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后,當李斯一步步走向刑場時,一定會想起帶著二兒子、牽著黃犬,出上蔡東門打獵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李斯口才好,文章好,一篇議論精警的《諫逐客書》,令秦國在歷史的十字路口選擇了正確方向,摒棄了錯誤思潮,留住了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人才。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那么多優(yōu)秀的文章橫空出世。文章之所以好,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書寫者出色;書寫者出色,是因為那個時代有書寫的自由和寬容。謀士說客們作文章,獻奇策,制方略,兜售思想,以文章?lián)Q來稻粱,靠筆墨足以謀生。他們獨立而瀟灑,千載而下,令人神往。
李斯只是眾多說客里的一個代表,《戰(zhàn)國策》里雋永的說辭還有一大堆。古代的說客、辯士、政客、縱橫家等,似乎特別聰明,巧言令色、巧舌如簧的罵名阻擋不了他們得意的步伐。富貴榮華未必是他們的全部目的,使得帝王回心轉意、醍醐灌頂,讓自己的思想在現(xiàn)實里兌現(xiàn),那才是他們的野心。木心說,此法甚險,碰到腦袋瓜愚蠢的老君主或小君主,惱羞成怒,給說客來個五馬分尸,也是難免的??墒菚镉涊d的很多都是柳暗花明的例子。為什么?除了說客口才好之外,也因為當時是求賢若渴的時代,帝王對犯錯的寬容,對人才的渴求,讓過江之鯽們有了如魚得水、左右逢源的機會。李斯就不怕掉腦袋,一篇文章令秦國國君為之一驚,秦王留住的何止是人才,更是秦國的春天和霸業(yè)。
李斯做小吏時,上茅房,里面的老鼠見到人倉皇逃竄,而糧倉里的老鼠終日飽食,高枕無憂,這勾起李斯的感慨——平臺決定高度。他向荀卿學帝王之術,不甘心卑賤一生。入秦后,李斯先在呂不韋門下做事,才華漸漸顯露,被推薦給秦王。當時韓國派來一個間諜名叫鄭國,他以三寸不爛之舌游說秦王建水利工程,想借此耗費秦國財力,來阻止秦國東進的殺伐之勢。鄭國的陰謀被識破后,殃及池魚,秦王下令,非秦國之人都要被掃地出門。這就是《諫逐客書》誕生的背景。司馬遷把整篇文字收錄在《史記·李斯列傳》里,足見其分量之重。學帝王之術的人,縱橫捭闔,把一點道理寫得文勢縱橫,正說反說,陳述反詰,卷起旋風,令人耳目一新。成也文章,敗也文章,后來秦二世時,李斯下獄,他依然試圖以文字為自己翻冤案,但是哪兒斗得過趙高。趙高刀筆吏出身,毒計熟稔于心,施之于李斯——對付砧板上的一尾魚而已。指鹿為馬之人,無所不用其極。好文章斗不過陰謀家,自古皆然。
李斯和二兒子一步步走向刑場,也許落雨了,雨后的黃昏忽然變得明亮。他多想和兒子一起牽著黃狗,再次從家鄉(xiāng)上蔡的東門出去打獵,追逐狡兔?。∷抉R遷插入一句獨白,“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這也許是司馬遷的虛構,卻如一道光軒然而來,攝人心魄。金圣嘆曾列出天下才子必讀之書,其中就有《史記》,可惜他命薄,還沒評完,就遭了“哭廟案”而身亡。如果李斯這一句長嘆,由金圣嘆來點評,他也許也會像評《水滸傳》那樣贊嘆:好筆,真正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