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魯迅之前,先說其書法。魯迅寫字,落筆非常有力度,又非常無所謂,無意于書,也不屑取法。感覺是隨隨便便找來一張紙,輕輕松松拿起一支筆,慢條斯理地蘸點墨,一路寫來,非常藝術(shù),又非常自然。魯迅的書法就應該是那樣的,古雅厚重,又不失文人氣。魯迅的書法,非常配他的人,配他的文學,配他的脾氣,配他的長相,配他的命運,配他的修養(yǎng)。魯迅的書法是可以代表中國,代表五四精神的。
魯迅真正進入文壇,是中年。少年是布鞋踩雨,中年是撐傘避雨,中年總是積累了一肚子經(jīng)驗。魯迅生活的年代,有人挨過打,有人被暗殺,有人被關進了牢房。魯迅也避難,也逃亡,但他從來不是風塵仆仆,不是喪家之犬,而是衣衫干凈,步履從容,面帶微笑地從北京到廈門,從廈門到上海,真不行,躲進租界的小樓。
魯迅的序跋之美,古今第一,尤其所作自序以及后記,文字結(jié)了晶,除了文辭之美,更有思想之深。思想是枯燥的東西,到了魯迅的序跋里,卻轉(zhuǎn)換為氣。也就是說魯迅將思想之力消化成文章之氣,這個手段,即便放到整個華夏文學史,也不多見。以《吶喊》自序為例,有真性情,有大境界。有真性情者,多無大境界;有大境界者,常乏真性情。明清小品有真性情,無大境界。我只有在先秦的文章里讀見了真性情大境界,我只有在晉唐的書法里看到了真性情大境界。魯迅打通了先秦到明清的文學之路,這十分不簡單。現(xiàn)代作家只有他一個人能常讀常新、溫故知新。他的很多文章,讀了二十遍以上還覺得像剛泡的鐵觀音一樣醇厚。
在我眼里,魯迅本質(zhì)上是一位學者,一位讀書人。他一生幾乎全部用毛筆寫作,尊奉“有信必復”的古訓,喜歡精美的箋紙,喜歡傳統(tǒng)的書畫,喜歡舊書,喜歡拓片,對于書本有潔癖,自稱“毛邊黨”,等等,這些都具有濃郁的文人氣息。但魯迅又對古董、書法、繪畫這些舊文人的把戲,多少持有警惕。偶有娛情,頂多買一點箋譜之類玩玩,即便是喝茶這樣的事情,于他也有與周作人“紙窗瓦屋”完全不同的境遇。
對魯迅而言,吃是充饑,飲是解渴,穿是求溫,并非一味閑情雅致。魯迅更多時候生活在一個夜讀時間里,翻他日記,買書是重要花銷之一。
魯迅是極少數(shù)能讓文字與思想共同抵達文學內(nèi)核的人,他在思想上的深刻,漢語上的深刻,至今無人匹敵。
魯迅這個人,眼光太毒,他在俄國小說和散文合集《爭自由的波浪》小引中說:“英雄的血,始終是無味的國土里的人生的鹽,而且大抵是給閑人們作生活的鹽,這倒實在是很可詫異的?!边@樣的話,整個民國,也只有他能說出來。人間本來就是污垢的堆積地,魯迅不想美化掩飾,而是用銳利、深切、蒼郁與沉重的匕首劃開包裹在外面的一層薄膜。
孫犁說文章最重要的是氣,魯迅文章的氣是熱的,散發(fā)著勃勃生機。
魯迅的文章,在中國文學史上幾乎是空前的。對我們寫字的人來說,魯迅就是一座山,看看就在眼前,順道爬上去,到半山腰才發(fā)現(xiàn)這山太高,咬咬牙再往上爬,好不容易到山頂了,人家又變成了另外一座山。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八日,天還沒亮,魯迅病重,氣喘不止,修書一封,托內(nèi)山完造請醫(yī)生,次日早晨五時二十五分,終不敵病魔。時間還很早,深秋的上海涼意濃濃,倘或沒什么緊要事,很多人寧愿在暖和的被窩里多歪一會兒。上帝卻早早起床了,他在等待魯迅。
紹興周伯宜家的長子,走過他不平凡的五十六年,獨自一人在通往天國的路上踽踽而行?!巴噬说幕也奸L衫里裹著瘦小的身子,蓬亂的短頭發(fā)里夾帶著不少的白絲,腮很削,顴骨顯得有點高聳,一橫濃密的黑須遮住暗紅的上唇?!边~進天堂之際,守門人問做什么,魯迅淡淡地說:“和上帝吃早餐。”
(選自《民國的腔調(diào)》,胡竹峰著,安徽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本刊有刪改)
—— 鑒賞空間 ——
兩篇散文所回憶的對象都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巨人——魯迅先生,但內(nèi)容與文風大異其趣。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是以小兒女口吻,寄款款深情于平實瑣碎的日常敘事之間,塑造出了一個極富人情味兒的魯迅,全文以細節(jié)見長,讀來親切感人。胡竹峰的《魯迅》則是從文化批評的視角切入魯迅的藝術(shù)人生,在相當宏大的歷史維度內(nèi)發(fā)出懇切的主觀議論,行文恣意,筆力雄健,節(jié)奏感強。同學們可將二者進行對比閱讀,反復涵泳,體會玩味。
—— 讀有所思 ——
魯迅先生無疑是偉大的,這種偉大既表現(xiàn)在其為學(創(chuàng)作)上,又表現(xiàn)在其做人上。許廣平女士曾說:“周先生(魯迅)的做人,真是我們學不了的……”你能否結(jié)合兩篇文章說說魯迅先生究竟偉大在何處?哪一點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