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暉
“庖丁之道”:廚師的終生修業(yè)
古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辈说妒菑N房必備工具,主要用途是切割食材以及雕花等。按材質可分為不銹鋼刀與鐵刀,按類別也可分為中式菜刀、日式菜刀和西式菜刀。一把得心應手的好刀會讓人愛上廚藝;而入廚藝界者,也大多得從選一把好刀開始。
筆者學生時代一度旅居日本,初來乍到勤工儉學,在東京近郊的大宮市一家百年老字號壽司店打工,在暖簾后的廚室里摸爬滾打,從“洗者”(宰魚做飯)、“燒者”(烤魚)一直到準“板前桑”(壽司臺廚師助手),浸染數年,基本經歷了一個標準的日本料理廚師從入門到進階的橋段,對日本廚藝之道頗有知識與經驗。讓筆者感觸最深的是日本廚師對刀具的態(tài)度和儀軌,或許可以稱為一種“庖丁文化”。
日本人管廚室刀具叫“庖丁”,乍聽就令人覺得古意盎然,油然想起莊子筆下為文惠王解牛的神廚。在日本廚藝界,菜刀對從事傳統(tǒng)料理的廚師來說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有個叫奧村彪生的飲食文化學者說:“日本料理就是仰仗庖丁的文化。”日本料理以生食為主,講究保留食材的固有風味,避免過度烹飪并要突出食材季節(jié)特點的“旬味”。因此能精準且完美地切割食材的刀工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廚藝。如何選用刀具,如何完美切割,如何研磨養(yǎng)護,如何將全副身心注入刀刃上以發(fā)揮神技般的刀工,不僅僅是技術手藝問題,而是一種近乎修行的心性磨煉了。成書于十五世紀的日本料理刀工秘籍《四條流庖丁書》,就把廚師的菜刀與武士的刀相提并論。在勾勒出日本料理雛形的室町時代,就形成了被稱為“庖丁人”的職業(yè)料理人群體,他們頭戴烏紗帽,身穿做工精良的和服,風度翩翩地出現在各種豪華的宴會中,使用精湛的刀法在現場切割出魚類或獸類的肉片擺在砧板上,再分送到賓客的膳臺上。憑借完美的刀工,這個群體享受著優(yōu)渥的待遇和頗高的禮遇。
“庖丁文化”的傳統(tǒng)是日本料理的精髓,也是檢驗一個廚師的基本法度。一個廚師到一家餐館就職,刀具需要自己裝備,自己保管,研磨養(yǎng)護也都須自己進行,絕不假手于人。新人入職之初,廚師長面試,親自檢查新廚師自備的刀具,從品牌到研磨養(yǎng)護方法都要一一過問,以此來判斷廚師的技術和修業(yè)狀況。廚師和刀融為一體,來時人和刀一起來,離職時人和刀一起走。至于刀具的配套,尤其是壽司店的廚師,根據分類用途,細分到令人嘆服的地步。資深的板前桑,一般都擁有數十種刀具:宰殺大型魚類的單刃庖丁、切割生魚的尖角柳葉刀、薄單刃的方形刺身刀、雕刻竹葉的花庖丁、專門切菜的菜刀、殺鰻魚用的鰻切刀,還有切壽司用的壽司刀……資深的料理店板前桑打開刀具行頭,那種一開蓋就刷爆眼球所帶來的震撼令人咋舌。
“庖丁之道”是日本料理廚師養(yǎng)成的修身之道。日本傳統(tǒng)料理是在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所謂“庖丁之道”的儀軌,源頭在中國。
從青銅刀到鐵制刀:上古刀工演進
我國古代將廚藝稱為“割烹”,正是切割技術與火候烹飪的合稱,而且“割”字當頭,置于“烹”之前,說明烹飪原料的初加工階段就離不開刀,刀工的重要性由此可見?!案钆搿边@個詞如今已經淡出中餐廚藝語境了,但仍然活在日本的飲食文化中。
遠古時期,烹飪中的原始刀具是石刀。在上海馬橋遺址博物館展出的一柄出土石刀,與后世的菜刀很像。據考古學者的研究,這種石刀功能很廣,從收割莊稼、屠宰牲畜到廚室切割,用的都是這把刀。與此同時,遠古時期的人們還用過骨刀和蚌殼刀,分別作為收割莊稼或切割獸肉、魚肉的輔助工具。不難想象,受制于原材料的質地,這類原始刀具鋒利程度十分有限。
到了商周時期,由于青銅的出現,廚室刀具變得鋒利起來。司馬遷《史記·殷本紀》里寫道,殷商開國功臣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王道”。這里的鼎指的是炊具,俎則是砧板,有砧板自然也有庖刀。一九八○年在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發(fā)現的二號墓中,隨葬品有兩把青銅制的單面刃刀,短柄的一把長18.4厘米,環(huán)手柄的長26.2厘米,尖部上挑,據考證都是用來切割肉類的餐刀。
除青銅刀具之外,商周時期還有將宇宙飛來的隕鐵與青銅相結合的刀具。一九七二年在河北藁城城西北出土的鐵刀銅鉞,刃部是用隕鐵鑲嵌在青銅上,非常鋒利。這種由隕鐵制作的青銅刀具,非常珍貴,往往被用來作為權貴的禮器,不可能運用在日常生活。因此,在廚房里擔任切割功能的,仍是銅錫合金鍛造的刀具,以銅斧砍剁牲畜肉大的部位,稱為“豚解”;以青銅薄刃刀具切割細的牛羊肉或魚肉,稱為“體解”。
與家畜獸類禽類相比,水產魚介的肉質肌理更為細膩柔嫩,對刀具和刀工提出很高要求。在春秋時期,食膾之風很盛,刀工精劣高下,直接影響到食物的品相、口感,因此對食物的切割便產生了嚴格的標準。當時的庖廚能根據食禮的需要,將牲畜進行“七體”“九體”和“二十四體”等不同的切割方式。戰(zhàn)國時期還出現了一種長而尖的廚刀,主要用來切割肉類中較為柔嫩的部位,看起來更接近今天日本的出刃魚刀或西廚的牛肉刀。這樣精良的刀具,在良庖手里“游刃有余”,切割出來的生膾達到“薄如蟬翼,輕可吹起”的妙境。
先秦的高端的切膾技術,從秦漢到魏晉一路傳承延綿不絕。畫像石、畫像磚和墓室壁畫中,有關廚室操刀切肉的場面不僅經常出現,而且廚師切割的動作也刻畫得非常細膩、惟妙惟肖。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陪葬食物中,生膾的種類之多令人驚異,切割得細細的牛膾、羊膾、鹿膾和魚膾各有一笥,從中可以折射出刀工所達到的精湛水準。
到了南北朝時期,由于鍛造技術出現了堪稱劃時代的進步,帶動了庖丁技藝的進一步發(fā)展。這契機在東漢末期出現,當時的鐵匠發(fā)明了“灌鋼法”,就是在冶煉的時候,將生鐵熔入熟鐵,再鍛打成刀。從煉鋼法上來看,這是一個很大的革新。到了南北朝時期,北齊的冶煉名匠綦毋懷文進一步發(fā)展了灌鋼法,造出著名的宿鐵刀。對此,《北史·綦毋懷文》中有詳細介紹:
燒生鐵精以重柔挺,數宿則成鋼。以柔鐵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
綦毋氏鍛造的宿鐵刀采用的是一種和鑄鐵脫碳、生鐵炒煉不同的新的制鋼工藝。其工藝是:先把生鐵熔化;澆灌到熟鐵上,使碳滲入熟鐵,增加熟鐵的含碳量,然后分別用牲尿和牲脂淬火成鋼。牲畜尿中含有鹽分,淬火對比水冷卻快。淬火后的鋼質堅硬;用牲畜脂肪淬火時冷卻慢,因此鋼質柔韌。經過這兩種淬火劑處理后,鋼質柔韌,刀刃剛柔兼得鋒利無比,制作出來的砍刀可以“斬甲過三十扎”,是足以令敵手聞風喪膽的利器。后來,隨著冶鐵生產規(guī)模化,宿鐵刀鍛造法很快從軍事領域延伸到日用刀具上。
這種鍛刀技術運用在廚室餐刀上,無疑對食物的切割技術會有一個快速的提升,刀工成形的技法越來越講究,呈現出豐富性與精密性,《齊民要術》中記載有片、條、臠、方等多種手法,運用在不同食材的切割中,如《作魚鲊·第七十四》中切割腌漬魚片的例子:
(鯉魚)去鱗,則臠,臠形長二寸,廣一寸,厚五分,皆使臠有皮。
這種刀法,與日本料理處理生魚常見的“三枚卸し”幾是如出一轍,也就是將完整的魚,分成兩片肉一副魚骨,再分別切段。又如“作羊盤腸法”,“細切羊絡肪二升,切生姜一斤”;“羌煮法”中的刀工,“好鹿頭令純煮令熟,著水中洗,治作臠,如二指大。豬肉琢做臛,下蔥白,如一虎口”;等等。這些記錄下來的刀工涉及形狀、尺寸和操作要領,實踐性很強??梢钥吹?,由于優(yōu)質鑄鐵刀在烹飪中的運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烹飪刀工遠較秦漢時期上了一個大臺階。盡管從后世中餐刀工的發(fā)展來追溯,魏晉時期的刀工成形技術還失之簡單,在豐富性與復雜性上與現代烹飪的刀工技法不可同日而語,但是這一時期的刀工技法,無疑已經處于一種蓄勢待發(fā)的前奏。對前代的切割之法進行系統(tǒng)總結,則要到隋唐之后。
《斫膾書》:失落的大唐切膾秘籍
刀具革新與廚室刀工相結合,到唐宋時期發(fā)展到一個精湛的境地。這表現在當時已經出現了專門的刀工著作,對這一行業(yè)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總結?!俄侥挄肪褪且徊垦芯壳心捴赖膶V?,反映了唐代烹飪刀工所達到的高度。
《斫膾書》成書于唐代,作者不詳,歷經宋、元、明三代,于晚明后佚失,很可惜無法了解唐代刀工發(fā)展的全貌。崇禎時期的著名書畫家李日華曾在其故人祝翁處讀過此書,在隨筆《紫桃軒雜綴》一書中留下了相關記錄:
首篇制刀砧,次別鮮品,次列刀法,有“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柳葉縷”“對翻蛺蝶”“千丈線”等名,大都稱其運刃之與所細薄之妙也。末有下豉醯及沸之法,務取火齊與均和三味,疑必易牙之徒所為也。當時余愛其文,未及借錄。今書與翁皆化烏有矣。
《下豉醯篇》中云:“剪香柔花葉為芼,取其殷紅翠碧,與銀絲相映,不獨爽喉,兼亦艷目?!比痪共恢闳峄楹位ㄒ?。
這位祝翁是個大玩家,沉迷于園藝,喜好花鳥蟲魚栽花種樹,而且喜好收集飲饌典籍,家藏中就藏有這樣一部在當時非常罕見的《斫膾書》??上н@部中國烹飪史上的奇拔之作在晚明之后失傳,不能不說是一個損失。不過從李日華的記錄來看,這部專論切膾之道的《斫膾書》至少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篇論述切膾刀具、研磨石,可能還有砧板的選用和制作;第二篇講述材料的選用,也就是如何選擇、鑒別用來作膾的食材;第三篇講各種刀工技法;第四篇寫如何調制各種調味料;第五篇講烹飪技術和火候。此外這部書還涉及與食膾料理相關的制作技術,如擺盤、配料等,難怪李日華說這部書在架構上堪比陸羽的《茶經》,可見是一部自成體系的技術性著作。
不得見全書原貌真是令人惋惜,尤其我最關心的有關切膾刀具的幾個細節(jié)無從知曉,如:唐代切膾的專用刀具是什么構造?單刃還是雙刃?庖廚切割魚肉時,如何運刀?是直切刀,還是拉切刀法?這些關鍵信息都不得而知。不過,從這引述的文字中,還是有幾處細節(jié)透露出一些端倪,頗可慰藉遐想。譬如,李日華所列舉的“小晃白”“大晃白”,可能就是切割生魚片時的下刀手法,不過單看名稱還是令人不得要領。著名文物學家王世襄曾借用現代廚藝界的切割肉片刀法來理解,揭開不少疑竇。中餐大廚在切肉切魚片時,為了不使肉片粘在刀面上,總是切一刀將刀身向切割物的相反方向倒一下,使魚肉豬肉的薄片肉片順順地貼在砧板上,這樣一刀一倒,雪白的刀身就要晃一下,在刀法嫻熟節(jié)奏飛快的廚師手下,一晃一晃白花花猶如雪片,所以叫“晃白”。所切割的食材,有大有小,關系到外翻動作的輕重和幅度,因此有“大晃白”“小晃白”的區(qū)別。
唐代盛行吃生食,吃生菜,吃生膾,也吃被譽為后來日本壽司源頭的魚鲊。游歷西域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義凈和尚,在對比中土和西域各地飲食習慣的差異時這樣寫道:“冬夏時人,魚菜多生食,此內西國咸悉不餐……”當時的烹飪著作《膳夫經手錄》的殘卷部分的飲饌百態(tài)展示了唐代這一食尚,如當時市場上用于制作生膾的魚類就有“鲙(通膾),莫先于鯽魚;鳊、魴、鯛、鱸次之,鱭、?、魿、黃、竹五種為下;其他皆強為之爾,不足數也”。切膾也出現了專用的刀具,稱為“膾手刀子”,是切膾的利器。晚唐博物學家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記載著唐玄宗在賜予安祿山的物品中有“鯽并膾手刀子”。此外,段成式還在卷四“物革”篇中專門記錄了一個名叫南孝廉的人的切膾神技:
進士段碩常識南孝廉者,善斫鲙??e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向捷,若合節(jié)奏。因會客衒技,先起魚架之,忽暴風雨,雷震一聲,鲙悉化為蝴蝶飛去。南驚懼,遂折刀,誓不復作。
這個南孝廉出神入化的刀工,實在堪比莊子《養(yǎng)生主》中的庖丁。
此外,《斫膾書》書中對香辛料類蔬菜的切法也有很生動的展示,如“舞梨花”“柳葉縷”“對翻蛺蝶”“千丈線”等名稱,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是形容快刀切白色蔬菜的情景,例如蘿卜、蕪菁之類,具有鮮明的畫面感,而這些都是食膾中常見的配料。查唐代楊曄所撰《膳夫經手錄》,其中即有用苜蓿和蒲公英做生膾配料的記載:用快刀切苜蓿莖,薄片被刀帶起,旋即落到砧板上,猶如梨花飄落,故名“舞梨花”。而“柳葉縷”則是將黃瓜豎刀切成卷筒,再橫切成細長絲狀,猶如柳葉眉。所謂“對翻蝴蝶”,也是花樣刀工的一種,將圓蘿卜切成圓片,第一刀并不切斷,第二刀才切到底,切片攤開鋪平于盤中,中間相連,兩邊半圓對稱,紋路也相對,猶如展翅飛翔的蝴蝶?!扒д删€”即是將蔬菜的根莖切成細絲的切法,大致相當于日本割烹料理的“纖切”,蘿卜和蘘荷常用這種切法。
用細切的蘿卜、苜蓿、黃瓜或柑橘皮搭配生膾食用的食俗一直到宋代還很流行。北宋初年詩壇巨擘梅堯臣的妻子極善于切膾料理,刀工一流,切膾與切蘿卜絲配料咄嗟立辦:“我家少婦磨寶刀,破鱗奮鬐如欲飛。蕭蕭云葉落盤面,粟粟霜卜為縷衣。楚橙作虀香出屋,賓朋競至排入扉?!保穲虺肌对O膾示坐客》)這幾句詩中,從磨刀、切膾,以及切蘿卜絲和香橙皮作為上魚片的配料,與后世日本刺身的流儀極為相似。
更為有趣的是,李日華所轉述的《下豉醯篇》,還透露了生膾作料的調制法。醯是酸醋,豉就是豆豉,或者是豆豉液體濾出的清漿,也就是醬油的前身。唐代在制作這種作料時,還加入了以香葇的花和葉熬制出來的汁液。《下豉醯篇》中有云:“剪香柔花葉為芼,取其殷紅翠碧,與銀絲相映,不獨爽喉,兼亦艷目?!毕闳|就是中草藥常見的香薷,葉花都可以吃,花為紫色,非常美麗,略帶辛辣味,氣味都與紫蘇很近似。在南北朝時期,香葇就常常作為生膾的作料?!短綇V記》卷二三四“吳饌”條目下面記載了吳郡名產松江鱸魚膾的吃法,即切成薄片后與切細的香葇花葉一起拌均勻,是佐酒的上品料理,據說連隋煬帝都垂涎不已,用保鮮的雪船晝夜從吳郡運送到長安一快朵頤。到了唐代,生膾的作料有很大改進,將香葇與醬油、米醋一同熬煮,調制成沾生魚片的醬汁。香葇花為紫色,熬出來的汁液殷紅姹紫,與雪白的蘿卜絲和鮮艷的魚片相映成趣,不僅養(yǎng)眼,而且美味爽口。
《斫膾書》所記載的技術體系對于食膾風尚的推動無疑巨大。從以上幾個方面的記述來看,唐宋時期流行的魚肉切膾的吃法,很自然讓人會聯想到如今的日本料理。不同的是切膾的習俗在中國早已消失,而在日本依然以“刺身”之名延續(xù)至今。進而不禁想到,《斫膾書》這部在中國失傳的切膾指南書,是否就若隱若現潛藏在日本庖丁一招一式的傳統(tǒng)中呢?
日本烹飪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的刺身刀法專著是成書于室町時代的《四條流庖丁書》,堪稱日本庖丁之道的源頭,而在時間上比《斫膾書》晚了數百年。不過,四條流在日本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烹飪流派,以善用庖丁之術而聞名,至今已經傳了超過四十代。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應光孝天皇(830-887)的召請,四條中納言藤原山萌為皇家執(zhí)掌宮廷御膳和饗宴。藤原山萌活躍的年代,正是日本歷史上仿唐之風甚為濃厚的時期,整個日本社會,從京城的營造法式到政治制度、宗教文化一直到宮廷飲食制度,均以大唐文化為嚆矢。而通過對《斫膾書》的解讀與懸想中,我們隱隱可以發(fā)現日本刺身技術體系與唐宋切膾刀工法式的血緣傳承關系?!俄侥挄坊蛘咂渲兴涊d的唐朝切膾方式,或許正是這樣,在傳到日本后被完整保留在四條流的庖丁技術系統(tǒng)中,并以此為源頭一脈流傳下來。
二○二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