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燕秋 情感作家,著有《特別實用的國學心理課》《儒家文化》《兵家文化》《紫砂文化》等。
現(xiàn)代家庭文明建設離不開來自國學經典的精神支撐,2023年,讓我們一起溫故而知新,從《論語》中感悟家風。
看見生活特別幸福的女人時,很多人會忍不住酸溜溜地說一句“她真是好命”。殊不知,天上不會掉餡兒餅,很多好命是源自好家風。
好命原來是因為好家風
朋友小雅是我見過婚姻最幸福的女人,她和家人的關系堪稱人間煙火的典范。
她在家里受盡優(yōu)待:婆婆愛,老公寵,兒子疼。婆婆拿她當親閨女疼愛,家事需要站隊表態(tài)時,婆婆會特別默契地和她抱團。她說:“我一根白頭發(fā)都沒有,白頭發(fā)都長在了我老公頭上。我家的事全都是他在操心?!惫涑袝r,買的東西都是兒子拎著。
我一開始覺得她是命好,但接觸幾次下來,發(fā)現(xiàn)其實是因為她的家風好。
幾年前,公公去世,小雅主動和老公商量把婆婆接過來。老人家獨居,她不放心。
她的兒子是婆婆帶大的,滿口山東普通話。有一次,小朋友嘟囔:“同學都笑話我,說我‘山普’?!彼R上批評兒子:“奶奶帶你很不容易,你要感恩才對。普通話不好,自己練!”
還有一次,他們從家騎行到植物園。小雅和兒子都有專業(yè)騎行車,先生沒有,就騎了共享單車。
婆婆心疼兒子,對她說:“路上他累了,你倆換換?!彼龔街焙推牌湃鰦桑骸拔也?。”婆婆把手一擺:“去吧去吧,你們兩口子的事,自己看著辦。”然后轉身離開,不再摻和。
這是他們家真實生活的“橫切面”。聽她絮叨著,我竟然不煩,因為感受到了這個家庭的幸福,并且想到一個詞:明智。
是的,這一家老小三代人,無論夫妻、婆媳還是親子關系的處理都非常明智。在這個家庭系統(tǒng)中,每個人各安其位,知道自己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故而沒有紛爭,和諧有序,其樂融融。
明智,是中國傳統(tǒng)優(yōu)良家風之一,是最樸實無華、最接地氣的一種。俗話說:為人父母不能犯糊涂,要做個明白人?!安环负俊薄懊靼兹恕保傅木褪敲髦?。
明智的家風,既包括上述家庭的有秩序、守本分,明確地知道當為與不當為的界限,也包括睿智通達、不為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能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通過當下看到未來,有很強的辨別力和決斷力。
縱觀歷史,那些有名望的和諧家庭,其家風一定是明智的,也一定有一位睿智、高瞻遠矚的大家長。
孟子的家風是明智的。孟母看到兒子容易受別人影響,發(fā)現(xiàn)苗頭后及時搬家,才成就了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曾子的家風也是明智的,他知道“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小孩子沒有智慧,要依靠父母學習,聽從父母的教導)。所以,奉勸妻子說到做到,為兒子做誠信的榜樣。
而像孔子這樣的圣人,其家風更是明智的,在《論語》中有特別有趣、直接的記載。
《論語》中的孔子家風
《論語》中的內容鮮少涉及孔子家事,但還是有兩處集中在《論語·公冶長篇》: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在古代,縲紲是很重的罪。公冶長因為能聽懂鳥叫,為自己惹來大禍,被關進大牢。但是孔子很了解公冶長的人品,所以盡管他獲罪被關進大牢,仍然不會改變對他的評價和信任,甚至把女兒嫁給他。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不廢”就是被重用著,說明南容這個人在國家有道時被重用;國家無道處于亂局時,能夠獨善其身,不被時風裹挾,能夠免于刑戮??鬃雍芸春媚先荩谑前阎杜藿o了他。
孔子的做法令人匪夷所思:怎么能把女兒、侄女嫁給服刑和有前科的人?但這恰恰是孔子的明智之處。他不以表象來判斷,而是看本質、重人品。比起當今某些只從物質和容貌識人相人的父母,孔子真是明智多了。
那蕓蕓眾生中的我們,又該如何做一個明智之人,進而在家庭中踐行明智的家風呢?
一、心如明鏡是明智的核心
首先,我們要理解明智的內涵,以字形、字義的溯源為切入點。“明”是會意字。在字形上,早期甲骨文中的“明”由“日”和“夕(月)”組成;在字義上,“明”的本義是日月交輝而大放光明。
“智”是形聲字。甲骨文作從于,知聲。形旁于是竽(古老的吹奏樂器)的象形字,表示智的本義與竽聲可知心意有關;知是從口、矢聲的形聲字,本義為口之所陳,心意可識。
在對“明”和“智”各自的本義溯源后,可知明智是在沒有遮蔽、看得清楚、了知一切真相的前提下,準確地感知人心事態(tài),通達事理,準確判斷,做出有遠見、真正符合長久利益的抉擇。
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我們從心性上就輸了,因為人皆有偏私。
二、心底偏私是明智的大敵
我們經常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是一把雙刃劍,既讓我們思想靈動,也讓我們陷入偏私偏見。種種“偏”遮蔽了我們的心,也蒙住了我們的眼,讓我們遠離明智。
關于這一點,《大學》中講得特別清楚: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p>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可以把“辟”簡單理解為態(tài)度和行為的偏差、不中正。那么,“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可以總結為:人們會因為對某些人事物的偏愛、厭惡、敬畏、憐憫而脫離客觀公正,產生濃重的分別之心。
在分別心的役使下,人就會陷入糊涂,無法做到“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也就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
人最根深蒂固的“辟”存在于自己的孩子和財產之中。
“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人類最偏愛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人莫知其子之惡”就是因為“親愛”而溺愛,看不到孩子的缺點和惡。
人“莫知其苗之碩”可以直譯為“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茁壯”。其實,這里的“苗”可以引申為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因為有了私欲,所以總覺得自己的“苗”不夠好,不知足。“苗”也包括孩子,我們總是不知足,漠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在不知不覺中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
可見,偏私有多重,“辟”就有多深,明智就有多難。如何克服內心偏私,走上明智的康莊大道呢?
三、建設明智家風的三要訣
首先,我們要努力地一視同仁。我知道這很難,但還是要努力一把,可以從同一個屋檐下的至親身上入手。
比如小雅就做得很好,公公去世后,她能主動把婆婆接到身邊。所以,婆婆也拿她當女兒一樣疼,婆媳之間交流不用拐彎抹角。
其次,每個家庭成員都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恪守本分。 《論語》中的這幾句話給了我們很好的參考:“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關于“孝弟”的含義,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講過,其實可以理解為一種長幼有序、知禮、守本分的理念和規(guī)則意識。在家庭關系中,每個家庭成員都要遵守家庭倫理,各司其職,家庭才能和諧美滿地運行。
最后,切忌以己度人,自以為是。有一種冷叫“我認為你冷”,有一種自私叫“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好”,有一種婚姻叫“我覺得你該和他/她結婚”……同一屋檐下的家人,很容易關心則亂,進行情感綁架。任何名義的綁架都非明智之舉。學會尊重,把自己還給自己,把別人還給別人。
以上便是我經由一個幸福女人的家風故事,開啟的一段穿越時空的修心之旅。明智的修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倘若你能放下心底的偏私,像君子一樣務本,不以己度人,就會發(fā)現(xiàn)幸福真的像山坡上的蒲公英一樣唾手可得。
付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