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明,陳錫章,許程生,鐘華成(通信作者)
1 漳州市漳浦縣醫(yī)院(福建漳州 363200);2 第九〇九醫(yī)院·廈門大學附屬東南醫(yī)院(福建漳州 363000)
乳腺癌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1-2]。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呈不斷增長趨勢,而降低患者病死率的關鍵在于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3-6]。隨著計算機數字化時代的高速發(fā)展,醫(yī)學影像技術緊隨其后,影像學診斷在乳腺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9 年2 月至2021 年12 月于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75 例乳腺癌(均經病理檢查確診)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MRI 與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在乳腺癌術前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 年2 月至2021 年12 月于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75 例乳腺癌(均經病理檢查確診)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年齡18~79 歲,平均(45.36±3.29)歲;病程5 d 至6 個月,平均(95.56±30.85)d;浸潤性導管癌85 例,導管原位癌49 例,浸潤性小葉癌25 例,黏液腺癌16 例。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體格檢查觸診腫塊,懷疑乳腺占位性病變;單發(fā)病灶;未行假體植入;均行MRI 與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檢查,且術前進行穿刺活檢,并經病理檢查確診為乳腺癌。排除標準:患有其他惡性腫瘤或其他器官組織嚴重病變者;有乳腺手術史或有創(chuàng)檢查史;有其他惡性腫瘤病史;影像學檢查資料不全。
1.2.1 MRI 檢查
儀器采用GE(美國)1.5T Signa HDxt 醫(y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乳腺相控陣專用線圈。檢查前囑患者穿較為寬松的衣服,去除身上的金屬異物;檢查時患者行俯臥位,雙乳自然下垂于乳腺線圈的凹形孔內,使掃描部位盡量靠近主磁場及線圈的中心,雙手上舉,兩手臂交叉(注雙手不要交叉為環(huán)路),檢查時囑患者背部固定以減輕運動導致的偽影,為患者佩戴耳機以免損傷聽力。掃描序列及參數如下:(1)橫斷位反轉恢復脂肪抑制(turbo inversion recovery magnirude,Tirm),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450 ms,回波時間(echo time,TE)15 ms,層厚4~6 mm,層間距為10%~20%層厚,使用矩陣450×512,視 野360 mm×400 mm,B 值800~1 000;(2)橫斷位矢狀位脂肪抑制T2加權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TR 3 150 ms,TE 92 ms,層厚4~6 mm,層間距為10%~20%層厚,選擇矩陣450×512,視野為360 mm×400 mm,B 值800~1 000;(3)橫斷位彌散加權成像,TR 450 ms,TE 15 ms,層厚4 mm,層間距為10%~20%層厚,視野340 mm×340 mm,矩 陣450×512,B 值800~1 000;(4)采用6~10 期增強掃描,每期掃描60~90 s,蒙片掃描完成后暫停,使用高壓注射器推注釓噴酸葡胺注射液(北京北陸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045,規(guī)格:20 ml∶7.42 g),劑量為0.2 mmol/kg,注射速率為3.0 ml/s,注射后30 s 開始掃描,在橫斷面動態(tài)掃描完成后再行雙側冠狀面掃描,TR 5.45 ms,TE 3.78 ms,厚層1 mm,視野340 mm×340 mm。所有掃描完成后對各序列圖像進行過濾、優(yōu)化,選擇專用軟件繪制時間-信號強度曲線(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time signal intensitycurve,DCE-TIC),采用橫斷位瘤體的最大前后徑、左右徑和發(fā)現占位病變總層數的乘積作為瘤體體積。
1.2.2 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檢查
儀器采用Giotto(意大利)GIOTTO IMAGE MD全數字高頻鎢銠靶乳腺X 線檢查裝置,陽極靶材料為鎢銠合金。檢查前向患者介紹此項檢查的目的和檢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避免因患者配合欠佳造成重復檢查,增加患者的受輻射劑量。檢查時,常規(guī)行內外側斜位及軸位攝影,必要時增加特殊投照體位及局部加壓攝影;曝光參數為26~34 kV、25~140 MAS,采用軸位的前后徑、左右徑和上下徑(內外側斜位)的乘積作為瘤體體積。
由5 位副高職稱級別影像學診斷醫(yī)師對檢查結果進行評估,并做出意見一致的評估結果。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比較兩種檢查的乳腺癌診斷符合率,測定瘤體體積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相關性,以及不同病理分型的診斷符合率。
MRI 診斷乳腺癌的標準:平掃顯示,病灶邊界模糊、不規(guī)則、分葉,呈星芒狀或有毛刺的腫塊;增強掃描顯示,病灶邊緣環(huán)形強化、導管強化、乳腺實質不均勻的斑點狀強化,DCE-TIC曲線呈快進快出型[7-9]。
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診斷乳腺癌的標準:直接征象為乳腺內不規(guī)則形或分葉狀腫塊影,邊緣多有毛刺,參差不齊,或有較為粗大的觸角,腫塊密度較周圍腺體增高,腫塊內或外可見多種多樣鈣化,可呈顆粒狀、短桿狀或蚯蚓狀,圓形或橢圓形,或呈細沙粒樣;間接征象為局部皮膚增厚或凹陷,乳頭內陷或漏斗征等[10-11]。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MRI 的乳腺癌診斷符合率為98.29%(172/175),高于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的79.43%(139/1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984,P<0.05)。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MRI 測定的瘤體體積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相關性系數高于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計算的瘤體體積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相關性
MRI 對導管原位癌、浸潤性小葉癌及黏液腺癌的診斷符合率均高于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的病理分型診斷符合率比較[例(%)]
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是一種檢查鈣化病變最為敏感的影像方法。乳腺細胞中鈣磷含量較多,而微小鈣化在乳腺癌的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中較為常見。研究[12-13]指出,40.0%的乳腺癌癌前病變可通過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中的微小鈣化檢出,特別是臨床上不能觸及腫塊的隱匿性乳腺癌,其中大多數是通過微小鈣化灶檢出的。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所拍攝的影像圖像可清晰顯示退化性乳腺病變,能夠避免漏診與誤診,但對于致密型乳腺,在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的影像中尋找小結節(jié)較為困難,原因與致密型乳腺結構重疊影像和穿透力相對較差有關[14];此外,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對直徑<2.0 cm 的單純腫塊的顯示與定性仍然存在困難。本研究結果顯示,175 例乳腺癌患者患者中,數字化乳腺X線攝影診斷符合139 例,漏診36 例(病灶直徑均<2.0 cm),其中5 例為單純腫塊,周邊組織內未見明顯點狀、沙粒樣鈣化。
MRI 是不同于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的影像檢查方法,其具有軟組織分辨力較高、無輻射等優(yōu)勢,且具有多種成像序列,可以任意角度成像,可提供更多的乳腺組織結構信息[15];增強掃描還可以清晰顯示病灶血流情況和所處空間結構,彌補X 線攝影無法檢出部分隱匿性病灶的不足,對于早期乳腺癌可以實現早發(fā)現、早治療;此外,DCE-TIC 曲線可以進一步提高乳腺癌的檢出率[16-17]。本研究結果顯示,175 例乳腺癌患者患者中,MRI 診斷符合172 例,漏診3 例的病灶較?。ㄖ睆骄t;1 cm),且形態(tài)學、血流動力學表現不典型(病灶呈點狀和非腫塊樣強化表現,DCE-TIC 曲線呈平臺型),被診斷為良性腫塊。
本研究結果顯示,MRI 測定的瘤體體積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相關性系數高于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過程中乳房受壓變扁變平,乳腺組織呈壓扁緊張狀態(tài),部分病灶組織會被正常腺體組織遮蓋,因此測定的瘤體體積只是病灶中的鈣化成分;同時,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無法區(qū)分乳腺癌病灶向周圍組織的浸潤和纖維組織增生的邊緣,這也是測量結果誤差較大的原因[18]。MRI 檢查過程中雙側乳房自然懸垂于乳腺線圈內,乳腺組織不受壓,因此顯示效果較好,測量結果也較為準確[19];此外,乳腺癌病灶的血流較為豐富,MRI 增強掃描可發(fā)現病灶呈明顯強化現象,病灶邊緣顯示較為清楚,與周邊組織或器官的關系也較為清晰,因此測量結果準確度較高。
綜上所述,MRI 的乳腺癌診斷符合率及不同病理分型的診斷符合率均高于數字化乳腺X 線攝影,且測定的瘤體體積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相關性高于數字化乳腺X線攝影,可為治療方案的制訂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