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文 孫東芹 邢紅巖
乳腺癌患者化療時,為避免患者反復穿刺靜脈及化療藥物對外周血管刺激的痛苦,臨床中常采用經外周穿刺置人中心靜脈導管(簡稱PICC)的方法。在治療過程及間歇治療過程中,PICC給患者帶來了方便,但也帶來了其并發(fā)癥——導管相關性血栓。
導管相關性血栓是指導管內壁或外壁血凝塊形成。是血管內置管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生血栓后不僅使治療無法正常進行,血栓脫落還可導致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預防導管相關性血栓,對PICC置管患者尤為重要。
按照置管部位,PICC相關性血栓一般發(fā)生于面部、手臂、頸部、胸部、肩膀。常見癥狀為皮膚局部紅腫、疼痛、溫度上升、臂圍變粗、臉部水腫,情況嚴重的還會產生肺栓塞癥狀,如咳痰、咳嗽、胸痛、呼吸障礙等。
引發(fā)PICC相關性血栓主要原因。①患者因素。比如由予穿刺或其他原因造成血管損傷,高膽固醇、高血脂、高血糖等造成血液黏稠,體弱活動少或者制動,造成血流變慢,等。②導管因素。比如導管所用材質、導管大小、置管尖端所到位置。③醫(yī)源性因素。如置管時損傷血管壁,全身因素或導管使用、維護時造成感染,封管技術不正確造成液體里的脂肪等物沉淀予管壁。那么,怎樣預防導管血栓呢?
1.置管后的預防策略 ①了解患者的禁忌證,對存在血栓病史的患者切勿實施PICC穿刺;②應結合患者實際狀況確定導管的管徑與材質;③穿刺時選取粗大靜脈,貴要靜脈是首選。對血管狀況要充分評估,必要時可采取超聲引導下置管,防止多次置管損傷血管內膜。
2.置管后的預防策略 ①處在上腔靜脈和右心房交界部位時,血栓發(fā)病率最低,所以應明確導管尖端位置。穿刺后應及時開展B超檢查或胸片檢查以定位,必要時加以協(xié)調。②置管3日后,可在穿刺點上端10厘米位置熱敷約10~15分鐘,一日3~4次,改善炎性反應。
3.日常預防策略 ①嚴格無菌操作,及時更換穿刺點敷料,以脈沖式正壓封管技術實施封管。②患者覺得身體酸脹疼痛時,應立即反饋給醫(yī)護人員,及時排查。③護理人員于患者肘窩上端10厘米位置加以標志,每天檢測臂圍,注意有無不正常狀況。此外,還要留意察看患者是否出現(xiàn)肺栓塞癥狀,如面色蒼白、原因不明的暈厥、惡心、出冷汗、咳血、咳痰、咳嗽、呼吸障礙、胸痛等。若有上述癥狀,應及時實施應急預案,嚴密監(jiān)護,讓患者臥床休息、吸氧、適度止痛、鎮(zhèn)靜、止咳治療,深入的排查救治。
4.功能鍛煉方法 置管最初24小時,置管側肢體不要運動過度,切勿提重物,不可過度外展、旋轉、上舉等;24小時后,穿刺側肢體切勿提重物,做過度上舉、外展、旋轉等動作,防止導管由于肢體運動而刺激血管內壁。穿刺后患者將患肢抬高,推動血液回流,患肢注意保暖;在休息或輸液時切勿太久壓迫穿刺側肢體。對置管部位下方的關節(jié)開展功能鍛煉,促進上肢血液回流,降低由于血流慢而引發(fā)血栓。鍛煉方式包括:①手指屈伸。五指按順序進行屈伸(由拇指到小指),每次約3~5分鐘,每天2次。②旋腕。上下活動手腕,輔之以內外旋轉,每次10分鐘,每天2次。③屈肘(僅適合肘關節(jié)以上置管的患者)。屈伸肘部,每次10分鐘,每天2次。④彈性握力球。每次握球2秒,1組不低于30次,每天不低于1000次,持續(xù)兩周。注意:肘下穿刺患者盡可能少做肘關節(jié)運動;肩關節(jié)切勿大角度外展;盡可能不做兩手舉過頭部的動作。此外,置管側肢體可以軟枕墊高,休息或輸液時切勿采取穿刺側臥位。
5.藥物預防抗凝方案 一般使用低分子肝素100單位/千克體重,每天1次皮下注射??鼓欢ㄒ趯?漆t(yī)生指導下實施。預防性抗凝的患者應緊密注意全身有無出血傾向、注射部位血腫或青紫、皮膚黏膜出血、血便、血尿,以及頭痛、視力模糊等腦出血癥狀。發(fā)現(xiàn)PICC相關性血栓時,不可快速注射液體,或以導絲強行將血凝塊清除,避免血凝塊脫落造成血管栓塞,或導管損壞、破裂而斷于體內,引發(fā)栓塞。
6.化療間歇期怎樣預防 回家休養(yǎng)的帶管患者,應定期進行導管維護,由專業(yè)人員檢查導管通暢與否,及時更換穿刺點敷料,查看臂圍、穿刺點周圍皮膚是否有感染等異常征象。
7.飲食指導 攝取高植物蛋白、高纖維素、高維生素食品;可進食的患者每天攝取1500~2 000毫升水分;常吃黑木耳、香蕉、菠菜、柚子、葡萄、薏米湯等,以稀釋血液,加速修復血管內皮。腎功能異常或其他因素需要限制蛋白攝取的患者,應按照醫(yī)囑飲食。
8.已發(fā)生PICC相關性血栓的處理方法 應在??漆t(yī)生指導下實施抗凝溶栓治療,一般采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及服用華法林等橋接療法。待到INR(國際標準化比值)>2.0同時比較平穩(wěn)時,停止注射低分子肝素,接著服用華法林,直到拔管后1~3個月方可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