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琴,文純芳,朱 彪,田蕭羽,黨瑞杰,王立軍
在口腔臨床中經(jīng)常遇到炎癥所致的骨缺損,如根尖周炎、牙周炎和種植體周圍炎等疾病均可導致骨組織與結締組織破壞缺損[1, 2]。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具有分化為成骨細胞并進一步實現(xiàn)骨再生的潛能,然而過度的炎癥刺激可抑制BMSCs 的成骨活性,成為骨再生的不利影響[3]。鳶尾素是最近發(fā)現(xiàn)的一種在棕色脂肪組織中高表達的分泌型細胞因子[4]。有研究表明,鳶尾素能夠促進BMSCs 成骨分化[5, 6]并能抑制炎癥信號通路及炎性反應[7]。但是,鳶尾素能否促進炎癥狀態(tài)下BMSCs的成骨分化尚不清楚。因此,本課題擬采用牙齦卟啉單胞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模擬體外炎癥狀態(tài)[8],探討在炎癥狀態(tài)下鳶尾素對小鼠BMSCs成骨分化的影響。
1.1 試劑與儀器 6周齡雄性SPF級C57小鼠10只(湖南斯萊克景達實驗動物有限公司)。重組鳶尾素蛋白(美國Phoenix Pharmaceuticals),LPS(美國Sigma),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半定量試劑盒、CCK-8試劑盒(日本同仁),α-MEM培養(yǎng)基、高糖DMEM培養(yǎng)基、胎牛血清(以色列BI),茜素紅染液、胰酶(美國Sigma),青霉素及鏈霉素(德國Merck),ALP一抗(貨號:ab229126, 稀釋比例:1:1000;英國Abcam)、骨鈣素(osteocalcin,OCN)一體 (貨號:sc-365797,稀釋比例:1∶500;美國Santa Cruz)及山羊抗兔二抗(美國CST);CD11b、CD45、CD29、CD90抗體(美國BD Biosciences);BCA(bicinchoninic acid)測定試劑盒(上海源葉生物);聚偏氟乙烯膜(美國Millipore)。CO2恒溫培養(yǎng)箱(371,美國賽默飛·世爾);生物凈化工作臺(BCM-1000A型,蘇州安泰);5702R型低速離心機、Biophotometer核酸蛋白測定儀(德國Eppendorf);流式細胞儀(CytoFLEX,美國Beckman Coulter);酶標儀(RT6100,深圳雷杜);電泳儀(DYY-7C,北京六一儀器廠);恒溫水浴鍋(HH8,上海邦西);正置熒光顯微鏡(LW300LFT,日本奧林巴斯)。
1.2 培養(yǎng)小鼠BMSCs 采用全骨髓貼壁法分離、培養(yǎng)小鼠BMSCs,操作步驟參照文獻[9]報道:在無菌操作臺內(nèi)將小鼠脛骨骨髓液沖出,離心后棄上清;接入細胞培養(yǎng)瓶中培養(yǎng),2 d后換液去除懸浮不貼壁細胞,此后隔3 d換液1次。待細胞長滿瓶底面積的80%時,開始進行傳代培養(yǎng)。將小鼠BMSCs分成3組:對照組(Vehicle組),牙齦卟啉單胞菌脂多糖誘導炎癥組(LPS組)與鳶尾素組(LPS +鳶尾素)。
1.3 細胞鑒定 0.05%胰酶消化第3代BMSCs,將其制成2×105/ml的單細胞懸液備用。分別加入熒光標記的抗CD11b、CD45、CD29和CD90抗體[10],4 ℃避光孵育30 min后洗脫未結合的抗體,上機檢測。
1.4 細胞活力 將BMSCs懸液接種到96孔板(2.0×103/孔),分別加入LPS(1 μg/ml)[11]和不同濃度的鳶尾素(50、100、200 ng/ml),每組5個復孔。接種5 d后按照試劑盒說明檢測細胞增殖活性:每孔中加入10 μl CCK-8液,避光孵育2 h,采用吸光光度值(OD=492 nm)反映BMSCs的增殖活力。
1.5 ALP活性檢測 將BMSCs懸液接種于96孔板(5.0×103/孔),待細胞鋪滿孔底約70%的面積時,換為成骨誘導液,同時加入1 μg/ml LPS和不同濃度的鳶尾素(50、100、200 ng/ml),每組3個復孔。分別于加藥后第1、3、5、7天,檢測各組細胞的ALP活性。鳶尾素可呈濃度依賴性地升高ALP活性且其作用具有飽和性,后續(xù)實驗采用100 ng/ml 作為鳶尾素的干預濃度(表1)。
1.6 成骨相關基因的轉錄表達 各組細胞成骨誘導培養(yǎng)5 d,使用Trizol提取總RNA,10 μl體系中將RNA反轉錄為cDNA并進行擴增,檢測Runt相關轉錄因子(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鋅指結構轉錄因子(Osterix,Osx)、ALP與骨鈣素(osteocalcin,OCN)轉錄情況,引物序列參考既往文獻[9]報道,目的基因的計算采用2-ΔΔCt法。
1.7 成骨相關蛋白的表達 各組細胞成骨誘導培養(yǎng)5 d,RIPA裂解細胞后提取總蛋白。BCA法測定濃度后進行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分離蛋白、濕電印跡法轉膜(220 mA,2 h),快速封閉液封閉,特異性一抗孵育過夜(4 ℃),再以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二抗孵育2 h。最后,用化學發(fā)光劑染色、顯影并采用BandScan 5.0軟件分析膠片灰度[12]。
1.8 礦化能力檢測 各組細胞成骨誘導培養(yǎng)14 d,吸棄培養(yǎng)液,ddH2O洗3遍。72%乙醇固定50 min后行茜素紅染色。然后,溶解礦化結節(jié)并于波長=570 nm處測定吸光光度值。
2.1 BMSCs細胞鑒定 細胞表面抗原CD11b(0.75%)和CD45(1.55%)呈陰性;細胞表面抗原CD29(91.6%)和CD90(94.2%)呈陽性,說明成功分離并培養(yǎng)出了BMSCs。
2.2 細胞增殖活力 與Vehicle組相比,LPS明顯促進BMSCs增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84±0.11)vs.(0.50±0.05),P<0.05)];不同濃度的鳶尾素對炎癥條件下BMSCs的增殖活力均無影響[50 ng/ml,(0.83±0.06)vs.(0.84±0.11);100 ng/ml, (0.86±0.05)vs.(0.84±0.11); 200 ng/ml,(0.84±0.08)vs.(0.84±0.11),P>0.05]。
2.3 鳶尾素對ALP活性的影響 各組細胞在成骨誘導培養(yǎng)3 d后,ALP活性開始上升。在第5天時,ALP活性達到峰值,此后開始下降。與Vehicle組相比,LPS抑制BMSCs的ALP活性;鳶尾素呈濃度依賴性地升高ALP活性且其作用具有飽和性(表1)。因100 ng/ml與200 ng/ml 鳶尾素提高ALP活性的作用無差別,故本實驗采用100 ng/ml作為后續(xù)實驗的干預濃度。
表1 鳶尾素對小鼠BMSCs的ALP活性影響
2.4 鳶尾素對成骨基因轉錄表達的影響 PCR結果表明:與Vehicle組比較,LPS顯著抑制成骨基因Runx2(P=0.001)、Osx(P=0.002)、ALP(P=0.006)和OCN(P=0.000)的表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鳶尾素干預可不同程度地提高這些成骨基因(Runx2,P=0.008;Osx,P=0.007;ALP,P=0.023;OCN,P=0.217)的轉錄表達(表2)。
表2 鳶尾素對小鼠BMSCs成骨相關基因轉錄表達的影響
2.5 鳶尾素對成骨蛋白表達的影響 與mRNA檢測結果一致,蛋白質(zhì)水平的檢測也表明:與Vehicle組相比較,LPS顯著抑制成骨蛋白ALP(P=0.000)和OCN(P=0.000)的表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鳶尾素可提高ALP(P=0.001)和OCN(P=0.001)蛋白的表達(表3)。
表3 鳶尾素對小鼠BMSCs成骨相關蛋白表達的影響
2.6 鳶尾素對礦化水平的影響 各組細胞成骨誘導14 d后進行茜素紅染色(圖1)及半定量分析,結果顯示:與Vehicle組相比,LPS組的礦化水平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49±0.04)vs.(1.00±0.06);P<0.05];鳶尾素組的礦化水平顯著提高[(0.91±0.07)vs.(9.49±0.04);P<0.05]。
圖1 鳶尾素對小鼠BMSCs礦化水平的影響
本研究以LPS刺激模擬細菌感染誘導產(chǎn)生的炎癥狀態(tài),發(fā)現(xiàn)鳶尾素能夠上調(diào)炎癥環(huán)境中小鼠BMSCs成骨相關基因Runx2、Osx和ALP的轉錄表達,促進成骨相關蛋白ALP和OCN的表達,進而促進炎癥微環(huán)境中BMSCs向成骨細胞分化。
作為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重要組分,LPS是細菌產(chǎn)生毒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體外實驗中常用LPS模擬細菌感染誘導產(chǎn)生的炎癥微環(huán)境。當細菌侵犯骨組織時,在炎癥因子的不斷刺激下,成骨活性被抑制,而破骨活性卻得到增強,炎癥破壞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根尖周炎、牙周炎和種植體周圍炎骨缺損[13]。BMSCs是分化為成骨細胞的主要來源,是骨再生的關鍵。BMSCs以陽性表達CD29和CD90、陰性表達CD11b和CD45為主要特征[14,15],流式結果證明本研究成功分離并培養(yǎng)出了BMSCs。以BMSCs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LPS誘導的炎癥微環(huán)境中,BMSCs的成骨活性被顯著地抑制。然而,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LPS能促進BMSCs的增殖。這可能是BMSCs產(chǎn)生的保護性免疫調(diào)節(jié)反應所致,因為有研究表明,早期的炎癥反應可募集BMSCs遷移至炎癥部位并誘導其增殖,以改善炎癥微環(huán)境[11,16]。
鳶尾素是運動誘導產(chǎn)生的肌源性細胞因子,以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鳶尾素具有抗炎與抗分解代謝的功能[17,18]。本實驗從成骨基因的轉錄和翻譯兩個層面證實,鳶尾素能抵抗炎性因素對BMSCs成骨分化的抑制作用,即鳶尾素促進炎癥狀態(tài)下BMSCs成骨分化。但是,對于鳶尾素在BMSCs成骨分化方面產(chǎn)生抗炎作用的作用機制,本實驗未進一步深入探討。有研究發(fā)現(xiàn),鳶尾素干預能夠提高BMSCs的自噬水平,通過激活Wnt/β-catenin信號通路促進BMSCs成骨分化[18]。而且,細胞的自噬水平在LPS誘導的炎癥微環(huán)境中會發(fā)生改變[19-22]。因此,自噬在炎癥微環(huán)境中鳶尾素促進BMS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值得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fā)現(xiàn)鳶尾素能提高炎癥狀態(tài)下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有助于為根尖周炎、牙周炎和種植體周圍炎等炎癥狀態(tài)下頜骨損傷的修復提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