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瓊 遼寧省遼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遼寧 遼陽 111000)
內容提要: 目的:探討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時采用CT檢查與MRI檢查的診斷準確率。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疑似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總計62例。所有患者均進行CT檢查與MRI檢查,以手術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對比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特異度、靈敏度、診斷正確率、診斷檢出率。結果:根據手術病理檢查結果62例患者均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CT檢查41例,檢出率為66.1%,MRI檢查58例,檢出率為93.5%,對比差異顯著,P<0.05;MRI檢查靈敏度與特異度分別為96.7%、98.3%,均高于CT檢查的95.16%、83.57%,P<0.05。結論:臨床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時,相較于CT檢查,應用MRI檢查所得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大致相符,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時采用MRI檢查準確率更高。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慢性疼痛性疾病,多因患者平常勞動或工作負荷過重造成腰椎間盤變形,使得關節(jié)活動度與協(xié)調度有所降低[1,2]。由于腰椎間盤各部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導致髓核組織從破裂處突出,使相鄰脊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進而引發(fā)腰部劇烈疼痛、局部壓痛、腰部僵直等,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因此,采取有效的檢查方法進行早期診斷對患者的恢復極為重要。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CT檢查與MRI檢查常用于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癥,且取得了較好的成效[3,4]。為了尋求診斷準確率更高的檢測方法,本次研究對患者分別采用兩種檢測方法,現對比效果如下。
選取62例在本院就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所有患者均進行CT檢查與MRI檢查。6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35~76歲,平均(55.63±0.23)歲,病程6~43個月,平均(25.12±0.31)個月。采用SPSS 21.0版本的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P>0.05,符合統(tǒng)計學差異標準,對比性較高,遵循對比研究的原則。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手術病理學檢查并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本次研究符合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標準操作規(guī)程,研究內容告知患者,患者表示愿意配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排除精神疾病者,心肝腎功能障礙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對造影劑有過敏反應者,缺失臨床資料者。
CT檢查:CT掃描采用飛利浦螺旋CT,掃描參數設置如下:電壓設置為120kV,電流設置為250mA,層厚設置為1mm,螺距設置為1.375。告知患者取仰臥位,掃描定位圖像。確定掃描線后對患者腰部L1-L5以及L5/S1部位的椎體進行掃描5次。觀察患者腰椎間盤的密度、位置以及形態(tài)、椎弓、椎體以及椎小關節(jié)的病變狀況。
MRI檢查:MRI檢查使用飛利浦1.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掃描參數設置如下:T1W1掃描時TE設置為16ms、TR設置為500ms。T2W1掃描時TE設置為90ms,TR設置為5100ms。層距設置為3mm,層厚設置為3mm。觀察患者腰椎間盤的密度、位置以及形態(tài)、椎弓、椎體以及椎小關節(jié)的病變狀況。
以手術病理學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①對比CT檢查和MRI檢查的診斷符合率;②分析多層螺旋CT檢查與MRI檢查的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評價標準:真陽性用a表示,真陰性用d表示,假陽性用c表示,假陰性用b表示。檢測準確度為(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即(a+d)/n;靈敏度為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即a/(a+c);特異度為真陰性/(真陰性+假陰性),即d/(c+d);③對比兩組患者椎間盤變性、神經根受壓、硬膜囊受壓、脊髓變形的診斷準確率;④分析兩組診斷準確率,以手術結果作為診斷標準,若兩種檢查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相符,則表明正確檢出;若與病理結果不相符,則代表錯診;若兩種檢查結果未得出確切診斷結果,則表示漏診。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1.0版本的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所得的數據,用±s表示計量型數據,采用t值檢驗;用%表示計數型數據,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所得數據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手術病理檢查:62例患者中膨出者17例,突出者20例,游離者5例,結節(jié)者9例,脫出者11例。CT檢查:膨出者11例,突出者17例,游離者2例,結節(jié)者5例,脫出者6例,總計41例,檢出率66.1%。MRI檢查:62例患者中膨出者15例,突出者20例,游離者4例,結節(jié)者8例,脫出者10例,總計57例,檢出率91.9%。χ2=12.4584,P=0.0004,MRI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癥檢出率更高,對比差異明顯。
手術病理學檢查陽性58例,陰性4例。CT檢查陽性43例,陰性19例,陽性檢出率為69.4%,靈敏度為70.7%,特異度為50%;MRI檢查陽性58例,陰性4例,陽性檢出率為96.7%,靈敏度為98.3%,特異度為75%,MRI檢查符合率更高,對比差異顯著。
CT診 斷 椎 間 盤 變 性40例(64.51%),MRI50例(80.64%),χ2=22.5362,P=0.0000,MRI檢 出 率 高。CT診斷神經根受壓34例(54.83%),MRI45例(72.58%),χ2=6.8523,P=0.0000,MRI檢出率高。CT診斷硬膜囊受壓32例(51.61%),MRI45例(72.58%),χ2=7.5836,P=0.0000,MRI檢出率高。CT診斷脊髓變形34例(54.83%),MRI44例(70.97%),χ2=7.5235,P=0.0000,MRI檢出率高。
MRI診斷正確檢出共59例(95.16),錯診2例(3.22%),漏診1例(1.61%),診斷正確率為95.16%,CT診斷正確檢出共52例(83.87%),錯診5例(8.06%),漏診5例(8.06%),診斷正確率為83.57%。統(tǒng)計學計算,χ2=4.9865,P=0.0001。兩組經應用不同診斷方式后,診斷準確率較高,但與CT檢查相比,MRI檢查準確率較高(P<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由于腰椎間盤各部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導致髓核組織從破裂處突出,使相鄰脊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引發(fā)了腰部疼痛以及下肢麻木等癥狀[4]。一旦患上腰椎間盤突出癥后,會導致患者行動能力受到限制,由于突出類型不同,患者行動受限制程度不同,不僅會使得患者腰部正常的能動性受到影響,且患者還需承受疾病帶來的痛苦感,進而對其日常生活與工作造成影響。對于首次發(fā)病者,通常情況下病情比較輕,大多數患者在經過相關治療干預后,是可恢復腰部正常功能,若腰椎間盤疾病反復發(fā)作,那么則需要得到細致性治療,以此來確?;颊咝袆幽芰Σ皇艿接绊憽Q甸g盤突出癥是指患者的椎間盤發(fā)生變性、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等變化對其神經根、馬尾神經產生刺激或者壓迫,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的癥狀表現,是導致患者出現腰腿疼比較常見的重要原因之一[5]。引起該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有很多,與患者的椎間盤退變、損傷、妊娠、遺傳、發(fā)育等諸多因素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除此之外,受到外力的作用或者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的姿勢不當也是導致該病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大多數是有由于長期受到外力施壓或者受傷等導致患者的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受到傷害發(fā)生破裂,髓核組織通過其受到損傷的纖維環(huán)部位突出或者脫出,進入到后方或者椎管內部,對其毗鄰的脊神經根產生一定的壓迫或者刺激,患者椎管內的組織結構發(fā)生比較嚴重的位移,組織發(fā)生比較明顯的粘連現象,這些都會導致患者的腰部發(fā)生比較顯著的疼痛感,并且患側的下肢甚至雙下肢都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疼痛、水腫、麻木等現象,隨著疾病的不斷發(fā)展和惡化,嚴重的患者會出現下肢運動障礙,對患者的身體以及心理都會帶來比較嚴重的影響。該病在青壯年、長期保持一種姿勢工作、孕婦以及更年期女性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根據相關治療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發(fā)病年齡集中在20~50歲,這一年齡段的患者可以占80%,年齡低于20歲的患者其發(fā)病率只有6%,發(fā)生腰腿疼的患者中,有20%左右的患者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6]。
臨床常采取手術治療方式,但是很多患者由于術后疼痛以及對功能鍛煉不夠重視,加上長期臥床,導致腰部肌肉缺乏鍛煉造成肌力減弱,降低了脊柱的穩(wěn)定性,嚴重影響患者的恢復效果以及生活質量。因此,能夠早發(fā)現、早診斷并給予對癥治療對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恢復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當前臨床診斷醫(yī)學的發(fā)展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對于診斷醫(yī)學的應用有了新的認識,在這種背景下,以影像學作為診斷技術,評估患者病情在當前臨床研究中的應用價值相對較高。通過相關研究分析發(fā)現[7],CT和MRI作為常用的診斷技術之一,將其應用到臨床能夠為患者的病情評估提供幫助,對了解患者患病情況有一定幫助,且在患者病情評估分析過程中,能夠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以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診斷為例,在當前臨床研究中該病的發(fā)病率是非常高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多發(fā)疾病,多由反復腰部扭傷、長期過重持物所致,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常以CT,MRI的影像學檢查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X射線片是傳統(tǒng)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檢測手段,具備價格低廉、準確性高的優(yōu)勢,但存在部分患者X射線檢測結果與臨床癥狀表現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需結合其他檢測手段提高診斷效果。與X射線檢測相比,CT檢測率較高,能夠對患者的側隱窩和椎管狹窄情況進行判斷,而MRI檢測軟組織具有較高的分辨力,且無輻射影響,其檢測準確率最高,但檢測費用較高,患者接受度較低。臨床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常采用CT檢查與MRI檢查,CT檢查分辨率較高,操作簡便,掃描范圍較廣,能夠將患者腰椎間盤位置、椎管狹窄情況以及位置清晰的顯示出來,對椎間盤鈣化病變、積氣敏感度較高,但CT檢查會受到掃描角度的影響很難判斷出患者是椎間盤膨出還是突出,對脊髓變性也無法顯示出來,無法有效地檢查出椎管內結構變化的情況。相較于CT檢查,MRI檢查分辨率較高,能夠多方位、多參數的成像且無骨骼偽影,根據信號強度的變化判斷腰椎間盤的情況,能夠將椎管內結構清晰地顯示出來,能夠明確的判斷出椎間盤膨出、突出和脫出,MRI能夠提供非常多的信息,通過椎間盤信號的變化情況判斷腰椎間盤變性的程度與過程。MRI檢查能夠準確的定位病灶,敏感度與特異度較高,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時采用MRI檢查更具優(yōu)勢。
本研究對6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別采用CT檢查與MRI檢查,與手術病理結果進行對比,MRI檢出率91.9%顯著高于CT檢出率66.1%,對比差異顯著。比較兩種檢測方法的陽性檢出率、敏感度、特異度,MRI陽性檢出率、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96.7%、98.3%、75%均高于CT檢查的69.4%、70.7%、50%。本研究通過分析在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中應用CT檢查與MRI檢查的診斷價值,結果發(fā)現相較于CT檢查,MRI檢查的診斷準確率更高,MRI檢查無放射性,在實施診斷時,以冠狀、矢狀進行掃描,既能夠確保成像全方位、多序列表現,可降低因影像重疊而導致檢驗失誤的發(fā)生,而且還能較為準確呈現出腰間盤脫出、游離、突出等疾病,與手術病理結果大致相符。
綜上所述,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取CT檢查和MRI檢查均有一定的臨床價值,CT檢查操作簡便且檢查費用較低,但其靈敏度與特異度較差。而MRI檢查雖然費用較高,但其檢查準確度、靈敏度與特異度均較高,相較于CT檢查輻射較小,安全性較高,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