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鋒
在徒步穿越騰格里沙漠的路線上,有一棵樹,一棵有著300 多年樹齡、被稱為“神樹”的榆樹。早幾年,這棵樹周圍是有柵欄的。今年,我再路經(jīng)此地時,發(fā)現(xiàn)柵欄不見了。為什么呢?導游解釋道,最初做柵欄是出于對這棵榆樹的保護,想構建一個小的環(huán)境,使其免受風力或人為的破壞。但幾年下來,大家發(fā)現(xiàn)柵欄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為風碰到柵欄后,一部分會向下走,一部分會向上走。向下走的風把下面的沙子不停地掏出來,形成一個越來越大的坑,這樣榆樹的很多側根就會暴露在外,被風抬起來。這種人為改變榆樹原本生存環(huán)境的善意之舉,反而對榆樹的生長弊大于利。所以,最終拆除了柵欄,還樹以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相信這棵在沙漠中生長了300 多年的“神樹”自身的智慧和生命力,遠勝于我們人類有限的經(jīng)驗和知識。果然,拔掉柵欄,讓榆樹自由生長,它不負所望,生機勃勃,在茫茫沙漠中綠成一道自然而又美麗的獨特風景。
大自然是最好的學校,榆樹是最好的老師,“拔掉柵欄,自由生長”是最好的教材,它給我們的教育帶來啟迪。
可以拔掉“死記硬背”的柵欄。在一節(jié)《靜夜思》的公開課上,借班上課的教師遲遲不提背誦的事情。習慣背誦的學生因為失去“表現(xiàn)”的機會急問教師:“為什么不讓我們背誦?”“我相信你們能背”,教師向學生投去信任的目光,“我更相信你們能提問!”“老師,老師,李白為什么要舉頭望明月?”“大家想一想!”教師鼓勵學生?!澳抗庀嘤?!”一個學生脫口而出,“李白不是說了嗎?‘低頭思故鄉(xiāng)。’他早已和家人有了約定,相互思念的時候,就舉頭望望明月,讓他們的目光于月光中相遇!”顯然,一旦拔掉了“死記硬背”的柵欄,學生便開始自由地追問與浪漫地想象。
可以拔掉“名人題字”的柵欄。這是一所新造的學校。校長沒有把題寫校名的機會留給名人,而是專門留給了一年級新入學的學生。校長還采納了校長信箱里學生留下的意見——讓兒童書法充滿校園,在學校大門一側安裝了一個玻璃櫥窗,每天都有一幅學生寫的有關校名的書法作品在那里展出。一花引來百花開。兩年后,學校專門開辟了一面玻璃墻,用來展示學生的書法作品。后來,書法成為學校的特色。學校是學生的學校,拔掉“名人題字”的柵欄,讓學生自由題寫校名,每一個字都帶有學生的感情溫度,每一筆都讓當下得到永恒的凝結。學生書寫的過程,是自由、自在、自然、自信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種不可復制的行為藝術。
拔掉柵欄,自由生長,源于相信“相信”的力量。不是因為學生做得好,我們才去接納他、信任他,而是由于我們的接納和信任,學生才會做得好。對一個學生而言,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確信自己隨時能被教師或者父母的愛加持;對一個教師而言,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相信“相信”的力量可以讓學生和自己自由奔放、健康茁壯地成長。因為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一個人的自信和生命力,一定都來自“我行”“我能”,而不是“我不行”“我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