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龍口市中醫(yī)醫(yī)院內分泌科,山東 煙臺 265701)
2型糖尿?。╰ype 2 diabetes,T2DM)是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代謝性疾病,主要特征為胰島素抵抗與胰島素相對不足[1]。臨床研究[2]顯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持續(xù)升高,患者群體以中老年為主,但呈現年輕化發(fā)病趨勢。而我國糖尿病患者以T2DM類型為主,臨床診治工作的醫(yī)療負擔較重。T2DM患者病情進展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發(fā)病風險,按2020版《ADA糖尿病診療指南》[3]推薦,對高血糖癥狀明顯、糖化血紅蛋白(HbA1c)>10%的患者,應盡早采取胰島素治療。而臨床實踐發(fā)現,基礎胰島素治療存在血糖變異性大、低血糖風險高、作用時間短等弊端,部分患者起始治療階段可能出現血糖水平異常波動、不良作用明顯等問題。對血糖控制不達標患者,在排除患者用藥依從性低、飲食管理不當等可能性的情況下,亟需優(yōu)化治療方案或更換治療策略,以提升整體療效。本研究對T2DM患者轉德谷門冬雙胰島素(IDegAsp)與雙時相門冬胰島素30(BIAsp30)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探討兩種治療方案在改善T2DM患者臨床指標方面的臨床價值,以及治療期間的安全性,以期為T2DM患者基礎胰島素治療后的方案優(yōu)化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龍口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80例T2DM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患者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42~67歲,平均年齡(54.18±3.75)歲;身體質量指數(BMI)22.1~27.4 kg/m2,平均BMI(25.14±2.03)kg/m2; 既往治療方案:僅基礎胰島素4例,基礎胰島素+二甲雙胍緩釋片7例,僅預混胰島素12例,預混胰島素+二甲雙胍緩釋片17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43~65歲,平均年齡(53.78±3.19)歲;BMI 22.5~27.3 kg/m2,平均BMI(25.08±2.15)kg/m2;既往治療方案:僅基礎胰島素2例,基礎胰島素+二甲雙胍緩釋片8例,僅預混胰島素11例,預混胰島素+二甲雙胍緩釋片1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龍口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T2DM的相關診斷標準[4];②此前接受基礎胰島素、預混胰島素治療,但血糖控制不達標;③無本研究所涉藥品相關禁忌證;④基線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存在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實質性病變;②合并其他嚴重基礎疾??;③存在精神疾病者。剔除標準:①治療期間依從性較差;②失聯;③患者自行退出研究。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中,既往服用二甲雙胍緩釋片者,服藥方法與劑量不變,仍繼續(xù)用藥。對照組將既往胰島素治療方案轉為BIAsp30治療,具體方案如下:既往按“1次/d”(QD)注射胰島素者,總劑量[0.5~1.0單位/(kg·d)]不變,胰島素類型更換為BIAsp30[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33006,規(guī)格:100單位/mL,3mL/支(特充)],均勻分配至早餐、晚餐前;既往按“2次/d”(BID)注射胰島素者,直接轉為等劑量BID方案。觀察組將既往胰島素治療方案轉為IDegAsp治療,具體方案如下:既往接受QD方案者,胰島素類型更換為IDegAsp[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227004,規(guī)格:3 mL∶300單位(暢充)],總劑量不變,均勻分配至早餐、晚餐前;既往接受BID方案者,直接轉為等劑量BID方案。兩組患者用藥期間均監(jiān)測餐前血糖水平,血糖調整目標為4.0~7.0 mmol/L。每周電話隨訪1次,了解每日早餐前、早餐后2 h、晚餐前、晚餐后2 h、凌晨3:00等關鍵時間節(jié)點的血糖測量數據,根據數值變化調整胰島素給藥劑量。兩組患者均至少完成 3個月隨訪。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胰島素方案調整前、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早餐前血糖、晚餐前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其中,HbAlc采用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上海華臣生物試劑公司,型號:M-2000PT)進行測定,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置于預先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鉀(EDTA-K2)的采血管中,即刻送檢,對應檢測方法為高壓液相色譜法;早餐前與晚餐前血糖水平由患者自行測定。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胰島素用量情況。③比較兩組患者BMI變化情況。④比較兩組患者夜間低血糖事件(以凌晨3:00血糖檢測結果為依據)與其他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早餐前血糖、晚餐前血糖、HbAlc水平各項指標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P<0.05。HbAlc:糖化血紅蛋白。
組別 例數 早餐前血糖(mmol/L) 晚餐前血糖(mmol/L) HbAl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9.00±0.91 4.58±0.24* 8.75±1.21 4.48±0.53* 8.59±1.18 6.36±0.84*對照組 40 9.06±1.20 5.37±0.79* 9.08±0.70 5.32±0.29* 8.65±0.77 7.39±1.05*t值 0.252 6.051 1.493 8.794 0.269 4.845 P值 0.802 <0.001 0.140 <0.001 0.789 <0.001
2.2 兩組患者胰島素用量情況比較干預3個月后,兩組患者單次劑量標準、每日用藥劑量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胰島素用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胰島素用量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胰島素用量情況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單次劑量標準(U/kg) 每日用藥劑量(U/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0.27±0.04 0.18±0.05* 13.87±4.52 10.17±3.14*對照組 40 0.28±0.06 0.23±0.07* 13.95±4.18 11.56±3.06*t值 0.877 3.676 0.082 2.005 P值 0.384 <0.001 0.935 0.048
2.3 兩組患者BMI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BMI指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BMI指標比較(kg/m2,±s)
表3 兩組患者BMI指標比較(kg/m2,±s)
BMI:身體質量指數。
組別 例數 治療前BMI 治療后BMI觀察組 40 25.14±2.03 24.37±1.84對照組 40 25.08±2.15 24.52±1.79 t值 0.128 0.370 P值 0.898 0.712
2.4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事件情況比較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事件情況比較[例(%)]
胰島素治療是控制T2DM患者血糖水平的重要方法。在明確診斷病情、積極監(jiān)測餐前與餐后血糖水平變化情況的基礎上,以血糖監(jiān)測數據與療效評價結果指導胰島素方案的優(yōu)化,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效果。相關指南[5]建議,對基礎治療后血糖仍未達標的T2DM患者,基層醫(yī)生需根據HbAlc水平與血糖監(jiān)測結果,合理進行不同的口服降糖藥聯用與起始胰島素治療。但對于新診斷T2DM患者,胰島素治療的實際效果仍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胰島功能差、血糖水平偏高等[6]。為持續(xù)改善T2DM患者的整體療效,在制訂降糖治療方案時應慎重考慮胰島素治療的介入時機與應用方法,密切聯系患者的胰島功能情況與血糖監(jiān)測數據。而對于經基礎胰島素、預混胰島素治療未達到預期血糖控制目標的患者,需評估現行胰島素治療方案的合理性,及時更換藥物或優(yōu)化用藥方法,避免血糖水平不穩(wěn)定導致病情進展。
BIAsp30與IDegAsp在T2DM患者降糖治療中有重要應用。BIAsp30由30%速效門冬胰島素、70%精蛋白門冬胰島素組成,兼有速效與中效胰島素特性,注射后約10~20 min可發(fā)揮降糖作用,血藥濃度高峰的持續(xù)時間一般為1~3 h,按BID方案給藥,基本可滿足T2DM患者的降糖治療目標。李玉秀等[7]研究發(fā)現,雙時相BIAsp30能夠有效降低T2DM患者血糖水平,老年、中青年患者均適用。IDegAsp由30%速效胰島素、70%長效胰島素,分別以穩(wěn)定可溶形式存在。與常規(guī)預混胰島素相比,IDegAsp能夠通過構象改變穩(wěn)定發(fā)揮效用,有效控制T2DM患者的空腹血糖與餐后血糖,且用藥前無需混懸。Kalra[8]指出,IDegAsp在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模式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從理論層面分析,BIAsp30與IDegAsp均具有穩(wěn)定的降糖作用,而對于既往基礎胰島素治療后血糖控制效果欠佳的T2DM患者,在優(yōu)化降糖治療方案時需更為慎重,權衡兩種治療方案的療效與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對BIAsp30與IDegAsp治療的臨床價值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相較于BIAsp30治療,IDegAsp能夠更加顯著改善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效果,降低HbAlc水平。上述結論與Haahr等[9]和Onishi等[10]的對比分析結果基本一致,提示IDegAsp在T2DM患者降糖治療中的效果顯著。分析兩種治療方案降糖作用差異的具體原因,可能與IDegAsp中的長效胰島素延長持續(xù)作用時間有關,而HbAlc水平變化的影響因素較復雜,如BIAsp30、IDegAsp的雙重控制效果可能存在差異,血糖絕對值變化幅度不同引起的HbAlc改變差異等。進一步分析發(fā)現,觀察組餐前血糖水平基本達到預期目標,而對照組仍有部分患者血糖監(jiān)測結果稍高于目標值,考慮與BIAsp30持續(xù)作用時間、半衰期等有關。胰島素用量管理是優(yōu)化降糖治療方案的重點,在兼顧降糖效果與風險控制方面有突出作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采取每周調整胰島素用量的優(yōu)化策略,以隨訪時患者提供的血糖監(jiān)測結果為依據,合理調整下一階段BIAsp30或IDegAsp的用藥劑量。對比發(fā)現,觀察組胰島素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規(guī)范應用IDegAsp可減少胰島素的整體用量。此外,本研究從治療前后BMI變化及各類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評價BIAsp30、IDegAsp的安全性,結果發(fā)現,兩組患者的BMI與其他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IDegAsp用于基礎胰島素治療效果不佳患者的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BIAsp30、IDegAsp對胰島素治療后血糖控制不達標的T2DM患者均有良好的降糖作用,但IDegAsp方案整體效果更優(yōu),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指標,促進HbAlc水平降低,降低夜間低血糖風險,減少胰島素的整體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