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愛華
比起水的解渴,喝茶更多的是追求心的寧靜與精神的享受,所以有了茶道。茶器是茶道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它承載著水與茶葉的交融,傳遞著人與茶水的私語。作為中國茶具的百器之首,紫砂壺在茶道中有著它獨特的見解與悟性,營造一種讓你我慢下來、靜下來的氛圍,在這個過程中慢品漸悟,從而達到心悟一切明,《悟心》就是在這種初心中創(chuàng)作的一把壺。而《悟心》這種能讓人悟心的氛圍是它的功能性、欣賞性、工藝性、文化性等藝術(shù)屬性所共同構(gòu)筑的,以意入形,以形表意,在形意相生中“了悟禪心禪意,靜觀花開花落”。
初見《悟心》,不難發(fā)現(xiàn),蓮,是《悟心》這把壺非常鮮明的主元素。無論是壺身上正在開放的花,還是壺蓋上已經(jīng)綻放的花,都看得出是蓮的模樣。蓮,既是“玉雪竊玲瓏,紛披綠映紅”的花中仙子,又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花中君子,美好、純凈的模樣讓人們愛它,傲然、高潔的姿態(tài)令文人詠它。而蓮,還有一個身份——佛教圣花。蓮在佛教中有很多傳說,比如,《諸經(jīng)要解》中說:“故十方諸佛,同生于淤泥之濁,三身證覺,俱坐于蓮臺之上?!鄙徳诜鸾讨杏泻芏嗟膽?yīng)用,比如,佛國叫“蓮界”,佛寺稱“蓮剎”,佛座為“蓮臺”,說法者是“舌上生蓮”等??梢?,蓮是佛教文化中的特殊象征物,它是佛教八寶之一,代表著佛陀的神圣、佛國的美妙、佛性的凈潔、佛法的靈妙,是有著濃郁宗教精神內(nèi)蘊的象征符號,圣潔超然、無掛無礙,引領(lǐng)著教眾從煩惱到清凈。[1]佛教自漢時傳入中原逐漸有了本土的佛教,在印度與在中國都有著很好寓意的蓮起到了紐帶的作用,更好更快地被當(dāng)時的中原人接受這種外來文化。無論古今還是中外,佛教的教義都是在引渡眾生參悟頓悟,特別是中國本土的佛教,尤為注重“參禪頓悟”。所以,以蓮為“悟心”的主元素,可以更好地營造禪意的氛圍,以便達悟心的境界。
以“蓮”入“悟心”,有三點表現(xiàn),即壺身、蓋面、壺鈕。壺身以六片花瓣相圍,似一朵緩緩在開的蓮花;蓋面上同樣是六片花瓣,卻是鋪展開的已經(jīng)綻放了的;若說壺身與蓋面上是具象的實象的蓮,那么壺鈕上的這一粒,就是抽象的虛象的蓮,單看壺鈕,似壺身與蓋面上的蓮綻放時露出的蓮蓬,而鈕上又有一個尖兒,這就有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機與俏皮。無論是壺身還是蓋面上,花瓣均規(guī)整不亂,井井兮其有理也,給人以清新、舒適、靜態(tài)的視覺享受。然,在片片花瓣中,透著花形的飽滿,特別是花瓣邊緣的微卷,增加了靈逸與律動感。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這種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別有一番妙趣。另外,壺身與蓋面均取了六片花瓣,一方面從造型美學(xué)角度來說,多一片則雜,少一片則單,所以六瓣的選擇不多不少,在這個壺身的造型上正合適;另一方面,六,在中國的文化中有著六六順?biāo)斓南槿鹬?,是中國人非常喜愛的?shù)字。至此,從上到下的呼應(yīng),從外到內(nèi)的漸進,營造了一個祥和、清寧的蓮意之境。
透過花瓣,我們看到的是一把端莊周正的傳統(tǒng)壺式,兼具實用性與欣賞性。就實用性來說,圓素器壺身飽滿,耳形把,大口徑,二彎流,一粒鈕,這樣的構(gòu)成極便于品飲的使用及養(yǎng)護;就欣賞性來說,壺身圓潤豐腴,壺把挺闊穩(wěn)健,壺嘴自然胥出,靈動優(yōu)美,嘴把左右側(cè)有生命的力量感與形態(tài)的均衡之美,一粒鈕昂揚挺立,造型與壺身呼應(yīng)。這樣一來,整器簡約,清爽大氣;線條流暢優(yōu)美,富有韻律感,這樣的造型視覺感極為舒適、清新。比例和諧均衡,形態(tài)古雅端莊,力蘊十足,在朵朵蓮花的包圍中,精巧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
紫砂壺藝的創(chuàng)作,講究形意相生,即以意融入形中,通過造型的設(shè)計與表現(xiàn)營造意的氛圍,《悟心》這件作品很好地將形、意相融,進而形意相生。以《悟心》泡茶,在熱水澆淋中,在熱氣氤氳中,蓮花朵朵,馨香開自在。
一壺清寧于塵世,了悟禪心禪意,靜觀花開花落,悟心一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