課堂教學中。所以,我們的教研活動更多的是采取體驗式、嵌入式的活動方式。
責任編輯/周小益
王昌勝
2014年度中國課改杰出校長,中國教育學會“未來教育家公益項目”培養(yǎng)對象,首批“荊楚教育名家”;北師大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院中小學發(fā)展辦公室執(zhí)行主任,“我們工作室”負責人;現兼任神農架林區(qū)創(chuàng)新實驗學校質量促進中心主任,湖北宜都創(chuàng)新實驗學校、鄭州市鄭中國際學校、鄭州市創(chuàng)新實驗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