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伯陵
227年,諸葛亮揮師北上,誓要一統(tǒng)中原。臨行前他給劉禪寫了封信,名叫《出師表》。其中有幾句:“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諸葛亮向西漢脫帽致敬,又向東漢吐口唾沫。他和劉備把東漢的滅亡歸咎于“小人”,而給東漢準(zhǔn)備好棺材板的,是桓、靈兩位末代皇帝。一個千古名相,一個創(chuàng)業(yè)皇帝,真的這么想嗎?恐怕未必吧。
時間回到200年前。公元39年6月,光武帝劉秀在宮中來回踱步,盛夏的蟬鳴和燥熱的空氣也驅(qū)趕不走他心中的陰霾。復(fù)興漢朝15年,他終于要面對那個龐然大物。作為帝國皇帝,劉秀有一項重要工作——收稅。稅收主要來自土地和人口。經(jīng)過多年的崗位鍛煉,他突然發(fā)現(xiàn):“檔案和真實情況不符合?!?/p>
帝國內(nèi)的人口和土地是有限的,登記多少就能收多少稅,可是在檔案之外有很多黑戶和黑田,游離在稅收之外。種老劉家的地又不想交錢,世上哪有這等便宜事兒?劉秀一道詔書發(fā)下,命令各地開展人口普查和土地普查,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一刀下去竟把帝國的膿包捅破了。
天下各地聞詔而動,紛紛揭竿而起,對抗朝廷。到第二年9月,山東、河北、江蘇、河南全亂了,仿佛又回到當(dāng)年諸侯割據(jù)的亂世。
只不過普查人口而已,至于造反嗎?還真的至于。
帝國境內(nèi)遍布大大小小的豪族,他們占據(jù)廣袤良田,卻只登記一小部分,剩下的都是隱藏起來不用交稅的黑田。老百姓為了免稅,就把戶口和土地都掛靠在豪族名下,然后租地耕種,這樣每年能省不少錢。豪族和百姓都得了利,只是坑了朝廷?,F(xiàn)在劉秀搞普查,要奪回自己的奶酪,卻也動了天下人的蛋糕。于是,就出現(xiàn)了“盛世造反”的奇觀。
不久后,軍隊開赴各地,大肆鎮(zhèn)壓。劉秀依靠皇帝的權(quán)威贏得戰(zhàn)爭,暫時把普查開展得很成功,還增加了不少稅收。可是又怎么樣呢?豪族依舊占據(jù)萬畝良田,百姓不管愿不愿意,都會向豪族麾下匯聚,而皇帝依然在繁花錦簇般的空中樓閣。
東漢豪族,淵源已久。公元前134年,董仲舒上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從此拉開了千年門閥的大幕。從那以后,漢人的個性簽名改成“遺子千金,不如饋子一經(jīng)”,常用的表情包是苦讀、加油、打氣。什么意思呢?就是即便你富甲天下,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只要儒經(jīng)讀得好,就有機會入朝做官,這樣才能光耀門楣、延續(xù)家業(yè)。
本來漢武帝的初心是好的,是給老百姓指明讀書方向,好好學(xué)習(xí),老實做人,然后在他的領(lǐng)導(dǎo)下好好干活??伞蔼氉鹑逍g(shù)”還有一個小伙伴,倆人一搭伙,就出事了。
這位朋友叫“察舉制”。朝廷讓地方官員選拔人才送到朝廷做后備干部。那年頭又沒有考試制度,才華不好判斷,而比才華隱藏更深的是品德。都是一個腦袋倆胳膊,誰知道你的人品好壞,于是評判標(biāo)準(zhǔn)就到了地方官手中。
制度實施之初,確實為朝廷選拔了不少人才??蓾u漸地,情況就變了。既然是地方官說了算,那為什么不選拔自己人呢?我照顧了朋友的孩子,他將來也會照顧我的孩子。
于是,朝廷選才制度就成了官僚的玩物。百年間,他們早已盤根錯節(jié),互相鋪路,互相扶持。做官之后,家族又借其名望買良田,建豪宅,稱霸地方,再加上軍功侯爵、皇親國戚,一個巨大的食利階層橫空出世。
他們支持王莽篡漢,是希望將利益合法化。當(dāng)王莽的屠刀揮下后,他們又毫不猶豫地起兵造反,揮舞著“擁漢”大旗,尋找各地的劉姓皇族。
劉秀稱帝后,除了站隊錯誤和亂世族滅的人,其他家族都憑借擁護(hù)劉秀的功績,實現(xiàn)了利益合法化。
面對如此龐然大物,劉秀的一紙詔書又有什么用呢?
從呂太后起,漢帝國的女人就很強大。劉邦把權(quán)力分給妻子,讓她來制衡功臣。從此以后,皇后家族就是帝國重要的政治力量。竇漪房、衛(wèi)子夫、王政君……這些女人和自己的兄弟們,撐起了帝國的半邊天。
百年后,劉秀抑制的外戚、后權(quán),又被子孫撿起。大臣很兇悍,皇帝很弱小。漢章帝死后,新繼位的漢和帝只有10歲,指望他擺弄朝政,還是算了吧。
可他有個舅舅,叫竇憲。沒錯,就是“燕然勒功”的那位爺,他有個朋友叫班固。竇憲除了是一代名將,還是東漢權(quán)勢熏天的外戚。他姐姐是當(dāng)朝太后,姐弟倆長年把持朝政。
竇憲有功勞、有爵位、有權(quán)勢,自我感覺良好。他和王莽一樣,做起了當(dāng)皇帝的美夢。結(jié)果只是黃粱一夢。公元92年,漢和帝聯(lián)合太監(jiān)封鎖洛陽城門,羽林軍四處抓捕竇憲黨羽,又收其大將軍印綬,竇憲被逼自殺。
此后漢帝國的權(quán)力中心發(fā)生轉(zhuǎn)移。為對抗豪族,皇后培養(yǎng)外戚,皇帝則扶持太監(jiān),東漢的局面就此進(jìn)入了“二人轉(zhuǎn)”時代——皇帝幼小,太后扶持娘家人執(zhí)政;皇帝長大后聯(lián)合太監(jiān),重新奪回政權(quán)。
豪族作為朝廷的捧哏,大部分時間和雙方都可以合作。
東漢帝國為什么會有外戚和太監(jiān)掌權(quán)呢?因為豪族階層太強大,脆弱的皇權(quán)必須尋找盟友和代理人,才能達(dá)到權(quán)力的平衡。外戚、太監(jiān)、大臣,又是一個鐵三角。此后百年,東漢就在脆弱的平衡中維持生命,直到歷史中走來了袁紹和董卓,才結(jié)束這一切??僧?dāng)這一切結(jié)束后,漢朝也完了。
整個東漢帝國,都是不正常的狀態(tài):龐大的豪族瓜分了帝國,大部分土地也都被他們收入囊中,朝廷官職也可以變相世襲。
袁紹、楊修的“四世三公”之家,是帝國頂層豪族,他們可以利用家族財富、社會關(guān)系來影響帝國的運轉(zhuǎn)。而在州、郡、縣中,也都盤踞著縮小版的袁紹家族。
整個帝國的社會格局被割裂成碎片,每個碎片都是完整的個體,要想重新統(tǒng)一起來,必須把每個碎片都打破。這也是曹操一生都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原因。豪族們一旦得到司馬懿共享利益的承諾,西晉很快統(tǒng)一了。
表面上是統(tǒng)一了,可實際上呢?豪族占據(jù)社會上游,老百姓就只能被壓迫。之前掛靠的契約早已作廢,他們的土地和身體都被豪族霸占,所有老百姓都成了豪族的奴隸。
百姓難過,皇帝更難過。土地和人口都在豪族莊園內(nèi),這讓朝廷沒有足夠的自耕農(nóng)來保證稅收,也沒有足夠的人口來征兵、選官。
所以,諸葛亮痛罵賣官的“桓、靈二帝”,尤其是漢靈帝。他是古代有名的賣官皇帝,從三公到太守明碼標(biāo)價。如果不是朝廷沒錢,誰愿意做這種缺德事?畢竟他們手中唯一的資源就是官職,能賣的也只有它了。東漢帝國走到這一步,神仙也沒招。
184年,黃巾起義爆發(fā),五年后,董卓進(jìn)京,天下大亂?;奶频氖赖辣苹实圪u官、逼百姓造反,只留下一幫豪族在亂世的舞臺上,演繹著英雄的神話。
黃巾起義后,囚籠中的帝國終于露出一絲縫隙,陽光灑下,讓心懷希望的人看到光明。曹操招募流民,耕種無主田地,開始“屯田”。他還扶持寒門出身的官員,比如張遼、徐晃、滿寵。
劉備流浪多年,身邊也都是寒門子弟。關(guān)羽、張飛、趙云、黃忠……都沒有強大的家族依仗。馬超倒是西北豪族,可早已家破人亡,階層掉落了好幾個檔次。
諸葛亮治蜀,法令極嚴(yán)。重用的也不是四川豪族,而是從荊州跟過來的外地人??捎⑿鄹冻鲆簧难?,也只是讓歷史拐了一個彎。
晚年的曹操驀然回首,親手扶持的寒門子弟有了豪族化傾向,最終他也失去雄心壯志,留下“分香賣履”的遺言。
夷陵一把火,燒掉劉備的全部希望。而在五丈原,諸葛亮只留下仰天長嘯的背影,便匆匆撒手人寰。對面的司馬懿,終將接過袁紹的夢想,讓歷史回到原本的位置。
(摘自《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