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漢唐時期的海潮知識

        2023-03-23 00:21:44魯西奇
        歷史地理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海潮潮位潮水

        魯西奇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上海 200433)

        海洋潮汐是近海岸發(fā)生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現(xiàn)象。海洋潮汐的升降漲落,與濱海地域的經(jīng)濟、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船只航行和進港、出港,港口建設,漁民近海捕撈采集,鹽業(yè)生產(chǎn),沿海農(nóng)田墾殖與灌溉,以及防災減災、環(huán)境保護等,都必須順應潮汐變化的規(guī)律。我國古代很早就已開始觀察潮汐現(xiàn)象,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并認識到潮汐變化的規(guī)律性,進而對潮汐的成因、規(guī)律進行探索。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綜論中國古代對于潮汐現(xiàn)象的認識,指出:“在近代以前,中國對潮汐現(xiàn)象的了解和興趣總的說來是多于歐洲的。”地中海的潮汐較微弱,中國海岸的潮汐卻相當大,所以在潮汐現(xiàn)象解釋方面,直到11世紀,中國的潮汐理論一直比歐洲先進得多。(1)[英] 李約瑟著,梅榮照等譯: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3卷《數(shù)學、天學和地學》,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491—492頁。

        有關中國古代潮汐觀察、認識與解釋的研究,主要圍繞驗潮與潮汐表、潮汐成因理論、涌潮(暴漲潮)理論三個方面展開。(2)中國古代潮汐理論的研究,重要成果有中國古代潮汐史料整理組編: 《中國古代潮汐論著選譯》,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徐瑜: 《唐代潮汐學家竇叔蒙及其〈海濤志〉》,《歷史研究》1978年第6期;李文渭、徐瑜: 《北宋張君房〈潮說〉與“月遲算潮法”》,《山東海洋學院學報》1979年第2期;[日] 寺地尊著,姜麗蓉譯: 《唐宋時代潮汐論的特征——以同類相引思想的歷史變遷為例》,《科技史譯叢》1982年第3輯;宋正海: 《中國古代的海洋潮汐學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1984年第3期;宋正海、趙叔松: 《中國古代潮汐表》,《大自然探索》1987年第2期;戴念祖: 《中國古代對潮汐的觀察及近距作用的觀念》,《物理》1988年第4期;艾素珍: 《開創(chuàng)性的潮時推算圖——唐竇叔蒙〈濤時圖〉》,《文史知識》1995年第5期;王成興: 《中國古代對潮汐的認識》,《安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英] 李約瑟著,梅榮照等譯: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3卷《數(shù)學、天學和地學》,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491—503頁。這些研究主要從科學技術史角度揭示了中國古代關于海洋潮汐的觀察與認識,歸納了中國古代對潮汐理論的貢獻,但大多從科學技術出發(fā)認識和總結中國古代的潮汐理論成就,對潮汐理論的演化進程、各種理論的具體認知過程及其社會思想背景關注還不足,尤其忽略了濱海人群對于海洋潮汐的直接觀察、感性認知,對海潮的應對與利用,以及知識精英立足于“渾天說”等宇宙論對于海潮及其成因的想象與闡釋等。而對于上述認識在中國古代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的作用和在知識與思想體系中的地位,也未展開深入探討。本文擬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一步全面、細致地梳理漢唐時期對于海洋潮汐的觀察、探求與闡釋,以期解決四個問題: 中國古代的人們是怎樣觀察或想象海潮現(xiàn)象的;是怎樣在經(jīng)驗基礎上,總結并推算海潮的運行規(guī)律的;是怎樣結合觀察與想象,將海潮現(xiàn)象置于不同宇宙解釋體系中并作出闡釋的;以及關于海潮的認識與闡釋在中國古代宇宙觀及相關知識思想體系中占據(jù)什么樣的地位。

        一、 觀察與推算: 關于海潮的經(jīng)驗性知識

        歷史文獻中關于海潮觀察的記錄較為分散、零碎,且難以確定其觀察年代和具體地點。今見漢唐記載中,可以提取的潮汐信息主要集中在潮位高低、潮至點、潮位線、潮汐變化四個方面。先民們在觀察的基礎上,依據(jù)較長時期的經(jīng)驗知識,推算出一月內(nèi)、一年中潮汐到來的時間(潮時)、潮位高低,形成了對于潮汐變化的規(guī)律性認識。

        (一) 關于潮位高低的觀察與標識

        今見文獻中,關于特定地點潮位高低的最早記載,當屬晉人王隱所撰《晉書·地道記》?!独m(xù)漢書·郡國志》東??ぁ摆M榆”縣下劉昭注補引《地道記》曰:“海中去岸百五十步,有秦始皇碑,長一丈八尺,廣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二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則三尺見也?!?3)《續(xù)漢書·郡國三》,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459頁。《水經(jīng)注·淮水》記淮水下游北面支流水東北流,“徑贛榆縣北,東側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一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則三尺,所見東北傾。石長一丈八尺,廣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十二字”(4)〔北魏〕 酈道元注,〔清〕 楊守敬、熊會貞疏: 《水經(jīng)注疏》卷三〇《淮水》,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8頁。引文句讀有所不同。。酈注所據(jù),與王隱《地道記》當為同源。二書并謂秦始皇碑在漢代贛榆縣。然《漢書·地理志》東??ぁ半浴笨h原注:“秦始皇立石海上,以為東門闕。”(5)《漢書》卷二八《地理上》,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1588頁。《續(xù)漢書·郡國志》東??ぁ半浴笨h劉昭注補引《博物記》:“縣東北海邊植石,秦所立之東門?!?6)《續(xù)漢書·郡國三》,第3458頁。則秦始皇所立東門石在朐縣東海中,距岸不遠?!短藉居钣洝泛V荨半陨娇h”下謂:“秦始皇立石海上,以為秦東門闕?!薄爸彩瘡R”條謂:“在縣北四里?!妒酚洝吩?‘始皇三十五年,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東門闕。’今石門猶存,傾倒為數(shù)段,在廟北百許步。”(7)〔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 《太平寰宇記》卷二二《河南道》,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58—459頁。則知所謂“秦始皇碑”當即秦東門闕的立石,在朐縣東海中,非在贛榆縣。秦漢朐縣、唐宋朐山縣在今連云港市海州區(qū)孔望山北,秦東門闕更在其東北,當時處于海中,離岸尚有一百五十步(九百尺,約合今207米)。秦始皇碑高一丈八尺,滿潮時加其上三丈,干潮時碑出露三尺,則滿干潮水位相差約為三丈三尺。以漢尺約合今23.1厘米計算,則該潮差相當于今7.6米。(8)2023年7月5日(農(nóng)歷五月十八日),連云港滿潮水位554厘米(7時22分),干潮水位37厘米(1時31分),高低水位相差5.27米,參見大魚潮汐表(https://www.chaoxibiao.net)。

        《元和郡縣圖志》河北道棣州“蒲臺縣”下記海在縣東一百四十里,“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俗人呼為斗口淀,是濟水入海之處,海潮與濟相觸,故名。今淀上有甘井可食,海潮雖大,淀終不沒。百姓于其下煮鹽”(9)〔唐〕 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 《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七《河北道》,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99頁。。《太平寰宇記》濱州蒲臺縣下所述大致相同。(10)〔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 《太平寰宇記》卷六四《河北道》,第1316頁。斗口淀當是河口處受潮水頂托形成的沙洲。其高一丈,唐時一丈為十尺,唐尺約合今30厘米,則沙阜約高3米。淀下可煮鹽,應略高于中潮水位。淀高一丈,大潮不沒,則知其地大潮當高出中潮水位約3米。

        浙山與羅剎石當是觀察并標識錢塘潮潮位高低的重要地點?!短藉居钣洝泛贾蒎X塘縣“浙江”條下引東晉時人虞喜所撰《志林》曰:

        今錢塘江口,浙山正居江中,潮水投山下,折而曲。一云江有反濤,水勢折歸,故曰浙江。(11)〔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 《太平寰宇記》卷九三《江南道》,第1865頁。

        所謂“浙山”,當即后世“海門山”。白居易《長慶二年七月自中書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藍溪作》云:“余杭乃名郡,郡郭臨江汜。已想海門山,潮聲來入耳?!?12)〔唐〕 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 《白居易詩集校注》卷八《閑適四》,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653頁。齊己《觀李瓊處士畫海濤》云:“千尋萬派功難測,海門山小濤頭白。令人錯認錢塘城,羅剎石底奔雷霆。”(13)〔清〕 彭定求等編: 《全唐詩》卷八七四,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9653頁。《淳祐臨安志》“鳳凰山”條引《祥符圖經(jīng)》謂鳳凰山“在城中,錢塘舊治南一十里,下瞰大江,直望海門山”(14)《淳祐臨安志》卷四《山川》“城內(nèi)諸山”,《宋元方志叢刊》第4冊,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3292頁。,知海門山在鳳凰山下、錢塘江中,羅剎石當是海門山旁的大石?!洞镜v臨安志》又謂秦望山“近東南有羅剎石,大石崔嵬,橫截江濤,商船海舶經(jīng)此,多為風浪傾覆,因呼為羅剎。每歲仲秋既望,必迎潮設祭,樂工鼓舞其上。李建勛詩曰:‘何年遺禹鑿,半里大江中?!拙右自娫?‘嵌空石面標羅剎,壓捺潮頭敵子胥?!蟾拿?zhèn)江石。五代開平中,為潮沙漲沒”(15)《淳祐臨安志》卷四《山川》“城內(nèi)諸山”,《宋元方志叢刊》第4冊,第3294—3295頁。。羅剎石(以及海門山)大抵距江岸半里,正當錢塘潮頭;仲秋既望,于其上設祭迎潮。元稹《去杭州》云:

        翻風駕浪指何處,直指杭州由上元。上元蕭寺基址在,杭州潮水霜雪屯。潮戶迎潮擊潮鼓,潮平潮退有潮痕。得得為題羅剎石,古來非獨伍員冤。(16)〔唐〕 元稹撰,冀勤點校: 《元稹集》卷二六《樂府·去杭州》,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52—353頁。

        據(jù)白居易和元稹詩,羅剎石上當題有標識。雖然未留下潮位高低的具體數(shù)據(jù),但當時人觀察羅剎石上潮痕,即可了解潮位高低。

        (二) 關于潮至點的觀察與記錄

        潮水溯河流而上,最遠可以達到的位置稱為“潮至”或“潮濟”。《水經(jīng)注·河水》記商河(即小漳河)在平原郡楊虛縣東分河水,東北流,徑平原縣東、平昌縣故城南、般縣故城南、樂陵縣故城南、朸鄉(xiāng)縣故城南、馬嶺城西北、富平縣故城北,分為二支,其中南支稱為長叢溝,東流注于海?!皽夏虾扔衅雅_,臺高八丈,方二百步。《三齊略記》曰: 富城東南有蒲臺。秦始皇東游海上,于臺下翻蒲系馬,至今每歲蒲生,縈委有若系狀,似水楊,可以為箭。今東去海三十里?!?17)〔北魏〕 酈道元注,〔清〕 楊守敬、熊會貞疏: 《水經(jīng)注疏》卷五《河水》,第498—499頁?!独m(xù)漢書·郡國志》平原郡“鬲”劉昭注補引《三齊記》所記略同。(18)《續(xù)漢書·郡國四》,第3472頁。蒲臺在長叢溝南、濱海,其地多生菖蒲,當是淡、咸水交匯之處。又《水經(jīng)注·淇水》記浮水在浮陽縣境內(nèi)枝分清河,東北流,經(jīng)高城縣苑鄉(xiāng)城,東經(jīng)章武縣故城南、篋山北、柳縣故城南,“又東北,徑漢武帝望海臺,又東注于海。應劭曰: 浮陽,浮水所出,入海。潮汐往來日再。今溝無復有水也”。其下文稱:“清河又東,分為二水,枝津右出焉。東徑漢武帝故臺北?!段和恋赜洝吩? 章武縣東一百里,有武帝臺。南北有二臺,相去六十里,基高六十丈。俗云,漢武帝東巡海上所筑。又東注于海。”(19)〔北魏〕 酈道元注,〔清〕 楊守敬、熊會貞疏: 《水經(jīng)注疏》卷九《淇水》,第886—887頁。潮汐溯浮水(浮瀆)而上,“往來日再”,蒲臺、武帝臺很可能都位于潮至點上下,用于標識海陸分界。

        淮水下游地勢低洼,海潮可溯水而上,至數(shù)百里?!冻鯇W記》中“淮”敘事云:

        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與泗水合。東至廣陵淮浦縣而入海也。近海數(shù)百里,通朝夕潮。(20)〔唐〕 徐堅等: 《初學記》卷六《地部》中,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27頁。按: 《水經(jīng)》云“(淮水)又東,至廣陵淮浦入于?!?。

        漢晉廣陵郡淮浦縣,在今漣水。酈注引應劭曰:“浦岸也。蓋臨側淮?椦D,故受此名?!被雌謻|距大海,尚有“數(shù)百里”,然朝夕潮水可通,故得云淮水至淮浦,即為“入?!?。實際上,海潮可以沿淮水上溯淮陰一帶?!稌x書·苻堅載記》記太元四年(379)晉、秦在淮上爭戰(zhàn),謝玄率軍由廣陵北上,在三阿、盱眙擊敗秦軍俱難、彭超部,秦軍退屯淮陰,“玄遣將軍何謙之、督護諸葛侃率舟師乘潮而上,焚淮橋,又與難等合戰(zhàn),謙之斬其將邵保,難、超退師淮北”(21)《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上,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901—2902頁。。漢晉淮陰在泗水入淮口東南,位于今淮安市淮陰區(qū)西。晉軍至淮陰后得乘潮而上,焚毀淮橋,知其時海潮可上溯淮陰。換言之,淮陰以下淮水均可“通朝夕潮”。

        長江口的海潮則可上溯今南京六合瓜埠鎮(zhèn)東南一帶?!短藉居钣洝窊P州六合縣“赤岸山”條下引《南兗州記》云:“瓜步山東五里,江有赤岸,南臨江中。羅君章云‘赤岸若朝霞’,即此謂也。濤水自海入江,沖激六七百里,至此岸側,其勢始衰。郭景純《江賦》云‘鼓洪濤于赤岸’,即此也。”(22)〔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 《太平寰宇記》卷一二三《淮南道》,第2448頁。赤岸山在瓜步山(今瓜埠鎮(zhèn)東南)東五里,即江都西南九十里。一般情況下,海潮至赤岸勢已衰,大風潮時或可達瓜步,甚至淹沒瓜步洲。《舊唐書·五行志》載開元十四年(726)七月,“潤州大風從東北,海濤奔上,沒瓜步洲,損居人”(23)《舊唐書》卷三七《五行志》,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358頁。。

        赤岸(山)應是普通海潮溯江而上的潮至點。枚乘《七發(fā)》描述廣陵潮濤之盛況:“凌赤岸,彗扶桑,橫奔似雷行?!崩钌谱⒁街t之《南徐州記》曰:“京江,禹貢北江。春秋分朔,輒有大濤至江乘,(此)〔北〕激赤岸,尤更迅猛?!?24)〔梁〕 蕭統(tǒng)編,〔唐〕 李善等注: 《六臣注文選》卷三四,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642頁。江乘,即漢晉南朝之江乘縣?!端螘ぶ菘ぶ尽分^,晉成帝咸康元年(335)桓溫領南瑯邪太守,“鎮(zhèn)江乘之蒲洲金城上,求割丹陽之江乘縣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臨沂縣”(25)《宋書》卷三五《州郡志》,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1131頁。。知江乘縣轄有江中的蒲洲,其北偏東則正對瓜步、赤岸。

        廣陵城與京口之間的大潮歷來非常著名。潮水溯江都浦水,可進入廣陵城。《宋書·符瑞志》載,元嘉二十五年(448)五月,廣陵太守范邈上言:“所領輿縣,前有大浦,控引潮流,水常淤濁。自比以來,源流清潔,纖鱗呈形。古老相傳,以為休瑞?!?26)《宋書》卷二九《符瑞志》,第950頁。輿縣為漢舊縣,東晉時省,元嘉十三年復置,且以江都縣并入,故元嘉二十五年時的輿縣實即江都縣。(27)《宋書》卷三五《州郡志》,第1147頁。輿縣前的大浦控引潮流,當與江水相通,則知潮水北上可至廣陵郡前。《南齊書·州郡志》“南兗州”序云:“南兗州鎮(zhèn)廣陵,漢故王國。有江都浦水,魏文帝伐吳出此,見江濤盛壯,嘆云:‘天所以限南北也?!辽跗綍?刺史每以秋月多出海陵觀濤,與京口對岸,江之壯闊處也。”此“江都浦水”當范邈所說輿縣前的浦水。海陵,指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復立的海陵縣,在江都縣東南,正與京口對岸。(28)《宋書》卷三五《州郡志》,第1147頁。

        唐代詩人陸龜蒙隱居在松江甫里(今江蘇蘇州甪直鎮(zhèn))。其《迎潮送潮辭》序云:“余耕稼所,在松江南。旁田廬門外有溝,通浦溆,而朝夕之潮至焉。天弗雨則軋而留之,用以滌濯灌溉,及物之功甚巨。其羸壯遲速,系望晦盈虛也?!逼洹队薄吩娫?

        江霜嚴兮楓葉丹,潮聲高兮墟落寒。鷗巢卑兮漁(箱)〔箔〕短,遠岸沒兮光爛爛。潮之德兮無際,既充其大兮又充其細。密幽人兮款柴門,寂寞流連兮依稀舊痕。濡腴澤槁兮潮之恩,不尸其功兮歸于混元。(29)何錫光校注: 《陸龜蒙全集校注》,鳳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953—954頁。

        從詩文的描述看,松江潮水到達甫里,潮位仍然較高,其潮至點當更在甫里之上。

        浙江(錢塘江)潮水可上溯錢塘縣西四十七里的定山以上。《太平寰宇記》謂杭州錢塘縣西四十七里有“定山”,“突出浙江數(shù)百丈”。又引《郡國志》云:“濤至此輒抑聲,過此便雷吼霆怒。上有可避濤處,行者賴之。云是海神婦家?!?30)〔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 《太平寰宇記》卷九三《江南東道》,第1864頁。行者在定山避濤,并稱其地為海神婦家,則定山當是錢塘潮潮至點。《宋書·孔覬傳》記吳喜等率臺軍東平會稽孔覬,由錢唐進軍柳浦、黃山浦,“東軍據(jù)岸結寨”,臺軍任農(nóng)夫等攻破之,“乘風舉帆,直趣定山,破其大帥孫會之,于陣斬首。自定山進向漁浦”,戍主孔叡軍敗散。(31)《宋書》卷八四《孔覬傳》,第2370頁。則定山在柳浦至漁浦之間。謝靈運《富春渚》詩云:“宵濟漁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緬云霧,赤亭無淹薄。溯流觸驚急,臨圻阻參錯?!崩钌谱⒁秴强び洝吩?“富春東三十里有漁浦?!庇忠秴强ぞ壓K目h記》曰:“錢唐西南五十里有定山,去富春又七十里,橫出江中,濤迅邁以避山難。辰發(fā)錢唐,巳達富春。赤亭,定山東十余里?!?32)〔梁〕 蕭統(tǒng)編,〔唐〕 李善等注: 《六臣注文選》卷二六《行旅上》,第497頁。漁浦,在今蕭山義橋鎮(zhèn),則定山當在今蕭山、富陽交界的錢塘江上?!短綇V記》“伍子胥”條錄《錢塘志》,謂錢塘潮“自(是自)海門山,潮頭洶高數(shù)百尺,越錢塘、漁浦,方漸低小。朝暮再來,其聲震怒,雷奔電走百余里”(33)《太平廣記》卷二九一“伍子胥”,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2315頁。。海潮到了漁浦已較為低小,到定山便達終點。

        (三) 關于潮位線的認識與利用

        對于潮位線的認識最初當來自濱海地帶的漁民和鹽民?!冻鯇W記》江南東道事對“扈瀆·鹽田”下稱:

        《吳都記》曰: 松江東瀉???名曰扈瀆。《輿地志》曰: 扈業(yè)者,濱海漁捕之名。插竹列于海中,以繩編之,向岸張兩翼。潮上即沒,潮落即出。魚隨潮礙竹不得去,名之云扈。(34)〔唐〕 徐堅等: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第187頁。按: 《吳都記》疑為三國時吳人所作,《輿地志》為南朝陳時顧野王所撰。

        此言松江下游入海口被稱為“扈瀆”,濱海漁民利用潮汐插竹編網(wǎng)以捕魚。濱海漁人插竹的位置當在干潮潮位線上下。陸龜蒙《魚具》詩《滬》云:“萬植御洪波,森然倒林薄。千顱咽云上,過半隨潮落。”(35)何錫光校注: 《陸龜蒙全集校注》,第373頁。當海潮上漲時,漁人所插的竹竿出露潮波之上;很多魚隨潮而上,落潮后就有少半留在竹網(wǎng)里。這里的描述,說明漁人對潮位線有明確認識,并有所利用。

        《太平御覽》引《嶺表異錄》述廣南煮海制鹽之法,謂商人納榷之后“但將人力收聚咸沙,掘地為坑,坑口稀布竹木,鋪蓬簟于其上,堆沙,潮來投沙,咸鹵淋在坑內(nèi)。伺候潮退,以火炬照之,氣沖火滅,則取鹵(計)〔汁〕,用竹盤煎之,頃(克)〔刻〕而就”(36)《太平御覽》卷八六五《飲食部二三》“鹽”,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841頁。。顯然,所掘坑口在滿潮潮位線上才能有效地引鹵水入坑?!端?jīng)注·膠水》謂“膠水北歷土山,注于海。海南、土山以北,悉鹽坑相承,修煮不輟”(37)〔北魏〕 酈道元注,〔清〕 楊守敬、熊會貞疏: 《水經(jīng)注疏》卷二六《膠水》,第2384頁,句讀有改動。,這些鹽坑皆當位于潮位線上下。

        海岸塘堰也基本沿滿潮潮位線而建,所以海岸塘堰建設也是以人們對滿潮潮位線的認識為前提的。《北齊書·杜弼傳》記北齊天保間(551—559)杜弼徙臨海鎮(zhèn)將,復行海州事,“于州東帶海而起長堰,外遏咸潮,內(nèi)引淡水”(38)《北齊書》卷二四《杜弼傳》,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353頁。。東魏時僑置的青、冀二州改為海州,治所從郁洲島移治于朐山戍以南的龍沮城,原郁洲島上的青、冀二州治所則改為臨海鎮(zhèn)。故杜弼所任鎮(zhèn)將之臨海鎮(zhèn)在郁洲島上,所行州事之海州則在龍沮戍。海州之東帶海處,當即龍沮戍至朐山戍之間的濱海地帶。杜弼主持修建的海州長堰,“外遏咸潮,內(nèi)引淡水”,當在潮位線上。

        《新唐書·地理志》海州“朐山”縣原注云:“東二十里有永安堤,北接山,環(huán)城長十里,以捍海潮。開元十四年,刺史杜令昭筑?!?39)《新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996頁?!短藉居钣洝肥銎涫律栽?“唐開元十四年七月三日,海潮暴漲,百姓漂溺,刺史杜令昭課筑此堤,北接山,南環(huán)郭,連綿六七里?!?40)〔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 《太平寰宇記》卷二二《河南道》,第461頁。永安堤北接朐山,南環(huán)海州城郭,應當位于朐山東南濱海處,與杜弼所修海州長堰并不相連接。

        《太平寰宇記》記東??h有東、西兩道捍海堰: 西捍海堰在縣城北三里,“南接謝祿山,北至石城山,南北長六十三里,高五尺”,隋開皇九年(589)縣令張孝征主持修筑;東捍海堰,在縣東北三里,“西南接蒼梧山,東北至巨平山,長三十九里。隋開皇十五年,縣令元曖造,外足以捍海潮,內(nèi)足以貯山水,大獲澆溉”(41)〔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 《太平寰宇記》卷二二《河南道》,第463頁。。隋、唐、北宋的東??h位于郁洲島上。這兩道捍海堰保護了郁洲島西部與北部地勢較低的濱海地帶,使之發(fā)展成為良疇美田。

        《舊唐書·李承傳》載,大歷年間,李承“為淮南西道黜陟使,奏于楚州置常豐堰以御海潮,屯田瘠鹵,歲收十倍,至今受其利”(42)《舊唐書》卷一一五《李承傳》,第3379頁。?!缎绿茣さ乩碇尽烦荨吧疥柨h”下原注:“有常豐堰,大歷中,黜陟使李承置以溉田?!?43)《新唐書》卷四一《地理志》,第1052頁。常豐堰大致為后世范公堤的北段,灌溉是其主要功能,兼及捍御海潮,位置也應當比潮位線略高。

        《新唐書·地理志》福州“閩縣”下原注:“東五里有海堤,大和二年令李茸筑。先是,每六月潮水咸鹵,禾苗多死,堤成,潴溪水殖稻,其地三百戶皆良田?!薄伴L樂縣”下原注:“東十里有海堤,大和七年令李茸筑,立十斗門以御潮,旱則潴水,雨則泄水,遂成良田?!?44)《新唐書》卷四一《地理志》,第1064頁。李茸在大和間先后任閩縣、長樂縣令,主持修筑海堤,堤上各立有斗門。斗門在滿潮時閉以御潮水,潮退時啟以泄河湖之水?!度圃姟蜂浻幸回娮鳌陡V萦洝?應是福州地區(qū)民謠:

        潮水來,巖頭沒。潮水去,矢口出。(45)〔清〕 彭定求等編: 《全唐詩》卷八七五,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9976—9977頁。

        巖頭,當即堰頭,指堰閘;矢口,當即斗門。潮水來放下堰閘,將潮水擋在堰外;潮水離去打開斗門,溪水從斗門流出。這里描述的顯然是海邊溪流上的堰碶設施。這些海堤堰碶在滿潮時需要封閉斗門以防潮水灌入;退潮時打開矢口(斗門)讓積水流入大海,其位置也當在潮位線上下。

        (四) 關于潮汐變化的經(jīng)驗性概括

        根據(jù)今見文獻,漢晉時期人們已普遍知曉海潮晝夜再來,每月晦望日潮水最大,每年八月望日潮位最高。枚乘《七發(fā)》假托客之言“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游兄弟,并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46)〔梁〕 蕭統(tǒng)編,〔唐〕 李善等注: 《六臣注文選》卷三四,第640頁。,可知廣陵曲江之潮濤以八月望日為最已是共識。王充批駁所謂伍子胥驅水為濤時說百川“朝夕往來,猶人之呼吸,氣出入也”,劉盼遂案語稱“‘朝夕’即‘潮汐’之古字”,則漢時人已了然潮汐本義即朝來夕至,而海潮一日二至。王充又說:“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如子胥為濤,子胥之怒,以月為節(jié)也?”(47)黃暉: 《論衡校釋》卷四《書虛篇》,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84—196頁。潮濤“以月為節(jié)”,“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即潮汐按月變化,與月亮盈虧雖不完全對應,但表現(xiàn)出規(guī)律性。

        《太平御覽》“潮水”目、“夏至”目下均引晉人葛洪《潮說》曰:

        糜氏云: 潮者,據(jù)朝來也;〔汐者〕,言夕至也?!惨姵眮砣?或有早晚,輒言有參差,非也。水從天邊來,〕一月之中,天再東再西,故潮水再大再小也。又夏時日居南宿,陰消陽盛,而天高一萬五千里,故夏潮大也。冬時日居北宿,陰盛陽消,而天卑一萬五千里,故冬潮小也。又春日居東宿,天高一萬五千里,故春潮漸起也。秋日居西宿,天卑一萬五千里,故秋潮漸減也。(48)《太平御覽》卷六八《地部三三》“潮水”,第324頁;卷二三《時序部八》“夏至”,第111頁。

        糜氏當指三國時注《春秋谷梁傳》之糜信。這里明言潮汐朝來夕至,一日兩潮,每日來去或有早晚,時間或有參差;一月內(nèi)潮水有兩次最大、兩次最小;一年中夏時潮水最大,冬時潮水最小。

        對于潮汐變化的認識來自具體的觀察?!端?jīng)注·漸(浙)江水》云:

        (錢唐)縣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也。闞骃云: 山出錢水,東入海。《吳地記》言,縣惟浙江,今無此水。縣東有定、包諸山,皆西臨浙江。水流于兩山之間,江川急浚,兼濤水晝夜再來,來應時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余。(49)〔北魏〕 酈道元注,〔清〕 楊守敬、熊會貞疏: 《水經(jīng)注疏》卷四〇《漸(浙)江水》,第3298—3299頁。

        酈注所引《吳地記》當為南朝陸澄所撰?!皶円乖賮?來應時刻”是說錢塘潮一日兩次,每次均有一定的時間;“常以月晦及望尤大”是說錢塘潮在月晦日與望日最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余”是總結錢塘潮在一年內(nèi)的變化。《元和郡縣圖志》錢塘縣“浙江”條云:

        江濤每日晝夜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極大,小則水漸漲不過數(shù)尺,大則濤涌高至數(shù)丈。每年八月十八日,數(shù)百里士女,共觀舟人漁子溯濤觸浪,謂之弄潮。(50)〔唐〕 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江南道》,第603頁。

        錢塘潮每日兩次,每月三日、十八日最大,一年之中以八月十八日最大,這里的總結較上引《吳地記》所說又更為精確。

        中唐時人封演居住在淮海地區(qū)“日夕觀潮”。他總結觀察經(jīng)驗說:“大抵每日兩潮,晝夜各一。假如月出潮以平明,二日三日漸晚,至月半,則月初早潮翻為夜潮,夜潮翻為早潮矣。如是漸轉,至月半之早潮復為夜潮,月半之夜潮復為早潮。凡一月旋轉一匝,周而復始?!?51)〔唐〕 封演撰,趙貞信校注: 《封氏聞見記校注》,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64頁。封演通過長期觀察,對于潮汐在一個月內(nèi)的變化形成了全面準確的認識。

        南海潮汐頗不同于東海潮汐?!短接[》引晉裴淵《廣州記》:“石洲在海中,名為黃山,山北日一潮,山南日再潮?!?52)《太平御覽》卷六八《地部三三》“潮水”,第324頁。石洲所在不詳,憑其山北為日潮區(qū)、山南為半日潮區(qū),對比今珠江口北側、屯門以北海岸為不規(guī)則日潮區(qū),其南則為不規(guī)則半日潮區(qū),推測石洲當在今屯門一帶。劉恂《嶺表錄異》云:

        沓潮者: 廣州去大海不遠二百里。每年八月,潮水最大,秋中復多颶風。當潮水未盡退之間,颶風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濤溢岸,淹沒人廬舍,蕩失苗稼,沈溺舟船,南中謂之沓潮?;蚴當?shù)年一有之,亦系時數(shù)之失耳。俗呼為海翻,為漫天。(53)〔唐〕 劉恂撰,魯迅??? 《嶺表錄異》卷上,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頁。

        “沓潮”又作“踏潮”,即指臺風正當大潮時登陸。正常年份八月海潮最大。臺風在大潮日登陸形成沓潮,被劉恂視為十數(shù)年一遇的奇觀。劉禹錫《沓潮歌》序云:“元和十年夏五月,終風駕濤,南海羨溢,南人曰: 沓潮也。率三更歲一有之?!?54)〔唐〕 劉禹錫著,卞孝萱校訂: 《劉禹錫集》卷二七《樂府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356頁??芍吵辈华氃诎嗽掳l(fā)生,亦可能在五月發(fā)生。

        (五) 關于潮汐變化的規(guī)律性總結

        在觀察潮汐及其變化過程中,人們很早就注意到潮位高低與月亮盈縮之間存在密切關聯(lián)。這樣的認識至遲在東漢時期已形成。上引王充《論衡·書虛篇》已明確提出潮汐變化“以月為節(jié)”“隨月盛衰”,潮濤之大小與月亮滿損雖不齊同,但存在明確對應關系。(55)黃暉: 《論衡校釋》卷四《書虛篇》,第184—186頁。葛洪也注意到潮汐與月亮的關系,《太平御覽》引葛洪《抱樸子》:“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而潮濤大?!?56)《太平御覽》卷四《天部四》“月”,第21頁。也是將海潮大小與月亮圓缺聯(lián)系,認為月滿之夜潮濤最大。封演亦觀察到潮汐變化與月亮盈虧存在某種對應。他說:“雖月有大小,魄有盈虧,而潮常應之,無毫厘之失。月,陰精也;水,陰氣也,潛相感致體于盈縮也。”(57)〔唐〕 封演撰,趙貞信校注: 《封氏聞見記校注》,第64頁?;诖祟愑^察,人們進而認為海潮乃由月亮牽引而起: 滿月時,月亮最大,引力最大,潮位最高;虛月時,月亮最小,引力亦最小,故潮位最低。此說法自東漢魏晉時興起,至唐時成為主流。《春江花月夜》起首“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海潮與明月共生,蓋唐人關于海潮最重要的認知。水與月同屬于陰類,二者相牽引,故海潮之高下與月亮之滿虛相隨。

        由此出發(fā),唐大歷年間(766—779)竇叔蒙系統(tǒng)論述了潮汐變化與月亮盈縮之間的關系,認為“潮汐作濤,必符于月”“晦明牽于日,潮汐系于月”,即潮汐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月亮的變化。月與海均為陰,故“月與海相推,海與月相期”,二者之往復、盈虛、消息皆密切相關。(58)〔唐〕 竇叔蒙: 《海濤論》,〔清〕 董誥等編: 《全唐文》卷四四〇,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494頁;〔清〕 俞思謙: 《海潮輯說》卷上,《叢書集成初編》第1334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3頁。下文所引《海濤論》均據(jù)《海潮輯說》卷上,不再另注。潮汐在一日之內(nèi)、一月之內(nèi)、一年之內(nèi)的變化,均與月亮的變化存在密切關聯(lián)。竇叔蒙說:

        甲之日,乙之夜,日月差互,月差十三度,日差遲月,故濤不及期。一晦一明,再潮再汐;一朔一望,載盈載虛;一春一秋,再漲再縮。蓋天一地二之通率也。天動地應,約為差率十三度。一寒一暑,后歲期,是故日至之期建子午,寒暑之大建丑未,月周之期極朔望,潮汐之期極朏魄。凡潮汐之期也,一日之期,期日中,在陰日加子,在陽日臨午,盈虛之期也。一月之期,期月極,在陽期于朔,在陰期于晦,漲濤之期也。一歲之期,期河漢。在陽期析木,在陰期大梁。

        “一晦一明,再潮再汐”是說一日之內(nèi)有兩個潮汐循環(huán);“一朔一望,載盈載虛”是說一個朔望月之內(nèi)有兩次大潮和兩次小潮;“一春一秋,再漲再縮”是說一年之內(nèi),也有兩個大、小潮時期。“一歲之期,期河漢。在陽期析木,在陰期大梁”,析木、大梁是周天十二個星次中的兩個星次。一年之中濤期的變化取決于銀河在天穹的位置,上半年視析木與銀河的位置,下半年視大梁與銀河的位置。他在《春秋仲月漲濤解》中進一步分析:

        二月之朔,日月合辰于降婁,日差月移,故后三日而月次大梁。二月之望,日在降婁,月次壽星,日差月移,故旬有八日而月臨析木矣。八月之朔,日月合辰于壽星,日差月移,故后三日而月臨析木之津矣。八月之望,月次降婁,日在壽星,日差月移,故旬有八日而月臨大梁矣。仲月臨之,季月經(jīng)之,故三月九月抑其次也。夫析木,漢津也;大梁,河梁也。陰主經(jīng)行,濟于河漢,乃河王而海漲也。

        此段指“分點潮”發(fā)生的時間。二月朔日,日月相會于“降婁”(十二星次之一,戍宮,相當于白羊宮,即天球的春分點附近),月亮運行三天,二月初三日到達“大梁”(酉宮,相當于金牛宮)。二月的望日,太陽仍在“降婁”,月亮卻已到達“壽星”(辰宮,相當于天秤宮),便是“望”。從初一日算起,經(jīng)過十八天,月亮到達“析木”(寅宮,相當于人馬宮)。這樣,太陽在春分點附近時,月亮到達析木、大梁,也就是說,二月朔望后三天便發(fā)生一年之內(nèi)春季的大潮。同樣,仲秋八月,當日月相會于“壽星”(辰宮),即天球上的秋分點附近時,每當月亮接近析木、大梁,正是朔望后第三日,便出現(xiàn)一年之內(nèi)秋季的大潮。析木、大梁二宮位置在銀河附近,一年中兩次大潮期取決于月亮在大梁、析木的位置。所謂“析木大梁,月行而水大”的真正意涵,就在這里。

        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竇叔蒙推算出“濤歷”。他說:

        濤之潮汐,并月而生,日異月同,蓋有常數(shù)矣。盈于朔望,消于朏魄;虛于上下弦,息于朓朒。輪回輻次,周而復始。自太初上元乙巳歲日南至甲子朔宵分七緯俱起北方,至唐寶應元年癸卯南至,積年七萬九千三百七十九,積月九十八萬七百八十七余八日,積日二千八百九十九萬二千六百六十四,積濤五千六百二萬一千九百四十四也。

        朏,每月初三新月開始生明;魄,此處當指肉眼可見的月亮變小之時。朓,指月亮在黃昏時出現(xiàn)在西方地平線上;朒,指月初月亮出現(xiàn)在東方。在一個朔望月里有朔與望(陰歷的初一和十五日)兩個大潮時期,有上下弦(陰歷的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日)兩個小潮時期,朔望時潮汐最大,周而復始。竇叔蒙還計算了一個長時段內(nèi)的潮汐循環(huán)次數(shù)。他從唐寶應二年(763)冬至向上推79 379年冬至日,共有28 992 664日,積濤56 021 944次。以潮汐循環(huán)次數(shù)除以日數(shù),得出一個潮汐所需的時間為12小時25分14秒,兩次潮汐循環(huán)所推遲的時間為50分28秒。根據(jù)現(xiàn)代計算結果,半日潮每日推遲50分鐘,故竇叔蒙的推算結果誤差很小。

        竇叔蒙進一步推算高低潮時設計出了一種高低潮時推算表,并繪制成圖。他說:

        濤時之法,圖而列之: 上致月朔、朏、上弦、盈、望、虛、下弦、魄、晦。以潮汐所生,斜而絡之,以為定式。循環(huán)周始,乃見其統(tǒng)體焉,亦其綱領也。

        竇氏潮時推算表是一個有縱橫兩軸的坐標系統(tǒng),橫軸是月相變化,從朔至晦(朔、朏、上弦、盈、望、虛、下弦、魄和晦),代表著一個朔望月的日期;縱軸上標明每日高低潮時間。將某地高低潮時分別標入,用斜線連接這些標記,便構成一個朔望月的高低潮時推算圖,反映這期間潮汐變化的總體情況。盧肇《海潮賦·序》也說近時之人“以為水為陰類,牽于月而高下隨之也。遂為濤志,定其朝夕,以為萬古之式,莫之逾也”(59)〔唐〕 盧肇: 《海潮賦》,〔清〕 俞思謙: 《海潮輯說》卷上,《叢書集成初編》第1334冊,第21頁。。而“遂為濤志”之人當指竇叔蒙。論者早已指出,這是我國最早的高低潮時推算表或潮時圖,它比歐洲最早、現(xiàn)存于大英博物館的“倫敦橋漲潮時間表”(1213)要早450年。雖然竇氏潮時圖未能留存至今,但徐瑜利用《淳祐臨安志》所載至和三年(1056)臨安(杭州)的實測資料仿制了竇叔蒙的高低潮時推算圖,故可以想見竇氏潮時圖的大致面貌。(60)徐瑜: 《唐代潮汐學家竇叔蒙及其〈海濤志〉》,《歷史研究》1978年第6期。另請參閱艾素珍: 《開創(chuàng)性的潮時推算圖——唐竇叔蒙〈濤時圖〉》,《文史知識》1995年第5期。

        二、 想象與闡釋: 關于海潮的觀念性知識

        《列子·湯問》假托夏革之言述海東之大壑及海上之五山,謂: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 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61)楊伯峻: 《列子集釋》卷五《湯問》,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51—152頁。

        《漢書·地理志》“勃??ぁ鳖亷煿抛?“在勃海之濱,因以為名。”(62)《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第1579頁?!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東巡,上泰山、禪梁父之后,“于是乃并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黃、腄漢時均屬東萊郡。之罘山,據(jù)《漢書·地理志》,亦在腄縣;張守節(jié)《正義》引《括地志》曰“在萊州文登縣東北百八十里,成山在文登縣西北百九十里”(63)《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309頁。?!妒酚洝し舛U書》記秦始皇此次東巡,祠三山、之罘、萊山,“皆在齊北,并勃海”。至成山祠日主,“成山斗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云”。又至瑯邪,祠四時主,“瑯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司馬貞《索隱》引《山海經(jīng)》云“瑯邪臺在勃海間”(64)《史記》卷二八《封禪書》,第1637頁。按: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謂“瑯邪臺在渤海間,瑯邪之東。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間”。參見袁珂校注: 《山海經(jīng)校注》卷一三《海內(nèi)東經(jīng)》,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31頁。。則所謂“勃?!?當即指今山東半島北、東、南三面的海,包括今渤海與黃海北部。

        大壑,見于《山海經(jīng)》之《大荒東經(jīng)》,謂:“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于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65)袁珂校注: 《山海經(jīng)校注》卷一四《大荒東經(jīng)》,第338頁。則“大壑”似為東海之外的一塊陸地。然《楚辭·遠游》述周覽方外,海若(海神)舞蹈,馮夷(水仙)跳躍,經(jīng)營四荒,周流六漠,“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66)〔宋〕 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 《楚辭補注》卷五《遠游章句》,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80—181頁。。所謂“大壑”與“天”對應,乃是極遠之地的深海。王逸注“降望大壑”,謂“視海廣狹”,則直接將大壑視同大海。《莊子·天地》假托諄芒與苑風的對話,謂:

        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于東海之濱。苑風曰:“子將奚之?”曰:“將之大壑?!痹?“奚為焉?”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吾將游焉!”(67)〔清〕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 《莊子集釋》卷五《天地》,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439—440頁。

        諄芒將要前往“大壑”,與苑風相遇于東海之濱,知大壑更在東海之外。諄芒說大壑“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知大壑較東海更為深廣博大。在《秋水》篇中,作者借北海若之口說:“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68)〔清〕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 《莊子集釋》卷六《秋水》,第563頁。這與上引列子“大壑無底、眾水歸之而無增無減”的說法是一致的。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山,雖然“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但“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即浮于海山,隨潮波上下。若以山島不動,上下往還者乃是潮波。萬川與天漢(銀河)均注入大壑,大壑之中有五山,隨潮波上下往還——這些描述固然有一定根據(jù),但更主要還是對于觀察所得的想象與推衍。

        來自觀察的經(jīng)驗性知識,是古代地理知識的第一個來源;通過想象與推衍,形成對一類事物廣泛而抽象的認識,則是古代地理知識的另一個來源。“萬川入?!钡恼J識并非觀察直接得來,只能通過對一條或多條河川入海觀察推衍獲知;“天漢(銀河)入?!眲t是建基于直覺觀察上的想象,所以大壑之中的五山沉浮、上下往還,也是對島嶼具象觀察并推衍想象的結果。這些認識與對潮位、潮至點、潮位線以及潮時的觀察、認知不同,無法確證真?zhèn)?實際是一種真實的“信念”。

        這些借助天、地等觀念對海洋、大地、百川、天漢(天河)及其關系的描述,給潮汐成因分析及其規(guī)律探討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漢唐時人將之置入不同觀念世界中加以闡釋,形成了“三水相蕩,激涌而成潮水”“日激水而潮生,月離日而潮大”以及“地有動息上下,致其海有潮汐”三種闡釋潮汐成因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主要“學說”。

        (一) 三水相蕩,激涌而成潮水

        《太平御覽》引《抱樸子》曰:

        天河從北極分為兩頭,至于南極。其一經(jīng)南斗中過,其一經(jīng)東(斗)〔井〕中過?!埠诱?天之水也?!硟珊与S天轉入地下過,而與下水相得,又與海水合,三水相蕩而天轉排之,故激涌而成潮水。(69)《太平御覽》卷六八《地部三三》“潮水”,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24頁。另參照卷八《天部八》“漢”,第41頁。此段文字不見于今本《抱樸子外篇》,楊明照《抱樸子外篇校箋》附錄將之列入《外篇佚文》,參見〔晉〕 葛洪著,楊明照撰: 《抱樸子外篇校箋》,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755頁。

        天河,亦謂“天漢”“云漢”“漢”,即銀河。對“天漢注?!钡拿枋黾葋碓从谥庇X性觀察,更是出于想象?!稌x書·天文志》錄吳時王蕃論曰:

        前儒舊說,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之裹黃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然,故曰渾天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謂之南極、北極。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強。繞北極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謂之上規(guī)。繞南極七十二度,常隱不見,謂之下規(guī)。赤道帶天之纮,去兩極各九十一度少強。(70)《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第285頁。

        渾天說是立足于想象的觀念性認識。葛洪即贊同渾天說,《晉書·天文志》錄葛洪《渾天論》,謂:

        《渾天儀注》云:“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天內(nèi),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天轉如車轂之運也?!薄籼旃鐪喺?則天之出入行于水中,為的然矣。故黃帝書曰,“天在地外,水在天外”,水浮天而載地者也?!斐鋈胨?當有何損,而謂為不可乎?(71)《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第281—282頁。

        天河與海水相通的理論依據(jù)即渾天說,蓋水浮天而載地,天河乃天上之水,自當與載地之海水相通。天河之水自上而下,沖激海水,乃成潮水,此即葛洪的海潮成因論。人們注意到河流交匯處水流沖激而成巨浪的現(xiàn)象,并將之與天象的觀察相結合,通過進一步想象與推衍,逐步形成上述認識。上引《抱樸子》從天河切入,以為天河入于海,與所謂“天在地外,水在天外”“水浮天而載地”“天出入水中”之論相合。

        天河與海水相通為魏晉以來道家通言,民間傳說亦以為然。張華《博物志》謂:

        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于(查)〔槎〕上,多赍糧,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覺晝夜。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說來意,并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本共簧习?因還如期。后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庇嬆暝?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72)〔晉〕 張華撰,范寧校證: 《博物志校證》卷一〇《雜說》下,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11頁。

        年年八月,有浮槎從天河來到海渚,某人因之乘槎而至于天河。故事雖未言明,然每年八月中海潮最盛,蓋與天河來槎有關。

        海水與天河相通,潮汐乃因天河之水入海相激而成(簡稱“水激說”),故潮汐變化與天河遠近相關?!侗阕印分小八畯奶爝厑?一月之中,天再東再西,故潮水再大再小也”(73)《太平御覽》卷六八《地部三三》“潮水”,第324頁;卷二三《時序部八》“夏至”,第111頁。,《渾天論》說“天轉如車轂之運”?!疤煸贃|再西”指天如車輪一般轉動,一月中由東而西轉一回環(huán)。天河之水下于海,每月一個循環(huán),對海水的沖擊力不相同,激起的潮水也不同。根據(jù)《抱樸子》所論,夏時日居南宿,陰消陽盛,天高一萬五千里,故夏潮大;冬時日居北宿,陰盛陽消,天卑一萬五千里,故冬潮小;春季日居東宿,天高一萬五千里,故春潮漸起;秋季日居西宿,天卑一萬五千里,故秋潮漸減。一年四季之中,夏潮最大,冬潮最小;春季潮位逐日漸高,而秋季潮位逐日下降。這種年內(nèi)變化是太陽位置變化引起的。夏日春日天高、冬日秋日天卑,各一萬五千里,亦出于想象和推衍,故海潮季節(jié)變化與太陽遠近相聯(lián)系的思想方法也無經(jīng)驗性觀察作為基礎,難證其為真。

        (二) 日激水而潮生,月離日而潮大

        將潮汐年內(nèi)變化與太陽位置變化聯(lián)系的思路引導盧肇提出了“日激水而潮生說”。他認為月與海物性相同,相互牽引,不會引發(fā)潮汐。“殊不知月之與海同物也,物之同,能相激乎?”(74)〔唐〕 盧肇: 《海潮賦》,〔清〕 董誥等編: 《全唐文》卷七六八,第7988—7989頁。下文所引《海潮賦》并序,出處相同,不另注。只有物性不同、相斥相違方能產(chǎn)生動力,導致運動。“夫物之形相暌,而后震動焉,生植焉。”潮汐形成也是這樣:“天之行健,晝夜復焉。日傅于天,天右旋入海,而日隨之。日之至也,水其可以附之乎?故因其灼激而退焉。退于彼,盈于此,則潮之往來,不足怪也。”天晝夜往復,日伴隨天運行,所以天向右旋轉進入大海,太陽也隨之入海。太陽落入大海,陽陰相激,海水當然不會附著于太陽之上,而因太陽熱量燒灼向后退卻。在太陽落入之后海水向后退卻,必然在別的地方上涌出來,從而形成海潮。在《海潮賦》中,盧肇具體描述說:

        開圓靈于混沌,包四極以永貞。赩至陽之元精,作寒暑與晦明。截穹崇以高步,涉浩漾而下征?;佚旞B于兩至,曾不愆乎度程。其出也,天光來而氣曙;其入也,海水退而潮生。

        “圓靈”即天,“四極”即日月運行之極至?!伴_圓靈于混沌,包四極以永貞”,意為于混沌之中開天辟地,日月運行至于長遠而純正。“元精”即天地自然元始的精氣?!摆V至陽之元精,作寒暑與晦明”是說四季寒暑變化與晝夜黑白分明都源于至陽自然精氣之變化?!褒旞B”當為“龜烏”之誤,而“龜”通“圭”。度程,即標準的大小與容量。王褒《漏刻銘》謂:“竊以混元開辟,天回地旋,歷象運行,暑來寒往。二分同道,烏靈正其昏夕;兩至相遇,表圭測其長短。”(75)〔唐〕 歐陽詢撰,汪紹楹校: 《藝文類聚》卷六八《儀飾部》“漏刻”,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199頁。烏靈即靈烏,表圭即圭表,分別指測量日內(nèi)與年內(nèi)時間變化的儀器?!盎?龜鳥)〔圭烏〕于兩至,曾不愆乎度程”是說用圭表與靈烏測量、確定夏、冬二至,都不會與標準不合?!疤旃狻敝溉展狻j柟馄照?則元氣升漫;太陽落入海中,則海水退卻而潮水涌起。

        “日激水而潮生說”(簡稱“日落說”)顯然與經(jīng)驗不合,特別是每日只有一次日落,而一日之中,卻有兩次潮。且太陽在同月中大小變化甚微,幾不得見,入海之勢亦無大差別,故“日落生潮”之說難解釋潮位高下之別。盧肇不得不回到潮月相應的闡釋理路上來,說:

        其小大之期,則制之于月。大小不常,必有遲有速。故盈虧之勢,與月同體。何以然?日月合朔之際,則潮殆微絕。以其至陰之物,邇于至陽,是以陽之威不得肆焉,陰之輝不得明焉。陰陽敵,故無進無退。無進無退,乃適平焉。是以月之與潮,皆隱乎晦,此潮生之實驗也。其朒其朓,則潮亦隨之。乃知日激水而潮生,月離日而潮大。斯不刊之理也。

        潮的大小與來去時間受制于月亮,潮位高低則與月亮盈虧對應,這是已有的“潮月相應說”。日月合朔,即日月運行于同宮同度。每月朔日(初一)日月相合(同起同落)、陽陰相敵,“潮殆微絕”,潮最小;望日(十五)日月相距最遠,海潮也最大。朒,即朏,指月初朔日后月亮在早晨見于東方;朓,指月底月亮于黃昏時出現(xiàn)在西方地平線上?!捌鋿H其朓,則潮亦隨之”是說潮水大小伴隨月亮變化而變化。“月離日而潮大”指月亮離太陽最遠時(望日)潮水最大。

        盧肇接著闡發(fā)太陽與月亮之間距離的變化,說:

        古之人或以日如平地執(zhí)燭,遠則不見。何甚謬乎!夫日之入海,其必然之理乎。且自朔之后,月入不盡,晝常見焉,以至于望。自望之后,月出不盡,晝常見焉,以至于晦。見于晝者,未嘗有光,必待日入于海,隔以映之。受光多少,隨日遠近,近則光少,遠則光多,至近則甚虧,至遠則大滿。此理又足證夫日至于海,水退于潮,尤較然也。

        按照盧肇的說法,白晝的月亮因為沒有太陽光映射所以不能發(fā)光,要到夜晚太陽入海之后,陽光透過海水照射在月亮上,月亮才能發(fā)光。月亮受光多少與其距太陽的遠近有關,故二者距離最遠時(每月望日)月亮受光最多,月形最滿,也最亮。盧肇試圖借此說明“日之入海,其必然之理”,以及“日至于海,水退于潮”,將太陽、月亮與海潮三者建立關聯(lián)。

        為了形象地說明海潮成因及其與日、月的關系,盧肇另外繪制了《潮圖》?!逗3辟x后序》說:

        輒依洛下閎、張平子、何承天等以渾天為法,水與地居其半,日月繞乎其下,以證夫激而成潮之理。并納華夷郡國,環(huán)以二十八宿,黃道所交及。立北極為上規(guī),南極為下規(guī)。以正乎日月之所由升降,其理昭然可辨,謂之潮圖。(76)〔唐〕 盧肇: 《海潮賦后序》,〔清〕 董誥等編: 《全唐文》卷七六八,第7997頁。下文所引《海潮賦后序》之后所錄《潮圖》說明文字,出處相同,不另注。

        《潮圖》當以渾天法為基礎,繪有天地日月、黃道二極,用圖示方法顯示并解釋海潮的生成與運行之理。今本《全唐文》于《海潮賦后序》之后移錄了《潮圖》上的說明文字。其“新定海潮集解渾天古今正法圖”條云:

        自古說天有六: 一曰渾天(張衡所述),二曰蓋天(周髀以為法),三曰宣夜(無師法),四曰安天(虞喜作),五曰昕天(姚信作),六曰穹天(虞聲作。自蓋天以下并好奇徇異之說,非至說也。先儒亦不重其術也)。右經(jīng)撰賦及圖,定取渾天為法,其增立渾天之術。自張平子始言天地狀如雞子,天包于地,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也。

        則知盧肇所繪之圖乃取渾天為法,先繪制如雞子之狀的、圓形的天地結構圖。再進一步:

        晉葛洪謂天形如雞子,地如雞子之黃。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半覆地上,半繞地下。二十八宿,半隱半見。宋何承天云: 乃觀渾儀,研求天意,乃悟天形正圓,水居其半,中高外卑,水周其下。梁祖暅云: 渾天之形,內(nèi)圓如彈丸,其半出地上,半隱地下。右今撰圖,正用此法。

        他的天地結構圖當是將地畫在中間,外包以天,而雞子狀的天地浮于水中,半球在上,半球在下;二十八宿,分處于上下天際,各有一半。接著:

        但諸家能言天形,而未知日之激水而成潮也。又按《周易》: 離為日,坤為地。日出地上,于卦在晉;日入地下,卦為明夷。乾為天,坎為水。天右旋入水為夕,則天在水下,于卦為需;天左旋升出為潮,于卦在訟。又離為日,坎為水。日出水上,卦為未濟,濟之言涉也。日東出而未西涉水,此其象也。日入水下,卦為既濟,言日右隨天入,已涉于海。則《周易》之象,其事較然。右今撰潮圖,探于《周易》,合乎渾天,推于爻象。

        盧肇在天地結構圖的基礎上結合對《周易》的認識與理解,將天地日月運行表現(xiàn)出來: 用不同卦位表示太陽與天地在不同時刻的不同位置,以特別說明“日入于水而至潮”的理論。

        他的《潮圖》是一組連環(huán)畫,而不會僅是一幅圖。在“渾天載地及水法”目下,盧肇稱:

        地浮于水,天在水外。天道右轉,地政左旋。日入則晚潮激于左,日出則早潮激于右。潮之小大,則隨于月,月近則小,月遠則大。

        盧肇這幅圖展現(xiàn)了太陽出入與早晚潮的關系,以及潮之大小與月之遠近的關系。在“日至海成潮入圖法”目下,盧肇說:

        八月之望,日在翼、軫之間,此時潮最大。今立此望之夕,日入初,于時在戌,見潮初生之候。

        則盧肇當有一幅《日至海成潮圖》,繪八月望日(十五日)戌時(相當于19—21時)太陽落入海中、海潮初生的情形。

        盧肇對自己的認識非常自信。《海潮賦》序云:

        肇適得其旨,以潮之理,未始著于經(jīng)籍間。以類言之: 猶乾坤立,則易行乎其中;易行乎其中,則物有象焉;物有象,而后有辭,此圣人之教也。肇觀乎日月之運,乃識海潮之道;識海潮之道,亦欲推潮之象,得其象,亦欲為之辭。非敢炫于學者,蓋欲請示千萬祀,知圣代有苦心之士如肇者焉。

        據(jù)此知,所謂“日激水而潮生,月離日而潮大”說應是盧肇自創(chuàng)。他是在觀察日月運行過程中認識到海潮變化的規(guī)律,根據(jù)推演出來的海潮變化規(guī)律想象、推知海潮的形態(tài),再以文學形式(賦)表現(xiàn)出來。顯然,他沒有親自觀察過海潮,只是一個“海潮理論家”。在《海潮賦后序》中,盧肇自述:

        愚以始聞方數(shù),側揆元黃。亦嘗以大竇酬嘲,敢云早慧;既不用蛉膠習戲,自鄙童心。及竊譽里中,拘塵長者。執(zhí)經(jīng)堂奧,避席嚴師。自悟牖間,愧非胡廣;頻依廡下,虛感伯通。而日月居諸,榆槐屢改。管窺之心妄切,瞽史之學難修。而又爛額焦頭,方思馬褐;捉襟見肘,久困牛衣。颯垂領以若驚,顧生髀而增嘆。信天人之際,難可究思;考經(jīng)緯之文,固有宗旨。竊以海潮之事,代或迷之。今于賦中,盡抉疑滯。

        方數(shù),即術數(shù);元黃,即玄黃。大竇,即大孔穴,喻指天地命運之道、義理之學。知盧肇少時即學習術數(shù),研治玄黃,探究義理命數(shù)。在《上王仆射書》中盧肇也說:“某本孤淺,生江湖間。自知書已來,竊有微尚,窺奧索幽,久而不疲,垂二十年,以窮苦自勵?!?77)〔唐〕 盧肇: 《上王仆射書》,〔清〕 董誥等編: 《全唐文》卷七六八,第7996頁。其為學之重心在究思天人之際,考求經(jīng)緯之文。關于海潮的探索正是其苦思冥想的一部分。所以,《海潮賦》乃是盧肇對一些觀念認識的演繹,是從學理上出發(fā)的探究,并非立基于經(jīng)驗觀察的分析。

        (三) 地有動息上下,致其海有潮汐

        盧肇主要從渾天法推衍潮汐成因及其變化根源,邱光庭(又作“丘光庭”)則以經(jīng)學為基礎認為潮汐起于“地動”。邱光庭在《海潮論》之《論潮汐由來大略》中概述其要旨,曰:

        《易》稱“水流淫”,《書》稱“水潤下”,俱不言水能盈縮,斯則圣人之情可見矣。水既不能盈縮,則海之潮汐,不由于水,蓋由于地也。地之所處,于大海之中,隨氣出入而上下。氣出則地下,氣入則地上。地下則滄海之水入于江河,地上則江河之水歸于滄海。入于江河之謂潮,歸于滄海之謂汐。此潮汐之大略備矣。(78)〔唐〕 邱光庭: 《海潮論》,〔清〕 董誥等編: 《全唐文》卷八九九,第9379—9386頁。下文所引《海潮論》,均出自《全唐文》,不另注。

        邱光庭立論的基礎是《周易》《尚書》關于水不能盈縮的說法。水既不能盈縮,則海之潮汐必因于地動。地浮于海中,上下浮動,引發(fā)潮汐,《論地浮于大海中》說:

        按《洪范》五行,一曰水,水曰潤下,潤下作咸,指言海水。水之本位,位在北方。自北直南,以土及火。推而立之,則火上土中水下也。亦如人之五臟,心上脾中腎下也。故《志》曰:“天以乘氣而立,地以居水而浮?!庇墒嵌?地居海之上,亦已明矣。

        地浮于海上也是根據(jù)《尚書》論證。《論地有動息上下》稱:

        《河圖括地象》云:“地常動而不止?!贝簴|,夏南,秋西,冬北。冬至極上,夏至極下。其故何哉?由于氣也。夫夏至之后,陰氣漸長。陰氣主閉藏,則衰于上而盛于下;氣盛于下,則海溢而上。故及冬至而地隨海俱極上也。冬至之后,陽氣漸長。陽氣主舒散,則衰于下而盛于上;氣盛于上,則海斂而下。故及夏至而地隨海俱極下也。此一年之內(nèi)動息上下也。

        由此,邱光庭引入“氣”的觀念,認為浮于海上的地之所以會動,是由于陰陽二氣盛衰消長: 陰氣盛于下則海溢而上,陽氣盛于上則海斂而下。陰陽二氣盛衰還影響潮大小,《論潮有大小》解釋:

        二月、八月,陰陽之氣交;月朔、月望,天地之氣變。交變之時,其氣必盛。氣盛則出甚,氣出甚則地下甚,地下甚則潮來大。其非交變之時,其氣安靜則出微,氣微則地下微,地下微則潮來小。故二月、八月,其潮遂大于諸月;月朔月望,其潮遂大于諸潮。

        可是大潮往往是在朔、望日之后的初二、初三、初四和十六、十七、十八日,對此邱光庭答:

        凡物之動,先感而后應,先微而后盛。朔、望之氣雖至,而地動之勢猶微,故潮來大常于朔、望之后也。

        即物要感應到氣的變動才會發(fā)生相應變化,所以潮汐變化遲于朔、望之氣變動。但這些都是由結果逆推而成,較為抽象,無實際證據(jù),是一種先驗性闡釋。

        邱光庭的“地有動息上下,致其海有潮汐”(簡稱“地動說”)看來與盧肇“日落說”對立,然其理論根基仍是“渾天說”。《論渾蓋軒宣諸天得失》中明確“渾天說”是其認知根源,謂先儒皆以“渾天為得也”。而“渾天說”向來配合陰陽二氣交互運行學說。《論氣水相周日月行運》中邱光庭也說海之下及其邊際都有“氣”,“氣之外有天,天周于氣,氣周于水,水周于地,內(nèi)地而外天,天地相將,形如雞卵”。這樣,天地日月皆居于“元氣”之內(nèi),而氣的運動乃地動潮生的根源。

        “地動說”還可能受道家“地機翕張說”影響。海潮源于“地機翕張”之說,出自《洞真經(jīng)》與《正一經(jīng)》?!对企牌吆灐肪矶痘煸於撮_辟劫運部》“劫運”錄《上清三天正法經(jīng)》云:

        地機在東南之分,九泉之下,則九河之口,吐翕靈機,上通天源之淘注,傍吞九洞之淵澳。以十二時紀,推四會之水東回,一晝一夜,則氣盈。并湊九河之機,晝夜三十三日,機轉西北,回東北,張西南,翕東南。張則溢,翕則虧,周于四會,天源下流涌波,是為一轉。三百三十轉為一度。一度則水母促會于龍王,河侯受封于三天。三千三百度謂之陰否,陰否則蝕,陰蝕則水涌河決,山淪地沒。九千三百度為大劫之終,陰運之極。當此之時,九泉涌于洪波,水母鼓于龍門,山海冥一,六合坦然。此陰運之充,地氣之激也。(79)〔宋〕 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 《云笈七簽》卷二《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21—22頁。

        地機,即大地運動的樞要。道教認為大地有一中樞之所不斷運動,一張一合(翕),并通過四會之水帶動地上萬物運動。海水潮汐即地機張翕而致: 地機張,則海水溢而為潮;地機翕,則海水虧而為汐。而地機張翕又受“地氣”所激?!渡锨迦煺ń?jīng)》即《太上三天正法經(jīng)》,是早期道教上清派經(jīng)典之一,約出于東晉。據(jù)此,所謂“地機翕張說”的形成大致亦與葛洪相前后。

        “地動說”對宋代理學家頗有影響。邵雍(堯夫)認為海潮是大地喘息造成,說:“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應月者,從其類也?!庇啾娟U發(fā)其義,說:“喘息者,人之呼吸也。呼則為潮,吸則為汐。此氣之消長所為也。月者,水之精,故曰從其類?!?80)邵雍著,余本釋義: 《皇極經(jīng)世觀物外篇釋義》卷三,《叢書集成續(xù)編》第44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514頁。他將世界喻作人的身體,“氣”運行其間,推動世間萬物生老病死。潮汐行之于地,出入于水土,與水喘息相同,所以謂“地之喘息”。張載也說:

        地有升降,日有修短。地雖凝聚不散之物,然二氣升降其間,相從而不已也。陽日上,地日降而下者,虛也;陽日降,地日進而上者,盈也。此一歲寒暑之候也。至于一晝夜之盈虛、升降,則以海水潮汐驗之為信。然間有小大之差,則系日月朔望,其精相感。(81)〔宋〕 張載著,林樂昌編校: 《張子全書》卷一《正蒙一》,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

        亦以地氣盈虛升降作為海水潮汐的根本動因,日月朔望之變只是影響到潮汐的“小大之差”。

        三、 經(jīng)驗與觀念: 漢唐時期海潮知識的來源與結構

        綜合以上考述可獲幾點認知。首先,漢唐時期人們對于海潮的觀察主要包括潮位高低、潮至點、潮位線所在,潮時及其月內(nèi)、年內(nèi)變化等。觀察地點不止錢塘江口、長江口等潮濤特別突出(涌潮)地區(qū),還遍及北起渤海、南至南海的廣大沿海區(qū)域。漢唐時人不僅認識到潮汐在日、月、年內(nèi)的變化,還區(qū)分出廣州“沓潮”,珠江口外石洲山以北“日一潮”“山南日再潮”等不同潮汐形態(tài),甚至摸索出適應潮汐漲落以開展?jié)O業(yè)、鹽業(yè)生產(chǎn),以及啟閉堤堰斗門以阻擋潮水涌入的方法。

        其次,在觀察經(jīng)驗之上人們注意到潮位變化、潮時與月亮盈虧之間的對應,并根據(jù)月亮運行與變化推算潮時濤歷。竇叔蒙對于潮期的推算基本達到中國古代潮汐表推算的高峰。他關于“潮汐作濤,必符于月”“潮汐系于月”的論說將月相變化與潮位高低、來去先后直接對應,提出推算高低潮的“定式”,基本認知與方法為后世繼承、發(fā)展,奠定了中國古代潮汐認識的基本格局。

        最后,對于海洋及其與大地、百川、天漢關系的想象,還有潮汐成因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闡釋,構成了中國古代早期海洋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知識雖包含一些具象觀察經(jīng)驗,但更多是對世界的想象與構想,是觀念性的知識。以此為基礎,葛洪、盧肇、邱光庭等相繼提出天河入海、“三水相激”、“激涌而成潮水”,“日激水而潮生,月離日而潮大”的“日落生潮說”,以及地浮于海中、上下浮動、引發(fā)潮汐的“地動說”。這些假說將潮汐置入“渾天說”的理論預設中加以闡釋,故均帶有強烈的觀念論色彩。

        漢唐時期的海潮知識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源于觀察的經(jīng)驗性知識,主要是濱海人群長期觀察、積累的形成和總結。如封演自稱“余少居淮海,日夕觀潮”;竇叔蒙長期生活在浙東(明州、越州)地區(qū),與潮汐朝夕相伴。另一方面是立足于想象與推衍的觀念性知識,主要來自葛洪、盧肇等。他們未必對海潮有直接觀察,主要通過固有的知識將海潮置于“渾天說”“地機翕張說”等宇宙觀中加以思考,從觀念出發(fā),推導演繹,闡釋潮汐成因及其變化規(guī)律。二者在知識來源、探索目標、關注重心、核心內(nèi)容等方面均有不同: 濱海人群觀察海潮及其變化是為適應濱海地域的生活生產(chǎn),特別是漁業(yè)生產(chǎn)、鹽業(yè)生產(chǎn)和航?;顒?關心重點是潮位高低、潮至點、潮位線所在、潮時變化及規(guī)律、潮歷及其推算;只有間接濱海經(jīng)驗的知識精英考察潮汐現(xiàn)象則是為了探索世界構成及其動因,分析事物本原及其運動機制,關注重心是潮汐成因及其變化原因,特別是海潮與日月天地間的關系,關鍵是“窺天測海”,亦即考究天地之變以測知潮汐之形成與變化。

        基于觀察歸納總結的經(jīng)驗性知識與立足想象與觀念演繹的觀念性知識,構成了漢唐時期海潮知識的基本結構。表面上它們相互分離甚至對立沖突,事實上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前提。

        先秦以來流行于民間的“伍子胥驅水為濤”之說乃是立足于觀察經(jīng)驗的觀念性解釋。《論衡·書虛篇》云:

        傳書言: 吳王夫差殺伍子胥,煮之于鑊,乃以鴟夷橐投之于江。子胥恚恨,驅水為濤,以溺殺人。今時會稽丹徒大江,錢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夫言吳王殺子胥,投之于江,實也;言其恨恚驅水為濤者,虛也。(82)黃暉: 《論衡校釋》卷四《書虛篇》,第180—181頁。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nèi)傳》所述略有不同:“吳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之器,投之于江中……乃棄其軀,投之江中。子胥因隨流揚波,依潮來往,蕩激崩岸?!?83)〔漢〕 趙曄撰,徐天祜音注: 《吳越春秋》卷五《夫差內(nèi)傳》,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頁。會稽丹徒大江與錢唐浙江兩岸之人見潮濤洶涌,又知吳王投子胥于江之史實,通過恚恨生怒、神鬼有威的觀念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遂形成“伍子胥驅水為濤”的說法。大江與浙江潮濤是經(jīng)驗性知識,吳王殺子胥屬于歷史知識,人、神、鬼因恨生怒,神鬼具有威力,屬于觀念范疇,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形成的闡釋,可屬以經(jīng)驗為基礎的觀念性知識。

        如上所述,竇叔蒙對潮時的推算立足于觀察而來的經(jīng)驗性認識??墒恰逗摗菲鹗姿吞岢鲆粋€根本性問題:“天地之本始,不知根荄孰先?”他自己回答:“蓋自坯璞卵胎,并鼓于太素。”然后他設想了天地陰陽二元分立共存的世界格局作為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夫陰陽異儀而相違,以其相違,賴以相資。是故天與地違德以相成,剛與柔違功以相致,男與女違性而同志?!彼J為這就是“自然”,而“自然”乃是“造化”的本原:

        夫凝陰以結地,融陰以流水,鐘而為海,派而為川?;蚺涮焓卮?或制火作牝,觀其幽通潛運,非神謂何?是故潮汐作濤,必符于月;百川不息,以經(jīng)地理,猶三光不息,行健于天也。晦明牽于日,潮汐系于月,若煙自火,若影附形,有由然矣。地載乎下,群陰之所藏焉;月懸乎上,群陰之所系焉。太溟,水府也,百川之所會焉;北方,陰位也,滄海之所歸焉。天運晦明,日運〔寒暑,月運〕朔望,錯行以經(jīng),大順小異,以合大同〔,是大運廣度也〕。(84)〔唐〕 竇叔蒙: 《海濤論》,〔清〕 俞思謙: 《海潮輯說》卷上,《叢書集成初編》第1334冊,第2頁。

        地、水、海、川、月皆屬陰,潮汐系于月,“月與海相推,海與月相明”,“故與之往復,與之盈虛,與之消息”,實為自然之理,天地造化之必然。竇叔蒙遂將經(jīng)驗世界的常識上升為觀念世界的論理,使經(jīng)驗性知識與觀念性知識有機結合起來。

        在《海潮賦》第三部分中,盧肇假托一位贊同己說的“知元先生”與一位持反對意見的“客”圍繞海潮展開辯論?!翱汀毖浴皣L居海裔,覿潮之勢?;蚓猛絹?或合沓而相際”,是對海潮有直接觀察的經(jīng)驗主義者?!翱汀辟|疑“彼潮之至理,何得與日月而相符”,即緣何潮汐與日月對應,特別是與太陽運行關聯(lián)?日落海中,激水成潮,是超出經(jīng)驗性知識范疇的?!俺敝鶃?既云因日,日惟一沉,潮何再出?”對此“知元先生”答:

        方輿之下,陽祖所回,歷亥子而右盛,逾丑寅而左來。右激之遠兮遠為朝,左激之遠兮遠為夕。既因月而大小成,亦隨時而前后隔。此日之所以一沉,而潮之所以兩析也。

        “陽祖”當即陽統(tǒng),亦即陽氣、陽道。陽統(tǒng)運行在亥、子二時向右傾斜,過丑、寅向左傾斜。向右傾斜的陽統(tǒng)向遠方傳布開來即形成潮;向左傾斜的陽統(tǒng)向遠方傳布開來就形成汐。“既因月而大小成,亦隨時而前后隔”,海潮既隨著月亮變化而有大小,其來去的時間也會有差?!翱汀钡囊苫笫墙?jīng)驗性問題,“知元先生”以觀念性推理其實未能很好地回答,是以“知元先生”有時也不得不回到經(jīng)驗世界。如“客”問,百川入海皆有入海之口,“何錢塘洶然以獨起,殊百川之進退?”“知元先生”解釋:

        且浙者折也,蓋取其潮出海屈折而倒流也。夫其地形也,則右蟠吳而大江覃其腹,左挾越而巨澤灌其喉。獨茲水也,夾群山而遠入,射一帶而中投。夫潮以平來,百川皆就。浙入既深,激而為斗。此一覽而可知,又何索于詳究?(85)〔唐〕 盧肇: 《海潮賦》,〔清〕 董誥等編: 《全唐文》卷七六八,第7990—7992頁。

        這里盧肇有兩層意思: 一是浙江入海處河身曲折,潮入較深;二是浙江北有大江,南有巨澤,入海之水對錢塘潮推波助瀾。浙江之左灌于浙江之喉的“巨澤”當指越州、明州濱海的湖泊。在盧肇看來,這是觀察即可推知的,無須詳究。

        雖然關于海潮的經(jīng)驗性與觀念性知識在來源、內(nèi)容、目標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從而使?jié)h唐時期的海潮知識體系表現(xiàn)出明顯的層次性,知識結構呈二元性特征,然二者使用相同的觀察經(jīng)驗,在基本一致的觀念體系展開討論,故兩種知識仍能漸次融為一體。

        猜你喜歡
        海潮潮位潮水
        基于距離倒數(shù)加權的多站潮位改正方法可行性分析
        柳永·望海潮
        唐山市警戒潮位標志物維護研究
        河北地質(2021年1期)2021-07-21 08:16:12
        潮水的秘密
        多潮位站海道地形測量潮位控制方法研究
        路不為尋找者而設
        揚子江(2019年1期)2019-03-08 02:52:34
        望海潮·八里湖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50
        基于改進的OLS-RBF模型的感潮河段潮位預測研究
        望海潮·楓林谷
        靜與凈
        南方文學(2016年3期)2016-06-12 13:55:17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免费| 精品一品国产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传媒在线视频| 在线不卡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专区| 日韩大片高清播放器大全|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日韩丝袜亚洲国产欧美一区|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91| 精品天堂色吊丝一区二区| 大桥未久亚洲无av码在线| 手机看片福利盒子久久青|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国产| 男女裸体做爰视频高清| 337p西西人体大胆瓣开下部| 91亚洲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天堂av网站在线观看| 91成人自拍国语对白| 久久久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7色偷偷色噜噜狠狠爱网站97| 中文亚洲第一av一区二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色欲av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久久精品免费播放| 精品不卡视频在线网址| 97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品 | 黄色成人网站免费无码av| 亚洲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 亚洲狠狠网站色噜噜|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观看网站91 | 午夜免费啪视频| 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二区三区三州| 在线亚洲午夜理论av大片|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WWW| 日本视频精品一区二区|