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輝
高克恭,字彥敬,號房山,大都(今北京市)房山人。其在元初的畫家中身份和地位都很特殊,因其是西域回回人(元代對西域諸多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統(tǒng)稱),屬色目人。高氏一族漢化程度很高,祖父、父親隨蒙古西征軍東來,定居北京房山,自祖父始與漢族通婚,且仰慕中華文化,刻心培養(yǎng)后人儒道之學。父親高亨,字嘉甫,治經(jīng)學,對宋代“關(guān)學”“洛學”等理學研究頗深,世祖忽必烈曾召其奏對,頗受器重,在當時已是“名士”,嘉甫奉母歸老房山,終生隱居不仕。祖、父兩代人的教育使高克恭在內(nèi)心深處對中華文化高度認同,文人士大夫情結(jié)已融于骨髓。高氏二十七歲入仕,累官至刑部尚書、大名路總管,死時“房山有田二頃,此外身無余資”,謚文簡。高克恭能詩擅畫,曾數(shù)度赴任江南,與南方漢族文人士大夫交往頗多,因而朝野均享有很高的聲望,在元初畫壇與趙孟頫齊名,有“南趙北高”之譽。
高克恭潛心繪畫比較晚,但成就很高,可以說是“大器晚成”。其繪畫的主要成就在山水畫。山水初學米芾、米友仁父子,取其云山縹緲,水墨濃淡,簡直率真之長,后融和董源、巨然線條舒展綿長,山石皴染之筆法,以米氏為干,董、巨為輔,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山水畫風格,后學研究二米,高是繞不過去的人物。高克恭亦善畫墨竹,傳承金代王庭筠、王曼慶父子筆意,屬湖州畫派文同、蘇軾一脈。高克恭好于與漢族文人士大夫往來,尤與趙孟頫交從密切,二人研究詩書、合作繪畫并相互題詩,共同主張托古變法,倡導“詩、書、畫”一體,彼此評價甚高,時人贊譽“善畫尚書高彥敬,能書學士趙子昂”。
本期封面選自高克恭山水畫作《春云曉靄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